看到「参、缠、惨、忏」,你第一个想到哪个字?
大多数人的答案通常是「惨」字,尤其是还没有学佛之前,几乎对「惨」的感觉特别鲜明,总觉得对方怎么这么「难搞」?人与人之间怎么那么复杂?

惨,自己不放过自己
其实,人跟人关系的「惨」,来自于「自己不放过自己」,但是人们很难明白个中道理,所以总觉得自己很惨
1350320598-4261210561  
 
 
人际互动为何缠又惨?
 
 
■ 杨蓓(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
 

当觉得自己很惨时,我们的注意力都不在自己身上;我们通常眼睛往外看,耳朵往外听,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于是就会发现「惨的是自己,而别人却不惨」。我们总是痴心妄想:「如果不惨的对方可以有一点改变,那自己就不惨了。」这是我们最常出现的逻辑,等到自己真正冷静下来后,才比较容易做不一样的解读,发现:「惨,是因为自己不放过自己。」
为什么自己不放过自己呢?

对于别人的行为举止,我们都会产生一套解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读,于是「惨况」就发生了,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在解读时,无论听到什么话、看见什么行为,都是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解读。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身为母亲的人,总认为孩子听话是理所当然,却往往忽略孩子的意见。当这个法则已经在脑子里成形了,与孩子互动时,如果孩子不听母亲的话,加上母亲的解读系统一直在运作,结果可想而知,母亲一定会觉得自己很惨,付出不值得,但只能证明「惨」是自己造成的。

缠,源自看别人脸色
不过,就算我们发现「惨是自己造成的」,却很难改变。原因是,过去的生命经验已形成了习性,因为在生活上,在人际互动里,我们一直都是向外看。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是看著别人的脸色长大的,我们的解读系统,也在看著别人脸色的过程中渐渐地建构起来;这个解读系统的建构过程,事实上就是我们过去生活经验的累积,可能包含了过去比较负向的生活经验,或被扭曲对待的过程

什么是扭曲对待的过程?例如,有些人可能从小被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影响,如果母亲总以责骂回应,不难想像孩子将来会学母亲的反应方式;另外一种人可能会刻意告诉自己,不要像母亲那样子。不过,后者成功的例子不多。孩子学习、复制父母的行为,其实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就算我们不喜欢,还是接收了。

以我自己为例,因为担任大学老师,学生在我面前时总是毕恭毕敬,讲话规规矩矩的。不过,只要老师不在场时,一些男同学就出口成「脏」。有一次课堂讨论时,同学在一来一往的对话间,有一位忘记了分寸,脏话就出来了,我听到以后马上说:「你在课堂上讲脏话?」那位同学立刻说:「老师,对不起。」当时我便问他:「你在家里时,常常听脏话、讲脏话吗?」他很诚实地回答:「对啊!我从小早就习惯了!」所以,人们的成长经验形成了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我们的解读系统。

忏,不再自我感觉良好
那时我慢慢理解到,在我的专业训练背景里,要抽丝剥茧地去找到造成习性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是从哪里来,跟生命经验如何结合,进而形成我们的解读系统;而我们的解读系统又怎样影响到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影响了我们解读这个世界的取向。但在打坐的过程中,我终于明白不一定要经历像我一样的专业训练程序,它不是唯一的方法,透过禅修也可看见自己的习性。当我们看见习性时,我们的惨况才有了转变的可能性。

一个人会坐到蒲团上打坐,已经具有一种心态,就是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对自己的看法与角度已经开始转化。也许我们还不明白为什么,但就让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自觉:「我是一个需要修行的人。」要人们修行,就像要人们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两者是同样的困难。

但是当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时,即使坐在蒲团上打坐也没用,所以「忏」是一个关键「忏」就是看见自己的不好;看见自己需要有更多的成长;看见自己的烦恼来自于自己,不是来自于别人。可是我们常会掉到一个陷阱里,就是追究「谁是谁非」,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一定是别人错,一旦认定是别人错时,「忏」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效果。
(更多内容请参阅《人生》36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