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MV從去年至今看了好多次,始終找不到一個滿意的解讀方式。最簡單的理解自然是:年輕女子(孫燕姿)與兩位年長女性(陸弈靜、鮑起靜)之間,純粹是先平行後交會的兩條故事線。但影像中許多鏡頭、場景的安排,顯然有意引導觀眾去思考更多彼此連結的可能。不同於YOUTUBE留言中迴響最熱烈的那則詮釋,我想說說我目前一廂情願的理解——未必符合MV內外的文字描述,但是我此刻想詮釋的版本:

  年輕女子就是素衣女(陸弈靜)的過去。

「一張一張飛過的日曆 拼湊剪貼一件風衣

大風吹吹什麼包裹我 包裹你 包裹心

成長是個遊戲 把曾經 變如今

一個一個告別的身影 拼湊剪貼一件黑色風衣

未來是本書籍有童話 有愛情 有推理

我去過的過去 誰同行 誰遠行 」

  歌詞中「一張一張飛過的日曆」是時間流逝的具象化,而這些逝去的光陰在生命中累積,「拼湊剪貼一件風衣」,是為記憶,以此抵禦如風一般吹拂、包覆世間萬有的時間。亦即愈是身受時光的淘洗,將之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像持續編織一件大衣、鍛煉強韌的肌肉,便愈可能耐得住人生旅途上四面八方迎來的好與壞。若說「把如今變曾經」,是表現時間無可違抗的流逝,如今一切都將成為過去;然而成長「把曾經變如今」,凸顯了因為時光的積累,所有經歷過的情節鋪寫成現在的故事,過去的一分一秒、每個歧路抉擇,終究引導我們抵達此時此地的自己。

  這樣的旅途中,比起歡樂時光予人短暫的錯覺,那些悲傷場景往往長留心底,似乎更有形塑未來的影響力。「一個一個告別的身影」帶來的傷害,為記憶這件風衣染上黑色,孤獨、沉重如密佈的陰雲。

  她舊地重遊,在機場看見曾經的自己,披著陰暗的記憶。她被拋棄如同一張機票作廢,再也觸不到那人手心。於是她獨自租車上路,前往本該兩人一同奔赴的,世界的盡頭。就像電影《春光乍洩》中一起出發卻終究沒有依約抵達的黎耀輝與何寶榮 。

「當時提不起 那段沉痛的感情 後來輕如話語

再鱗傷遍體 也像瘀青會淡去忘記

當時禁不起 你我情緒的暴雨 後來美如一場風景

是年紀的筆 不知不覺地改寫自己」

「把晴空萬裏 搬進我的世界裡 聽歌 餐敘 旅行

快樂與傷心 一一沉澱安靜成四季

像候鳥飛去 留下了一個北極 我把太陽大聲叫醒

還一身率性 穿上風衣我推門出去 找尋星星 」

  兩段主歌歌詞呈現的心境變化,便也彷彿是她往後的生命體驗:難言的沉痛、情緒的暴雨和累累傷痕,都逐漸隨著時間沉澱、淡去,成為安靜的記憶,不再喧嘩。沉澱,不是完全分解;淡去,而非徹底消失。但畢竟不那麼痛了,甚至因為拉開了距離,也能以欣賞的角度去審視它、進而改寫它,重新詮釋往事的意義。用朗朗晴日的態度「聽歌、餐敘、旅行」,把當下的生活過好。即使孤獨仍像冰天雪地,即使有時會擔心太陽不再升起,還是對未來的故事發展保持探索的熱情,沒有選擇自我封閉,而勇敢迎向時間,要在黑暗中找尋星星。

  找尋星星。許多年過去,她又來到了這裡,曾經冷寂的傷心地。不同的是,這一回不再孤單一人了。後來遇見愛笑的她,喜歡衣著鮮艷,清澈明亮如萬裏晴空。於是冷硬的輪胎換成溫暖的鞋,一步一步踏實地走;被窗框住被玻璃隔開的風景,如今毫無限制地納進眼底;從安穩卻寂寞的小屋,走向街頭露宿和帳篷營火,全新的冒險;手電筒光束中懸浮的塵埃,化作滿天無盡、永恆的星斗……全是因為,「她們」取代了「她」,從前一個人,現在是我們。

  愛笑的她,那顆星星。從此受過傷的她,便不再是塵埃。

「那件風衣 叫做回憶

謝謝你曾來臨 曾離去

陪著我像影子 像姓名

白色風衣 藍色的你

掛彩虹 畫星球 貼上笑容

曾在一起 不在一起 都是感情」

  當她撐過一夜風寒(彷彿苦痛記憶最後的纏縛),隻身回到冰河畔,望著眼前熟悉的景色,回顧來路,花了這麼長時間才終於真正地抵達,世界的盡頭。對於所有的來來去去,在一起不在一起,迢迢獨行,好像也都能釋懷了。她與過去的自己對望,記憶裡那些暗沈沈的烏雲已然褪去,換上藍天白雲,彩虹,和廣闊的宇宙。因為她知道,這一次,會有人從身後走來,與自己並肩,搓手、呵氣、暖耳。曾經只用以撫慰自己的動作,如今也能溫暖另一個靈魂。

  「我度過了多少寂寞的春天 今天才伴在我的身邊」*

--

*〈許你向我看〉,嚴寬作詞,莊宏譜曲。周璇演唱。但我認識這首歌是藉由1992年電影版《暗戀桃花源》,林青霞演繹的版本。

將年輕女子視為陸弈靜角色的過去,是由於MV中兩次的對望,以及搓手暖耳這個動作(1:26起,看起來像是陸弈靜主動教鮑起靜)。然而,若詮釋為鮑起靜的過去亦無不可。差別只在於,曾經被遺棄的人,後來成為(主要)照顧者或被照顧者,以及最後在河畔是等人前來,還是對照過去的徬徨,這次看見等待的身影而露出安心的笑容。無論如何,都會是一個受傷的人經歷漫長追尋,最後得到救贖的故事版本。

其實還有一段話很適合這樣的詮釋:「不管你曾經被傷害得有多深,總會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你原諒之前生活對你所有的刁難。」網路上都將之與宮崎駿聯繫在一起,但似乎找不到真正典出何方(私自猜想是出自這篇文章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4521 然後以訛傳訛著作權就歸入宮崎駿名下了)?因此沒有寫入正文。放在這裡,聊以為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