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

作為一個學植保的大四應屆畢業生,作物病害管理這個詞的專業解釋我確實答不上來(說來慚愧啊)。不過找到了台灣的一片論文,給你參考下:有機農場之作物病害管理策略再說個人說下見解。

首先說下這兩個詞的區別:

1.病害防治是一個小的概念,病害防治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得了什麼病就用什麼葯。但是如果加上管理一詞就有點高大上了。病害管理就不一樣了,不僅僅是治病,還要讓植物更健康,另一方面還要防止病害的蔓延,病菌擴散。所以說病害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就是包含的東西》病害防治,我要採取措施防止病害蔓延,將病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這就需要持續的工作。而不是像病害防治一樣簡簡單單的打個葯。

2.適用對象的問題。病害防治的實施人主要就是農戶,我的作物有什麼病害,我就買葯自己防治。當然也有技術指導參與進來。但病害管理的實施人則主要是一些相關機構(農業局,林業局之類的),我要讓病蟲害在我管轄的區域不發生,或者處於低水平。這則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如與農戶的配合,病情的監測調查等等。

而至於為什麼以前強調病害防治,而現在更強調管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當前病蟲害的形勢,當前病蟲害處于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防治的勢態。一個農戶的茄子田的白粉虱打了葯可能沒有了,但是過兩天隔壁田裡的白粉虱就過來了。所以僅僅單個人的行動在防治病蟲害上是不行的,這就需要大家協作,需要有人來做病害管理。

2.病害管理可以減少病害防治成本,降低損失。傳統的病害防治方法就是看到作物有病害農民才會去防治,或者隔壁田的主人比較懶,大爆發的時候才來防治,這樣必定增加了用藥成本,因為病害在大爆發的時候才防治基本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無法阻止病蟲害。而如果一個地區病害管理做得好,提前告訴農戶要用藥,這樣那些由於知識不足等原因而耽誤用藥時機的農戶,就會及時防治。從而減少損失,降低成本。

3.防止病害的跨區域流動也是病害管理的重要方面。我們的檢疫局,海關,都會檢查進出貨物是否攜帶檢疫病蟲,這樣就可以大大減緩病蟲進入我國的速度,從而減少損失。比如松材線蟲,就是從日軍運入中國的松木包裝箱進入中國的,幾十年過去了,松材線蟲一直是國內松樹的頭號殺手,很難防治。

暫且就說這麼多。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又稱有害生物綜合控制( 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是一種基礎廣泛的綜合的有害生物經濟控制的辦法。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目的是抑制害蟲種群密度低於經濟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聯合國糧農組織對IPM的定義是「審慎考慮所有可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防止有害生物種群的發展,並在經濟合理的水平保持農藥等干預措施,採取適當措施後續整合減少或盡量減少人類健康和環境風險。IPM強調健康的作物,儘可能不干擾農業生態系統的發展,並鼓勵自然有害生物控制機制。」

IPM有以下幾個原則:
  • 允許一定的有害生物水平

  • 採取預防性的種植手段
  • 對有害生物進行監測
  • 藥物控制
  • 生物控制
  • 合理使用農藥

簡言之就是,我要種植作物的時候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預防病蟲草害的發生比如種植抗病品種,做好植物檢疫工作剷除病株清除田間秸稈在根際定殖有益真菌或者放線菌,然後種完了要監測著有害生物,少的時候,損失不大,就不管它,因為說不定防治能挽回的損失還比不上我打葯的錢(經濟危害水平),多的時候,考慮能不能用生物防治,要是不行,就用農藥來防治,不過這葯不能亂打,用什麼葯,什麼濃度,打多大面積,打在葉面上還是枝幹上或是別的地方,多久打一次,最後一次打完葯多久可以上市給人吃,這些都要考慮。

下面講講為什麼會有傳統的單一化學防治到現在的IPM的變化。

《Silent Spring》這本書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可以這麼說,這本書翻開了人類在有害生物治理歷史上的新的篇章。這本書是在什麼背景下出版的呢?二戰結束後,曾經是軍用品的DDT被廣泛運用,當時的美國,幾乎已經陷入了農藥無敵論的深淵,大面積的使用農藥特別是殺蟲劑,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人人都喜歡沒事給家裡打打DDT的程度,1957年美國農業部曾放出豪言,說要消滅紅火蟻,然後飛機噴洒混著燃油的DDT,甚至都噴到私人土地里了。結果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後來,越來越多的例子的出現徹底打碎了農藥萬能論者的幻想,人們不禁開始反思,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一種有害生物防治方式?這個時候,IPM就應運而生了。美國在1972年2月時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指示聯邦機構採取措施將IPM製成國家政策,推進IPM在所有相關部門中的應用。一場轟轟烈烈的有害生物治理革命就此拉開帷幕。

相比IPM傳統的有害生物治理方法化學防治有什麼缺點?簡單的說,有三點:
  • 治不好

  • 有大害
  • 花錢多

治不好很好理解,農藥用的多了,有害生物產生了抗藥性(其實是被農藥壓力選擇出來的),然後農藥就越來越不好用,也就治不好了。

有大害,也不難理解,很多農藥都被證明是對環境有害的,有的直接就對我們人類自身也有很大的危害。花錢多可能需要你繞個彎,前面不是說了有害生物有了抗藥性,那麼為了殺死抗性的個體,就要提高濃度提高濃度就會花費更多,或者直接就是加大濃度也殺不死的就只能開發新葯去殺,新葯的研發周期也比較長,成本肯定也比成熟工藝的舊藥更加高,這些都是錢啊。還有就是有時候有害生物種群密度低,危害不大,打葯防治反而得不償失。

現在的人們已經知道,與天斗其樂無窮的後果就是,人與自然兩敗俱傷。

我國目前的植物保護方針是1975年在農業部召開的植保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目前農業部一直提的說法是「要做好XXX的統工作」。
病害管理是個很泛的概念,主要包括病害的預防、診斷和防治。預防,其實就是通過植物檢疫、種植抗病品種、合理的種植制度(輪作、間作、套種、免耕等)、保持田間衛生(及時拔出和清理病殘體,減少田間菌源量)、加強栽培管理(調整播期、優化水肥管理)等措施,減少作物發病。診斷,即病害識別。這需要病理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有時候通過癥狀其實很難判斷病害類型。防治。我們常聽到用到的是農藥防治,包括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殺線蟲劑等。其實還有別的防治辦法,如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後兩種防治辦法雖不立竿見影,但綠色環保。多用於有機蔬菜水果種植領域。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喊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預防比防治重要,道理你明白,不多說了。
防治是治標,管理是治本。農業要穩步發展,還是要講究生態和平。病害防治容易走「農藥作物」的極端,而病害管理,控制病害在一定的範圍內,減少作物的農藥用量,可以大大提高作物食品安全。
病害管理就是提前管理好了隔離了病原,或者創造不利於染病的環境,這樣作物就不容易得病。事先沒有管理好,等作物生病了,花錢還治不好,治好了也影響產量,增加了成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