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大洋彼岸怎麼處理信息在大平臺的夾縫之間自由流通的問題,對此時此刻的中國人似乎更有幫助。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2014 年 2 月 28 日,亞歷克斯·瓊斯在德州達拉斯參與抗議活動。

“言論自由”是美國核心價值觀,但保證該權利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只能用來約束政府行爲,而對於民間機構、商業公司的行爲無能爲力。如果一個商業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部分政府職能,那麼其實“言論自由”是管不到他的

如今,人們的諸多日常活動都已經被一些中心化的公司所管理,最典型的情況是通過 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 等少數商業服務,就可以覆蓋絕大部分的網絡生活。當以上所有幾個節點同步選擇讓某人“閉嘴”,他就會一蹶不振,影響力大大下降,只剩下一些理論上的發聲渠道。

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在美國開國先賢們制定法律的時候,大概沒想到還會有什麼鉗制言論的力量會比政府和公權力還要大。憲法的精神在於各種力量之間的制衡,那麼當某種力量踏入此前未涉及過的“真空地帶”時,是否會打破這套原本設計精巧的制衡機制?

“煤礦裏的金絲雀”

2018 年夏天,亞歷克斯·瓊斯(Alex Jones)又一次被拿走了“擴音器”。

上一次或許是在 2007 年 9 月 8 日,他在紐約市第六大道和第 48 街抗議時,因爲無證操作擴音器而被捕。當時他正在做一個電視直播節目。有他的支持者對報紙說:“這是一場信息遊擊戰。”(”It was … guerrilla information warfare.”)[1]

瓊斯和他創辦的“假新聞”媒體 Infowars 劣跡斑斑,向美國社會不斷散佈假新聞和陰謀論,可謂臭名昭著。他曾宣稱 9/11 恐怖襲擊是美國自導自演的騙局、2012 年桑迪·胡克(Sandy Hook)校園槍擊案中的死者都是演員、2017 年的颶風厄爾瑪是人造的氣象災害,“美國總統不僅能創造龍捲風,還能四處移動它們”。他反對他的聽衆接種疫苗——所謂“捍衛人們不被強制感染疫苗的權利”。[2]

瓊斯的妻子在 2015 年跟他離婚,並稱“他精神不穩定”,“我擔心他犯下威脅國會議員的重罪”。但這並不足以促使一個 1990 年代從電臺主持做起,“職業生涯”中遭遇多次“封殺”、“驅逐”、訴訟和逮捕的男人改弦更張。

90 年代初瓊斯以在有線電視頻道接聽觀衆來電起家,後來轉去受衆更廣的廣播電臺做節目。1999 年,瓊斯在德州奧斯汀被票選爲“最佳電臺談話節目主持人”,隨即在年底被電臺解僱,因爲“他的觀點讓電臺的廣告很難賣”。從那時開始,他改爲通過互聯網播放節目。[3]

到 2001 年,瓊斯的節目影響力更大了,在全國約 100 個電臺上聯播,差不多相當於單田芳的評書和《葉文有話要說》這種樣子。但因爲他在當年 9/11 發生後宣揚所謂“布什政府的陰謀”,許多電臺又撤下他的節目。

但只要還有電臺願意播放就夠了。時至今日仍有超過 90 家中波/調頻廣播電臺,如 WWCR 和 KLBJ 等播出瓊斯的節目。2010年,該節目每週吸引約200萬聽衆。

至於其網站 infowars.com 每月訪問約 10 萬次,令其超過《經濟學人》和《新聞週刊》等嚴肅的新聞網站。在 YouTube 上,瓊斯的個人頻道獲得 240 萬次訂閱,影片總播放量更超過 15 億次。[4]

這樣的“好日子”在 2018 年 7 月 27 日戛然而止——Facebook 暫停其公共主頁 30 天,成爲瓊斯和 InfoWars 在主要社交平臺上的內容陸續被下架的前奏。

起因是在 7 月下旬,瓊斯造謠的受害者之一,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受害者波茲納的家長髮表了一封致“親愛的扎克伯格先生”的公開信,提到全家受到陰謀論者的死亡威脅,不得不東躲西藏。他們說扎克伯格“認爲對我們的攻擊是無關緊要的,伸出援手來消除威脅對他們太麻煩了,我們的命比不上爲仇恨提供安全的避風港更重要。”

8 月 6 日,蘋果從其 iTunes 平臺刪除了與瓊斯相關的大部分播客(Podcast),瓊斯號召粉絲下載當時尚未下架的手機應用來抵抗。翌日,Infowars 移動應用分別位列谷歌和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排行榜的第 5 和第 4,超過了 CNN、福克斯新聞、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在兩天之前,該應用排名尚在 1500 名開外。[5]

但封殺仍在繼續。Facebook在暫停 Infowars 頁面運作後又徹底刪除了它們。YouTube刪除了與 Infowars 相關的頻道,其中包括訂閱最多的 Alex Jones 頻道。8 月 13 日,Vimeo刪除了所有瓊斯的視頻。

瓊斯的賬戶也被從Pinterest,Mailchimp(用來羣發電子郵件)和LinkedIn中刪除。截至 8 月初,瓊斯仍然在Instagram和Twitter上“奮戰”,然而,Twitter 最終仍決定在 2018 年 9 月永久停用瓊斯的個人賬戶及 InfoWars 賬戶。

9 月 7 日,Infowars 應用從蘋果 App Store下架。9 月 20 日,PayPal(網上支付平臺)通知 InfoWars 將在 10 天內停止其賬戶,原因是“促進仇恨和歧視,與我們的包容性核心價值背道而馳”。

截至 2019 年 2 月,共有89 個與 InfoWars 或瓊斯本人相關的網頁被各自平臺運營商移除。[4]

老實說,瓊斯現在面對的情況比他前幾次被廣播電臺“驅逐”要嚴重得多。他已經過於依賴來自蘋果、 Facebook 和 YouTube 的流量了,一次性失去數百萬聽衆和 15 億次視頻播放是一個讓他元氣大傷的打擊。

相比早前另一個極右翼網站 The Daily Stormer,瓊斯還算是幸運的。該網站收到的“封殺大禮包”還是“加強版”;除各種下架之外,還包括網站不能在虛擬主機託管,域名提供商不讓他續費,銀行取消了賬號……最後 The Daily Stormer 不得不轉入“暗網”並改用比特幣吸引粉絲捐助,正常上網的人可以說基本上訪問不到了。[6]

但 Infowars 的下架絕不是像冒頭就被打掉的 The Daily Stormer 那麼無聲無息。它雄踞美國社會 30 多年,核心聽衆羣體一直比較固定,也掀不起太大的風浪,主流媒體一直以無視和嘲諷的態度與之“和平共處”。

英語中有一個俗語“煤礦裏的金絲雀”(Canary in a coal mine)更適合用來形容 Infowars 的作用——一旦金絲雀在封閉的礦井裏死去,就說明這裏空氣稀薄或者有毒,礦工得及時逃生。

是的,瓊斯和 Infowars 造謠成性,煽動仇恨,富有偏見,壞事做絕。但它的屹立不倒本身儼然成爲美國媒體生態中一個恆久不變的景觀,也被很多人視爲美國堅守“言論自由”的風向標。

這隻“金絲雀”突然被扼住咽喉,那麼美國的“言論自由”是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起初他們來找亞歷克斯·瓊斯”?

8 月初以來,以英國脫歐派領袖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和共和黨德州參議員,2016 年曾參選總統的泰德·克魯茲(Ted Cruz)爲代表的保守派人物,均擔憂網民頻繁使用的平臺不正當地壓制某些聲音。[7]

值得一說的是,克魯茲本人就正好是瓊斯造謠的受害者。克魯茲發推說:

“他(瓊斯)有一種習慣,就是一再誣告我的爸爸,並且愚蠢地指責我爸參與殺害肯尼迪總統——但是誰又讓 Facebook 成爲了政治言論的仲裁者呢?言論自由包含您不同意的觀點。”

克魯茲甚至在一次保守派集會上引用了馬丁·尼莫拉的名詩《起初他們……》並將瓊斯比作最初的殉道者:“‘起初他們來找亞歷克斯·瓊斯’……這不是什麼好事。” [8]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圖 / Wikipedia

在他們看來,網上的超級平臺儼然已經具備了相當於政府公權力的職權,以至於到了能隨便“限制言論自由”的程度。他們呼籲平臺應該被當作政府部門一樣,服從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管轄,放行所有言論。他們認爲事態是如此嚴重,以至於不惜“大義滅親”都要維護心中珍視的自由。

此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發推關注事件。他不點名地指責社交平臺“完全歧視”保守派的聲音,並稱審查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他說,雖然他經常被 CNN 和 MSNBC 發佈的“假新聞”激怒,但他並沒有“要求他們停止病態行爲”,而是“帶着嘲諷去看或者壓根就不看“。他希望“讓所有人蔘與進來,不管是好是壞”。[9]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特朗普施政始終遭到衆多精英反對,其中不乏法律界人士。言論一出,就有不少法律學者唱對臺戲,說這條推文的本質是“強迫商業公司必須發表某些言論”,對言論自由不僅不是保障,反而是一種傷害。

——爲什麼這麼說?只因爲特朗普代表的是“政府”。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的“言論自由”指的是禁止政府侵犯言論,而不是規範私人公司。這意味着Twitter,Facebook,谷歌和任何其他社交媒體公司,可以自由執行其內容政策,並決定他們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Vox 網站採訪的一位法律界人士比喻說 [10] :

“例如:你寫了一本批評政府政策的書。此時政府不能禁止你寫這本書,只是出版商有權拒絕出版,書店有權拒絕發行,讀者有權拒絕閱讀。對於目前湧現在社交平臺上的仇恨言論,平臺不僅有權拒絕展示,而且如果無動於衷還會受到外界的批評。”

“但特朗普倡議社交平臺不審查保守派言論,就是另一回事——他似乎在暗示要迫使平臺放棄自己制定的服務條款,轉而執行他(政府)規定的言論審查標準。”

但事實情況是瓊斯的宣傳動員能力確確實實被巨頭“封殺”極大的削弱了。他曾依靠廣播電臺和地方電視臺傳播他的主張。在 90 年代,這很有效。然而當他遷移到“水草豐美”的 YouTube 之後,曾經原有的渠道也跟隨着降低了含金量,令他“回不到從前”。

在報紙、廣播都已經嚴重衰退,電視臺也萎縮成爲中老年人的“避難所”,越來越多美國家庭成爲完全依賴社交網絡獲取資訊的“拔線族”的時候,一個 YouTube 或者 Instagram 網紅的傳播力可能超越了任何傳統媒體。

瓊斯完全可以通過其它繞過社交平臺的方式繼續傳播他的主張,包括但不限於出書、貼小廣告,挨家挨戶敲門演講、飛鴿傳書等。但現實是越來越多人被無形的限制和吸引在大型社交平臺上,其他的替代方案就越發像是“何不食肉糜”,其可行性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截至目前,瓊斯的 Infowars.com 網站暫時還安全;網站上的視頻點播也繼續通過 YouTube 之外的託管商存活下來,只是難以統計點擊量和評論,也不能獲得廣告分成。他依然可以通過網站賣蛋白粉,但區別是不能通過 Paypal 付款,只有匯款和支票等“笨辦法”可用。

確實,商業網絡平臺還是給他的“言論自由”留下了一點點喘息之地。但是如 The Daily Stormer 這樣的先例一開,誰能保證他不會進一步被孤立,最後完全割斷所有在開放互聯網上的存活機會呢?

“封殺”起於硅谷,源自人民

瞭解來龍去脈的人完全有理由問這麼一個問題:既然瓊斯和 Infowars 妖言惑衆已經 30 餘年,爲什麼“替天行道”的硅谷大平臺直到 2018 年才下手?這一年跟其它哪一年有什麼不一樣麼?

——還真的不一樣。因爲正是在這一年,這些大平臺運營商開始遭受來自社會各界的連番炮轟,理由是它們沒有盡到社會責任,放任假新聞、歧視言論等在網上流行,以至於幹預了包括美國在內全球各地的選舉。

在是否徹底封殺瓊斯的問題上,硅谷各平臺的態度絕非“鐵板一塊”。最早也是最主動下手的是蘋果,它以嚴格管制生態,高築“圍牆花園”而聞名,所以並不奇怪。

蘋果發言人表示:

“我們強烈支持應用商店上展示的所有觀點,只要應用尊重不同意見的用戶,遵循我們明確的指導方針,確保應用商店是所有人的安全市場,我們會繼續監控應用是否違反了我們的指導原則。”

谷歌表示,YouTube 刪除瓊斯的頻道,是因爲他“藐視了之前的懲罰”,不一定是因爲他發佈的內容。而它對 YouTube 和 Play 商店有着不同的政策,所以不是同時下架 Play 商店的播客和應用。

相比之下,Facebook 可能是最不願意禁止瓊斯的平臺了,總想在最終封停之前再拖延一陣。起初當人們抱怨瓊斯違規時,Facebook 試驗了調整算法,減少曝光的“懲罰”,並對他的粉絲同時展現闢謠文章。

但公衆壓力並未放鬆。《紐約客》記者歐逸文鮮明地描繪了扎克伯格的困境:[11]

我問扎克伯格爲什麼 Facebook 在處理這種情況時動搖了,他對這個提議很生氣:“我不相信禁止一個人說出事實上不正確的事情是正確的。”

我說,瓊斯似乎不僅僅是事實上不正確。

“好吧,但我認爲這裏的事實非常明確,”他說道:“最初的問題是傳播錯誤信息,除非直接煽動暴力行爲,否則我們不會將其取消並封號。”

歐逸文寫道,扎克伯格給瓊斯“限流”後持續收到用戶抗議,並不得不思考“當蘋果下架以後我們該做些什麼”。

隨着 Twitter 最後出手,在硅谷自己的“同輩壓力”之下,瓊斯失去了所有社交賬戶。

很顯然,硅谷並不是傳說中的“脫離了人情世故,沒有了長幼尊卑”的烏託邦,“逃回北上廣”的下一步只是進入了擁有另一套規則的差序格局之中。

這套規則是在 2016 年大選中全面押注希拉里,是發佈“多樣性報告”,是因爲 #metoo 運動搞得優步(UBER)十幾位高管離職。哪怕裏子不是這樣——曾有記者探訪過硅谷內部歧視女性的“兄弟會”現象——但面子上,大家都要站在進步的一邊,沒有例外。

再深一層的原因則更簡單:清理平臺的強大呼聲從普通用戶和政客的憤怒出發,通過華爾街,傳導到所有渴求資本和利潤的互聯網公司

在去年 7 月 Facebook 和 Twitter 財報顯示它們清理不良信息措施不力之後,兩家公司的股價都下跌了。而社交平臺被歐盟 GDPR 和此起彼伏的聽證會搞得焦頭爛額,這背後無一例外,都能追溯到普通百姓對於平臺的不滿。

誰都是“要恰飯的嘛”,瓊斯也是,他必須維持他一貫的陰謀論論調,以爭取支持者繼續買他網站上賣的蛋白粉和壯陽藥。

Infowars 應用的“商店”顯要位置擺放着一張照片,亞歷克斯·瓊斯的嘴上貼了一塊寫着“CENSORED”(被屏蔽)的紅色膠布,旁邊是一行字:

“與惡霸作鬥爭,挽救互聯網,挽救超級特別的 Infowars,快來購物吧!”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十年前,十年後

如果平臺“封殺”是迫於“人民的意志”而從善如流,那倒也還真的可以看作是權力制衡的一種曲折的表現。但所謂“人民的意志”有一個重大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是想一出是一出,決策可能前後矛盾,甚至“翻舊賬”

沒有什麼事情比定義“淫穢色情”更讓執法者犯難。1964 年,時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圖亞特(Potter Stewart)說了一句到現在都被奉爲圭臬的名言:“當我看到它時我就知道了。”(I know it when I see it.)

實際上,谷歌在近幾年機器學習興起之前,就是用“當我看到它我就知道”的原則建立了最早的安全搜索(SafeSearch)功能基礎;而 Facebook 僱傭的無數人工審查員,也是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一切可能引發網友羣情激憤的麻煩。[12]

那麼,如果說網民們“看到”同一件事時“知道”的結論,過幾年就會變個底朝天的話,又該怎麼辦呢?之前按照“民意”的處理結論到底算不算數?

2009 年,TechCrunch 創始人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曾報道說社會活動家庫班( Brian Cuban )正致力於將否認猶太人大屠殺的右翼團體從社交網絡中刪除。當時衆多 Facebook 高管表示這將嚴重侵害言論自由,包括負責信息流的產品管理副總裁默瑟裏(Adam Mosseri),以及 2017 年接管公司硬件工作的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

默瑟裏說:

“我不明白爲什麼連審查都可以合理化,無論信息有多麼錯誤或邪惡,都不是審查的理由。政府,新聞媒體或通訊平臺不是告訴任何人他們可以或不可以說什麼的地方。”

當時 Facebook 公關團隊的 Ezra Callahan 說:

“一旦 Facebook 試圖成爲思想警察,這對全世界都沒有好處。”

2018 年 7 月,扎克伯格在與 Recode 創始人史偉沙(Kara Swisher)的訪談中提到,作爲一個猶太人,他自己也認爲否認大屠殺的人“非常冒犯”,“但是說到底,我認爲平臺不應該刪除這些言論,因爲別人有犯錯的機會。我沒覺得他們是有意犯錯,在我看來,要想質疑和推斷一個人的意圖是件很難的事。“

短短十年,滄海桑田。衆口鑠金之下,現在的扎克伯格已經沒可能堅持自己“言論自由”的立場,只能在後續發郵件找補說:”我絕對不打算捍衛那些否認大屠殺的人的意圖。“ [13]

誰說審查不可以合理化的?“人民的意志”明顯取勝了。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最近,在Twitter等公共平臺發言的明星或普通人,有不少在“犯事兒”之後,沒有被給予第二次機會就“全網封殺”伺候了,甚至開始有了“翻舊賬”的苗頭。

在 2018 年七月底,一些喜劇演員發現他們七八年前發佈在 Twitter 上的笑話給他們帶來了大麻煩。

2010 年前後,網上流行一些和“死嬰兒”有關的“沒品”笑話,這構成了一部分最早的活躍 Twitter 用戶的主要發佈的內容。成千上萬的人加入了 Facebook 羣組,Reddit (美國版“百度貼吧”)用戶在同年開啓了 deadbabyjokes 欄目。

迪士尼熱播劇目《銀河護衛隊》系列的導演岡恩(James Gunn)十年前也曾在 Twitter 發過此類笑話。非常不幸的是,有人把這些陳年舊事翻了出來。由於顯而易見的涉及到戀童癖和強姦的不雅言論,岡恩隨即成爲衆矢之的。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道歉沒有用。迪士尼閃電般發聲明宣佈開除這位長期合作的導演,表示他的冒犯言論不能原諒,違背了公司的價值觀,並已經和他斷絕所有合作關係。

岡恩算是《銀河護衛隊》系列的教父,他一手把這本原本人氣不足的漫畫打造成極受歡迎的電影系列,爲漫威帶來可觀的收益。然而,只有飾演劇中“毀滅者”德拉克斯的鮑提斯塔(Dave Bautista)零星爲他鳴不平,也是無濟於事。

事情還起了連鎖反應:著名喜劇《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的主創丹·哈蒙(Dan Harmon)及時在岡恩被解僱後刪除了他自己的 Twitter 賬戶,但網絡社區 4chan 用戶仍窮追不捨,他們挖出一條 2009 年的爭議喜劇短片,哈蒙在其中試圖使用娃娃作爲道具“做出強姦動作”。

哈蒙不得不繼續虔誠地道歉,好在其僱主 Adult Swim 頻道寬宏大量,對道歉表示滿意。岡恩和哈蒙不是第一個因爲“翻舊賬”而出局的公衆人物,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14]

就在 2019 年 2 月初,美國民主黨籍弗吉尼亞州州長諾瑟姆(Ralph Northam)成爲被“翻舊賬”的最新“受害者”,他疑似在 1984 年所就讀的醫學院年刊照片裏塗黑臉扮黑人、扮 3K 黨,涉及種族歧視。諾森在 2 月 1 日公開道歉,但仍面對巨大下臺壓力。他拒不下臺。在一次採訪中,他“拒絕被定義爲一個永久的種族主義者”

民主黨參議員薩斯勞(Richard L. Saslaw)爲他辯護:[15]

“他的一生完全是種族主義的反面,這是你要驗證的問題,而不是30年前曾發生的事情。雖然這件事很糟糕,但我認爲,就算是國會裏的代表們也不願回顧他們大學時的樣子。我要自己回憶我兩年參軍的日子辦了什麼蠢事嗎?諾瑟姆在生活中一直在幫助別人,許多時候都是不圖回報的。”

但媒體仍選擇對其窮追猛打,CNN 說:[16]

“我們談論的是1984年,而不是1954年。每個人都知道,到1984年,無論是扮黑臉還是KKK長袍都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請記住,這是諾瑟姆的醫學院畢業紀念冊,不是高中的。在拍攝照片時,他必須在20歲出頭(已經成年)。這不是‘我只是一個愚蠢的孩子做了蠢事’,不能用年輕什麼的輕輕帶過。”

人們越來越警惕自己 Twitter 的舊言論,這並不是開玩笑的。喜劇演員,作家和導演正在刪除成千上萬的舊推文;記者經常使用自動刪除推文工具,以求高枕無憂。在美國,也是一樣有許許多多“喫飽了沒事幹的人”對名人甚至隨機的普通人“指手畫腳”,他們擁有似乎用之不竭的精力,也能從中獲得無窮無盡的快感;更要命的是,他們還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喜劇演員 Laurie Kilmartin 曾說:

“我擔心我會在一條蹩腳或措辭不好的推文後死去,那將是我的墓誌銘。”

Aamer Rahman 補充道:[17]

“只要一條推文放在那,任何人看了以後誤解或覺得被冒犯,那麼你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立即道歉 ——沒有人關心你的意思,或者你的意圖是什麼。所以它有點可怕。”

人民是推動互聯網平臺制定審查政策的根源,但衆聲喧譁造成的“信息過載”和“同情疲勞”,已經讓人民就快要守不住對真相的支持,和持續恆久的價值判斷。

在中國問答網站知乎上,有人寫道:“調查記者減少,會有什麼影響?——沒有影響。” [18] 重點是,這句話對美國人民也是出奇的好用。

也是在去年 8 月中旬,《波士頓環球報》引用民調機構益普索(Ipsos)的調查顯示,超過 1/4 的美國人不反對特朗普總統關閉 CNN、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19]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在“人民”面臨逐漸失去判斷力的危險的時候,“人民的意志”會把企業隨風而動的“全網封殺”指向何方,成爲一個令人困惑和恐懼的問題。難道真是誰聲音大誰有理,“會哭的孩子有奶喫”?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林垚說:[20]

“一個民主社會的常態不應該是某種價值觀或產品的絕對勝出,而是各方力量的相互制衡。無論是在華盛頓,亦或者在聖何塞,都是如此。”

平臺集體封殺,是否“無王管”?

平臺規則存在偏見,並且會破壞民主的想法並不新鮮,而且並不是保守派獨有的。除了桑迪·胡克受害者家長,還有多家社會組織曾抗議 Facebook 上黑人和其他少數羣體被“不公平地噤聲”,而平臺卻對種族主義言論視而不見。

而特朗普發推控訴的則是 Twitter 對某些共和黨人“灰度屏蔽”(Shadow Banning),意思就是發出去僅自己可見,或者說被“限流”了。因爲平臺的算法都是“黑箱”也屬於商業機密,所以算法就像基因一樣,容易被任何一方歸罪,平臺本身的內容政策,也是在“背鍋俠”的兩難境地中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由此可見,一旦特朗普所希望的——要求任何商業公司也依照第一修正案的標準,最大限度地寬鬆放行一切言論——變成現實,很難說他會感到高興還是後悔。

不過,如果特朗普就是想要這麼搞,那是否完全行不通呢?也不絕對,有多種不同的看問題的方式可以給政府“開綠燈”。

其一,將Facebook、谷歌、Twitter等大平臺看作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如自來水,電話和電力公司。

特別是在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佔用非常有限的資源,以至於不得不導向一家或幾家壟斷的情況下,立法規管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就更爲常見。

例如:FCC(聯邦通信委員會)曾指定一項名爲“公平原則”的政策,要求所有電視臺必須以均衡的方式提出有爭議的問題,給予雙方平等的播出時間。可以說,正是這一政策讓瓊斯爲代表的保守派媒體有機會出現在公衆視野。

雖然電視臺們認爲這是政府迫使他們必須展示某些觀點,違反了第一修正案,但最高法院表示,因爲廣播頻譜數量有限,所以對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是可以接受的。

但與此判例相反,FCC 於近期廢除了奧巴馬時期推出的“網絡中立”法案,允許各通信運營商對某些互聯網服務比對另一些更偏愛,制定免費或優惠的費率。這是因爲,運營商即使通過費率歧視了另一些服務,但並沒有在自家網絡上禁止那些服務,願意使用的人依然可以花多一點錢去用。

互聯網並不存在如電視臺時代“頻譜稀缺”的問題,人們可以建立無限個網站。但日趨壟斷的主流大平臺是否通過壟斷人們的注意力資源,霸佔用戶的使用時長而造成事實上的“頻譜稀缺”,依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其二,將平臺本身視作大型媒體,而不是單純存放人們想法的託管場所,此時對平臺的監管就可以適用一些對媒體的監管手段。

《1996 年通信規範法》第 230 條 C 款提供了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豁免保護,稱“交互式計算機服務”不應被視爲第三方所提供信息的“出版方或代言人”。因此,就算有不受歡迎的人在平臺上發帖,平臺的某些責任也會被免除。[21]

然而,隨着越來越多的社交平臺參與編輯內容,而不是單純的展示內容,不管是採取非時間順序的信息流排序,還是在疑似造謠的帖子旁邊放一個事實覈查鏈接,都可以被視作編輯內容的嘗試,並可能讓平臺失去 230 條的保護。實際上,扎克伯格多年來一直極力避免人們將 Facebook 視爲媒體。

一旦社交平臺都被視爲媒體,它們仍有後備方案:就是主張平臺擁有自己的言論權,可以發表“社論”——而政府在限制這一權利。

其三,還可以用“公共場所”這種比喻來將大平臺視作類似公園、商場一樣的地方。當然,因爲是私人公司,視作對公衆開放的購物中心似乎更合適。

1980 年的 Pruneyard 購物中心訴羅賓斯案(Pruneyard Shopping Center v. Robins)中,加州 Pruneyard 購物中心起訴一羣學生在自家大廳舉辦政治抗議,未經店家許可。加州法院判決“人們得以在向公衆開放的私有土地上,平和地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

但在 1972 年,美國最高法院也對類似的案件做過判決,結果則恰恰相反:“在私人的購物中心裏,並不存在法律賦予的言論自由的行使權。” [22]

在這個比喻之下,不論 Facebook 們是否被視作“向公衆開放的私有土地”,瓊斯這樣“過街老鼠”般的言論都仍有迴旋餘地。理論上,保守派、右翼羣體等如果不滿意 Facebook、Twitter 等平臺的內容政策,完全可以另起爐竈,建立一個只是有利於己方言論的社區。

在現實中,類似 Reddit 內部 /r/the_donald 這樣的社區也暫時還活着——雖然它們因爲 Infowars 的遭遇正瑟瑟發抖。大多數情況下,不受到主流平臺歡迎的內容,仍然不得不寄生於這些平臺,靠“打遊擊”的辦法維持影響力。

畢竟,某些信息遭主流渠道集體“封殺”之後,大部分美國人和這部分信息的聯繫將從事實上被切斷,而他們自己訪問網站,或是訂閱新聞郵件的可能性,如上所述,僅僅是存在於理論上。

然而,商業公司也不是無緣無故去行使“全網封殺”的自由的。在他們貌似步調一致的行爲背後,是揹負着盈利壓力,不願得罪貢獻最多金錢的消費者,而弱小的普通人也正是在這一前提下“用腳投票”,讓封殺行爲不通過公權力就能實現,充分地展現了“人民的意志”。

作爲先發國家,美國比中國這樣的後來者更多使用 PC 互聯網——中國大多數新晉網民都只用手機上網,並只用微信、微博、淘寶、頭條等極少數特定平臺的業務。所以,中國網民更難以通過直接輸入網址的辦法,來訪問一些受到微信、微博等平臺集體屏蔽的消息。

更不用說,中國互聯網還存在一個不太可能在美國出現的額外情形——微信可以出於合情合理的商業競爭理由,屏蔽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百度等競爭對手的鏈接

這一操作的理論基礎,正是上面討論過的幾條:微信不認爲它是一個基礎設施,也不認爲自己是一家媒體,同時認爲自己的私家地盤沒有義務對所有公衆開放。

所以,探討大洋彼岸怎麼處理信息在大平臺的夾縫之間自由流通的問題,對此時此刻的中國人似乎更有幫助。

[1] Filmmaker arrested during city protest (NY Daily News)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3231209/http://www.nydailynews.com/news/crime_file/2007/09/09/2007-09-09_filmmaker_arrested_during_city_protest.html

[2] Wikipedia: Alex Jones

[3] Psst, It’s a Conspiracy: KJFK Gives Alex Jones the Boot (Austin Chronicle)https://www.austinchronicle.com/news/1999-12-10/75039/

[4] Wikipedia: Infowars

[5] Downloads of the Infowars iPhone app are up ‘10x’ after Apple made the decision to boot ‘The Alex Jones Show’ (Business Insider)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infowars-app-downloads-spike-on-iphone-after-apple-removes-alex-jones-show-podcast-2018-8

[6] 硅谷大公司們成功封殺了極右翼言論,不過它們該管這事麼? (好奇心日報)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44327.html

[7] 華思睿:當陰謀論者遭遇科技巨頭封殺,「言論自由」如何界定?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820-opinion-huasirui-alex-jones-social-media/

[8] ‘First They Came for Alex Jones’: Ted Cruz’s Crusade Against Facebook Reaches New Extreme (Texas Observer)https://www.texasobserver.org/first-they-came-for-alex-jones-ted-cruzs-crusade-against-facebook-reaches-new-extreme/

[9] Trump buys into the conspiracy that social media censors conservatives (Vox)https://www.vox.com/policy-and-politics/2018/8/18/17749450/trump-twitter-bias-alex-jones-infowars

[10] Trump complains about bias on Twitter and Google — but what can he do about it? 8 experts weigh in. (Vox)https://www.vox.com/policy-and-politics/2018/8/23/17762578/trump-twitter-bias-alex-jones-censorship

[11] 《紐約客》:機器之魂 (Evan Osnos, The New Yorker,“新聞別動隊”翻譯)https://mp.weixin.qq.com/s/Uxpr7212hPWjnK1bXYo-NQ

[12] 《Google 模式》(臺灣“天下雜誌出版社” 2014年)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yt96CwAAQBAJ&pg=PT86

[13] Here’s what Facebook employees were saying about Holocaust denial … in 2009 (TechCrunch)https://techcrunch.com/2018/07/19/facebook-holocaust-denial/

[14] Twitter courted comedians, then the opposition (Polygon)https://www.polygon.com/2018/7/30/17621870/comedy-twitter-james-gunn-dan-harmon-jokes

[15] Gov. Ralph Northam admits he was in 1984 yearbook photo showing figures in blackface, KKK hood (The Washington Post)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2019/02/01/517a43ee-265f-11e9-90cd-dedb0c92dc17_story.html

[16] Ralph Northam has to resign, even if he doesn’t know it yet (CNN)https://edition.cnn.com/2019/02/02/politics/ralph-northam-virginia-governor-blackface/index.html

[17] ‘Twitter is terrifying.’ 5 comedians on the new realities of comedy (Fusion via Splinter)https://splinternews.com/twitter-is-terrifying-5-comedians-on-the-new-realities-1793846814

[18] 2017 年最令你震驚、悚然的數據是什麼? (丸丸,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617775/answer/289421620

[19] Journalists are not the enemy (The Boston Globe)https://www.bostonglobe.com/opinion/editorials/2018/08/15/editorial/Kt0NFFonrxqBI6NqqennvL/story.html

[20] 半年後纔敢談一談廢除網絡中立主義 (Martin的讀書筆記)https://mp.weixin.qq.com/s/i7IIReXhrY2fIn8KcXnrIQ

[21] 20 年前,互聯網世界最重要的一條法律誕生了 (極客公園)https://www.geekpark.net/news/214646

[22] 自由不是免費的! (五花八門通識課)https://58generalclass.com/2017/10/02/%e8%87%aa%e7%94%b1%e4%b8%8d%e6%98%af%e5%85%8d%e8%b2%bb%e7%9a%84%ef%bc%81/

作者:航通社,微信公衆號: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微博:@ lishuhang

本文由 @航通社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