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虎旗特展展览海报  

 

这次的内容,应该只能算是这项特展的重点笔记吧。每天离开或进入捷运站时都会路过台博馆,最近看到这只大老虎的看板,终于忍不住地进去参观一下下。平时上班时间的参观人数并不会很多 ( 假日未知,因为我向来喜欢挑选离峰时间参观展览 ),而且展场可以带著相机拍照,可是必须记得关掉闪光灯喔!

 

甲午战争末期的议和会议

 

清朝军队在甲午战争期间,无论是在哪个战场都节节失利,因此清廷早在 1894 年 11 月就开始企图借由西方势力的介入来与日本讲和。首先是当年的 11 月 26 日( 光绪二十年十月廿九 ),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催琳( Gustav von Detring )前往神户谈判,但遭到拒绝。之后 1895 年 1 月 31 日(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六 )再次派遣人员去广岛议和,又因委任状不全而中断。

1895 年 2 月 13 日(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九 ),清廷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他在 3 月 19 日( 二月廿三 )时抵达了日本的马关港,立即从 3 月 20 日( 二月廿四 )起展开长达五次的会谈。

在 3 月 24 日( 二月廿八 )的第三次会议中,双方讨论到台湾问题时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当天下午李鸿章受到反对议和份子的枪击而一度造成紧张; 2 月 30 日( 三月初五 )清、日签订停战协定,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与澎湖,到了 3 月 31 日( 三月初六 )该和约生效。

4 月 10 日( 三月十六 )举行第四次,4 月 15 日( 三月廿一 )举行第五次会议,直到  4 月 17 日( 三月廿三 )双方签订《 讲和条约 》( 即《 马关条约 》 )。其中的第二条的第二、三款载明将「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 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 格林威治 )东经百九十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永远让予日本。

 

  签订马关条约 

1895 年的议和会议

 

蓝地黄虎旗的诞生

 

在《 马关条约 》议和期间,台湾人民始终笼罩在割让的阴影里。条约签订之后,更是让清廷在台官吏与住民陷入恐慌与不满。各地绅商与知识分子在积极争取朝廷大吏的重视,以及谋求列强干涉的举动皆告失败之后,逐于 5  23 ( 四月廿九 )发表「 台湾民主国自主宣言 」,希望借此推翻《 马关条约 》里的割台条款。

1895  5  25 (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 ),唐景崧被推举为民主国的总统,以「 永清元年 」为纪元,意即「 永远不忘大清 」。士绅们呈「 总统台湾义民之宝 」、「 台南大将军印 」两颗银印,并以「 蓝地黄虎 」为国旗。据记载,唐景崧当时「 朝服出,望阙九叩首谢罪,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电告朝廷独立自主的电报中,亦有「遵奉正朝,遥作屏藩 」之语,即可看出他急欲向清廷表明自己绝无二心,接任总统是情非得已的心境,并提出另立国旗的原因是「 若砲台仍用龙旗开仗,恐为倭人借口,牵涉中国 」,而从「 旗为蓝地黄虎 」亦可得知自古以来龙虎相对,但虎却明显不如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清楚地表明这幅旗帜的选用「 未敢僭用中国的龙旗 」的意思。

 

蓝地黄虎旗 ( 林玉山摹写本 )  

林玉山的摹写版本

 

 蓝地黄虎旗的图像意涵

 

黄虎旗有著与清朝黄龙旗相对的意涵。中国传统上龙与虎相对,象征东、西两个方位,早在战国时期曾侯乙墓( 约西元前 443 年 )出土的黑漆木衣柜上,周围依序写有二十八宿名称,两边绘有龙虎纹。而龙绘于东边,虎绘于西边,与传统天文学中的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正好对应。

龙虎关系亦还含有主仆的意味,即左尊右卑的观念。清代的第一级统帅用龙旗,参领下一级的满族、蒙族佐领旗面无纹样,而汉军的旗面饰有飞虎。更低品的武官,如前锋校旗同样装饰飞虎,没位阶的汉军步兵冲锋陷阵时,头戴的是皮虎帽,穿的是装饰虎斑的黄色布衣、下袴与鞋。下级步兵装扮成虎的相貌,或取老虎为百兽之王的威猛,希望威震敌军。

另外,清朝的八旗军中的蓝旗一直是下五旗之一,人数虽然与其他五旗不相上下,但自顺治中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排序变动时,白旗超越蓝旗,正蓝旗、镶蓝旗排在最末。从龙虎主从、尊卑的意义,以及八旗颜色的首尾、强弱顺序,可知唐景崧在电告清廷文之中,表明自己虽身为民主国总统,但「 遵奉正朝,遥作屏藩 」毫无僭越的态度,正可以国旗选择虎纹、用八旗中最弱势的蓝旗旗色为地得到验证。同时这面旗帜沿用较正方形的传统将帅旗帜,而非长方形如一般国旗的形状,也呈现出从属的地位。

老虎周围的云、火纹样,除了装饰旗面,使其丰富不单调以外,其象征能消灭贪、瞋、痴,生善心的光明火焰纹与尽如人意的祥云,或许也有激励与祈福之意。

 

龙旗 VS 虎旗   

 

蓝地黄虎旗的下落

 

目前已知的黄虎旗有以下三面:

1. 淡水旗 

民主国宣布成立的前一日 5  24 日),根据当时淡水海关税务司马士 Hosea Ballou Morse 纪录,有「 数幅 」黄虎旗被送至各海关、砲台及军营悬挂( 已知的只有三面旗帜 )。其中送到淡水海关的黄虎旗被马士拒绝悬挂,理由是未接获清朝的正式通知,只能悬挂龙旗。并提醒唐景崧,若悬挂黄虎旗,那么洋商可拒绝缴税给清廷,到时可是清廷与台湾的损失。他在呈文中提到「 听说明天所有的砲台、军营都将悬挂黄虎旗,只剩下我们唯一的龙旗了。 」台湾在正式交割给日本后,马士离台时就把这面黄虎旗带走了。他在晚年时写的一篇文章中自称拥有世上仅存的黄虎旗,可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2. 台北旗 

这面旗帜曾经在台北巡抚衙门升起,并出现在民主国成立当天的游行队伍中。一名美国籍的随军记者 J.W Davidson 记载道:「 我以为在这样重大的日子里,人民必须穿上最好的衣服,满街热闹 …… 热烈庆祝。其实不然,一切都与平时无异 …… 只有抚署中才拥挤著热衷的人士。广场上飘扬著新国旗,蓝底黄边,中央画著一只黄色老虎,尾巴比真老虎长得多。 ……  」但黄虎旗挂上之后下起了大雨,导致「虎形全失」,从此下落不明。

3. 基隆旗 

悬挂于基隆砲台的黄虎旗,最后被日军作为战利品收进了日本皇宫中的「 振天府 」里。

振天府于 1895 ( 光绪二十一年、明治 28 年 )10 月起造,隔年完工,为纪念 1895 年日清战争( 甲午战争  及台湾征讨之役殉国的将士而建,同时展示战利品及军队从各处带回来的相关物品。它既位于皇宫又事涉战争,因此在参观方面有著很严格的规定,除非得到天皇的召换才能入内参观,所以一般民众很少人知道。但在二次战后,这栋建筑不知是否还存在,因此这面黄虎旗的行踪成谜。

既然以上三幅原件旗帜都已宣告失踪,那今天我们看到的黄虎旗从何而来呢?

原来在 1909 ( 宣统元年、明治 42 年 ),今天台湾博物馆的前身「 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 」( 简称总督府博物馆 )在成立之际,展品还十分的缺乏。为了充实历史部的藏品,博物馆委托台湾总督府陆军参谋长宫本少将寻访「 日清战争 」的战利品。他在得知振天府内有收藏黄虎旗和两面黑旗( 刘永福的黑旗军军旗 )后,将此讯息告知博物馆。博物馆方面立刻向皇宫提出「 摹写 」的申请并获得许可,这项临摹复制的工作交由东京画家高桥云亭先生进行。临摹完成的黄虎旗就成为总督府博物馆,也就是今天修护后所展出的展品。

根据记载,高桥云亭先生所摹写的黄虎旗非常「 忠于原著 」,连原旗上的破损处都完整的被复制了下来,因此我们现在看到这版本的缺损处,也许就是原旗帜在 1895 年日军攻占基隆砲台时造成的。

1953 ( 民国 42 年 ),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先生为纪念台湾民主国五十九周年,邀请林玉山先生根据台湾博物馆所藏高桥云亭先生摹写版本的黄虎旗重新摹绘。林玉山先生一共摹绘了两幅黄虎旗,一幅为原寸,另一幅则为缩小版,现在也都收藏在台博馆。目前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黄虎旗图样,也都是这个摹绘版本。

1979 ( 民国 68 年 )台博馆委请「 墨香庄 」以传统装裱的方法,将黄虎旗贴于背纸上。经过装裱后的黄虎旗的外观呈现方整的矩形,但背面的另一只黄虎却从此不见天日,直到 2010 ( 民国 99 年 )黄虎旗再度修护,才恢复双面的型态。

 

 

重建黄虎旗原貌 01 B  
  

重建黄虎旗原貌  

修护后的黄虎旗正面 (下,数位复制)与反面( 上,原件 ) 

修护后的局部放大  

修护后的旗帜局部放大 ( 上为正面,下为反面 )。注意两只老虎的眼睛与身上的斑纹差异



蓝地黄虎旗的修护

 

要修护黄虎旗这样的平面文物,首先得做出检视纪录,以确认它的尺寸、层次结构、制作工序、织品材质、采用何种颜料绘制、背纸以及劣化状况等等,然后拟定修护概念与著手执行修护计划。

修护工作的流程大致上分为十一个步骤:

1. 表面除尘

以吸尘器配合软毛刷,使用物理性方式清洁,并使用纱网包覆集尘管口,以避免织品脆弱处或残片不慎吸入。

2. 清除异物

透过实体显微镜放大观察,使用手术刀、针锥小心刮除,并辅以吸尘器清洁。

3. 揭除背纸

以软毛刷沾水涂刷于覆背纸上,待湿气软化浆糊后再以镊子或刮刀揭除背纸;局部无法溶解处辅以酵素片湿敷后移除。揭除后显露背面彩绘,为本案的重大发现。

4. 彩绘层加固与清洁

加固:以鲟鱼胶于裂痕边缘以笔刷渗入缝中进行局部加固。

清洁:以唾液湿润棉花棒在彩绘表面滚动清洁后,再清除残留的唾液,并以吸水纸吸附残余的脏污,并使彩绘层平整。

5. 部分缝补线移除

缝补线的移除,使用镊子搭配手术刀进行,移除后的缝线用夹链袋进行保存,可作为日后分析检测之用。

6. 织品清洁

使用软毛刷沾水局部逐区清洗,网框下方垫吸水纸吸附脏污,并借由下方抽气桌适当的吸引力将脏污溶出。

7. 摊绉整平

建立微湿润环境,以超音波加湿器适量的水分使纤维澎润后,使用适当压力调整绉褶回复到较为平整的状态。

8. 支撑托衬

将染色好的纾薄绢铺在 PE 胶布上,整理经纬线后以刮刀涂敷压克力系黏著剂 Lascaux 制成热塑性胶膜,待干燥后裁切备用。

胶膜定位后撕去 PE 塑胶布,并以小头熨斗以适当温度熨烫黏贴托衬。

9. 修饰与收边

小托完成后再以乙醇间接加湿软化黏著剂,以调整光泽感并提高胶膜与文物之间的黏著力。边缘预留 2 cm,裁去多余胶膜,反折至黄虎旗正面固定以包夹边缘。

10. 染制衬布

备制与黄虎旗主体相近色调之衬布,正反两面各一幅供展出时选用衬于下方,衬布以三幅棉布横向连接,并仔细于边缘处收边。

11. 卷收典藏 

黄虎旗修复后以加大圆𠇹卷收收存。卷收时以黄虎旗旗甬平行、正面朝内卷收,收存之保护和选用梧桐木。

 

 

台湾民主国 蓝地黄虎旗修护成果展 DM  

特展文宣品之修护步骤介绍

 

台湾民主国的瓦解

 

民主国成立不过短短数天,即面临失败瓦解的命运。1895  4  17 日《 马关条约 》签订后,日本于 5  10 日擢升海军中将桦山资纪为大将,授命为台湾首任总督,负责交接台湾军政大权。 24 日他自广岛启程,与近卫师团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于冲绳会合后,亲王遵照桦山总督的指示,于 5  29 日成功地从三貂角登陆。

 2 日清朝代表李经方与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日舰上完成交接手续,日军马上于次日攻占基隆狮球岭砲台,隔日民主国总统唐景崧即搭乘英国船逃往厦门,日军于 6  11 日顺利进入台北城。

 1895  5  25 日举行台湾民主国成立典礼,到 6  4 日唐景崧逃至厦门,民主国只昙花一现的维持了 11 天。

 

相关史料记载的重点

 

从许多的相关纪录中,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重点:

第一是关于黄虎旗的制作。以上这些记载中,完全没有提到这面旗帜究竟是谁提议、设计、制作,也没有提出制作的时间,以及为什么要以「 蓝地黄虎 」作为象征等等问题。从唐景崧的布告看来,黄虎旗从设计到制成的时间应是极为急促的: 5 月 15 日士民齐集商议、 5 月 24 日便已有旗帜的成品送至海关及各炮台悬挂; 5 月 25 日捧印、旗前来送给唐景崧。因此可以推断旗帜制作的时间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完成的。

第二是黄虎旗的设计。一般都说以「 黄虎 」为图腾的构思,是由相对于大清国旗「 黄龙旗 」而来( 龙虎相对 ),但这个说法在当时的文献中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后来日据时期的日文资料中多有提及。

事实上大清的黄龙旗也不过是在 1872 年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批准才诞生的。先是出现以黄羽纱制成( 龙以蓝羽纱制成 )的三角旗帜,后来在 1888 年清政府才明定大清国旗为长方形,纵高三尺、横四尺的尺寸,并在次年正式使用,距离黄虎旗的诞生也不过相隔大约六年的时间。关于旗帜的大小,在一些记载中有提及「 长方五幅 」。

「 幅 」不是长度单位,而是织布机布的宽度。根据布料店和裁缝的说法,「 幅 」有分为「 大幅 」和「 小幅 」,一般是 3 尺或 2 尺 4 。而大小的另一种说法是一丈× 八尺,一尺是 0.32 公尺,换算起来是 320 cm × 256 cm ,与目前博物馆藏的黄虎旗 330 cm × 264 cm 的差距不大,显然它是一面相当大的旗帜,所以它可能不是准备用来悬挂,而是用在游行中的展示。

第三则是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印玺。这场仪式中印与旗一起出现,以作为新国家的象征。对于「 印 」的内容,包括唐景崧在内的所有文字纪录者都十分的讲究,显然「 文字 」还是具有不同的力量。除了印文的内容之外,印章的大小、材质也都随著官阶与地位的不同而有严格的规定,不得僭越。

印玺的材质也有学问,大部分当时的纪录都说民主国用印是银质的,但根据日本方面的纪录,台湾民主国的印信有数颗:

一、「 民主国之宝 」,方形、金质。

二、「 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 」,金质。

三、「 台湾民主国将军之印 」,银质。

四、「 台湾义民总统之印 」,铜质。

五、「 台湾义民总统官防 」,长方形、木质。

 

成立「 台湾民主国 」的意义

 

「 台湾民主国 」之所以成立,主要是考虑到,清朝以在合约中割让台湾,除非不惜毁约再战,或是引来西方列强的干涉,否则已无挽救之可能。而引诱列强干涉的作法,一是将立权开放给列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二是以台湾民意为名义来表示与中国无关,呼吁国际的援助。如此便必须有一个「 代表 」台湾民意,且与中国无关的设计。民主国就是在这样的构想中成立的。成立之后,由于各国无意出面干涉,而且日本前来接收的大军已经来到,唐景崧与其他核心人物皆仓惶避走中国,因此很快地就落幕了。这样的「 台湾民主国 」与其说是抗日政府,倒不如说是三国干涉还辽运动的尾声;它不是一个具有实质内涵的国家,只是一个虚有其名的「 外交设计 」而已。

 

参考资料 

 

◎ 《 台湾民主国蓝地黄虎旗修护报告 》,国立台湾博物馆,2012  10 

◎ 《 台湾民主国旗历史调查研究报告 》,国立台湾博物馆,2007  9 

◎ 台湾民主国蓝地黄虎旗修护成果特展《 黄虎旗的故事 》互动影片内容 ( 可点选连结 )

◎ 台湾民主国蓝地黄虎旗修护特展介绍文宣品

国立台湾博物馆网站  ( 可点选连结 )

◎ 《 百年传承 走出活路:中华民国外交史料特展 》展览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2011 年 10 月

◎ 特展相关相片:我的网路相簿  ( 可点选连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