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抗擊日寇浴血奮戰。打擊日寇,既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也爲國民政府退守大西南做好準備,間接爲敵後抗戰爭取到時間。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七七事變後的八年抗戰中,中國國民黨軍隊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作戰,爲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是這場規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戰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爲基礎,由國民黨軍隊擔負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軍隊爲主的敵後戰場在戰略上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了對日作戰的中國戰場,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作爲抗戰主戰場的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戰中起到了舉足輕重歷史功績不容置疑!正面戰場在八年中,共打了22場百萬人以上的大會戰(其中包括淞滬、衡陽、長沙、武漢、徐州等會戰),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的戰役1117次,陣亡將士達200多萬。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有時每天要消耗一個師,十分鐘犧牲一個連。據何應欽回憶,僅淞滬會戰,就消耗了85個師,傷亡官兵33萬人。不太引人注目的桂林保衛戰,僅灕江上浮起的日軍屍體就多達7000多具,至今仍讓侵華日軍老兵心有餘悸。最後日軍靠施放毒氣彈才攻入城內。從1939年至1940年春,從武漢失守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軍在正面戰場上進行的大小戰鬥近500次,佔全部抗戰時期戰鬥次數的44%,軍隊傷亡人數達137.6萬人,佔整個戰爭期間的43%。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國民黨軍在除西北以外的廣大地區抗擊日軍,而八路軍、新四軍只是佔據華北和華中等地區,活躍在局部戰場。國民黨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滅日軍的數量可以達到上萬人(不少爲日軍精銳部隊)。如臺兒莊大捷、萬家嶺大捷。而共產黨的軍隊的平型關大捷只不過是殲滅一千多人的輜重部隊。 當然,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而國民黨軍作爲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對於國民黨抗日的正面戰場,一直以來我們的認識都存在着偏頗。在我們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的歷史教育中,甚至一些影視作品的宣揚裏。新中國成立後的頭30年時間裏,學界的研究一直集中於敵後戰場方面,對於正面戰場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評價有不夠客觀之處。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一些黨史著作對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戰中的積極作用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戰略上被動、消極抵抗的一面。我們一直有這樣的認識: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敵後抗日起了決定作用,中共及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英勇無比,與日軍交戰打得日軍是落荒而逃。與此相對,國民黨軍隊則一路敗退,從東北退到西南,從南京撤到重慶,差點跑到成都。國民黨軍隊腐敗無能,只會打內戰、鎮壓共產黨及一切反對勢力,與日軍交戰往往一戰即潰,望風而逃。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現在,讓我們以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抗日戰爭中國軍的貢獻。我們知道,在抗日戰爭初期,共產黨的力量還十分弱小,全靠國民黨軍隊抵抗。在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動用70萬國軍發動了淞滬會戰。在會戰中,國軍空軍炸燬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炸沉日本海軍第3艦隊旗艦,國軍陸軍爲補充戰損而五次發佈動員令,超過半數的團職以上高級將領以身殉國。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淞滬會戰未能阻止日軍佔領上海,卻改變了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戰略部署,還爲上海資本向西轉移贏得三個月時間。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除此之外,還有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重大戰役。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在這些戰役中國軍犧牲重大,在付出了幾十萬人的生命後,終於遏制日軍前進的步伐,爲中國接下來的抗日爭取了時間。而在中後期,國軍也並沒有消極抗日,只是更加積極“反共”。一般來講,大家都認爲國軍在正面戰場抵抗日軍,而共軍開闢了敵後戰場,拖住了日軍的後勤。不得不佩服毛澤東毛主席的高見,在日軍入侵中國的危難關頭,一針見血地指出要在敵後開闢一個新的戰場。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此舉可謂一舉多得:一、爲中國抗日勝利贏取了時間。我們知道,日軍人數並不是太多,他們在佔領瞭如此多的地方後力量就會十分分散,而且還要派大量軍隊去消滅國軍。這樣的話如果派人去他們的後方搗亂,去截斷他們的補給,就可以照應國軍,爲國軍的反攻爭取時間。二、敵後方兵力空虛,正適合共軍去發展,。當初去敵後方的共軍只有數千人,而到了抗戰勝利後發展到數十萬人。三、爲共產黨奪取政權爭取到了時間。共軍在抗日戰爭中得到的不僅僅是兵力,還有民心。在敵後方的戰鬥和宣傳,爲共產黨贏得了兵力和民心。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至於說爲什麼國軍在抗戰中節節敗退

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日軍力量過於強大。自民治維新以來,日本迅速發展起來。軍事上,日軍引進德國的先進的軍事理論,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戰術理論思想非常現代化。二、中國的國力弱小。自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打開以來,中國就沒有得到過太好的發展軍事的機會。無論國防工業,還是經濟實力,中國都不如日本。三、國軍軍事訓練、裝備條件、人員素質均不如日軍。加之準備不足,日軍機械化程度高,北方大平原缺少戰略縱深,根本無法抵禦日軍的前進的步伐。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國軍戰前開修的工事,直到戰爭爆發,第一期工程普遍沒有完工。國民黨在長江沿岸的馬當、田家鎮等地修築的“要塞工事”簡陋不堪,根本不能抗擊日軍的艦炮火力,配置在田家鎮的要塞炮,也是從軍艦上臨時卸下來的100毫米艦炮,每門炮只有四十餘發炮彈。還有的工事包給不法商人修造,不僅偷工減料,而且許多都無法使用如上海附近包給一個姓黃的商人修造的三百餘個機槍工事,竟有二百餘個不能直接把機槍放進工事去。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國民黨政府在蘇州至福山及無錫至江陰一線修築的“國防線”,也不過是縱深千白米,互相不能支援的火力點而已,許多工事被土埋着,連進出口也未加清理,無法使用。四、日軍軍國主義精神濃厚,戰場上不怕犧牲,動不動就同歸於盡或切腹自盡。而國軍軍隊內部不團結,內部派系林立,意見無法統一,只能被動防守。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開戰時,國民黨軍號稱170萬,實際能使用的卻不到三分之一,部隊普遍缺額。尤其是雜牌部隊,缺額更大,有的名義上是集團軍,實際上只有一個軍。徐州會戰時,守衛肖縣的是第32軍第139師,實際不足一個團,僅有兩營人馬。戰前,國軍對日軍作戰思想、戰術特點均未加研究,開戰後臨時補兵甚多,許多部隊基礎訓練尚未完成,普遍缺乏戰術素養及作戰常識,戰鬥力低下。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凇滬戰役時,國民黨第21集團軍從後方倉促調往前線後,奉命對日軍反擊,遇到日軍施放煙幕,即誤判爲毒氣,部隊停止不前,不僅反擊未能奏效,反被日軍突破了陣地。而且有部分將領消極抗日,保存自己的力量。五、國軍戰略出現失誤。戰爭初期,日軍的作戰方針是北重南輕,其進攻重點放在華北,企圖“通過華北會戰獲得一個大的勝利”“在兩個月以至半年以內”迅速結束戰局,以獲得“政治上的解決”;而進攻上海的目的,則在於破壞中國經濟命脈,鉗制中央軍之主力,以“便利奪取華北”。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國民黨於1937年8月7日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會議上,已經判明瞭日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是在華北地區,然而,國民黨從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四大家族及英美在華利益出發,作出了錯誤的決策。國民黨一方面確定了“永久固守”晉察綏,尤其是要“確保山西”的方針,決定在平漢、津浦兩線沿線地區,設立三道防線,以陣地戰阻止日軍進犯;一方面卻“以主力集中華北,迅速掃蕩浙滬敵海陸軍根據地”。這樣,國民黨的整個防禦重心並沒有放在華北,而是放在了華東。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正是由於國民黨兵力部署上的失誤,使日軍在戰略上佔了很大便宜,得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華北戰場上國民黨軍的防禦,逐漸將戰略重心轉移至華東。在華北告急時,國民黨軍主力正忙於在上海方向掃蕩敵陸海軍根據地;當其想將華中部隊北調救援之際,上海戰局又已喫緊,終不敢冒然北進,眼睜睜看着華北防線崩潰,大片國土淪陷。繼爾,隨着日軍大量移兵華東,上海、南京等地也相繼失守。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雖說國軍無法阻止日軍前進的步伐,但我們也不能磨滅國軍的貢獻。如果沒有國軍拖住日軍前進的步伐,使日軍的力量分散,無法在短時間內滅亡中國,將抗日戰爭拖入相持階段,也許中國在剛開始就給日本滅亡了。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共產黨和國民黨都爲中國抵抗日軍的侵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歷史不應該遺忘這些爲中國而犧牲的人。爲中國抗日而犧牲的軍人都是中國的好男兒,都值得我們記住,都值得我們紀念。

國軍抗戰不作爲?他們做出的犧牲足以永載史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