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像歐洲那樣建立還是殖民地,我認為可以從下面方面分析一下:

1.當時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是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時期。外部環境,蒙古勢力已經被驅逐出長城之外,明朝統治已經十分鞏固,社會經濟也處於恢復和向上發展階段,國勢逐漸強盛。明成祖自認為是天下的供主,要享受萬國來朝,要向海外宣揚國威,向外示富。同時,因為明成祖是兵變從自己侄兒的手中奪得皇位,國內還有很多不滿的聲音,於是為了轉移國內的注意力,便派鄭和出使西洋,讓萬國來朝,給國內的反對聲音看看,其實他當皇帝也挺好的,於是鄭和帶著外交和貿易的雙重任務出使,非但不是去侵略,反而還給到達當地的首領國王送禮,讓他們去朝貢明朝(其實海外的國家都不知道有個明朝,突然來了一群人又是送這,又是送那,誰不高興)。也流傳一種說話,鄭和下西洋還有一盒秘密的任務,那就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正真目的並不是去佔領,擴張領土。

2.拋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談,從當時中國的整個社會文化來看。古代中國,無論哪個朝代(元朝好像是個例外,不過我認為元朝對於儒家文化好像沒有太推崇,貌似更青睞道家文化),無疑不深深受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講究仁義道德,講究彬彬有禮,講究仁愛。所以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漢文化,對外擴張的慾望並不強烈,更多的時候都是抵禦外族入侵。

3.對比分析一下歐洲各國為什麼對外殖民的慾望強烈。歐洲地域面積小,隨著十四,十五世紀人口暴漲,土地和資源問題日益嚴重。所以,殖民,無疑成了最好的解決方案。對比當時的明朝,乃至各朝各代,在沒有極端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漢民族生活在東亞腹地,地廣物博,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氣候伊人,農業技術發達,糧食產量充足,其他資源也滿足當時的生產力需求。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樂乎悠哉的田園生活,反而消磨了民族的開拓性。所以,既然什麼都不缺,生活又很安逸,為什麼要冒險去擴張呢。

以上純屬個人分析!喜歡的可以加一波關注。謝謝


謝邀!

鄭和時代的中國,完全有能力與條件在海外殖民,然而大明的無敵艦隊七下西洋過程中,卻並未佔領海外一寸土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

一、大明當時的既定國策並無海外拓張的需求。近三百年的大明,其國防重點一直在北方,以蒙古人為主的草原民族始終是大明的防禦和拓張的主體,除此之外,西南、西北地區為次重點,而海外則可忽略不計。

二、成祖繼靖難上位,正牌的建文帝在一場大火後失蹤,這成為朱棣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只要不能確定建文帝己死,朱棣的皇位就一直存在隱患。

鄭和七下西洋,其核心目的便是尋找建文帝。從當時艦隊之規模看,朱棣目的很明顯:那怕找不到,也要對敢於收留建文的海外國家形成威懾,使其不敢異動。


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曾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曾到達了紅海和非洲東部,鄭和每次下海都帶了充足的軍備和兵力,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鄭和艦隊卻沒有打下一塊海外領地,要知道同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都是紛紛跑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

那鄭和為何沒有像列強那樣去建立殖民地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明朝是以自然經濟為主

明朝是封建王朝,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並不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因為他們沒有開拓海外市場的需求和意願,對拓展殖民地壓根就不感興趣,明朝航海只是想宣傳國威,讓他國知道自己天朝大國就行了。

二、思想保守

中國人思想保守,受安土重遷思想影響,都念家,壓根不願跑遠,更別說去開拓海外殖民地了。

三、鄭和下西洋帶有建交目的

鄭和下西洋即是為宣揚國威,也是為尋找建文帝。除此之外,還有個原因是為了打破親蒙古勢力敵視中國的外交。鄭和下西洋有這自己的目的,並且這三個目的都帶有建交色彩,都需要他國配合,所以說是不會在海外動武,建立殖民地的。

四、中國人本性

中國人素來講究以德服人,講究品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侵略面目不是我們的本質,所以說是不會主動侵略他國的,也就不會去海外建立殖民地了!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何看法,歡迎評論補充!


這是因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西方人海外殖民是不一樣的。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幾種說法。

第一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下落是明代歷史的一大懸案。朱棣篡位之後,對於建文帝的下落,自然十分關心。民間傳說建文帝逃亡海外,朱棣因此下令鄭和前往海外搜尋建文帝的下落。這是目前最主流的說法,可信度比較高。

第二是弘揚國威。朱棣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通過鄭和下西洋,明朝在東南亞地區收攏了很多屬國。通過弘揚國威給自己這個來路不順的皇位增加幾分合理性,倒是也在情理之中。此說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從這兩個目的看,當時的明朝政府並沒有對外殖民的需求。更為有趣的是,東南亞的某些小國甚至於主動提出將疆土併入中國,卻被朱棣拒絕。

第三是純粹從鄭和角度出發,認為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前往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拜。此說主要由西方學者論證。但是論證過程荒誕不經,有西方學者甚至認為鄭和在麥加留了下來,並沒有返回中原。此說本來在國內沒有什麼認知度,但是由於高曉松的宣傳很多人知道了這件事。不過此說沒有可信度。鄭和雖然是元代色目人後裔,但是他信仰佛教,不是穆斯林,沒有朝拜的需求。鄭和本身不是下西洋的策劃者,而只是執行者。再加上鄭和的歷史歸宿有明確的記載。西方學者憑空猜測的東西,當然不會有可信度。

與鄭和相比,西方人在大航海時代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錢。對外殖民是為了獲得殖民地的自然資源,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錢。

從根本上講,當時中國依然處於農業時代,而西方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商業資產階級開始興起,資本主義的天然擴張性驅動著西方向外殖民。


不要說讓明朝去佔領殖民地了,就是人家送上門來,大明朝都沒要啊。

為什麼不佔領殖民地,主要是明朝沒有佔領殖民地的需求。西方殖民者開闢新航路,大肆佔領殖民地,是因為他們「四缺乏」:國內資本缺乏,黃金和白銀這些硬通貨缺乏,生活享受用的香料缺乏,工業品傾銷地缺乏。這四樣東西中,「資本」和「工業品」明朝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根本沒這倆概念,黃金白銀雖缺,但鄭和下西洋所經沿岸也都沒有,香料通過海外貿易就可輕鬆獲得。因此,明朝就沒有佔領海外殖民地的動力。而且,西洋沿岸各國國力極小,經濟總量和明朝相比根本不在同一量級上。要知道,明朝即使到了末期,其國力也遠非歐洲各國可比的,明末的鄭成功,已被清軍追趕到東南一隅,但仍有能力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奪回台灣。日本有一部動畫片叫《聰明的一休》,一休說某某人是和大明朝做生意的,牛得很。看看,那時的日本人,能和明朝做生意,就是非常不一般的牛人了。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哪能看得起海外番邦並佔領他們的土地呢?話又說回來,即使佔領了也沒什麼用,總有能派人去那裡種地吧。明朝是農業當家,佔領一塊土地,除了種莊稼,他們也想不出耕種以外的用處。明朝不但不佔領什麼殖民地,鄭和所到之處,還大量贈送精美的瓷器和絲綢,大把地灑了不少銀子。因此,鄭和七下西洋,不但沒搶來什麼,反倒是花費不少。為了阻止再如此灑錢,明代一大臣把鄭和下西洋的所有檔案材料一把火燒個精光。明成祖時期,蘇祿國王(古代稱菲律賓為蘇祿)親自來朝見明朝皇帝,有意要把蘇祿加入大明國土,但明成祖知道蘇祿遠隔重洋,即使歸入大明也無法管理,就婉拒了他們的要求。


沒建殖民地么?明朝不是從北美一直到北極,從澳洲一直到歐洲都是明朝的土地么?根據明粉的說法,萬國來朝,威服四方!拿著大把錢去立威,如果不是李自成,明朝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早就君主立憲了,早就火器突破天際了,早就征服全世界了,早就朱姓遍世界了,早就漢語成通用語言了么?


首先,華夏沒有對外移民的傳統。總是覺得天朝最好。遠方都是被流放者才去的。

其次,鄭和只是一位太監。他算領隊,卻未必就是領導。船上肯定會有朱棣派去監視他的。沒有兵權,怎麼可能侵略他國開拓疆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