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市場佔比率超越蘋果意味著什麼?

新聞資訊

儘管最新財報表明蘋果公司(Apple)二季度業績強勁,但多家研究機構的分析顯示,這家巨頭喪失了全球第二大手機製造商的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華為。這是市場研究機構 IDC、Counterpoint Research、IHS Markit 和 Canalys 共同得出的結論。這種結論是根據蘋果和華為截至 6 月 30 日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計算出來的。根據 IDC 的初步測算數據,華為在二季度發貨量約 5420 萬部,同比增幅達 40.9%。同期,蘋果財報顯示,其二季度手機發貨量 4130 萬部,低於此前市場預期的 4179 萬部,同比僅微增 0.7%。

據此推算,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佔有率約為 15.8%,而蘋果為 12.1%。

研究機構:華為取代蘋果成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商 - 華爾街見聞?

wallstreetcn.com圖標

相關問題

華為三年內超越蘋果,能否實現?


注意是2018年Q2的出貨量超過蘋果,不能理解成華為取代蘋果成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商,但是依然是值得誇讚的,但是看問題還是要全面。回頭看看2016年2月的問題:華為三年內超越蘋果,能否實現? 碰瓷餘承東失敗的概率很大呀,回頭再看這兩年華為的發展,應該能看到很多的問題。

下面簡單分析一下:

1.每一季的出貨量報告都是新增設備,我們看一下微博與賽諾聯合發布的《微博賽諾:2017年智能手機微報告》,很容易看出來,3000元以上只佔34%,4000元以上的就更少了,蘋果在3000-4000價位只有老舊的iPhone SE以及iPhone6S可買,銷量不夠多是可以理解的。

而華為的佈局比較全面,從幾百元的手機到上萬元的手機都有,華為厲害的是穩紮穩打一步步向高端突破,Mate7成功站上3000元檔之後,P20系列又進一步在全球突破,上市不到3個月,全球發貨量已經突破600萬臺。而各種數據顯示,人們購機的意向和心理價位也越來越高,而華為的發展正好順著這股潮流而上。華為的出貨量增長的同時,高端機也在突破,不但有量的突破還有質的突破

而iPhone因為一年只發布一次手機,所以季節性影響很大,第二季往往都是出貨量最低的季度,按目前的節奏看,第三季華為手機出貨量超過蘋果也是大概率的事情,第四季蘋果不出意外還會重奪第二的位置。而且多方消息顯示蘋果打算推較低價位的手機來搶奪市場,真正的第二爭奪戰可能才剛剛打響,華為是長跑選手,未來贏的機率很大,三星的份額估計會越來越少。僅以出貨量來看未來看好華為拿全球第一,雷軍說未來小米或華為會拿全球第一,更大概率是小米的結論我有點小小的不同看法

圖片來源:華爾街見聞

2.蘋果依然很強,蘋果的市佔率不低,更可怕的是利潤率,華為的利潤率一直在提升,在國產手機中是佼佼者甚至領頭羊,但是跟蘋果比還是差距明顯。

如果說是什麼讓華為手機的出貨量穩步上升的,那肯定與研發技術創新有關,徠卡三攝和GPU Turbo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也只是華為技術產出的開始,相信後續華為會拿出更多更好的技術。但是誰都不能忽略蘋果的技術,蘋果在很多方面依然是業內的標杆。

總結

華為2018年Q2的出貨量超過蘋果,不能理解成華為取代蘋果成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商,但是依然是值得誇讚的。華為的進步不僅僅是量的增加,從品牌,高端,技術各方面都有突破,是有質量的突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為都將是蘋果最重要的競爭對手。蘋果在利潤率、技術創新等很多方面依然是業內標杆,也值得華為學習。個人長期看好華為。雷軍說未來小米或華為會拿全球第一,更大概率是小米,個人認為更大概率的是華為。

很多人在歡呼,但是我想華為內部只是把這當作一個階段性的勝利,並沒有太高興,時刻有危機感是華為的做事風格,這也是華為可怕的地方,外界看到的多是餘承東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養貓的哈士奇:華為超過蘋果成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先別高興?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華為CBG今天上午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的業績概要,餘老闆也針對熱點問題做了相關的回應。CBG的上半年業績我一直很關注,和華為的同事,特別是老劉 @系統維護了我 一直在做深度溝通。在我這篇小文章裏,除了上午業績溝通會(然鵝我並不在現場)說的乾貨數字之外,我會披露很多今天沒有說到的東西,我們可以深度思考華為取得這種持續性高成長業績,並且完成晶元、終端和IOT戰略佈局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先簡單回顧一下CBG上半年的主要業績指標:

1. 華為P20系列贏得了女性用戶青睞,上市四個月全球發貨量超過900萬臺

2. 華為Mate 10系列持續走強,全球發貨量超過1000萬

3. 華為nova系列俘獲了年輕用戶的心,上半年發貨量同比增長60%,全球nova用戶總計超過5000萬

4. 榮耀品牌穩居中國互聯網手機銷售額、銷售量雙冠王地位

5. 雲服務已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全球註冊用戶超過4億,開發者數量超過45萬,預計開發者全年收益將同比2017年增長100%

6. 華為HilLink智能家居生態快速擴張,已接入150多個品牌的500多種產品,連接超過4億用戶。

7. 華為HiHealth華為運動健康註冊用戶超過1億

8. 全球零售點超過53,000個,全球體驗店建成3500多家;全球服務網路已覆蓋110個國家,線上服務滿意度超過91%。

然後祭出 @安乎都護府長史 最新更新的各家手機出貨量分佈圖

可以看到華為在幾乎所有價位段都取得了極為恐怖的增長,除了在3000價位段有一些段內塌陷。現在我就一些我關心的問題做重點闡述:

1. 手機業務上半年碾壓式增長的內在原因是什麼?

核心原因是技術創新推動的體驗革命性的進步,這一點從高達900萬出貨量的P20全系列(除了P20Lite)就可以看出來,另外,P20Pro的總出貨量超過普通版P20。P20pro碾壓式的拍照體驗和麒麟970後期體驗的不斷更新,使得用戶不再單一考慮SOC對手機的影響,而趨向於整體評估手機的核心體驗是否滿足自己的痛點,而超級夜景、徠卡調色、GPU Tubro、CPU Tubro都是極大滿足用戶痛點的創新,因此獲得消費者拿錢投票。

2. 國內市場總量進一步萎縮,CBG取得了9000萬臺出貨量的業績,存量市場博弈如何勝出?後續持續力是什麼?

簡單點講,就是做好爆品的同時維護好老用戶的體驗。國內市場競爭過於殘酷,所有的主力競品都有獨特的競爭賣點,在這種環境下展開競爭,只能靠巨大的研發投入換來體驗的實質性進步,比如P20Pro的拍照、比如麒麟970下放千元機配合GPU Tubro,比如給一億老用戶升級GT讓大家的遊戲體驗得到提升,增強老用戶的信心和美譽度,為換機升級做鋪墊。

而後續的持續力,依然基於技術研發和深度創新,所以餘老闆才會喊出起來麒麟980吊打驍龍845和APPLE A12的口號。吊打不弔打,這都是公關口徑,但貌似餘老闆吹過的牛,水分並不多,以麒麟980為核心的後續驅動力,是下半年華為保持競爭力的發動機。

3. 上半年出貨數據看,華為在3000元價位段塌陷比較嚴重,原因是什麼?NOVA3直面OV兩大廠的核心產品的競爭,華為怎麼定位NOVA系列?

華為在腰部市場的份額確實有所萎縮,原因還是產品力不夠導致,而NOVA3是補充這一產品力的主力軍。NOVA系列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60%,nova總計出貨量達到5000萬,腰部市場未來還會是華為重點加強的市場。相對競爭對手,華為的優勢是持續不斷的高強度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劣勢是營銷力度和有效性要進一步加強。

4. CBG的國際化業務進展如何?下一階段的重點是什麼?

下一階段,華為會繼續夯實EMEA、中國等優勢市場,在亞太和美洲市場重點提升,實現全球崛起。印度市場我們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重點投入,參與到新興市場中去。

5. 最後一個核心問題,CBG下一個增長點是什麼?為什麼?

CBG下一階段在手機上的重點,是繼續提升高端產品線的份額,P20pro已經幫華為站穩了5000元價位的市場,預計在4000-6000價位段接下來會是國產手機與國際品牌對決的主戰場,華為會依託麒麟980 SoC和其他核心創新體驗繼續提升自己產品在這一市場的份額。

除了手機之外,華為CBG下一個戰略增長點是IoT生態的全場景智能生活,打造三圈生態,為消費者提供無縫連接的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

1. 全場景硬體突破:

打造三圈生態,為消費者提供無縫連接的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主入口:手機;輔入口:平板、PC、穿戴、音箱、車機等;泛IoT硬體,包括照明、安防、影音等,構建全連接數字世界)

就目前來說,HiLink現在連接的設備種類超過60種,產品場景Cover照明、安防、環境、家裝、節能、清潔、廚電、衛浴等所有空間場景,設備種類包含4個層級,前裝系統,大型嵌入式電器,家用電器,消費級小家電。

其中,活躍度前3的品類是環境、照明、安防,其中環境類包括風扇、空調、空凈、加濕、除濕,照明的話,以歐普照明為例,歐普全系列產品均支持HiLink,累計SKU估計超過600個,涵蓋全屋所有級別的照明設備;

場景IoT的構建,例如全屋整裝,從弱電開始,4室2廳2衛,180多平米空間,所有的控制系統,都進行了智能化改造,4個層次的設備,涵蓋室內生活的所有場景,設備間實現了跨品類、跨級別、跨品牌的場景化聯動,並且達到了家裝級別的交付。目前不少地產商正在使用華為的交付方案,例如,中糧在北京的京西祥雲樣板間,中海地產在華南數十個地市的樣板間。

2. 內容服務突破:

藉助華為智慧引擎和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實現自然交互、直達服務(讓服務找人更精準,讓人找服務更便捷),給消費者帶來革命性的智能設備使用體驗。

3. 華為將通過開放芯、端、雲能力,打造共贏的智慧生態,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未來極致的全場景智慧生活。

1) 雲:服務能力開放-共贏:根據用戶所需,適時適地推送服務,讓服務主動找到用戶

2) 端:全應用能力開放-簡單:輕鬆將多種AI能力與App集成,讓App更加智慧強大

3) 芯:晶元能力開放-高效:快速轉化和遷移已有模型,藉助異構調度和NPU加速獲得最佳性能

總結一下:進入全球戰略進攻階段的華為CBG

雖然本次發布的只是華為CBG上半年的業績報告,但從暴漲的手機業績和IOT生態業績背後,我看到的是多年媳婦熬成婆,將多年研發投入徹底轉為產品的華為轉入全球市場戰略進攻。這種壓迫式的進攻,會直接導致行業洗牌和小公司退出市場,同期的主要競爭者將不得不提速跟上這種競爭的節奏。去年年末,我說2018年是手機行業的寒冬,而華為會是碾壓式的那個,上半年過去,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冬天比去年預計的還要寒冷,恐怕未來基於本質IDH,生產找代工模式的企業日子都不太會好過。

時間過得很快,Q3和Q4的競爭會更加慘烈,遠超上半年這幾大核心產品的競爭,我估計年底變成Others的企業會更多,真如餘老闆所言,一年後市場上可能就剩下三四家公司了。


這個事,首先是要承認華為有實力的,而且華為進步很大,華為手機不管是在國內的地位還是國外的地位都是顯著性的提高。但客觀來說華為最近發布的手機很多,而蘋果今年還沒有發布手機,所以我覺得從客觀事實來說,華為這次的超越並不能說太穩。

根據報告顯示,華為第二季度的全球出貨量達到了5420萬部,遠遠的超過蘋果的4130萬部,第二季度華為的市場份額為15.8%,蘋果為12.1%。第二季度全球總的出貨量為3.42億部,同比下滑1.8%,而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智能機廠商,但是第二季度智能機出貨量同比下滑10.4%至7150萬部,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22.9%降至20.9%。 Galaxy S9和Galaxy S9+的銷量未達預期。三星將銷量下滑的原因歸結於高端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整體智能機市場的疲軟。現在,外界把關注點都放到了即將發布的最新旗艦Galaxy Note9上。

不過想想好幾年前在手機領域華為還是個連真正的供應商都算不上的企業,公眾知名度相當低。都是些運營商定製的功能機,怕是隻有C8812有點名氣。短短几年成為手機終端的標杆,恍如隔世。


目前手機市場趨於飽和,競爭都是零和博弈,首先恭喜華為,這仗打得不容易。

當然我們要明白,這是2018第二季度數據,並不是全年數據,蘋果發布會未至,三星也很快攜Note 9上場,下半年的戰役還沒打響。

還是先來分析一下這個季度的數據(來源:IDC)

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的增長趨勢,對比去年同期的情況,出現了40.9%的爆發性增長,尤其是對比第一的三星和第三的蘋果,顯得尤其出色。從表格的數據中可以看到,華為第二季度出貨量5420萬部,使其佔據了市場15.8%的份額,對比蘋果Q2的份額高出了3.7%,以一個不算很小的差距超過了蘋果,而去年同期華為也只是差那麼一點點就能追平當時第二的蘋果,如今做到穩超確實挺值得高興的。

還記得餘承東在2016年初時放出「三年超蘋果,五年超三星」的豪言嗎,被不少人認為是「狂言」,也有知友認真地分析了華為接下來兩年可能的增長態勢,認為三年出貨量超越蘋果的可能性很低。然而華為竟然真的做到了,一眾的預言家被啪啪打臉了。

這個季度爆發的原因

不難得知,華為今年多款新機和新技術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年初三月底發布的華為P20系列手機,拿出了自家拍照的絕殺本領,無論是媒體上還是專業的測評機構,以及廣大消費者們都是好評佔多,P20系列可以說是認可度非常高的一款手機。而隨後榮耀系列也派出榮耀play攜帶著「嚇人技術」GPU Turbo問世,並讓此前的多款華為、榮耀手機都支持這項技術更新,又能帶動一波去年幾款機型的銷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此話不假。而前天榮耀的年度旗艦Note 10發布,又帶來CPU Turbo和THE NINE液冷散熱技術,第三季度再沖銷量的籌碼已經準備好了。

多項優秀的技術換來了業界好評,華為手機也漸漸成為口碑,不難推測華為開始在手機界「圈粉」,實質性的表現則在銷量上。

榮耀手機國內外市場均表現出色

華為在中國以外的市場銷售了400萬部榮耀手機,同比暴增150%。榮耀品牌今年終於在海外市場也開始發力,合適的價格和相應優秀的配置吸引了不少中低端手機用戶從而帶來增長。

關於榮耀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分析師表示,華為旗下品牌榮耀佔華為2018年第二季度出貨量的55%,高於一年前的33%。榮耀憑藉最新的旗艦機型已成功打入5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同時其在中低端領域繼續與小米等對手展開競爭,爭奪市場份額。

網路銷售渠道

華為在線上的銷售渠道投入是很大的,再加上第二季度618電商促銷節各大平臺在手機促銷上有很大力度,華為也拿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華為在第二季度的表現出色是毋庸置疑,但如果現在就下結論華為會取代蘋果從而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商,還是太快了,哪怕不說下半年蘋果三星還要出招這回事。

其實一直以來華為在海外市場還與三星蘋果有著很比較大的差距。這是華為在2017年第三季度在英國的市場份額,已經是華為賣得最好的歐洲國家了,也只是佔到13%

華為在第三世界國家就不說了,在緬甸等地方華為手機市佔率一直都很高,但是發達國家市場,雖然日本、美國的市場華為都已經進入,但是卻飽受排擠。全球五大區域中,北美市場由於美國運營商拒絕與華為合作,而美國手機大部分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所以華為的市場佔有率極低。

不如再單獨看看華為在國內的成績?

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手機在國內穩居第一,有著27%的市場份額,增長率是22%,對比OPPO和小米兩家,確實非常可觀。

整個上半年來看,具體的銷售數據是這樣:

根據賽諾數據,2018年1-6月份,OPPO、vivo分別以3813萬臺、1551萬臺的銷量位列前兩位,之後是蘋果3211萬臺。而華為則位居第四位,但是如果加上子品牌榮耀,那就是國內妥妥的第一名了。

雖然我們都替華為在國內的成績感到高興,但是這也進一步說明瞭華為目前主要還是倚靠國內市場,儘管這個季度華為在海外表現不錯,但銷量的主力軍還是在國內。如果華為想將這個成績保持到年底,那麼不僅要保持好國內的戰果,還要繼續拓寬海外市場。

說完華為自身,那就接著說說它的兩大對手,蘋果和三星。

IDC日前發布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初步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廠商共出貨3.42億部智能手機,與2017年第二季度3.482億部的出貨量相比,同比下滑1.8%。

也就是說,手機市場整體情況是下滑趨勢,也導致了目前手機市場的競爭就是一場零和博弈,市場有限,消費趨於飽和,所以市場份額必定是此消彼長。三星雖然目前依舊是市場老大,但份額隨著銷量的減少已經在逐步下滑了,還是IDC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銷量同比下降10.4%,而華為則是實現40.9%的增長,應該說是相當厲害了。不過蘋果在還未發布新品之前依然能實現0.7%,這位暫時被超越的對手在下半年應該還是勁敵。

高端市場,蘋果表現依然很好,但是三星今年的S9/S9+表現平平,華為的P系列開始瓜分蛋糕。而且外媒稱,蘋果流失的客戶中70%都轉向華為。連華為自己也表示,在華為產品上,有很多來自於蘋果的用戶,比過去幾代產品來得都多,說明其產品得到更多高端消費者的認可。

簡單總結一下這次超越蘋果意味著什麼?

對華為本身而言,應該是對今年上半年發布的產品的充分肯定,消費者確實買賬,無論是手機本身還是華為的營銷,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相信華為的品牌也進一步在世界範圍內打響。

對競爭對手蘋果而言,確實是要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蘋果在印度市場進展得並不順利,華為卻在歐洲國家取得越來越多的市場地位,是個威脅。

對整個市場而言,市場目前還是三星、華為、蘋果三大巨頭在掌控,而華為搶到的蛋糕分量越來越大。

嗯,說不定真的就意味著華為的下一步是五年內超越三星,餘承東實現他的豪言

最後放一個老外評價華為的視頻看看吧

街頭採訪,看老外如何評價華為

更新一段,很多人可能文章沒看完,問第一是誰,這裡我簡單說下是三星!三星!!三星!!!2017年出貨量華為(1.542億)排名第三,僅次於蘋果(2.158億)和三星(3.114億)。2018年Q1銷量三星7.82千萬,蘋果5.22千萬,華為3.93千萬。2018年Q2季度三星7.15千萬,華為5.42千萬,蘋果4.12千萬。


謝邀 @區野子

首次超越蘋果意味著華為的研發成果在市場上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而在17年全球手機銷量上,第二的蘋果和第三的華為差距仍有 6000 多萬出貨量。在17年4個季度華為的表現中規中矩,市場份額維持在10%+,從18年Q1季度華為開始發力,達到了11.8%,第二季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5.8%。年初P20的發布一鳴驚人,徠卡後置三鏡頭+手持超級夜景DXO屠榜,外觀上的創新極光色等也備受好評。6月更是一個不平凡之月,GPU turbo的發布徹底改寫了「爵士不玩遊戲」的調侃,而這一技術幾乎覆蓋了搭載麒麟晶元的手機。7月,華為發布nova3 搭載支付級的人臉識別技術;7月末,榮耀發布CPU turbo+液冷散熱。就是這樣一系列的組合拳,用實力證明自己,技術圈粉,市場也得到反饋,這直接體現在銷量上。而口碑也正在發酵,從之前的「華而不實,為所欲為」到「技術解圍,為所欲為」的華麗轉變。最明顯的社區莫過於貼吧,尤其是手機吧,6月之前還是天天被小米刷屏,現在天天被華為刷屏,擁護者變多了。

技術已經是成為推動增長的核心引擎,沒有技術就沒辦法打破別人的防線壁壘,從而單純的扮演組裝廠的角色,靠著薄利多銷難以維持企業良性發展,有時候為了維持人設,甚至鋌而走險劍走偏鋒。而華為在技術上的投入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也更加證實這一點。

不過也別妄自尊大,看清自身實力最為重要,花粉切勿捧殺,不能因為Q2短期超過蘋果就意淫幻想,爭一時之氣,來日方長,年底見分曉。

早上的時候寫過一篇相關的內容,如下

華為首次季度銷量超越蘋果,GT+榮耀成為推動增長的核心引擎!

馬薩諸塞州FRAMINGHAM,20187月31日 -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全球季度行動電話跟蹤器的初步數據,智能手機供應商在2018年第二季度(2Q18)共出貨了3.42億部,導致與2017年第二季度的348.2百萬臺出貨量相比下降1.8%。這一下降標誌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僅為歷史第四季度的下滑。IDC認為這是一些高度滲透市場流失的結果,儘管許多高增長市場仍然存在,並且應該將智能手機出貨量恢復到整體增長。

華為在第二位的到來標誌著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的第一季度,蘋果在市場份額方面並未成為第一或第二智能手機公司。華為交付的出貨量為5420萬臺,進入第二位,市場份額達到創紀錄的15.8%。三星保持了良好的領先優勢,儘管最近的2Q18財報顯示跡象表明將面臨未來的挑戰。

IDC 全球移動設備跟蹤器項目副總裁Ryan Reith說:「華為的持續增長至少可以說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因為它能夠進入市場,直到最近,這個品牌還很不為人知。」。「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公司在產品更新後的最後兩個假期中都進入了最高位置,因此我們可能會看到2018年及以後的頂級公司之間的持續變動。對於大多數市場,超高端(700美元以上)競爭主要是蘋果,三星和華為的一些組合,取決於地理位置,這在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太大變化。與此同時,小米,OPPO和vivo都在緩慢他們將客戶羣推向上游,價格略低於前三名。隨著這一細分市場的建設越來越先進,他們應密切關注這一領域。「

「市場飽和度,智能手機普及率上升以及平均銷售價格攀升的結合繼續抑制整體市場的增長,」 IDC 全球季度行動電話追蹤器研究經理Anthony Scarsella表示。「消費者仍然願意為眾多市場的高端產品支付更多費用,他們現在預計他們的設備將比幾年前成本相當低的前幾代產品更耐用並且性能更好。為了應對這种放緩,供應商需要關注新的創新這些特徵和形式因素與激勵和促銷相結合,推動了許多競爭激烈的市場的發展。「

智能手機公司亮點

儘管去年的出貨量下降了10.4%,但三星仍然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者。根據三星的說法,第一季度末推出的旗艦產品S9 / S9 +的銷量低於正常水平。三星聲稱經濟放緩是由於高端競爭加劇以及整體智能手機市場疲軟。隨著我們等待新Galaxy Note 9的到來,這家韓國巨頭將在未來幾周內加強銷售。新Note將於8月9日亮相,預計將在Note 8之前推出,以便在未決之前獲得立足點蘋果和其他公司推出秋季產品。該設備預計將具有更大的電池,新的S-Pen功能和更高的性能。

根據全球市場份額,華為首次超越蘋果進入第二位。它繼續領跑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在2Q18的市場份額達到創紀錄的27.0%。本季度上半年,華為P20 / P20 Pro系列在價格在600美元至800美元之間的需求強勁,幫助華為在市場上樹立了高調。下半年,隨著「GPU Turbo」技術的發布,華為繼續贏得良好聲譽。由於Honor品牌繼續成為中國科技巨頭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因此618項促銷活動促使Honor手機在線渠道銷售強勁。

儘管第二季度增長,蘋果仍首次跌至第三位。蘋果出貨了4130萬部iPhone,比去年的4100萬部增長0.7%。iPhone繼續在高端市場表現良好,因為iPhone X仍然是許多市場的暢銷產品。蘋果將??在今年秋季重新控制市場,預計將推出三款下一代iPhone機型。據傳,這些新型號在下個季度到貨時會帶來不同的屏幕尺寸,價格點,性能提升和新功能。

在過去的幾個季度裏,小米已經領先三星在印度排名第一的位置,現在已經縮小與三星在印度尼西亞的差距,因為它增加了本地產量,以滿足齋月期間增加的需求,同時也擴大了其在線渠道在該國開展並開設更多Mi家居店。

OPPO面臨印度和大部分東南亞等主要市場的放緩,因為它放鬆了在該地區積極的營銷和銷售活動。儘管如此,該公司在繼續擴展到中東和非洲等其他市場的同時,仍然比去年增長了5.1%。最近推出的Find X也為Oppo贏得了一些讚譽,因為創新,無邊框和無缺口的設計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

筆記:

  • 數據是初步的,可能會有變化。
  • 公司出貨是品牌設備出貨,不包括所有供應商的OEM銷售。
  • 「公司」代表所有作為子公司擁有和經營的品牌的現有母公司(或控股公司)。

在沒有發布GPU turbo之前,根據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的數據,華為曾經以微弱優勢在去年的6月,7月短暫超越蘋果,之後蘋果發布iPhone8以及X,扭轉銷量淡季的局面,重奪第二。

根據IDC 數據,蘋果曾在2016年Q4,2017年Q4兩個季度出貨量超過了三星,市場份額最高。而華為在2017年的Q2市場份額11.1%表現來看,是非常接近蘋果的11.8%,這是華為截止今天之前,最接近超越蘋果的一次。

2017年,根據全球知名調研機構 IDC 的年度報告,去年一整年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1.542億)排名第三,僅次於蘋果(2.158億)和三星(3.114億)。

2018年Q1的時候,華為市場份額為11.8%,同比增長13.8%;然而隨著華為第二季度一系列組合拳,很嚇人的技術的發布,得利於麒麟全系搭載GPU turbo,增長迅猛,表現搶眼達到了15.6%。

市場表現更加直觀的說明GPU turbo的威力,真的很嚇人,這也得利於華為對技術的高投入,對研發的執著以及不懈努力,在2017年華為研發投入了共103.63億歐元,帶來的收益頗豐。這不得不讓人更加期待mate20的發布,拿出更多核心技術,讓更多的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樂趣和體驗,同時期待榮耀成為全球TOP 5。


看到很多小夥伴都邀請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個人感覺這個問題太大,太多數據分析的事我們就不做了,下面有很多知友已經有詳細的解析,我們就只講下對這件事幾個小小的看法。


首先,我們很高興我們能夠取得這個突破,這個突破有我們的一份功勞(終於可以加雞腿了),而這個成績和前兩天發布會上趙明說的數據也對上了,2018年上半年,榮耀依舊站穩了互聯網第一品牌的位置。

國內市場大家比較清楚就不多說了,就說下榮耀今年上半年在海外實現的爆髮式增長。今年上半年,榮耀海外銷量同比增長150%,其中俄羅斯在第二個季度超越蘋果,成為TOP2的品牌,印度實現300%的增長,在歐洲品牌高地,英國和西班牙分別實現200%和500%的增長。

再來說下我們比較少提到的一個新的東西——榮耀的IoT和新零售3.0戰略,這也是我們可以不斷實現業績增長的另外一個原因。

新零售時代的3.0是什麼?新零售1.0的核心理念是用高效的線下直營和直供模式,貫徹高效、透明的「互聯網+」理念,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讓傳統零售具備像線上電商一樣的高效率。2.0是以資本驅動,投資併購的模式,他的策略是讓自己成為生態圈的核心,通過做大平臺來支撐無數個小前端、通過多元的生態體系實現賦能,並形成中心化的統一化管理。新零售3.0就是品牌共生IoT新形態。通過「共享」、「共贏」、「共創」的方式為零售商提供「Turnkey一條龍服務」,讓生態夥伴無懼互聯網挑戰,一起發動零售業的新革命。

我們新零售3.0的第一個理念是「共享」依託於華為HiLink協議建立榮耀IoT生態。目前HiLink協議覆蓋品牌數量達150+,產品數量9000+,形成了榮耀IOT日益龐大的生態產品,構建了名副其實的億級流量入口,而這些流都會共享給零售商合作夥伴。

第二個理念是「共贏」,榮耀手機作為一家線上線下渠道為1:1的廠商,在新零售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合作過程中,榮耀利用自己的O2O平臺來為零售商引流,建立多方互利模式,通過由榮耀直接發貨的方式構建庫存等,降低他們的試錯成本和運營成本。

在「共享」和「共贏」的合作中,我們結合品牌調性和文化,攜手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年輕潮流生活,打造獨特的品牌風格。

雖然大家會嫌棄我們矯情,但是這第三點還是要強調的,不管什麼時候,我們實現的突破和成績,最大的功臣都是購買過我們產品,以及為我們產品傳遞口碑的每一個用戶。EMUI8.0、GPU Turbo、THE NINE液冷技術......希望之後每一次技術的升級都能惠及到更多支持我們的小夥伴們。

最後,再說一句更老套但卻永遠不會過時的話,「路漫漫而修遠兮」,要做的還很多,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我們。


先上一波貼吧15年的預測神貼截圖

這位大神估計做高管了 ,現在好像不玩貼吧了。 首先,作為一名合格的海軍,我得說,華為這些年的進步只不過是正常的研發產出而已。 15年的貼吧,一句華為將會走向巔峯,下面上百個拖家帶口來懟樓主的,哪怕到現在懟華為還是政治正確。15年華為手機業務確實不算起眼,也沒幾個人真相信餘承東說的華為能做到世界前三。我並不反感餘承東誇下海口,反而欣賞他真有勇氣在和運營商做定製機的時候就說華為將會做到全球前三的手機公司。

華為能做到今天,個人認為主要三個方面,研發和學習能力和前瞻能力。

首先是17年研發總費用超越了蘋果,而餘總也表示華為未來的研發費用將會基於增加到150億美元(歐元?),屆時研發費用也會進入全球前三。另外,華為在國內高校的招生力度也是眾所周知,基本和國家電網二雄爭霸。再看全球的實驗室,華為在全球建立了36個聯合創新中心、45個培訓中心和15個研發中心:赫爾辛基的華為可靠性能力實驗室 坦佩雷華為音頻實驗室華為2012實驗室以及其二級部門包括:中央硬體工程學院、海思、研發能力中心、中央軟體院。印度研究所,日本研究所,俄羅斯研究所,法國研究所,加拿大研究所等等…… 再說學習能力,華為一開始的渠道主要靠運營商做定製機,然後小米異軍突起,華為也轉戰線上,且成立主攻線上對標小米主打性價比的品牌-榮耀手機。接著發現ov主打線下的做法好像贏得更多的市場,大頭還是在線下,華為也做起了線下,17,18年年在中國手機出貨量連年下降的情況下依舊廣開線下體驗店,所以18年Q2 季度出貨量暴增離不開華為線下和線上的同時發力。 再看國外市場,華為手機進軍全球的時候,榮耀也在佈局歐洲,印度,俄羅斯,日本,東南亞等市場,且增幅都很大(印度市場增幅百分之300,俄羅斯市場第二份額,其他的懶得去看發布會找數據)。雙品牌的戰略恐怖在於此,趙明說到2020年,榮耀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前五、中國前三的手機品牌。 先吹上,能不能圓到時再說,師承自餘承東。哈哈哈。 再看前瞻性眼光,當年麒麟第一代處理器發布時,跟當時餘承東靠跟運營商做定製機就吹華為要成為全球前三的品牌一樣,沒人信,網上也是一頓嘲諷。某族當年也是如此嘲諷,現在二線位置能不能保住還是個問題。但現在前三出貨量的手機產商都是自家處理器,不得不說處理器是實力證明的標配。很多人不相信華為能做出來是基於德儀都沒成功,Intel燒了70億美元還是砍掉了凌動處理器,英偉達也是折戟沙場,老牌聯發科在高端市場還是不盡人意,所以基本沒有人相信麒麟的成功。從自研基帶,到自研的CPU,再到近兩年穿出和英偉達聯合研發的GPU。華為可以說,走的不僅快,而且穩。從雙攝,後背指紋,玻璃美學,到AI拍照,NPU,三攝,GPU TURBO。而這只是研發成果爆發的元年。 方面華為做通訊設備起步的時候可不比現在超越蘋果三星容易,但華為今天已經能把思科打到躲在家裡了。當年諾基亞市場份額比現在蘋果三星多的多,為什麼失敗了?沒有誰能在王座永遠叱吒風雲的。華為複製自己在通訊行業的發展也並非不可能。 往大了說,這只是國產走向世界之巔的一個標誌而已,何必大驚小怪,中國復興夢不正是如此書寫的嗎?

(數據百度找的,有錯誤請指出 )

利益相關:華為P1,榮耀+,P7,P9,P10用戶。推薦親戚朋友購買華為(榮耀)手機20+部。

通過網上公開信息可以得出:1、取代蘋果成為第二,但是最受傷的不是蘋果,是三桑;前五名四家出貨量同比增長,蘋果出貨量微增,利潤大增,華為喫掉的不是蘋果的份額,是其他安卓廠商的份額。蘋果依然悶聲發大財,市值說話就要破萬億了。2、全球出貨量5420萬,國內2850萬,國內佔比52.6%,以後有望做到50:50。3、華為上半年收入3257億,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14%,去年同期營業利潤率為11%;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利潤率相對穩定,基本可以得出利潤率提升主要是因為消費者業務利潤率提升,可以推測出手機平均單價有較大提升。4、華為披露了上半年總收入,但是沒有披露各BG的收入;但是,但是,去年有,我們看:去年上半年手機出貨量7301萬,銷售額1054億;今年Q1出貨量3930萬,Q2出貨量5420萬,合計9350萬,同比增長28%,結合第三條,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在1500億左右,應該是超過了運營商業務,全年有可能佔比達到50%,CBG成為華為第一大BG,華為真的變成賣手機的了 5、餘實誠吹過的牛又實現了一個(雖然是階段性的),友商有沒有瑟瑟發抖

最後放圖


國內,現在華為可以用「穩」字來形容。什麼概念呢,就是華為不管出什麼機子,牛逼也好,良心也好,「坑爹」也好,都能穩穩地賣出去。而前兩年,甚至去年,華為都還處於混戰之中,線下被ov壓制,線上和小米爭長短。而現在,彷彿穩坐釣魚臺,靜靜地看在座的諸位撕逼,這種感覺,就如同四五年前國內的三星,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還差點意思)。這說明瞭,在國內,華為的品牌勢能已經徹底建立起來了,在市場即將進入成熟期後,華為也將進入收割期,躺著賺錢要開始了,當然,這更是一種隱憂,畢竟諾基亞與三星前車之鑒,都還在棺材板裏看著呢!不知道憂患意識強烈的華為,會不會避免重蹈覆轍。而在國外,華為還處在國內前幾個階段,p20系列生逢其時,立了大功,p20系列通過極致的拍照體驗,以旗艦的身份帶領華為整個產品線衝鋒陷陣。除了在美帝碰壁,基本處於順風順水的狀態。最後還是祝賀華為,在2018第二季度,銷量真正意義上顯著地超越了蘋果,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華為正在踏夢前行。

有些答案的冷嘲熱諷實在是看不下去。華為很強,好麼?國產能做到這一步,很值得驕傲!希望OVM也能繼續加油!

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冷靜的看到華為是總體出貨量上超過蘋果,而不是銷售額,更不是利潤率,蘋果單款產品的銷量依然獨步天下。三星則在全球範圍內總出貨量上依然一騎絕塵。華為離三星、蘋果還有距離,但差距正在逐漸縮小。華為堅持研發的路沒有錯,p20p的拍照就證明瞭這一點,希望華為能從技術的單點突破迅速發展為全面開花。在科技領域,說到底,還得是技術的比拼。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掌握比三星、蘋果更先進的技術,纔有可能超越他們,華為請繼續加油!

以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