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造假?

 

这一两天在学术圈的大新闻是,教育大前副教授涉嫌稿造假据纽约时报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重要媒的版面。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799247.shtml

体报导,湾学稿造假丑闻越演越烈昨天更出教育部长蒋伟宁的五篇文也遭撤学术要求蒋伟宁接受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5336

学者伪造电子邮件,让期刊把稿件送给伪造的电子邮件,于是文章作者可以自己的论文自己审。

学者伪造电子邮件达到此企图,很不应该,但稿件要给谁审查?这可不是作者能够决定,只有期刊和期刊编辑能够决定,所以发生六十篇论文有此情况,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事。除了作者,该期刊和编辑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通常投稿后,期刊编辑会决定审稿者,而正常的做法是,编辑从过去在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学者群中去找,通常是搜寻该领域已经发表过文章的作者,再从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作者当中筛选,这是期刊和编辑要花的功夫。而已经发表的期刊文章,一定会有作者名字和单位,一般而言,期刊编辑不会把文章给予曾经和投稿者一同挂名的作者去审稿。已发表文章当中,作者不放入自己名字,而要伪造名字、单位和电子邮件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到底文章发表不是太容易,有谁会去泡制假单位、假姓名、假电子邮件,而使得发表的文章无法算在自己的研究表现?

一个可能的情况是,期刊允许投稿者建议审稿的人,但期刊和编辑有权决定要用投稿者建议的人或是其他人。以曾经担任过国外期刊编辑的经验,如果投稿者建议审稿的人很奇怪,也就是说,未曾在该领域有发表过期刊论文,通常不会采用。所以该期刊会采用如报导中所提的假冒者审稿,这太奇怪了,真是闻所未闻,而该丑闻,除了假冒电子邮件的作者外,期刊更该是丑闻的主角。

为何此期刊会让伪造电子邮件的人审稿?这最大可能是该期刊的审稿程序出了问题。若一味只看外国媒体的报导,不去探究真正造成此审稿问题的期刊,恐怕只是媚外的心理作祟。

论文数据造假是作者的责任,到底其他人无法判断实验室中的真实情况;但给予假冒的审稿者审查,期刊必然要负责任,因为决定审稿者的权力在期刊和编辑。

根据JVC该期刊的网路资料,其2012年之impact factor是1.966,在Acoustics领域排名是三十一个期刊中的第六名。

http://www.sagepub.com/journals/Journal201401

2012 Impact Factor: 1.966

2012 Ranking: 6/31 in Acoustics  | 15/125 in Engineering, Mechanical | 19/134 in Mechanics

Source: 2012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Thomson Reuters, 2013)

 

出现此癖漏的期刊何以会是知名期刊?为何该期刊可以在Acoustics领域三十一个期刊中排第六名,这恐怕是国际学术上更该检讨的问题。

Thomson Reuters应该要出来说明,为何把这样的期刊列在前面的排名?其排名的做法和标准出现了什么问题?国内和国际,是否也该怀疑Thomson Reuters的期刊选择性?除了看数字,是否该回归到真正的研究内容和品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