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主任施海明教授收治了一名中風的28歲年輕姑娘小顏。小顏姑娘很年輕,生活方式非常健康,既不抽菸,也不喝酒,飲食搭配合理,還一直堅持健身鍛鍊……怎麼會“中風”呢?

經過仔細檢查,她患有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卵圓孔未閉。她的中風正是與這個2毫米的小“心眼”有關。很快,施主任便給小顏安排了介入手術。在局部麻醉後,將導絲通過股靜脈小心順行至右心房,在放射透視下憑經驗耐心地找到未閉的卵圓孔,用專門的封堵器堵住小“心眼”。

小“心眼”是什麼

卵圓孔,是胚胎時期心臟房間隔的一個生理性通道,它能使血液從右心房流入左心房,維持胎兒的血液循環。通常,這個卵圓孔在出生後1年內就會自然閉合,如果大於3歲卵圓孔還沒有閉合,就是我們說的“卵圓孔未閉”,心臟上因此留下一個小小的“心眼”。根據最新的統計,成年人中約20%~40%卵圓孔不完全閉合,留下一條小裂隙。

受限於醫學影像技術,以前人們對於卵圓孔未閉的認識相對較少,但近年來,卵圓孔未閉和中青年隱源性卒中的關係不斷被證實。不僅如此,心臟上這個很小的裂隙還與很多成年後的疾病有着不可分的關係,最常見的是中青年不明原因偏頭痛、腦卒中等常就診於神經內科的疾病,嚴重者甚至可能致殘或致死。

最新研究表明,卵圓孔未閉是隱源性卒中的一個重要病因。一般人羣中,卵圓孔未閉發生率大約爲20%~25%,而年輕和中年隱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卵圓孔未閉比例可高達40%~50%。

小“心眼”怎麼使壞

早在1877年德國病理學家Cohnheim就提出卵圓孔未閉與腦卒中相關,但由於當時檢查手段所限,難於診斷和證實。近年來,隨着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心臟超聲檢查已經可以清晰顯示心臟卵圓孔未閉處騎跨的長血栓,這才使卵圓孔未閉與腦卒中及系統栓塞的關係被廣泛關注。

那麼,“卵圓孔未閉”到底爲什麼會導致栓塞呢?

我們知道,靜脈血栓的形成在成年人中很常見,深部和淺表靜脈系統靜息性血栓每年發生率爲4%,每次長程飛機旅行發生率就達10%。當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時候,它就像右心房栓子的“彈藥庫”,每小時都會產生大量的栓子,而這些栓子隨血液遷移。

一般情況下,人的左心繫統壓力高於右心繫統,卵圓孔未閉不會引起右向左分流,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用力排便、憋尿、咳嗽、深呼吸等情況時,右心壓力就會增高,左側薄弱的原發隔被推開,即出現右向左分流,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靜脈血栓就可以從右心通過該缺損進入左心,造成大循環的動脈栓塞,引起反常栓塞。小的栓子會導致腦缺血,引起頭痛症狀。大的栓子則可直接引起缺血性腦卒中,都十分危險!

小“心眼”怎麼診治

診斷卵圓孔未閉的方法主要包括經胸壁超聲心動圖(即普通心臟彩超)、經胸壁超聲心動圖聲學造影、經食道超聲心動圖及聲學造影、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等。普通心臟彩超對卵圓孔未閉檢出率較低,也難以準確測量其大小,有些不明原因卒中患者高度懷疑卵圓孔未閉的,可以經胸壁超聲心動圖聲學造影增加檢出率。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可清楚觀察房間隔解剖結構,是診斷卵圓孔未閉的“金標準”和首選方法。

治療方案包括內科抗栓治療(抗血小板或抗凝)、經皮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和外科卵圓孔未閉閉合術。

內科治療:常規治療方法是內科治療,美國國家實踐指南傾向於首選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根據2012~2013年的三項隨機對照研究得出的陽性結果,2014年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卒中協會發布的《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卒中預防指南》,將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伴卵圓孔未閉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推薦類別由Ⅱa類提升爲Ⅰ類。

介入封堵手術:經皮放置封堵器是一種微創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整個過程只需20分鐘左右。近年來隨着各種封堵器的發展,2015年RESPECT研究的遠期隨訪結果得出了封堵卵圓孔未閉預防腦卒中復發優於藥物治療的結論。

外科治療:外科夾閉術由於需要開胸和心肺轉流,創傷大,很少作爲標準治療選項。但如果由於其他原因進行心臟外科手術時,可以同時採用這個方法治療。

總之,中青年隱源性卒中患者需要常規開展卵圓孔未閉的篩查,並給予相應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一些高危患者,採用介入封堵器手術是預防腦卒中復發較好的策略。

從近年來關於卵圓孔未閉預防腦栓塞事件復發的相關研究看,針對“55 歲以下不明原因腦卒中的患者”篩查卵圓孔未閉的工作應該受到重視,這樣可以有效篩查出更多不明原因腦卒中的病因,也有助於有效預防患者腦卒中復發。

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教授 潘俊傑

編輯製作:王建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