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的共享平臺普遍擁有更高的體量價值,輕資產模式與開拓差異化藍海助力盈利能力。

第一,差異化供給的共享模式的主要優勢在於其可以盤活社會閑置資源,具有較高的體量價值。至2016年底,上海有4.7萬輛計程車,約240萬輛私家車。出行高峯期,當4.7萬輛計程車無法滿足路面人們需求的時候,則240萬輛私家車的供給可以提供極大補充;Airbnb在2017年的房源數量已達到485萬, 已高出全球最大酒店喜達屋的房源數量。利用社會化差異化資源來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具有較高盈利水平。

第二,差異化供給滿足了消費升級大背景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社會中大量產生個性化需求,在旅遊住宿的場景中,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有體驗當地生活、與當地人交流的需求;隨著科技知識的更迭更加迅速,人們產生對新生知識的學習需求;餐飲業中,消費者厭倦了千篇一律的工作餐,產生了喫「家常菜」的需求……這些差異化的非標需求,很難被提供標準化供給的大公司滿足,傳統酒店、教育機構、餐飲集團難以規模化地供給差異化的商品或服務。而共享平臺的出現,則通過社會化本來存在的一些個性化的供給去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於是這兩類消費升級的需求,就導致了共享經濟在這幾年能夠更好地去滿足消費者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第三,輕資產模式的平臺通過鏈接差異化供給與個性化需求兩端,獲得更高溢價,提升盈利能力。差異化供給的共享空間Airbnb和共享知識VIPKID均因此而擁有出色的盈利表現,2016年下半年Airbnb毛利率達到30%以上,2017年VIPKID毛利率超過50%。

第四,擁有社羣性質的平臺依託網路效應形成較高的商業壁壘。對於Airbnb,住客和房主之間的互動至關重要,供給兩端用戶的口碑相傳,幫助形成更大的網路。類似的運營機制形成網路效應,加快業務擴張效率。

第五,平臺經濟存在彎曲整個產業鏈的可能性。其要義在於凝聚資源,將傳統經濟鏈條式的上中下游組織重構成圍繞平臺的環形鏈條。平臺將原本冗長的產業鏈彎曲成環形,B端用戶可通過平臺直接觸及C端用戶,提高了產業各個環節的效率。

進入2017年下半年,資本和市場都已經逐漸恢復冷靜,面對前兩年瘋狂的標準化共享,其盈利情況、退出結果都不如預期,而經過多年深耕的差異化共享,已經基本完成了市場培育階段,在未來的2~3年時間,將是這一批差異化共享站上舞臺的時刻,共享經濟將進入下半場。

?

資本瘋狂回歸理性,標準化共享圍繞牌照,差異化共享將迎來繁榮期

2017年是共享經濟從野蠻生長向規範調整轉變的分水嶺,行業由瘋狂向理性回歸,進入共享經濟「下半場」。標準化共享有大量資本泡沫累積,資本湧入速度遠超業務收入的實際增長。標準化監管紅利已進入趨緊期,互聯網紅利也逐漸消退。差異化的共享,在未來2到5年的時間內會迎來「藍海」機遇。資本向出行、空間及教育三個頭部行業聚集,一些不成立的共享模式已被淘汰。以共享出行行業為代表的標準化共享,在監管紅利結束後,將回歸「牌照業務」。共享空間風口即將到來。共享空間行業擁有千億量級的潛在市場,大城市廉價酒店的房源租約在未來會有很大一部分到期,中低端酒店的市場份額未來或將會被短租平臺取代。共享知識行業差異化內容是未來趨勢,行業將在探索中逐步見證一批巨頭平臺的雛形誕生。

共享經濟是產業鏈變革的重要抓手

共享經濟是本地生活線性垂直產業鏈彎曲成圍繞平臺的產業生態圈的第一步。以共享經濟的出現為起點,未來許多行業的產業鏈也將隨之發生變革,伴隨大量商業機會。在出行領域,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技術與車聯網技術正在不斷成熟,都將對共享出行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出行行業的變革過程中,整車廠將不再侷限於汽車的生產製造,而會開始著力構建出行服務體系,整車廠與科技公司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日益模糊。傳統的汽車產業鏈將圍繞共享出行的平臺進行重構,一體化的廠商將使汽車行業線下原本的產業鏈圍繞平臺彎曲成環形,使線上線下相融合。對於共享空間而言,地產行業的產業鏈更長並且更複雜,但在共享平臺的作用之下,產業鏈的資源將更加集中,產業集羣將逐漸形成。短租民宿平臺將作為連接多個產業的樞紐,在管理房源或服務時將整條產業鏈資源有效集中:通過運營線上旅行社羣,逐漸喫透信息蒐集—行程預訂—酒店住宿—交通出行—餐飲美食—攝影剪輯—旅行分享這條旅遊的產業鏈條。聯合辦公平臺將通過產業鏈連通上下游企業及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休閑空間方面,餐飲新零售業在已形成的企業對企業(B2B)餐飲供應鏈—中央工廠—冷鏈熱鏈配送—外賣平臺—最後一公里的完善鏈條中加入共享要素,共享前廳、後場各功能區域,獨立外賣取餐區等所有空間,有效提高生產、物流及供應鏈效率,彰顯出產業鏈資源集中的優勢。共享空間平臺帶來的產業鏈資源的集中同樣將使產業鏈彎曲,平臺成為一個介面,產業鏈各部分以圓環樣式圍繞平臺做資源整合。

AI和區塊鏈的應用或將引發下一代平臺的出現

人工智慧技術(AI)將加速現有共享經濟平臺的擴張與完善,在某些領域可能產生下一代平臺企業。人工智慧技術將通過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應用解決平臺的用戶信任問題,在已有的共享空間、網約車等領域均有應用。人工智慧也將提高平臺調配資源的個性化程度,極大提升個性化服務的體驗,在知識共享、在線教育等領域具有較大想像空間。自動駕駛技術有可能顛覆現有網約車形態,成為下一代共享出行的基礎,產生下一代共享出行平臺。

基於區塊鏈的共享經濟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甚至下一代平臺企業的出現。將人們閑置的資源通過點對點的方式,讓參與者之間最高效率地獲得收益、分享信息和分擔資源,和共享經濟的本質形態是高度契合的。區塊鏈技術可以將資產從線下搬到線上,利用智能合約在不同用戶之間進行價值輸出,達到點對點之間充分實現價值交換的目的。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基於共享經濟打造智能、可信、開放、去中心化的共享數據價值協議,以此作為共享經濟的底層架構,逐步接入各種共享領域應用,包括電力共享、流量共享、計算共享、儲存共享、數據共享等等。利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促進各領域互通,達到更高效的資源整合,解決目前共享經濟遇到的難題,打造一流的去中心化共享生態圈。

共享經濟在國內的發展也暴露了一系列問題,共享經濟平臺的管制、監管,成為行業繼續發展的要點。綜合而言,對監管的建議集中在兩點:

第一,互聯網共享平臺的責任需通過法律法規重新界定。從共享經濟的平臺經濟本質出發,服務提供的主體不再僅為傳統商業模式中的公司,而是平臺與活躍的供方社羣兩者結合成有機體,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以滴滴順風車為例,滴滴作為一個平臺,並不自身直接提供相關服務給消費者,而是作為連接供需兩端用戶的平臺,與平臺上活躍的司機社羣共同為消費者用戶提供出行服務。雖然供方社羣並非平臺的員工,不受公司管轄,但平臺仍有義務主動承擔管理該社羣的責任。這首先要求平臺必須有一套能夠保障交易安全的供方社羣准入標準;其次在交易過程中平臺依然有責任設計一套制度使供方用戶必須按照平臺的規則進行服務,從而保障消費者用戶的權益。當前的監管制度和法律法規是基於工業社會的公司制業態建立的,被監管的主體仍只有公司。法律還沒有涵蓋類似網約車公司的「連接型企業」、半開放企業,該類型的平臺和不屬於平臺員工的供方社羣在共同為消費者用戶提供服務過程中的責任界定,值得監管機構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平臺化的商業組織形式,實質是互聯網滲透進實體經濟而導致的產業結構的變革:依託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平臺,直接連接了供需雙方,重構了傳統線性的產業鏈,打破了工業時代公司制的服務業態。產業變革的腳步在未來將會加速,區塊鏈技術會成為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後的又一代底層驅動,區塊鏈技術將滲透並重構實體經濟,促成分散式的社羣自組織成為新一代的組織形式。伴隨著商業模式變革,監管機構需要與時俱進地完善法律法規,應對新業態的監管問題。

第二,由於共享經濟的公共服務屬性,監管需要平臺內部和外部監管機構共同合作。包括滴滴出行在內的共享平臺企業由於深度參與本地生活服務,本質上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因此監管需要平臺內部與外部的共同合作。第一,政府對於該類型的平臺企業需要發放牌照、訂立規則、加強監管;第二,平臺企業也要自覺接受政府監督,利用科技手段並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司內部制度以配合政府的監管。整個平臺的管制不只是平臺一方的事情,政府與社會各界都應參與進來,共同促進共享經濟健康成長。(談婧為高榕資本高級顧問、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本文編輯/丁開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