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職場如戰場,稍不留神就被小人殺得片甲不留,最近看了老梁在愛奇藝的節目《梁知》才弄懂之前關於職場小人的困惑。領導不會相信一個滿嘴謊言的人,告你狀的人必定是抓住了你一兩個小把柄才敢在領導面前進讒言,抹黑你,當八句真話中摻入一兩句假話,領導不信也難。現代社會,職場生活已經成為我們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了職場上的內部運作才能遊刃有餘的生活於此,弄清楚小人告狀的動機與方式,今後在職場上就可以有備無患,未雨綢繆。當然工作上還是要盡量避免犯錯,努力提升自我,不給小人留機會。這期《梁知》內容很現實,老梁的觀點也頗有借鑒意義,值得職場小白們好好琢磨。


我就看了一期,貌似昨天是第一期吧?就這一期我看了,內容倒不新鮮,以前老梁在別的節目也講過一些,至於他講的內容的真實性,我覺得大家姑妄聽之吧,這種名導八卦,扯上一點所謂心理學的內容,真假虛實難辨,滿足大家一點獵奇心理之外,我覺得沒啥意思


自《梁知》開播以來,老梁在節目中專註於解決年輕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給予了當代年輕人不少正確的處事價值觀。在新一期節目中,老梁聚焦「佛系青年」這一名詞,深究當代年輕人產生這樣心態的背後原因。

「佛系青年」含義是指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過且過、不大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年輕人。這一詞原本起源於日本,後來「佛系」這一概念傳入國內,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就是「佛系青年」中的一員,於是這一概念火速傳遍全網。

這些「佛系青年」,在校園中不愛上課、天天待在宿舍,而在步入社會之後就變成了敷衍對待工作、上班的時候想下班、下班的時候想退休的「啃老族」,而另一些人則連班也不想上,成為了「考研黨」,想在學校多待幾年用以放慢自己步入社會的腳步,實際上是一種逃避社會的做法。

在《梁知》中,老梁說到:「佛教本身也是積極的,也是入世的,如此消極的應對人生,根本不是佛教強調的精神。」

在老梁看來,這群年輕人之所以會成為「佛系青年」,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來自於父母和家庭的壓力,有可能是家庭條件比較好所以對他寄予厚望,也有可能是家裡窮但是自小被慣著長大,沒有能力去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共同點是大家都渴望用「佛系」這種做法來逃避社會所帶來的壓力,讓自己過得不那麼難受。

而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人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無法適應並且頻頻遭受打擊,使得他們覺得人生也不過如此,從而不想再去努力。老梁總結道:壓力過大加上習得性無助,就形成了現在社會一種極端現象,這就是「佛系青年」。

依照老梁的看法,「佛系青年」是一種消極現象,不利於個人的成長,也不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之下,我們應該倡導的是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種消極厭世的情緒應該早日被消除。

「佛系青年」這一群體已經在當代年輕人中佔據了不少比例,並且其他「不佛」的人也有可能在他們的帶領之下產生消極反映,從「不佛」走向「佛」。但是要從負面漩渦中尋找到積極的處事方法,才是正確的做法,太過「佛系」的生活只會摧殘上進心,對未來不利。

《梁知》每周三晚8點更新,每期節目中老梁都能用獨特的視角去解讀世間百態,能夠在30分鐘內用人情練達的方法論去幫助年輕人解決職場和生活中的煩惱,帶給當代年輕人正確的處事價值觀。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網上許多名人媒體人都有說好的。有說不好的。評論人大概有這麼心態。一種是就為罵人的。他核心目的是罵人所以你說啥他也會罵。一種是娛樂。跟上面一樣。他核心目的是為了找樂。一種是無聊的。評論就是已閱。一種是為了點擊量的。所以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有就是有目的針對。故意帶節奏有意抹黑。最後一種是想要和人交流的。

想要交流的人分兩種。一種是只要和我想的價值觀不一樣的或者覺得人家說的不對我就得罵。反映了兩個心態,一個是聽到不一樣的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崩塌了。必須靠罵人這種方式鞏固自己的價值觀。另一種心態是為了逞能。看我知道的多吧。罵你來顯示我的存在感。要交流的第二種人才是我們應該有的心態。不管對方說的什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覺得對的有益的記住。覺得不好就把他放過去就好了。這種精神在我們這個互聯網媒體特別發達的時候需要自己有獨立的判斷。有些時候要想想寫作的人,他寫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他寫的邏輯是否合理。尤其是點贊多的。他說的這個問題核心本質到底在哪!


謝邀。

最近杠精很火,火到人民日報都特意發文評論。這期《梁知》恰巧談的也是杠精。老梁在節目里說,杠精有兩種心理特徵。一是自我評價過高,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二是要藉助抬杠提高存在感,引起別人的注意。

生活里,或多或少會遇見唐吉訶德式的杠精,即老梁所說的第一類杠精。對他們而言,觀點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與主流想法要相悖,站在大眾對立面,以此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化用馮小剛電影里的一句話:噁心別人成全自己,形容他們再合適不過。

社交網路上此類杠精最為常見。例如,杠精評價紅樓夢片尾曲:「現代感太強,不古風。詞作者多補習幾年語文」,殊不知詞作者為曹雪芹,貽笑大方。再比如,最近李玉剛作為中法文化推廣大使,受邀去戛納走紅毯,卻被不了解情況就先「抬杠」的網友噴:蹭紅毯。

另一類杠精,「抬杠」為找存在感,引起別人注意,進而達到自己目的。節目中,老梁舉了馮諼與孟嘗君,張松與曹操,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來說明在職場中抬杠有風險,需要把握好「度」。此外老梁提及《流星花園》,說「杉菜」其實是「杠精」,這個角度也挺新奇有趣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節目了解一下,在此就不贅述了。

總而言之,第一類杠精,抬杠就是他們的目的,而第二類杠精,抬杠則是他們獲取別人注意的手段,雖然老梁提出了正面運用「抬杠」的例子,但同時他也勸告觀眾,「抬杠是把雙刃劍」,需謹慎使用。

在老梁看來,其實人這種感性動物,溝通的70%都是情緒,30%才是內容,建議大家「好好說話」少抬杠。深以為然。好好說話是心平氣和的交流,而不是辯手式的針鋒相對,避免偏執與情緒化,也是避免自己成為杠精。

其實溝通愉快,也是情商的體現。好好說話,是讓雙方都舒服,而不是把人給逼到牆角,無視他人觀點。正如老梁所說的,說話讓人舒服了,事情自然就好辦了,說話難聽,好辦的事情也變得難辦。這話很現實,但的確很實用。設身處地地想想,一個是處處與你抬杠的人,一個是善於溝通、好好說話的人,你更願意幫誰?

仔細想來,我們所遇到的杠精們其實多以第一類杠精為主,他們活在自己世界中而不自知,「抬杠」傷害別人的同時,對自己並無半點實質上的好處。遇到此類杠精,與其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與之爭吵,不如離他們遠一點,離生活更近一點。

謝謝。


個人認為沒什麼營養的內容:

1 類似油膩中年教做人的套路比較反感。

2 現實問題用小說來分析,高中生議論文套路。

3 套用名人事迹,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4 借神話說環保的一期,神一般的腦迴路。

5 說不合群的一期,基本沒有乾貨,聽與不聽都沒區別。遇到問題還是無解


最近看了老梁在愛奇藝的節目——《梁知》受益匪淺,以前覺得無現金支付真的是便捷,出門都不用帶錢包了,更不用擔心被偷,需要用錢的地方只要掏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輕鬆解決。在老梁的獨特視角下我才開始反思無現金支付背後的隱情。近幾年一部分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很容易受到極端消費主義的鼓吹走上歧路,因此過度消費,因難以還款甚至裸貸、跑路的新聞也曾引發熱議。不得不說是老梁的一番話讓人茅塞頓開,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可謂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原本是好人也能變成小人,小人也未必是一直是小人。老梁在節目《梁知》說這個世上好人與小人的界限是沒那麼分明的。就像歷史上,龐涓曾熱心腸帶師弟孫臏下山跟他享受榮華富貴,不料孫臏能力大過自己,受到了魏文帝的重用,這時龐涓心生嫉妒在魏文帝面前告孫臏的黑狀,使得孫臏落得終身殘疾。我們不能說龐涓就不是好人,他當初也是出於好心才叫孫臏下山,只可惜後來因為自己的嫉妒心落得個小人的名聲。得到了老梁的點撥,讓我領悟到了職場上不能掉以輕心,時刻提防才是良策,每看一期老梁節目都能獲得一個新的認識,令人受益匪淺。


杠精年年有,今年特別多。看了《梁知》才明白,杠精和杠精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有這麼一類杠精,他只是想通過抬杠的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刷一波自己的存在感,當然前提是他有真才實學,「抬杠」是吸引別人發掘自己的一種手段。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老梁舉了個例子。在馮諼在做孟嘗君門客期間,通過「抬杠」引起了孟嘗君的注意與任用,馮諼抓住機會將差事辦得出乎意料地好,得以成功展現自己的能力。看完這期《梁知》能夠給「杠精們」以警醒,發揮出杠精的正面作用。職場小白們可以看看這期《梁知》學習不少職場為人處事之道,實現自己的職場價值。


在老梁那個時代,手拿五塊錢去買冰棍都足以把老梁嚇哭,反觀現在的90後,他們卻對金錢的多少毫無概念,在互聯網消費陷阱的誘導下,購買不符合自己的奢侈品,助長及時行樂的風氣。

這種現象便是老梁說的缺乏財商,在節目他還說道要鼓勵財商教育,就是教會年輕人合理花錢合理規劃。在現今社會的教育中,家長會注重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殊不知財商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個眼花繚亂的社會,我們需要在金錢上時刻保持清醒,才能不迷路。看了這期節目,發現家長們真的得對孩子的財商教育重視起來了。這期節目關注社會熱點,老梁的語言一如既往的犀利且通俗易懂,看完收穫不小,推薦大家看看。


《梁知》正確的打開了「佛系青年」的輸出方式

生活中的苦難總會熬著熬著就習慣了,《梁知》說這叫習得性無助

人是一種追求舒適的動物,面對壓力很容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一次次的被否認後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我不行、就到這吧、人要知足常樂。為了鼓勵自己,或者讓自己心安,他們把自己的這個行為美其名曰「佛系青年」。

這一期中老梁一語道破了這些佛系青年真正存在的問題——思維的懶惰。

大多數的佛系青年會帶著「都行、都可以、沒關係」的態度做事,與佛教出世的「無我」觀念很是吻合。在信息快速被傳播的今天,很多文化在普世後很容易被字面化解釋而流於表面,它背後所承載的內容往往會被忽略。

佛教修鍊講究出世與入世,出世是指用無我的態度觀望一切,跳出自我框架「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佛語有云:要想出世必先入世。入世是到達出世的過程,只有練達了人情我們才能掌握正確的出世態度。而網路流傳的「佛系青年」就算一開始只是用於自侃,不能正確的看待這個詞,它也會以喪文化的方式吞噬年輕人們的上進心。所以「佛系青年」這個詞慎用!

佛系三連怎麼破?老梁講了三個階段「不想上班」的應對方法,招招管用,幫你順利到達人生巔峰。

在物質資源充足的今天,部分的人都少了一份憂患意識,在能安生立命的基礎上,如果他發現自己做多做少都能得到相同的回報時,他們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工作做不做都行,怎麼做都可以,做得不好沒關係」,人的惰性就會產生,從而對工作失去了動力。但是如果跳出佛系三連的應對方式,及時發現自己不想上班的原因「待遇與付出不匹配」,然後適時跳槽,或許我們就可以更上一層樓了。

在工作上有了動力之後,工作的環境又成了我們進步的一道屏障。在社交不合心意是,佛系思維再次上線「你同事說什麼行,同事要我怎麼做都可以,同事不認同我沒關係」。如果堅持這樣的思維我們的社交或許會得到占時的平穩,但是只會扼殺自我的表達,或許我們應該聽老梁的建議:道不同不相為謀,及時跳出不適合自己的圈子獲得進步。

之後的不想上班,就來自於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如果你跳出了這個境界的佛系三連,那麼說明:施主,你已成功出世,可以打開「佛系青年」的正確輸出方式了。

佛系是一種包容的心態,從來都不是任何人逃避問題的借口。


《梁知》開播已經近一個月了,在這幾期節目中,老梁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去解析了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在講道理的同時向觀眾傳遞正確的處事準則。在4月18日播出的新一期《梁知》中,老梁從明星撒謊頻遭打臉這一角度入手,告訴觀眾謊言的代價。

數據顯示,在人際交往中平均每十分鐘就要撒三次謊,這一數據是觸目驚心的,我們自己也從來沒有發現過,敢於追求「真」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老梁也在節目中指出了這一現狀,去解析謊言為什麼會存在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堅持說真話。

2002年,謝霆鋒深夜飆車撞到了路邊的隔離帶,但是為了保護當時的偶像形象,經紀公司安排別的司機去頂替他接受處罰,後來這一事件被現場目擊證人揭穿,「頂包案」使得謝霆鋒的公眾形象受損。劉德華出道的時候曾是萬千迷妹所追隨的青春偶像,為了維持這一人設所以他一直宣稱單身,但是後來卻被港媒爆出他已經秘密隱婚,最後不得已才出面承認。這兩件事情都是由於維護形象而起,但是最終敗露,不但沒有掩蓋住真相,反而對公眾形象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就像老梁說的一樣:世上絕對沒有永遠能夠圓得了的謊言。

撒謊絕對不是明星的專屬,從上面的數據中也可以看出來撒謊這件事是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的。老梁說到:生活中有三樣美好的東西,是「真善美」,但是現在追捧「善」和「美」的人有很多,追求「真」的人越來越少了。

太多的人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去撒謊,去強迫自己為了別人而去做某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用謊言去掩蓋真相,這是因為「為了能夠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人放棄了求真而選擇了撒謊」。整個社會都是如此,我們不應該順流而下,而是應該堅持去說真話,因為「說謊話,你付出的代價可能要比你說真話的代價大得多,而且後患無窮」。謊言確實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給予你某種便利,但是沒有能夠一直圓下去的謊,這些謊言一旦暴露,你所受到的打擊和傷害會遠比撒謊之前要多。與其為了逞一時之快而選擇掩蓋事實,倒不如真誠的去面對,接受過失所帶來的懲罰。

不得不說,老梁在這期節目中深度剖析了當代人說謊成性的問題。《梁知》開播以來,一直都是以「解秘成年人的遊戲規則」為準則,去探究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挑戰,給予當代年輕人正確的處事方法與價值觀,在泛娛樂化的時代,這檔節目遠比其他綜藝更有意義。


酒局文化似乎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梁知》中指出很多的年輕人面對酒局存在著不同的問題。

對於酒局太多年輕人有著自己的困惑,在他們的生活酒局佔據了不小的比重。親戚朋友逢年過節喝酒增進交流,公司談事之前會有一場酒局加深雙方的認識,平時的交際應酬酒席更是必不可少。也許他們年輕時不喜歡白酒,不喜歡白酒帶給自己味蕾的感受,卻因為各自的原因,必須在不同的酒席中奔波。

想起北島的一句話「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年輕的人們怎麼會喜歡白酒呢,那麼苦澀。那時的我們充滿朝氣,嚮往外面多彩的世界,總以為不管心在哪總會有一雙翅膀帶我們抵達。那時的我們沒有經受過太多的挫折,我們喜歡一切甘甜的食物,嚮往自由而又舒適的生活。那時的我們無所畏懼,敢想敢沖,卻不懼怕被傷害,好像年輕就是我們的資本,不論會不會失敗,總覺得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那時的我們不喜歡白酒,與我們的熱血不符,冰涼而苦澀。

可是當我們漸漸經歷過成長的陣痛,開始明白有些夢想努力過也不一定會實現,儘管如此我們依舊不會放棄努力,開始懂得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態。後來的我們領悟到轟轟烈烈太過夢幻,平平淡淡才是最美的幸福。後來的我們更平和的面對生活,如意還是不如意都可以坦然的接受。漸漸的,我們從內心接受了白酒,好像苦澀的味道更接近我們的生活,苦澀卻帶有回甘,正如我們的生活,風雨之後有彩虹出現。

「中年心事濃如酒,少女情懷總是詩。」老梁把白酒看作年輕人走向成熟的成人禮。當生活閱歷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飲一杯白酒,萬千思緒便化在了酒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便隨著白酒飲下,慢慢的品嘗它帶來淡淡的回甘。在很多平淡無味的日子裡,白酒便成了一種愛好,一種寄託。

酒的基因有三中境界:文,武,痴。在我看來,文是最好的境界,吟詩聊天,飲酒輔以作興,興奮時便乾杯一飲而盡。希望更多的人飲酒而不貪杯,留在文武的境界即可。談談詩,聊聊天,增進彼此間的交流,讓感情在品酒之間得到升華。要記得不可貪杯,否則到了痴之後,會對身體有所損傷,反而違背了品酒的初衷。

為了酒桌上的氛圍,勸酒已經成為幾不可少的環節。此時,更需要我們把握好自己,不可多飲。我們可以參照《梁知》的建議,在酒局上得體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想要的人脈;避免參加一些不必要的酒局,可以讓我們省下空餘的時間;一些必須參加的酒局,可以增加生活中的樂趣。


酒是一種文化。在中國,小至個人大至國宴,酒都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推杯換盞之間,推的是自己的信息,得的是對方的反饋。這一期老梁酒喻人,從個人開始喝酒、品酒到識別酒局三個階段,帶我們品味了「酒」味人生當中蘊含的大智慧。

初出茅廬,要眼光長遠「你現在不喝酒不代表以後不會喝」.

人如酒,原是白水一杯平平無奇,在經歷了水生火熱的繁複工序之後成酒,酒還是水的樣子卻憑著自身豐富的內容,隨著時間的積累越陳越香。因此老梁說「白酒是年輕人走向成人的成人禮」,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就像白水,只有在經歷了人情百態之後才能包容生活的辛酸艱苦,憑著經驗提升自己。

酒局識別第一式:有利益之局避之

成長之中不要輕易放棄,也不能操之過急,要徐徐圖之「喝酒不能因為怕辣而不喝,也不能為了喝而喝,你需要了解品酒的技巧才能知道喝酒的樂趣」.

成長的過程就像喝酒,有的人怕酒的味道辛辣滴酒不沾,只喜白水糖霜。老梁說「舒順的東西讓人昏昏欲睡」,如人飲酒,怕事之人和怕酒之人一樣,這些人一生之中渾渾噩噩,人生寡淡無味。

會酒之人分兩種,一種痛飲只求一醉,一種細品其中韻味求的是飲酒的樂趣。一個奔著目的一個奔著過程,前者只知,酒入口辣喉能解千愁。而後者卻知酒如自己也如知己,先苦後甜,沁人心脾,能解百憂亦能舒筋活血提神醒腦。就像人生,有的人為了躲避眼前的苟且橫衝直撞,終於殺出一條血路獲得成就卻也是高處不勝寒。而有的人卻能甘苦同飲,帶著豁達與包容去看待苦難與成功,不急不躁的收穫經驗,一生豐富多彩為人洒脫溫和。

酒局識別第二式:有高低之局避之

為人之道重在進退得當,知道了道理我們還有學會恰當的運用道理「喝酒要有度」。

知道如何品酒之後還應該知道飲酒的「度」,飲酒有三個境界「文、武、痴」。第一種「文」推杯換盞,禮尚往來,以雅趣相交。第二種「武」在相識之後,交換雙方個性,以熱情相待。至此若志趣相投就交下這個好友各自散去期待下次相逢。再做糾纏就成了第三種境界「痴」,強行再喝,無法掌控局面,最後只能草草收場不歡而散。與人相處也是如此,與人初識因當文質彬彬,禮法得當保持自己的風度給予別人最大的尊重,用共同點來交友。相熟之後,不遮遮掩掩坦蕩相交。點到為止,不做痴者。

酒局識別第三式:酒肉之局避之

看《梁知》最大的好處就是簡而精,從一個話題、一種角度引出一個完整的系列式的人生大局觀,老梁借「酒文化」把一個人從成年開始如何樹立自己的三觀理了一遍,也把酒場的文化向觀眾普及了一遍。如人飲酒,各知其味,關於《梁知》提到的「酒文化」在下點到為止,另外的一部分還需要你自己去探索一番。


酒局文化似乎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梁知》中指出很多的年輕人面對酒局存在著不同的問題。

對於酒局太多年輕人有著自己的困惑,在他們的生活酒局佔據了不小的比重。親戚朋友逢年過節喝酒增進交流,公司談事之前會有一場酒局加深雙方的認識,平時的交際應酬酒席更是必不可少。也許他們年輕時不喜歡白酒,不喜歡白酒帶給自己味蕾的感受,卻因為各自的原因,必須在不同的酒席中奔波。

想起北島的一句話「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年輕的人們怎麼會喜歡白酒呢,那麼苦澀。那時的我們充滿朝氣,嚮往外面多彩的世界,總以為不管心在哪總會有一雙翅膀帶我們抵達。那時的我們沒有經受過太多的挫折,我們喜歡一切甘甜的食物,嚮往自由而又舒適的生活。那時的我們無所畏懼,敢想敢沖,卻不懼怕被傷害,好像年輕就是我們的資本,不論會不會失敗,總覺得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那時的我們不喜歡白酒,與我們的熱血不符,冰涼而苦澀。

可是當我們漸漸經歷過成長的陣痛,開始明白有些夢想努力過也不一定會實現,儘管如此我們依舊不會放棄努力,開始懂得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態。後來的我們領悟到轟轟烈烈太過夢幻,平平淡淡才是最美的幸福。後來的我們更平和的面對生活,如意還是不如意都可以坦然的接受。漸漸的,我們從內心接受了白酒,好像苦澀的味道更接近我們的生活,苦澀卻帶有回甘,正如我們的生活,風雨之後有彩虹出現。

「中年心事濃如酒,少女情懷總是詩。」老梁把白酒看作年輕人走向成熟的成人禮。當生活閱歷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飲一杯白酒,萬千思緒便化在了酒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便隨著白酒飲下,慢慢的品嘗它帶來淡淡的回甘。在很多平淡無味的日子裡,白酒便成了一種愛好,一種寄託。

酒的基因有三中境界:文,武,痴。在我看來,文是最好的境界,吟詩聊天,飲酒輔以作興,興奮時便乾杯一飲而盡。希望更多的人飲酒而不貪杯,留在文武的境界即可。談談詩,聊聊天,增進彼此間的交流,讓感情在品酒之間得到升華。要記得不可貪杯,否則到了痴之後,會對身體有所損傷,反而違背了品酒的初衷。

為了酒桌上的氛圍,勸酒已經成為幾不可少的環節。此時,更需要我們把握好自己,不可多飲。我們可以參照《梁知》的建議,在酒局上得體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想要的人脈;避免參加一些不必要的酒局,可以讓我們省下空餘的時間;一些必須參加的酒局,可以增加生活中的樂趣。

願我們都能從合理的飲酒中找到快慰。


我覺得應該是不錯的,畢竟老梁的鐵粉絲不少,而且我覺得他的風格獨特,講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的工作,生活等遇到的切身實際的問題。貼粉絲會去愛奇藝大力支持的。

節目是什麼不重要,主要是老梁在愛奇藝,就有流量,老梁的粉絲就會用愛奇藝app,然後你懂的。


第二期標題明顯帶有主觀意見 是不是當事人大家心裡清楚 問題處理的怎麼樣大家也清楚 這樣帶節奏。。。額 溜了溜了
看了預告估計要涼,再看正片里某酒的代言,感覺還能熱一陣。

老梁自打跟著一個三流營銷號之後是越來像營銷號網紅


愛奇藝需要一些原創類的節目,老梁是從電視人變成互聯網人,通過愛奇藝是一次跳躍,對於彼此是互惠互利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