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因扇貝多次“跑路”而聞名A股的“水產第一股”獐子島嗎?這家公司又來刷臉了。

4月27日,獐子島公佈了2019年一季報,凈利潤虧損4314萬元,理由依然是“扇貝跑路”。這引來了深交所的拷問。5月22日,深交所向獐子島下發年報問詢函,連發10問要求獐子島予以解釋,其中就包括對該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質疑。

5月29日週三傍晚,獐子島回復深交所問詢函稱,公司關閉風險敞口、重新佈局海洋牧場,已經將蝦夷扇貝底播區面積壓縮至約60萬畝,按三年滾動收穫,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苗種費投入,降低系統性大規模死亡風險對業績影響;鞏固加強海參、海螺、海膽、鮑魚等土著品種的資源培育,依託土著品種抗逆性強的固有屬性,深入挖潛,穩定海洋牧場的產出與效益。

扇貝又跑路了!獐子島回應:將蝦夷扇貝底播區面積壓縮至約60萬畝 新聞 第1張

獐子島曾在2018年4月28日披露的《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關於公司2017年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涉及事項的專項說明》中就提出過11項應對方案以保證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其中第一項就是“關閉風險敞口、重新佈局海洋牧場”,稱將蝦夷扇貝底播區面積由234萬畝壓縮至約60萬畝,推動該60萬畝精選區恢復至2006年公司上市前後的傳統穩定高產模式。

在一年落實之後,獐子島在公告中披露關於該措施的進展有效性,具體來看,公告提到:

公司重新佈局海洋牧場,調整了確權海域的用海規劃,將現有確權海域劃分為資源區和生態區。①資源區內,將蝦夷扇貝底播區面積壓縮至約60萬畝,底播增殖區為位於島嶼周邊的傳統穩產區域,在資源區內設立土著品種海螺的資源養護區。秉承生態可持續、產業可持續的理念,滿足生物多樣性需求提升海洋牧場可持續產出能力,鞏固加強海參、海螺、海膽、鮑魚等土著品種的資源培育,依託土著品種抗逆性強的固有屬性,深入挖潛,穩定海洋牧場的產出與效益。②生態區內,設置生態隔離區,用於滿足養殖容量需求,穩定產出並降低系統性大規模死亡蔓延等風險。

公司對海洋牧場重新佈局,致力於加快海洋牧場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降低海洋牧場規模風險。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公司將蝦夷扇貝底播作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穩產區,擬通過“精養”措施來提高單位面積產出;另一方面,蝦夷扇貝底播規模壓縮至約60萬畝,按三年滾動收穫,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苗種費投入,降低系統性大規模死亡風險對業績的影響。

2018年,公司底播蝦夷扇貝苗種費投入11351萬元,同比減少64.73%;海螺產品實現收入11916萬元,同比增加39.44%;海參產品實現收入20871萬元,同比增加14.22%;鮑魚產品實現收入18639萬元,同比增加67.69%;海膽產品收入2568萬元,同比增加40.16%。海螺、海參、鮑魚、海膽等資源的養護開發,對於蝦夷扇貝產量下降導致的利潤缺口進行了較為有力的補充。

這意味着,歷經十餘年的探索,獐子島的底播蝦夷扇貝規模將回歸上市之初狀態。

獐子島成立至今已有61年,擁有亞洲最大的現代海洋牧場,主營海參、扇貝、鮑魚等珍品養殖,被譽為“黃海深處的一面紅旗”。2006年,公司登陸深交所,成為A股水產第一股。

2014年、2017年、以及2019年一季度,獐子島三次業績“大變臉”,市場戲謔地稱其是“扇貝跑了”、“扇貝跑了”、“扇貝又跑了”。

“扇貝三跑”前情回顧

2014年10月31日,獐子島發布消息稱,因北黃海遭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決定對受災底播蝦夷扇貝存貨進行核銷處理,合計影響凈利潤7.63億元。價值8億元的扇貝“集體跑路”,獐子島2014年前三季度的業績也“大變臉”,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萬元轉而變為虧損約8.12億元。

時隔三年多,獐子島再度公告和扇貝存貨損失有關的虧損。

2018年1月30日,獐子島集團公告稱,目前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可能對部分海域這類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或核銷處理,預計2017年業績由盈利0.9億元至1.1億元,變為虧損5.3億至7.2億元。最後,公司在年報中解釋2017年虧損7.23億元的原因是,海洋災害導致扇貝瘦死。

到了2019年一季度,獐子島又公告稱虧損4314萬元,理由依舊很熟悉,“底播蝦夷扇貝受災”,俗稱“扇貝跑路”。

在扇貝跑路2.0之後的2018年2月,因為涉嫌違規披露信息,獐子島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一調查一直持續到了今年,就在5月13日,獐子島披露最新一份立案調查進展暨風險提示公告。公告顯示,目前證監會的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公司尚未收到證監會就上述立案調查事項的結論性意見或決定。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2014年第一次扇貝絕收的時候,獐子島管理層總裁辦公會12名成員自願降薪;而該公司2018年年報披露,公司業績沒有恢復到相應水平,管理層卻終止自願降薪議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