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那年,托爾斯泰的天才綻放了最初的幾朵鮮花。

25歲,顯示出一種更新穎的心理。

35歲青年時期發表他的青春讚歌《哥薩克》。他說:「青春的強大神威,永不能復得的天才迸發。」他的心裡充滿歡樂。

……但這不足為懼。時間雖能消磨掉一般人的經歷,但卻反而能增加托爾斯泰的精力。

……但是,像他這種性格的人是不可能閉著眼睛的。他相信進步,他願意相信進步。他覺得「這個詞兒意味著什麼」。去外國——法國、瑞士和德國。……為了學習經驗,他於32歲第二次遊歷歐洲。

……他明白了真正的民眾教育是在他覺得可笑的學校之外,通過報紙、博物館、圖書館、大街、生活等他稱之為「無意識的學校」或「自發的學校」進行的。自發的學校是與強制性的學校相對立的,他認為後者是不祥的,愚蠢的。他的原則是自由。他不允許一些精英——「享有特權的自由階層」——把他們的學識和錯誤強加於民眾,因為他們並不了解民眾。他們毫無權利。這種強制性的教育方法,在大學裡面從來就無法造就「一些人類所需要的人,造就的卻是一些腐敗社會所需要的人:官僚,官僚教授,官僚文學家,或者一些毫無目的的掙脫了自己原有環境的人——青少年時期就被慣壞了的、在人生中找不到方位的人,如一些病態的、驕縱的自由主義者。」

「信仰是人生的力量。沒有信仰就無法活。」

……不,信仰不是一門學問,信仰是一種行動;它只有被實踐了才有意義。

……在他身上,亞洲人的夢幻中交織著西方人對理性的癖好和對行動的需要。

「不應當說,而應該做。」基督說。

」藝術家只有在不孤獨的時候,只有在依據人類自然生活而生活的時候,他才能感受到真實的情感。因此,但凡躲避生活的人,是處於最糟糕的環境之中,他無法創作。」

……他絕不是一點兒也不喜歡音樂。人就是害怕自己所喜愛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