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虎旗特展展覽海報  

 

這次的內容,應該只能算是這項特展的重點筆記吧。每天離開或進入捷運站時都會路過臺博館,最近看到這隻大老虎的看板,終於忍不住地進去參觀一下下。平時上班時間的參觀人數並不會很多 ( 假日未知,因為我向來喜歡挑選離峰時間參觀展覽 ),而且展場可以帶著相機拍照,可是必須記得關掉閃光燈喔!

 

甲午戰爭末期的議和會議

 

清朝軍隊在甲午戰爭期間,無論是在哪個戰場都節節失利,因此清廷早在 1894 年 11 月就開始企圖藉由西方勢力的介入來與日本講和。首先是當年的 11 月 26 日( 光緒二十年十月廿九 ),派遣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催琳( Gustav von Detring )前往神戶談判,但遭到拒絕。之後 1895 年 1 月 31 日( 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初六 )再次派遣人員去廣島議和,又因委任狀不全而中斷。

1895 年 2 月 13 日( 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十九 ),清廷任命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他在 3 月 19 日( 二月廿三 )時抵達了日本的馬關港,立即從 3 月 20 日( 二月廿四 )起展開長達五次的會談。

在 3 月 24 日( 二月廿八 )的第三次會議中,雙方討論到臺灣問題時並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當天下午李鴻章受到反對議和份子的槍擊而一度造成緊張; 2 月 30 日( 三月初五 )清、日簽訂停戰協定,但停戰範圍不包括臺灣與澎湖,到了 3 月 31 日( 三月初六 )該和約生效。

4 月 10 日( 三月十六 )舉行第四次,4 月 15 日( 三月廿一 )舉行第五次會議,直到  4 月 17 日( 三月廿三 )雙方簽訂《 講和條約 》( 即《 馬關條約 》 )。其中的第二條的第二、三款載明將「 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 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 格林威治 )東經百九十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永遠讓予日本。

 

  簽訂馬關條約 

1895 年的議和會議

 

藍地黃虎旗的誕生

 

在《 馬關條約 》議和期間,臺灣人民始終籠罩在割讓的陰影裡。條約簽訂之後,更是讓清廷在臺官吏與住民陷入恐慌與不滿。各地紳商與知識分子在積極爭取朝廷大吏的重視,以及謀求列強干涉的舉動皆告失敗之後,逐於 5  23 ( 四月廿九 )發表「 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 」,希望藉此推翻《 馬關條約 》裡的割臺條款。

1895  5  25 (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二 ),唐景崧被推舉為民主國的總統,以「 永清元年 」為紀元,意即「 永遠不忘大清 」。士紳們呈「 總統臺灣義民之寶 」、「 臺南大將軍印 」兩顆銀印,並以「 藍地黃虎 」為國旗。據記載,唐景崧當時「 朝服出,望闕九叩首謝罪,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電告朝廷獨立自主的電報中,亦有「遵奉正朝,遙作屏藩 」之語,即可看出他急欲向清廷表明自己絕無二心,接任總統是情非得已的心境,並提出另立國旗的原因是「 若砲臺仍用龍旂開仗,恐為倭人藉口,牽涉中國 」,而從「 旂為藍地黃虎 」亦可得知自古以來龍虎相對,但虎卻明顯不如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清楚地表明這幅旗幟的選用「 未敢僭用中國的龍旗 」的意思。

 

藍地黃虎旗 ( 林玉山摹寫本 )  

林玉山的摹寫版本

 

 藍地黃虎旗的圖像意涵

 

黃虎旗有著與清朝黃龍旗相對的意涵。中國傳統上龍與虎相對,象徵東、西兩個方位,早在戰國時期曾侯乙墓( 約西元前 443 年 )出土的黑漆木衣櫃上,周圍依序寫有二十八宿名稱,兩邊繪有龍虎紋。而龍繪於東邊,虎繪於西邊,與傳統天文學中的東方蒼龍七宿,西方白虎七宿正好對應。

龍虎關係亦還含有主僕的意味,即左尊右卑的觀念。清代的第一級統帥用龍旗,參領下一級的滿族、蒙族佐領旗面無紋樣,而漢軍的旗面飾有飛虎。更低品的武官,如前鋒校旗同樣裝飾飛虎,沒位階的漢軍步兵衝鋒陷陣時,頭戴的是皮虎帽,穿的是裝飾虎斑的黃色布衣、下袴與鞋。下級步兵裝扮成虎的相貌,或取老虎為百獸之王的威猛,希望威震敵軍。

另外,清朝的八旗軍中的藍旗一直是下五旗之一,人數雖然與其他五旗不相上下,但自順治中期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排序變動時,白旗超越藍旗,正藍旗、鑲藍旗排在最末。從龍虎主從、尊卑的意義,以及八旗顏色的首尾、強弱順序,可知唐景崧在電告清廷文之中,表明自己雖身為民主國總統,但「 遵奉正朝,遙作屏藩 」毫無僭越的態度,正可以國旗選擇虎紋、用八旗中最弱勢的藍旗旗色為地得到驗證。同時這面旗幟沿用較正方形的傳統將帥旗幟,而非長方形如一般國旗的形狀,也呈現出從屬的地位。

老虎周圍的雲、火紋樣,除了裝飾旗面,使其豐富不單調以外,其象徵能消滅貪、瞋、癡,生善心的光明火焰紋與盡如人意的祥雲,或許也有激勵與祈福之意。

 

龍旗 VS 虎旗   

 

藍地黃虎旗的下落

 

目前已知的黃虎旗有以下三面:

1. 淡水旗 

民主國宣布成立的前一日 5  24 日),根據當時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 Hosea Ballou Morse 紀錄,有「 數幅 」黃虎旗被送至各海關、砲臺及軍營懸掛( 已知的只有三面旗幟 )。其中送到淡水海關的黃虎旗被馬士拒絕懸掛,理由是未接獲清朝的正式通知,只能懸掛龍旗。並提醒唐景崧,若懸掛黃虎旗,那麼洋商可拒絕繳稅給清廷,到時可是清廷與臺灣的損失。他在呈文中提到「 聽說明天所有的砲臺、軍營都將懸掛黃虎旗,只剩下我們唯一的龍旗了。 」臺灣在正式交割給日本後,馬士離臺時就把這面黃虎旗帶走了。他在晚年時寫的一篇文章中自稱擁有世上僅存的黃虎旗,可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它的蹤影。

2. 台北旗 

這面旗幟曾經在臺北巡撫衙門升起,並出現在民主國成立當天的遊行隊伍中。一名美國籍的隨軍記者 J.W Davidson 記載道:「 我以為在這樣重大的日子裡,人民必須穿上最好的衣服,滿街熱鬧 …… 熱烈慶祝。其實不然,一切都與平時無異 …… 只有撫署中才擁擠著熱衷的人士。廣場上飄揚著新國旗,藍底黃邊,中央畫著一隻黃色老虎,尾巴比真老虎長得多。 ……  」但黃虎旗掛上之後下起了大雨,導致「虎形全失」,從此下落不明。

3. 基隆旗 

懸掛於基隆砲臺的黃虎旗,最後被日軍作為戰利品收進了日本皇宮中的「 振天府 」裡。

振天府於 1895 ( 光緒二十一年、明治 28 年 )10 月起造,隔年完工,為紀念 1895 年日清戰爭( 甲午戰爭  及臺灣征討之役殉國的將士而建,同時展示戰利品及軍隊從各處帶回來的相關物品。它既位於皇宮又事涉戰爭,因此在參觀方面有著很嚴格的規定,除非得到天皇的召換才能入內參觀,所以一般民眾很少人知道。但在二次戰後,這棟建築不知是否還存在,因此這面黃虎旗的行蹤成謎。

既然以上三幅原件旗幟都已宣告失蹤,那今天我們看到的黃虎旗從何而來呢?

原來在 1909 ( 宣統元年、明治 42 年 ),今天臺灣博物館的前身「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 」( 簡稱總督府博物館 )在成立之際,展品還十分的缺乏。為了充實歷史部的藏品,博物館委託臺灣總督府陸軍參謀長宮本少將尋訪「 日清戰爭 」的戰利品。他在得知振天府內有收藏黃虎旗和兩面黑旗( 劉永福的黑旗軍軍旗 )後,將此訊息告知博物館。博物館方面立刻向皇宮提出「 摹寫 」的申請並獲得許可,這項臨摹複製的工作交由東京畫家高橋雲亭先生進行。臨摹完成的黃虎旗就成為總督府博物館,也就是今天修護後所展出的展品。

根據記載,高橋雲亭先生所摹寫的黃虎旗非常「 忠於原著 」,連原旗上的破損處都完整的被複製了下來,因此我們現在看到這版本的缺損處,也許就是原旗幟在 1895 年日軍攻佔基隆砲台時造成的。

1953 ( 民國 42 年 ),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先生為紀念臺灣民主國五十九周年,邀請林玉山先生根據臺灣博物館所藏高橋雲亭先生摹寫版本的黃虎旗重新摹繪。林玉山先生一共摹繪了兩幅黃虎旗,一幅為原寸,另一幅則為縮小版,現在也都收藏在臺博館。目前在教科書上看到的黃虎旗圖樣,也都是這個摹繪版本。

1979 ( 民國 68 年 )臺博館委請「 墨香莊 」以傳統裝裱的方法,將黃虎旗貼於背紙上。經過裝裱後的黃虎旗的外觀呈現方整的矩形,但背面的另一隻黃虎卻從此不見天日,直到 2010 ( 民國 99 年 )黃虎旗再度修護,才恢復雙面的型態。

 

 

重建黃虎旗原貌 01 B  
  

重建黃虎旗原貌  

修護後的黃虎旗正面 (下,數位複製)與反面( 上,原件 ) 

修護後的局部放大  

修護後的旗幟局部放大 ( 上為正面,下為反面 )。注意兩隻老虎的眼睛與身上的斑紋差異



藍地黃虎旗的修護

 

要修護黃虎旗這樣的平面文物,首先得做出檢視紀錄,以確認它的尺寸、層次結構、製作工序、織品材質、採用何種顏料繪製、背紙以及劣化狀況等等,然後擬定修護概念與著手執行修護計畫。

修護工作的流程大致上分為十一個步驟:

1. 表面除塵

以吸塵器配合軟毛刷,使用物理性方式清潔,並使用紗網包覆集塵管口,以避免織品脆弱處或殘片不慎吸入。

2. 清除異物

透過實體顯微鏡放大觀察,使用手術刀、針錐小心刮除,並輔以吸塵器清潔。

3. 揭除背紙

以軟毛刷沾水塗刷於覆背紙上,待濕氣軟化漿糊後再以鑷子或刮刀揭除背紙;局部無法溶解處輔以酵素片濕敷後移除。揭除後顯露背面彩繪,為本案的重大發現。

4. 彩繪層加固與清潔

加固:以鱘魚膠於裂痕邊緣以筆刷滲入縫中進行局部加固。

清潔:以唾液濕潤棉花棒在彩繪表面滾動清潔後,再清除殘留的唾液,並以吸水紙吸附殘餘的髒污,並使彩繪層平整。

5. 部分縫補線移除

縫補線的移除,使用鑷子搭配手術刀進行,移除後的縫線用夾鏈袋進行保存,可作為日後分析檢測之用。

6. 織品清潔

使用軟毛刷沾水局部逐區清洗,網框下方墊吸水紙吸附髒污,並藉由下方抽氣桌適當的吸引力將髒污溶出。

7. 攤縐整平

建立微濕潤環境,以超音波加濕器適量的水分使纖維澎潤後,使用適當壓力調整縐褶回復到較為平整的狀態。

8. 支撐托襯

將染色好的紓薄絹鋪在 PE 膠布上,整理經緯線後以刮刀塗敷壓克力系黏著劑 Lascaux 製成熱塑性膠膜,待乾燥後裁切備用。

膠膜定位後撕去 PE 塑膠布,並以小頭熨斗以適當溫度熨燙黏貼托襯。

9. 修飾與收邊

小托完成後再以乙醇間接加濕軟化黏著劑,以調整光澤感並提高膠膜與文物之間的黏著力。邊緣預留 2 cm,裁去多餘膠膜,反摺至黃虎旗正面固定以包夾邊緣。

10. 染製襯布

備製與黃虎旗主體相近色調之襯布,正反兩面各一幅供展出時選用襯於下方,襯布以三幅棉布橫向連接,並仔細於邊緣處收邊。

11. 捲收典藏 

黃虎旗修復後以加大圓俓捲收收存。捲收時以黃虎旗旗甬平行、正面朝內捲收,收存之保護和選用梧桐木。

 

 

臺灣民主國 藍地黃虎旗修護成果展 DM  

特展文宣品之修護步驟介紹

 

臺灣民主國的瓦解

 

民主國成立不過短短數天,即面臨失敗瓦解的命運。1895  4  17 日《 馬關條約 》簽訂後,日本於 5  10 日擢升海軍中將樺山資紀為大將,授命為臺灣首任總督,負責交接臺灣軍政大權。 24 日他自廣島啟程,與近衛師團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沖繩會合後,親王遵照樺山總督的指示,於 5  29 日成功地從三貂角登陸。

 2 日清朝代表李經方與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日艦上完成交接手續,日軍馬上於次日攻佔基隆獅球嶺砲台,隔日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即搭乘英國船逃往廈門,日軍於 6  11 日順利進入臺北城。

 1895  5  25 日舉行台灣民主國成立典禮,到 6  4 日唐景崧逃至廈門,民主國只曇花一現的維持了 11 天。

 

相關史料記載的重點

 

從許多的相關紀錄中,大致可以歸納為幾個重點:

第一是關於黃虎旗的製作。以上這些記載中,完全沒有提到這面旗幟究竟是誰提議、設計、製作,也沒有提出製作的時間,以及為什麼要以「 藍地黃虎 」作為象徵等等問題。從唐景崧的佈告看來,黃虎旗從設計到製成的時間應是極為急促的: 5 月 15 日士民齊集商議、 5 月 24 日便已有旗幟的成品送至海關及各炮臺懸掛; 5 月 25 日捧印、旗前來送給唐景崧。因此可以推斷旗幟製作的時間就是在這短短的幾天之內完成的。

第二是黃虎旗的設計。一般都說以「 黃虎 」為圖騰的構思,是由相對於大清國旗「 黃龍旗 」而來( 龍虎相對 ),但這個說法在當時的文獻中並沒有出現,反而是後來日據時期的日文資料中多有提及。

事實上大清的黃龍旗也不過是在 1872 年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批准才誕生的。先是出現以黃羽紗製成( 龍以藍羽紗製成 )的三角旗幟,後來在 1888 年清政府才明定大清國旗為長方形,縱高三尺、橫四尺的尺寸,並在次年正式使用,距離黃虎旗的誕生也不過相隔大約六年的時間。關於旗幟的大小,在一些記載中有提及「 長方五幅 」。

「 幅 」不是長度單位,而是織布機布的寬度。根據布料店和裁縫的說法,「 幅 」有分為「 大幅 」和「 小幅 」,一般是 3 尺或 2 尺 4 。而大小的另一種說法是一丈× 八尺,一尺是 0.32 公尺,換算起來是 320 cm × 256 cm ,與目前博物館藏的黃虎旗 330 cm × 264 cm 的差距不大,顯然它是一面相當大的旗幟,所以它可能不是準備用來懸掛,而是用在遊行中的展示。

第三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象徵物:印璽。這場儀式中印與旗一起出現,以作為新國家的象徵。對於「 印 」的內容,包括唐景崧在內的所有文字紀錄者都十分的講究,顯然「 文字 」還是具有不同的力量。除了印文的內容之外,印章的大小、材質也都隨著官階與地位的不同而有嚴格的規定,不得僭越。

印璽的材質也有學問,大部分當時的紀錄都說民主國用印是銀質的,但根據日本方面的紀錄,臺灣民主國的印信有數顆:

一、「 民主國之寶 」,方形、金質。

二、「 臺灣民主國總統之印 」,金質。

三、「 臺灣民主國將軍之印 」,銀質。

四、「 臺灣義民總統之印 」,銅質。

五、「 臺灣義民總統官防 」,長方形、木質。

 

成立「 臺灣民主國 」的意義

 

「 臺灣民主國 」之所以成立,主要是考慮到,清朝以在合約中割讓臺灣,除非不惜毀約再戰,或是引來西方列強的干涉,否則已無挽救之可能。而引誘列強干涉的作法,一是將立權開放給列強,使臺灣問題國際化,二是以臺灣民意為名義來表示與中國無關,呼籲國際的援助。如此便必須有一個「 代表 」臺灣民意,且與中國無關的設計。民主國就是在這樣的構想中成立的。成立之後,由於各國無意出面干涉,而且日本前來接收的大軍已經來到,唐景崧與其他核心人物皆倉惶避走中國,因此很快地就落幕了。這樣的「 臺灣民主國 」與其說是抗日政府,倒不如說是三國干涉還遼運動的尾聲;它不是一個具有實質內涵的國家,只是一個虛有其名的「 外交設計 」而已。

 

參考資料 

 

◎ 《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修護報告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2  10 

◎ 《 臺灣民主國旗歷史調查研究報告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7  9 

◎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修護成果特展《 黃虎旗的故事 》互動影片內容 ( 可點選連結 )

◎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修護特展介紹文宣品

國立臺灣博物館網站  ( 可點選連結 )

◎ 《 百年傳承 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 》展覽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年 10 月

◎ 特展相關相片:我的網路相簿  ( 可點選連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