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處渤海、黃海之濱,黃河下游,自古就是華夏先民活動的核心地區之一。有人認爲龍山文化是古中國文化的重要起源,而龍山文化就以今山東省域爲中心。“古九州”是古中國的代稱,爲古代中國的區域劃分,代表了古代中國的範圍, 與今山東有關的有三州。

“河、濟惟兗州”之兗州爲古濟水與古黃河之間的區域,有一半在今山東境內。“海、岱及淮惟徐州”, “岱”指泰山,“淮”指古淮河,古九州之徐州也有一半位於今山東。“海岱惟青州”之青州更是爲今山東省泰山與渤海、黃海之間的區域。可以說,今山東獨佔古九州中的兩個(青州+半個兗州+半個徐州)。

青州是歷史上山東地區的千年“省會”,此青州與古九州之青州有所不同。古九州僅爲地理區域上的劃分,古九州之青州也是僅爲地理上的名詞,而青州作爲行政區始於東漢。

三國之前,山東地區的中心在臨淄,在曲阜,這是由於“齊魯大地”春秋戰國時期兩個大國齊國、魯國所決定的,尤其是臨淄,由於齊國之強盛,臨淄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甚至有人認爲可以拿掉“之一”,西漢時臨淄仍爲漢之五都之一,尤爲繁榮。

東漢建立後,青州逐漸崛起,而隨着青州的崛起伴隨着的是臨淄的衰弱。漢武帝時,由於郡、國太多而將全國分爲了十三刺史部,但西漢時的刺史部僅爲監察區,各部刺史僅“巡行所部郡國”,年終還要“詣京師奏事”,實際爲中央派遣的監察官員而非地方官,也無固定治所。

到東漢時,漢光武帝對十三刺史部不僅進行了區劃上的調整,刺史不僅有了固定治所,職權也大大增加,實際上由中央派遣官員轉變爲了地方官,尤其是到了東漢末期“十三州部”已經演變爲了行政區,而東漢時青州刺史部治所就爲臨淄。值得一提的是,東漢十三州有三個州治所位於今山東境內。

西漢初所設之廣縣是歷史上今青州市域的第一個建制,兩漢時均屬齊郡(或爲齊國,治所爲臨淄)。魏晉南北朝時期青州政治、軍事地位開始上升,西晉時(311年)由於臨淄地形平坦不利於防守,曹嶷於臨淄東南方向的廣縣北另建廣固城,移青州刺史部、齊郡、臨淄縣於此,青州自此開啓了長達千年的“省會”歷史,今青州。

青州歷史上唯一一次作爲國都也是發生於此時,儘管僅有十餘年。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攻陷廣固,於第二年於廣固稱帝,史稱南燕,410年劉裕滅南燕,廣固城城毀,劉裕命羊穆爲青州刺史並於今青州城區築東陽城。東陽城此時爲青州、齊郡、臨淄縣治所,北齊時移益都縣治於此。

隋唐時期施行州(郡)、縣兩級制,但青州政治、軍事地位極爲重要,兩代均於青州設總管府(或爲都督府),統轄周邊數州之軍事,唐末則爲著名藩鎮平盧淄青節度使之駐地。

“道”爲唐朝所設之監察區,北宋改道爲路並賦予其行政職能,使其成爲實際上的行政區,實行路、州、縣三級制。青州先後爲京東路、京東東路路治所在,其中京東路統轄今山東全境及周邊江蘇等省部分地區,京東東路爲京東路所分設,大致爲今山東東部及江蘇東北部。此時,青州爲“大鎮”“都會”,寇準、富弼、范仲淹、歐陽修等名臣均曾於此任職。濟南此時已經開始向青州發起挑戰,北宋末齊州升爲濟南府,是當時京東東路唯一的府。

金時山東正式成爲政區名稱,金滅北宋後改京東東路爲山東東路,轄區較京東東路稍有擴大,青州升爲益都府,仍爲路治。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元初曾於山東設山東行省、益都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等,但此均爲監察區,到元朝政區穩定,行省成爲地方常設機構時山東地區屬“腹裏”,由中書省直轄,此時青州爲益都路,是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駐地。

明朝建立後改益都路爲青州府,公元1368年於青州府設山東行省,青州正式成爲山東省會,但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爲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駐地也由青州移駐濟南,青州千年“省會”的地位自此終結。明清時期,青州仍爲山東之大府,但已被濟南全面超越。

民國初廢府存縣,青州府廢,益都縣直屬山東省。1948年3月,益都縣解放後不久成立青州特別市併成爲華東局臨時駐地,直屬於華東局。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1949年3月華東局從青州南下,儘管華東局在青州僅一年的時間,但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建國後不久,青州特別市就併入益都縣,益都縣屬昌濰專區,後爲濰坊地區、濰坊市轄縣。1986年益都縣撤縣設市,縣級青州市成立。青州自此不再爲縣,儘管只是縣級市。

本文由滄海桑田史海沉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欣賞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