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那幾個億級產品的紅包活動,是業內一景,值得好好琢磨。

借頭條百度的春節活動,分析活動的核心思考框架

1. 如何評估活動的效果

評價一個活動好不好,核心看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對產品的關鍵指標是否有提升。刷屏與否、業內口碑好壞等等,都不是最終評判標準,只是現象。

以春節紅包活動爲例:百度app、今日頭條、抖音這樣的產品,活動的目標肯定是DAU,這是最終評判標準。除此之外,會有輔助指標,也是對產品有間接或局部提升作用的。

比如:導入通訊錄或拉好友,建立社交關係沉澱;頭條系產品給多閃強導流,複製自己生態裏的新產品;提現時,引導綁卡和實名認證;百度憑藉視頻和小說內容,去推自己的小程序等。

2. 活動的執行過程要看什麼指標

DAU是核心,是一級指標。但執行活動的時候不能只看這個,因爲DAU是綜合指標,包含多個子指標,也會被其他因素影響。所以,二級指標是新增用戶及次留、DAU次留、單個用戶活躍或拉新成本。可以參考這幾個,具體看產品的情況。

在這三個子指標裏,對於百度和頭條系這樣的產品,百萬級的新增用戶在億級的DAU裏佔比太小,對終極指標拉動不大。所以,DAU次留就是決定成敗的。

成本只是必須要看的限定性指標,一般每個公司會有自己的標準,拉新多少錢、促活多少錢,這個標準通常與渠道的標準一致。

回頭再看DAU次留,這個目標在執行的時候是不合理的。比如:昨天DAU是3,張三、李四、王五這三個人來了,如果看DAU次留,就是想辦法今天也讓張三、李四、王五再光顧。

但昨天之前,還有Tom、Jack呢,這倆人要不要管?如果只看DAU次留,執行的時候就不會關注。

所以在活動執行時,DAU次留這個指標還要繼續拆解。轉化爲單位時間內用戶的活躍天數,也就是提升用戶的訪問頻率。用戶訪問更頻繁,DAU就會提升。舉例:100人在10天裏,最高活躍天數是100人*10天=1000天,但這100人並不是每天都活躍的,所以實際情況很可能是100人在10天裏活躍600天。

通過做活動,把這600天,提升到800天甚至1000天,就提升了單位時間的用戶活躍天數,間接的提升DAU次留。實際上,我們經常說的促活,就是這個概念。

3. 活動效果的指標怎麼看

活動效果的指標,要看活動前和活動後的對比。也就是說,活動結束後的指標要比活動前更好,這才說明活動是有價值的。

借頭條百度的春節活動,分析活動的核心思考框架

上圖轉自36氪的《春節大考結束,我們拿到了抖音快手微視的成績單》這篇文章,是多閃在春節活動前後的DAU趨勢。可看出活動後的效果反而低於活動前,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春節活動並沒有爲多閃帶來持續活躍,這個活動的效果不好。

這個數據來自QM,第三方的絕對數字不用太在意,但趨勢可以參考。列出這圖不是爲了批判頭條的春節活動,只是借這張圖說明觀點。

最理想的活動效果,是活動後的數據高於活動前,說明帶來的增長不是一時的,而是真正的把產品功能推給了用戶,引導、教育用戶發現產品賣點,培養用戶養成使用習慣,這是活動對產品的價值。

所以,活動最終是拿着你的幾個核心指標,對比活動前後的差異,關注後續的持續效果。

4. 活動後續要有針對性的留存策略

既然活動的收益重點看活動結束後,那就要有針對性的留存策略,否則指望活動下線後還能能帶動用戶活躍,是不可能的。

後續留存策略,是針對活動的措施來制定的。比如:活動引導用戶導入通訊錄,或拉好友入駐,這就帶來了社交關係,後續留存策略就要讓社交關係「動起來」。

隨便說兩個策略,把社交關係再做延展,用紅點提醒,讓用戶關注朋友的朋友;或者當新建立社交關係的用戶A和B,當A發佈了第一條內容,可以push告知給B。再比如:百度在活動期間新增的小說或視頻用戶,可以後續在feed裏繼續推薦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類型,做到從活動到推薦的閉環。

活動後續的留存策略一定要有,否則活動白做錢白花。對於有些公司來說,難點在於,活動是運營或市場做的,但留存策略通常是產品來做,這裏就涉及到跨部門協作。

5. 與產品割離的活動不是好活動

如果活動與產品的核心功能沒有直接關係,那就不是一個好活動。我們應該追求活動和產品高度融合,越緊密越好,這樣纔有價值。

之前看到很多活動,就是在app裏嵌一個H5,但跟產品完全是兩回事。產品是推內容的,H5活動只是抽獎發紅包。用戶參加了這個活動,還是不知道產品是幹嘛的。

以今日頭條今年春節活動爲例:頭條本身是一個內容型產品,讓用戶消費內容是產品的核心,能看到他們把抽卡活動和內容關聯起來了,設置的「春節髮卡官」。髮卡官名人是李開復雷軍李國慶,自媒體也可以發。

這樣的活動策劃,就可以讓春節活動帶動內容消費,帶動微頭條的關注和流量,帶動頭條號的生態,這些都是產品的核心。別小看這個細節點,真正能落地是非常不容易的,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協作,做活動運營的人肯定沒有大V資源,說明頭條從上到下想的都挺清楚。

再看百度的春節紅包活動,也和產品功能連接緊密,在主推自己的小程序,能從活動中看到「利用紅包活動帶動產品功能」這個邏輯。

但百度這個活動,整個脈絡比較亂,主線和支線繁雜不清晰。一看就是各種需求從四面八方堆過來的,畢竟花了這麼多錢上春晚,對公司來說是頭等大事,參與的老闆和需求就很多,這時候估計策劃活動的人也根本做不了主,只能被動接需求了。

頭條系和支付寶的活動就清晰很多,能感覺到活動策劃的時候,是從一箇中心向外擴散的,擴散到各個功能模塊,比如支付寶的花唄、螞蟻森林、餘額寶、到店付等,都能收到集福活動的收益,也不影響用戶理解和操作,整體比較清晰。

6. 不是每個產品都適合做活動

很多時候我們做活動,都是爲了做而做,看到別人做自己也要做,要不然養着這些運營幹嘛用呢。

在做活動之前,想清楚這四個問題:

  1. 活動目的是什麼,產品有什麼收益;
  2. 用哪個具體指標去評估,如何評估;
  3. 活動成本的計算,如何保證性價比;
  4. 活動後續的承接策略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除了成本其他本文都提到了,也算是給了答案。

活動其實是相對外沿的事,根本還是產品。如果你產品做到80分了,用活動帶一下是可以的;如果產品本身都沒有亮點,沒有抓手,指望活動這個外沿的措施,去解決產品內在的問題,是不可能的。

想清楚再做,畢竟做一個活動會耗費時間成本、研發成本、推廣費用,拿這些資源乾點更有用的事吧。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衆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