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以天子守國門為傲,但注意守的意思,以長城為線,以要塞重城為點,點線結合,布置重兵,守望相顧,拒敵於國門之外。明的軍事戰略基於此,故遼東不是明的重點區域,以李家節制女真等族,有得有失,李家養賊自重,來以求自保。故明未遼東局勢如此。

其二,明萬曆三大征取得勝利,但也耗盡軍力,能征貫戰之士多亡,此後便處於恢復期,努爾哈赤趁其恢復之機,起兵必然以強擊疲憊之師,此軍隊大勢未復也。

其三,明萬曆懶政,疏於大意,未做到知己知彼故出戰便陷於不利之地,反之努爾哈赤深知明之要害,充分利用了明內部弱點。此用己之長擊彼之短也。

其四,努深懂歷史,知道要充分利用人數眾多的漢族人,故和漢族失意知識分子結合起來,又充分利用降將,極大擴充了力量。所以清一建國,便有漢人充分參與並為之死戰。

天下之大,以項羽之強也敗於垓下,所以強盛的武力,必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人常言八旗強盛明軍不敵,殊不知後金雖小卻有大局優勢,這是基礎的條件,沒有這些也不過是過眼雲煙,所以開局若正確,後代又努力,則勝利指曰可待。

感嘆下,戰略上的正確,必不拘於一城一地,偉人之所以偉大,是有眼光,能把一切有利因素結合在一起,可嘆的是清人才輩出,皇太極,多爾袞繼努爾哈赤而起,把勝利持繼下去,反觀明卻相反。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創造的,在當時具有先進性,也奠定了清朝入關統一天下的基礎。要想說明這種制度相比於明朝軍事制度的優點,就先要了解八旗制度的特點,還要知道明朝的弱點。

一、八旗制度符合女真族當時的發展階段和民族特點。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用旗人來統領軍隊。凡是隸屬於八旗的人都可以當兵。以旗統兵,軍隊全體官兵以自己的旗幟為精神動力,旗幟不倒他們就戰鬥到底。它集軍事、行政和生產三種職能於一體,實現了兵民結合。當時的所有人都包含在了八旗制度之下。旗主是一旗之君,擁有絕對的權力。努爾哈赤是八旗之首,八個旗主都要對他負責。

政治上,八旗制度與清王朝命運緊密相連,旗主在打仗的時候,會率領自己旗下的士兵積極參戰,維護清王朝的利益。在平時沒有戰亂的時候,旗主會忙著管理生活事務。

軍事上,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統治堅固的堡壘。八旗是一個強大的武裝集團,八旗士兵世代當兵,軍事作戰能力較強。它的存在為清王朝保證了充足的兵源。

文化上,八旗制度與清朝旗人身份認同直接相連。通過八旗制度,清朝建立了井然有序的統治系統,使滿族人和其他人種族既生活在一起,又能區別開來,形成一個獨立的統一的整體。

而且,女真屬於漁獵民族,除了野生動物啥都缺,想要生活產品,就得靠換,換不來就得和明朝去搶。所以,作戰時的積極性很高,畢竟多搶出來都是自己的。家人還盼著呢,不能空手回去。所以,作戰都很勇猛。

二、明朝衰弱是多方面的,並非純軍事原因。

首先,明朝末期,大部分的官兵是衛所制度,這種制度比較落後,那時候吃糧當兵只是一種生存手段,沒有女真人生活的那麼惡劣,所以也不想拚命,就是安逸慣了。

其次,明朝為了防控武將造反,形成了一套調兵的軍事制度,武將受制度限制,訓練的將領和打仗指揮的將領不是一個人,對部隊的掌控能力不夠,不像八旗旗主那樣擁有絕對的權威和控制權,明朝的將領指揮起來並不容易。

三是明朝後期,災害連年,朝廷收入用於賑災和鎮壓農民起義,入不敷出,軍費吃緊。就連「關寧防線」的戰鬥一線都不能保證軍餉的發放,吃都供不上溜,還打個毛線?

四是明朝後期,將領受到文官集團的制約,才幹受到壓制,甚至導致軍事行動的直接失敗,本來一批有才幹的將領辛苦訓練出來的強兵,卻屢屢因為上級的愚蠢軍事行動,而導致覆滅。

五是軍隊內部腐敗,吃空餉、吃軍備的情況屢禁不止,兵員都是老弱病殘,還不足數,軍備更是不齊,損壞殘破,無法形成戰鬥力。

六是上層的戰略錯誤,每次戰敗反攻都要向農民加稅,導致越是戰敗,農民越是沉重的賦稅,農民的不滿逐漸堆積,最後爆發就一發不可收拾,使得明朝兩線交戰,慢慢的把自己拖入深淵!


明末年間,建州努爾哈赤以十三套遺甲起兵正式開啟了清朝反明的序幕。

明朝開始時對建州女真有著絕對性的優勢,然而在明朝國內,農民起義如火如荼。無法全力對付滿清,在洪承疇被俘虜之後,基本上對女真已經失去了主動權。

這其中有很多因素,首當其衝的是大明國內農民起義始終無法消滅,消耗了大明的兵力,財力,以及大明統治者對起義軍的注意力。

其次,清軍雖然在關外有著絕對優勢,但是他們想入關推翻大明卻沒有那個實力,大明終究亡於內亂。如果沒有吳三桂開關放清軍入關,可能也不會有後面的大清王朝。

所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