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隨機殺人案,讓死刑存廢問題又開始沸沸揚揚。
  隨便舉一個爭議點:
  殺人償命聽起來合理,但當有人不敢自殺,希望更高權力了結他;
  死刑的存在,便成為該種罪犯的工具。

  那廢除死刑能解決嗎?會不會產生其他的問題?

  發生刑案那天,皇上我正要在自己的院子裡寫篇讀書心得,
  這本書,剛好就討論了死刑存廢的問題──

     東野圭吾《空洞的十字架》。

  是老梗卻不失精彩,也很適合翻拍成電影或連續劇的推理小說。
  幾組人物故事原本各自獨立,隨著卷軸展開慢慢連接起來,
  貫串其中的一條大樑就是死刑。

  男主角中原的稚齡女兒獨自在家,竊賊闖空門,小女孩哭鬧而被殺。
  竊賊剛假釋出獄,先前也殺人奪財,因此檢方和家屬求判處死刑,
  雖然最後成功了,中原和太太小夜子還是無法走出喪女傷痛而離婚,
  小夜子便獨自開始探討死刑存廢的問題。

  東野圭吾透過小夜子說的話令我震撼,他說:
  死刑至少有一個功用,就是讓犯罪者從此無法再傷害別人。
  當一個人遇到中原一家的遭遇,一定會認為
  「如果當初這個人被判死刑,女兒就不會被殺了」,
  這樣不可逆的人生際遇,絕對會讓人無法支持廢除死刑。

  但書中也描寫,被害家庭在加害者被施以死刑後,
  仇恨轉為空洞與悲傷,並未泯除往後的痛苦。
  這只是多數被害家屬的第一站,經歷如此過程,才能繼續活下去。

  此外,對於罪犯的心理狀態及辯護律師的想法,也是血淋淋的。
  犯人遭求處死刑而上訴拉扯,最後厭倦冗長過程反而坦然接受,
  甚至視為命運的安排,毫不懺悔地死去,
  這也是主張廢死的論點之一:
  罪犯處以死刑後,不僅失去接受教化、或彌補被害家屬的機會;
  甚至完全不感到愧疚,使得被害家屬無法藉此得到撫慰。

  關於死刑,大多數人都只看到拼圖的一部份,便決定站在哪一邊;
  只有直接接觸而產生特殊情感(例如社會記者、警察)的人,
  才會有偏向某一方、無法輕易更改的想法。
  是以,皇上我,在沒有看清楚這拼圖的全貌前,不想妄下定論,
  就像這本書並沒有結論,只是藉由一個殺人事件的全知角度,

  讓你有思考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