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的,中國人相當重視,在廣東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為甚麼?那廣東不同地方,冬至的習俗又有何不同?

宋《冬日嬰戲圖》(網上圖片)

冬至之「至」,非解作冬天將至,而是「至此而已」,古人認為過了此日,陽氣會開始上升,大地萬物「還陽」。所以,「萬象更新」其實原非始於大年初一,亦非由立春開始,而是冬至。

遠古時期的周朝,用冬至作為一年之始,所以冬至算得上是「古代的新年」。從現代天文學來看,古人想法也合乎科學。因為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日。之後白天漸長,夜則愈短,符合古人「還陽」的說法。以此也可了解,為何廣東人強調冬至大於年了。

宋代描繪秋冬畫作 (網上圖片)

在古代,冬至是有假期的,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後漢書·禮儀志》載:「冬至前後…百官絕事,不聽政。」漢朝冬至放假一天,到了明朝更增至三天。

「冬至」不單對廣東人,很多地方也重視,習俗也一直延續,只是廣東人相對較重視。在廣東,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圍鍋而食,稱之「圍爐」。據一些前輩指,1960年代在廣州,居民就稱冬至為冬節,即便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這天家家都要買肉來吃,其重視程度僅次於年節。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

1907年《時事畫報》(網上圖片)

專欄之前講過,廣東人喜愛吃魚生。廣東民俗亦有「夏至狗肉,冬至魚生」之說。1907年出版的《時事畫報》,就描繪了廣州魚生食肆的情景,圖中有云:「魚生一物,不減蓴鱸滋味,吾粵人多嗜之。臠魚作片,蘿蔔為絲,每到秋風一起,則什錦魚生,足供大嚼,不必待冬至陽生然後食此也。」力證廣東人會趁冬至食魚生(現今講究衛生,吃淡水魚生有風險,切記切記)。

古代廣東魚生食法,亦傳至南洋地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魚生撈起」這菜色 (網上圖片)

魚生以順德者著名,而冬至順德習俗則是圍坐打邊爐,取其團團圓圓,暖暖和和。打邊爐實際為「打甂爐」,屬於粵菜系。這類的廣式火鍋主要食材為生魚片、魷魚片、生蝦片等。而事實上,「打邊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打邊爐」是站着吃;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至於「打邊爐」是用瓦罉,用特別長的竹製筷子,約比普通筷子長一倍,便於站立涮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