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 便利店最近很火,到底跟之前的便利店有啥區別?能具體說明嗎?


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連鎖便利店,其實……

我們是一家數據科技公司。

數據科技的意思就是,我們用計算機決策代替人腦,用流程代替人的經驗,所有需要人判斷的地方都用數據與演算法來做決策。

是不是有點沒聽懂?那就好辦了……

我舉幾個栗子,你就明白了。

店鋪開在什麼地方?一般便利店是根據過往經驗,設置了一些條件來做判斷的,我們是建立了一套演算法,收集周邊人羣數據、附近零售業過往表現、店租、周邊房價租金……放進公式,得出結論。

店鋪裏都賣哪些東西?一般便利店是通過店長的經驗來選品的,我們是通過抓取當地消費者在相關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在各個社交平臺的點評數據、在其他店鋪的過往銷售數據……放進公式,算收益,排名,然後選出來的。為此我們開發了基於數據和智能演算法的全自動訂貨系統、智能動態促銷系統、精準銷量預測系統等運營決策系統,所有決策都建立在對運營及相關數據的詳細分析的基礎之上。

不同的商品分別放在什麼位置?一般便利店有他們的規則和經驗,我們是通過各種商品的銷售表現、在其他相似類型店鋪的擺放位置和表現……設置了演算法,定出來的。

店員的管理,我們是設置了300多個SOP,把包括微笑、包括廢棄過時商品、包括進出操作間的動作……都變成流程,全程不需要人腦參與。

產品的運輸,我們實行多溫層履約體系,所有運輸車輛全部安裝溫度自動追蹤裝置,到店冷 藏專業設備陳列,實現全程實時監控。

如果計算的結果跟自己的判斷不一樣怎麼辦?聽電腦的。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減少人的經驗在裡面的作用。

為什麼?因為,當你只有一個店的時候,人的經驗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當你有成千上萬個店鋪時,一個很小的判斷失誤就會帶來體系性的大麻煩。

所以,我們要保證全體系的精確,這樣,當我們擁有很多個店鋪時,才能保證你走進每一家,都可以放心地購買、食用,都能得到標準化的服務。

那麼,人在便利蜂裏起什麼作用呢?

當然是做那些電腦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研究演算法。

我們有數量龐大的技術團隊,研究整個行業的規律,研究如何把每一件事情標準化,以及把它變成一個成熟的演算法。為了這個原因,我們每一個人,在進來前都經過了邏輯學考試。

還比如與用戶建立情感聯繫。

我們有的店員,記得每一個老客戶常來買些什麼,對食物有什麼偏好。

還有比如,喫。

我們有一個從員工中選拔的「味覺天才團隊」,他們的任務是什麼呢?就是每週品嘗新開發的食物,給他們打分,這些打分決定著這些新品能不能端進便利蜂,被你買到。據說,過這個評選,非常難。

現在,你有沒有了解我們跟其他便利店的區別?

其實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區別。

比如,很多知名的連鎖便利店都是加盟制的。

而我們是隻做直營的。原因也是為了迴避人的因素。

我們認為,加盟制下的店長,跟我們整體的利益肯定是不一致的。在利益不一致的時候,遇到一些情況,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就不同,比如可能會為了省成本而不及時丟棄過期食品。

這種情況並不一定會出現,但我們願意從體繫上就避免它的可能性。

和世界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的便利店數量還遠遠沒有達到豐富。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們是朝著做一個百年老店的方向去努力的。

時間會來檢驗我們的成績。


從源頭來看便利蜂是國產品牌便利店,711是海外品牌便利店。

如果論資排輩,711應該算是便利蜂的師父。711是在2004年進入北京,雖然晚了香港臺灣不少,但是因為我國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長,進入中國市場一直到現在,711的發展始終穩定。

便利蜂比711晚了12年。2016年纔在北京成立。在中國大多數商業活動都是趁早不趁晚,越早進去,利益越大。但是便利店好像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鄰家、全時、131全部以資金鏈斷裂閉店為結局收場的事實告訴我們,便利店可以幹,但是絕沒有那麼好乾。

便利蜂的出現也不能說全靠運氣,這幫「高管」以前就是在711做管理團隊的,有很豐富的運營經驗。

便利蜂和711的相同點,在於商品選擇、品牌經營以及配套設施方面。

商品選擇偏平價與中高端價格,滿足上班族的消費需求。熟食類商品選擇的供應商和711一樣。店面的裝潢統一化風格化,24小時有舒緩的音樂和促銷播報,這些都是便利蜂和711學來的好的方面。

下面再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

店面

便利蜂的店面比711要大不少。而且便利蜂的店內格局基本上是統一模式化的,711受制於店面面積問題,每一家都有所不同,這很難說誰更好,但是確實從體感來看,寬敞的便利店確實能給人更大的舒適感。

選址

711的選址是比較分散的,是那種深入社區的感覺。走在「大馬路」上,很難在臨街的道邊發現一家711,它們很喜歡隱藏在拐角處或者小路的底商,適合對路線比較熟識的人去光顧。而便利蜂就比較「壕」一點,選址都很高大上。什麼朝外SOHO店、大望路現代城SOHO店、望京SOHO店等等,基本上每個熱門商圈都有2-3家便利蜂集中開店。以我上班門口的便利蜂為例,中午午休的人都能把這些店擠滿了。

雖然主打商業景點和寫字樓附近,開店集中密集,但便利蜂的覆蓋區域目前還是很有限。

單位門口人山人海的便利蜂

別有洞天的711

科技

這一點上,便利蜂做得更好。它家引入了自助付款模式,雖然並不是完全自助模式,但是無人化程度也很高了,基本操作體驗很方便快捷。

未來如果能把素質這塊搞上去,基本上就可以實現完全自助購物模式了。

711還是依靠人工傳統支付模式,比較費事。店員人數相對便利蜂也更多,相對來說是比較費力的一種模式。

便利蜂支付

711支付

除了上述這些,便利蜂還涉足共享單車、辦公室貨架這些線下的產品,核心目的就是推廣自己的品牌,讓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度更高。也算是賠錢賺吆喝的一種高級形式。而711則沒有這些服務,穩紮穩打的逐步擴店,創新不多。

兩相比較,個人感覺便利蜂更有潛力。畢竟是新興的國產品牌,比日系品牌要更有活力,尤其科技創新這塊將是未來零售業最重要的競爭力。


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加入了一些微小的創新,例如APP自助購物等(說實話,這個能算創新?)。創始人團隊本身也是7-11出來的,後來還開過領家便利。

這個品牌與其說是市場上的什麼新產物,更像是資本運作的產物。 未來的餐飲型零售店會開滿中國大地的,這個品牌算是先下手一步了。 便利店,最後還是拼的後端供應鏈和研發更新能力了。

看了評論區還是想為便利蜂洗白一下

看到很多小夥伴說結賬慢的問題,都應該是17年的體驗了,那時候可能C端的app做的也不夠好,人員培訓也不夠。

現在高峯期去便利蜂購物的時候,店員快速掃條形碼結賬,響應速度還是很快的,可以用微信或者支付寶結賬。

如果嫌排隊還是太久,可以連接店內WiFi下載便利蜂APP,掃描門店位置二維碼,再掃描商品條形碼,自助結賬。出門的時候在一個小機器上一掃核驗成功即可離店,不用排隊。體驗還是非常贊的。

說道價格,如果說貴的人,你們絕對不是對一款商品進行比較的。

就拿我最愛喫的一款進口威化餅乾:麗芝士納寶帝。在便利蜂的無人貨架只賣2.5元,在便利蜂超市賣3.5元,在全家超市賣4元,在711賣4.7元(不信的小夥伴可以去親自檢驗)。其他的商品折扣也特別多,很多優惠券。還是很便宜的。

最後,說區別。表面上沒有任何區別,完全就是對著711來的,可能是想打破日本便利行業的壟斷,打造一個屬於中國的便利品牌。

深層次的區別,就得看背後的供應鏈,和公司周邊產品的發力方向了


便利蜂 比711

店員太多,閑著站那,擋人走路。

結賬慢,經常臨時叫人過來結。

店內氣味難聞。

音樂難聽,low。

飯菜難喫。

商品貴。

自家4元,10米外的鄰家同類便利店3元呵呵噠。

手動再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