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學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很奇怪這裡面的景色有什麼可吸引的:只見土地平坦寬闊,

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

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裡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

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這不是到外婆家就能看到的景象

嗎,有什麼好稀奇的?

當漁夫背棄信用、見利忘義。在離開了桃花源後,沿著原路回去,沿路處處做上標記。

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見了太守,述說了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

先前所做的標記。真的替桃花源裏的人驚心吊膽,還好沒被找到。

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人人勞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在那

裏,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其實這就

是現代每個人心中得樂土。


當然不是真實的。

若是真實的,陶淵明早搬過去了。

對吧。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否則難以令人信服。

第一,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東晉,當時的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內,賦稅徭役繁重,民不聊生。對外一味投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第二,作者陶淵明,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一個縣令,他對朝廷的腐敗非常痛恨,405年,只做了81天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辭官返鄉。

第三,?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描寫了一個景色優美,民風淳樸,人人勞作,老人和孩子自得其樂的世外桃源。文章的結尾含蓄,尋志不得。並寫了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的事,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

根據以上的分析,在那個社會,還能有這樣美麗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嗎 ?作者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足以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真的,

《再讀桃花源記》

船到山前洞自開,

桃花流水載君來。

桑竹似可觀長短,

秦漢焉能知盛衰。

煙雨一蓑夢半醒,

清風兩袖鬢全白。

園中日月慢些轉,

待我餘年將樹栽!


這是人的一種生活嚮往,但現實中重慶酉陽縣做到了,有著一個向現代人嚮往的生活,相比湖南常德那個桃花源,酉陽桃花源更接地氣,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做為一名遊客,我更喜歡重慶酉陽桃花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