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德國,大部分中國人的認知可以說很直接,又不夠深入,德國汽車、德國電器、德國足球、德國藝術,我們在生活和休閑領域常常會和德國的軟硬輸出物產生很直接的交集。而同時,德國和德國人常常是一個我們掛在口中,但是又難以描述的符號,比如談足球,我們老提「日耳曼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所謂的「永不言敗」還是什麼其他東西,很模糊。

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特性往往要從他們的歷史去尋找脈絡,對於德國歷史,我們的普遍認識也很直接,大部分都從二戰開始,往前推一些還知道個「鐵血宰相」俾斯麥,再往前就感覺模糊,甚至混亂了,什麼日耳曼、雅利安、普魯士、容克,等等聽上去就很歐洲的概念實在讓人費神。在這個時候,對德國歷史想有個「通殺」式的了解的朋友,第一反應可能是去查百度百科,但是往往不盡興,於是如今流行的「極簡史」就成了一個最適合大眾了解一個領域歷史的最高「性價比」的方式。

當然,關於「極簡史」這樣的書寫方式爭議也很多,其中既有《歐洲極簡史》這樣的出色作品,也有一系列跟風的粗製濫造之作。而哪怕對於這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在一些人看來也顯得膚淺,把本來充滿複雜變數和深刻內容的歷史試圖去簡化,擔心這會導致信息的失真,從而可能引發讀者對歷史認知的扭曲。在我看來,這樣的擔憂有些矯情,因為本身歷史就是多層次的,而對歷史認知的過程和需要更是多維度的,有時候需要深入一些,但是大部分時候,對於某些領域歷史的初始者來說,一種儘可能客觀但是簡潔的宏觀歷史過程描述顯然也是更現實的需要,人民需要這樣的「極簡史」,事實上我們中學歷史課本基本就是一部地區或者世界的極簡史。

所以,讀完這本《德國極簡史》後,我對本書對德國歷史的描述還是感到足夠有料的。德國歷史其實不好說,因為和中國歷史總有一個大一統王朝為線索講下去不同,今天的德國概念很難直接上溯到一個久遠的起點,今天的德國地區很長時間是一個各方勢力此起彼伏的紛繁複雜之地,真正統一的德國興起時間並不長。而本書的作者則從羅馬帝國講起,這也是德國歷史常見的起點,正所謂當年的蠻族入侵讓羅馬帝國傷透了腦筋,也成為最終摧毀羅馬帝國的重要因素。

在本書中,作者非常注重圍繞德國地理邊界以及其上的勢力關係來敘事,書中常見的插圖就是基於中歐地圖上的德國歷史相關勢力地理覆蓋圖,翻過一頁頁德國歷史的軌跡,從這些區域變化你可以直觀的感受德國內部以及與周圍勢力互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極簡史,作者也非常注意從各個階段歷史中抽取中關鍵因素,並以核心邏輯推演結果,所以書中另一類常見的插圖就是A+B=C這樣形式的表現,即若干因素相加得出某種結果,當然,這一結果往往成為下一段歷史的原因。正是這個環節,是考驗作者的地方,因為這必然伴隨一些歷史的「失真」,更難免加入一些作者的歷史觀。在我看來,這本書在這個環節做的還是成功的,基本上陳述關鍵歷史節點的主要矛盾和影響要素,在諸如俾斯麥時期、納粹時期的一些我個人深度了解過歷史的環節,作者的提煉都很到位。

而本書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作者並沒有因為這是「極簡史」而缺乏自己的態度,比如作者便特別聚焦了普魯士人崛起主導德國統一後留下的德國內部的政治和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直觀體現在諸如納粹崛起、冷戰後德國統一等關鍵歷史節點下的易北河東岸(普魯士傳統區域)和西岸的巨大的政治分歧甚至分裂上,這也常常為德國接下來的波折動蕩埋下伏筆。作者完成本書的時候,正值2016年難民問題之下的歐洲一體化危局之際,他也表示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右翼政黨的影響力很可能從易北河東岸根據地衝出,影響整個德國,事實上,後來的德國政治走向也確實如此。

以作者的觀點,普魯士崛起到納粹時期就是德國歷史的一個「可怕的偏差」,此前長期傾向於西方文明的德意志,在一個非西方精神的普魯士的崛起之後開始變異,德意志的西部和南部在一系列對外戰敗後,被普魯士精神所吸引,從而讓德國以一種軍國主義的特徵崛起。而這種崛起用中國國內德國史研究頗具聲譽的徐棄郁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脆弱的崛起」,導致的是一連串的戰爭和失敗,直到納粹崛起,又是一場幾乎毀滅歐洲的戰爭。冷戰期間,西德的歷史過程似乎讓德國回到西方的軌道,但是隨著德國的統一,圍繞易北河的政治分裂似乎隨之再現,這也真是歷史的弔詭之處。

作者最後對德國歷史脈絡的總結顯然會引發一些爭論,特別基於其身為英國人的角度更是如此,但也正是這種歷史分析角度讓這本「極簡史」不簡單,作者簡練的介紹了德國的歷史過程,又在其中貫穿一條政治文化變動動因的邏輯分析主線,或許可以解答德國有時帶給我們的疑惑:它是一個歐洲國家,為何與西邊的歐美相比,常常又顯得有些不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