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肖申克的救贖》強佔中外影評網站第一位置已經好多年,但也阻擋不了它是個「爛片」的事實。為什麼?下面我來帶給你些不一樣的分析。

首先,說說票房,肖的拍攝成本是2500萬美元,這在1994年也算是個大投資了,而最終只收穫了2800萬左右的票房,去掉院線的分賬,巨虧無疑。為什麼會虧?可能跟名字有關吧,影片的英文名字是《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拗口又難讀,所以便有搞笑的中文翻譯《刺激1995》,又或者是《月黑風高》,其實這名字不錯,挺應景的。

其次,奧斯卡說不,現在看來口碑如此牛批的影片,在1994年卻是在奧斯卡上來個一日遊,敗給了《阿甘正傳》和《低俗小說》。不過也有可能正式這種同理心,使得很多網友在IMDB上對它進行高分支持。其實《肖申克的救贖》能排在影史第一位,這得感謝諾蘭強大的粉絲們,原來《教父》是一直雄霸冠軍寶座的,可是自從諾蘭的《黑暗騎士》上映之後,熱情的粉絲們為了讓黑暗騎士登頂,不惜在IMDB上給《教父》大量的打了低分,看這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全球的粉絲們都是這麼狂熱,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鷸蚌相爭。

然後,原作者對這部電影的改編也頗有微詞,大家知道的,《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這個麗塔.海華絲是誰,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但我提一點,在肖申克里每週都會放映一部黑白電影,每當裡面的女主角癡線的時候,觀影的犯人們就會迎來高潮,這個女人就是海華絲,1918年出生的老奶奶,她的這部電影叫《吉爾達》,又叫做《蕩婦吉爾達》,所以按照斯蒂芬.金的原意是,海華絲代表的是高橋外的自由生活,而肖申克是禁錮人們的牢籠。而斯蒂芬.金對於電影中的改動很不滿,比如像典獄長,在小說了並不是那麼的十惡不赦,電影裏為了激化矛盾衝突,進行改動,並且典獄長最後的自殺,對觀眾而言更有衝擊力。而主角安迪在小說裏也不是個高大的漢子,還有就是先出獄的老人布魯斯,並不是上吊而死,而是鬱鬱而終。雖然上吊更殘酷,但更能體現出被世界拋棄的悲慘。甚至斯蒂芬.金還抱怨過片中安迪挖的洞太圓了,跟實際脫離了。

就是這樣一部爛片,後來卻被封為神作,為什麼會這樣?可能大家都在追求一種心性上的自由,正像是片中瑞德所說的,我們都被現實體制化了,這可怕的體制化涵蓋了一切的困惑、難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環境,一切的原因都來自於大環境的不好,體制化的慣性封固了思維,所以當安迪出現時,就被看成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誕生和降臨,那就是救贖,也是肖申克里正義的伸張,這可能是唯一打破體制化的藉口,而安迪正是用這樣的藉口,完成了自我的救贖。這正是我們內心中被體制化藉口壓抑的一種釋放,區別是安迪做到了,而我們還在體制內徘徊,所以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部神作,雖然過程壓抑,但結果卻是我們所期望的。你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我是薄面貧生,感謝您的評論和關注。


大家好,我是每日一推好電影。作為一名影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我認為認為一部好電影,看無數遍不厭就好,至於要體會什麼學到什麼,沒意義,星球大戰你給我說說你體會到什麼 異形你給我說你學會什麼 還是要像敢死隊裏一個車標都有特殊含義?

其次 你非要說肖是一部成神之作,那麼我的問題就簡單多了,好在哪裡 和同類型電影比較又有那些地方突出,只有比較了大家才能做出判斷。

最後好看不好看有時候主觀上的確會有加分或者減分,但是無論如何,當你要把這部電影捧到一個高度或者拿出來說事時,請認真的分析下比較下,千萬別人云亦云的。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影視相關的文章,謝謝!


看過的電影千部有了,也在什麼電影吧豆瓣混過,每次有人問或者推薦十大電影,人生必看,不可錯過。。。總會有人推薦肖,而且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其實我挺鄙視這些人的,大多數人人云亦云,就像教父一樣,這些人看完都說好看經典,實在不知道怎麼說就說無感,但絕對不敢說難看,在我看來,教父就是不好看,而肖只能說好看,而大多數人認可,所以可以加入經典二字,但是要封神,呵呵 也就是這些人喜歡捧而已。

這就像足球一樣,巴蒂厲害吧,梅西厲害吧,但是阿根廷他們在的時候沒有拿過世界盃,這就是不爭的事實,國王的頭上沒有王冠,在厲害也是遺憾,當年被阿甘幹掉,沒有拿下奧斯卡,這就是遺憾。

個人認為一部好電影,看無數遍不厭就好,至於要體會什麼學到什麼,沒意義,星球大戰你給我說說你體會到什麼 異形你給我說你學會什麼 還是要像敢死隊裏一個車標都有特殊含義? 不要和我扯那些亂七八糟的,就簡簡單單無意中的換臺,看見了這部電影,哪怕你看了不止10遍也會停下來欣賞,這就是好劇,好電影。

當然 你非要說肖是一部成神之作,那麼我的問題就簡單多了,好在哪裡 和同類型電影比較又有那些地方突出,只有比較了 大家才能做出判斷,而不是簡簡單單 哦這特麼就是神劇,看豆瓣評分。。。。

最後 個人看法吧 好看不好看有時候主觀上的確會有加分或者減分,但是無論如何,當你要把這部電影捧到一個高度或者拿出來說事時,請認真的分析下比較下,千萬別人云亦云的,看著都煩。


我來回答下吧,1994年是一個電影高產之年,也被後人稱之為經典電影年。國外有《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經典影片,國內也出現了《活著》、《霸王別姬》、《重慶森林》等經典。

回顧1994年,電影《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等影片的夾擊下,最終,《肖申克的救贖》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已無所獲。

但20多年過去了,《肖申克的救贖》已經完美詮釋了什麼「是金子總會發光」。影片已經多年霸佔中外影評網站第一的位置。

影片中的安迪在受夠了諸多非人的待遇後,他開始覺醒。雖然沒有刻意討好過任何人,他卻通過自己的能力去進行交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置身於陽光與自由。

許多人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被劇情反轉,或者被情節震撼的一時喘不過氣來。誰不嚮往自由,尤其是被無故限制了自由之後。

我們甘願與黑暗同在,因為光明未來;我們甘願被枷鎖束縛,因為自由仍在。

現在流行這麼一句話,有錢人放個屁都是道理,窮人講天大的道理也是個屁。

就像一個人努力成功了,世界只會留下吹捧他的語氣。這部影片成功了。當然只留下了不可撼動的高分。


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可以長期霸佔影史上第一的寶座?

當然是眾望所歸啦,《肖申克的救贖》是我目前重複觀看次數最多的一部電影,電影本身的經典程度毋庸置疑,大家更多的是質疑為什麼它可以常年穩坐第一,我就從網友們爭論的幾個觀點進行闡述。

第一,IMDB排名問題,本片在IMDB當中被超過200萬以上的會員,選為250佳片中第一名,併入選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之前在IMDB,《教父》與《肖申克的救贖》常年爭奪第一,但近幾年已有固定下來的趨勢,原因也很簡單,投票人數增加了,有206萬多會員,投票給《肖申克的救贖》,目前以9.2分排名第一(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參與評分的電影。),有141萬多人,投票給《教父》,以9.2分排名第二,人數領先不止一星半點,另外《低俗小說》以8.9分排第8名,《阿甘正傳》以8.7分排第12名。

第二,關於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的失利,雖然7項提名均未獲得小金人,但這並不能代表《肖申克的救贖》不能成為影視第一,就拿大獎最佳影片來說,《低俗小說》也輸給了《阿甘正傳》,可是現在呢,IMDB上《阿甘正傳》照樣輸給了《低俗小說》。

高曉松老師在《曉說》中曾提到,奧斯卡之所以選擇《阿甘正傳》而不是《肖申克的救贖》,是因為政治正確。奧斯卡的評判不具備權威性,而且影響奧斯卡的外界因素有很多。

第三,關於票房失利,雖然當年上映後票房失利,但在家庭影院市場和出租市場獲得的巨大成功,是經典的成功營銷案例,不僅收回成本,還賺得盆滿缽滿,這樣你還能說它失敗嗎?

況且不說別的,就拿星爺的《大話西遊》來說,當年也是賠本不少,如今也成為了華語電影中的經典,在影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當初不被大眾認可欣賞的影片,隨著時間的洗禮,總是會閃耀出光輝的。

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取悅一部分人羣,而是得到大眾的認可,或許有些人說《肖申克的救贖》憑什麼第一,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就借憑在更多的人心中,《肖申克的救贖》就是第一。


影史上經典的電影很多,《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長期霸佔影評榜第一名,原因只有一個,質量過關。故事和思想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肖申克的救贖》是根據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說改編的。小說本身很經典,編輯又很厲害,把小說中不適應銀幕的情節,該減減,該刪刪,該合併的合併。兩個小時的電影,情節滴水不漏。

拍電影,把故事講好是基礎。《肖申克的救贖》的基礎,堅實而牢固。這就決定了電影的品質。故事講好了,其他方面就算做的不好,電影也不會太差。

《肖申克的救贖》比一般好電影,更高明的地方就是,不僅故事講的好,而且有內涵。這就使電影有了思想性。電影中關於生命,關於人性,關於希望的金句和情節比比皆是。既推進故事,又升華故事。

這樣的電影,喜歡刺激的可以看情節,喜歡思考的又能看到內涵。又有誰會不喜歡呢?喜歡了,自然要打高分了。得個第一那都不是事。

對了,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點個關注唄!哈哈。


為什麼?

很大的可能是因為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情吧。

前段時間剛好重刷了《肖申克的救贖》,所以重寫一些感受。

發現這部電影可以用三個「自」來評述,自由、自我、自矜。

而這三個「自」,正是現代人類求而不得的。

自由

一部電影能感動千百萬人,不是完美的拍攝技巧,動人的語言敘述,離奇驚人的情節,而一定是其傳達的主題和情感。

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主題——自由。

銀行家安迪的妻子及她的情人被殺害,安迪沒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

妻子死亡的當晚,安迪和她吵了一架,還準備了手槍,驅車到妻子和情夫的住所,企圖殺死他們,他謀殺的嫌疑最大。

法院以謀殺的罪名判處他兩次終身監禁,每名受害者一次。

安迪進入了肖申克監獄,在監獄裡,他努力「改過」,求得假釋,卻難以償願。最後,在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安迪從自己挖了二十年的地道戰逃跑了。

原著和電影的視角,都是從安迪的夥伴瑞德出發的。

安迪逃脫後,瑞德感嘆道,「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艷,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他們走,否則你打開籠子餵它們時,它們也會想辦法揚長而去。」

自由是什麼?

對鳥兒,是他們在在風裡的玩耍,是天暮時追逐蟲兒的迅捷,是口渴時輕觸湖水漾起的波紋,是想飛就能飛的無拘無束。

鳥兒習慣了天空,就再也受不了籠子的束縛。

對安迪,是他疲憊時的一首莫扎特,是煩躁時酒吧裏的一杯冰啤酒,是假日裏驅車度假的悠閑,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自在獨行。

安迪愛慘了自由,就沒辦法忍受牢獄的生活。

當法官念出「兩次終身監禁」的那一刻,安迪面如死灰,但他同時是個計劃性很強的人,也許他在進入監獄之前,他就開始謀劃逃獄的事。

安迪入獄後第一年的夏天,請瑞德幫他弄了一個鎚子,用來鑿穿肖申克監獄牆壁的。第二年,安迪請瑞德幫他弄了一張麗塔·海華絲麗塔·海華絲的長海報,用來掩飾牆上的洞,向圖書管理員借了一本聖經,用來掩藏他的鎚子。

為了令獄警對他放鬆警惕,也為了在監獄獲得輕鬆的生活環境,安迪做了很多工作,獲得圖書管理員的職務,獄警設立信託基金,指導獄警炒股,獲得獄警的信任。

典獄長換成山姆·諾頓之後,安迪的生活環境進一步變好,但他被假釋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了。

安迪入獄的第十五年,他知道了他妻子的謀殺案的真相,一個叫湯米的年輕人是安迪的學生,湯米說出了安迪妻子謀殺犯的名字。

安迪立刻求見典獄長,但諾頓卻把安迪關了禁閉,並在安迪關禁閉期間,把湯米「弄走」了。

這一刻,安迪通過假釋、通過申訴獲得自由的兩重希望都破滅了。

為了自由,也為了報復那些傷害過他的人,安迪繼續為典獄長服務了十二年。在監獄度過二十七年後,安迪從下水道逃走了。

二十年準備,七年等待,或許從他被判刑的那一刻,他就做了最壞的打算。

自矜

除了對自由的渴望,安迪的身上還有一種區別於人的貴族氣質——自矜。

漢語中,「自矜」意指「自負」、「自誇」。

將自己的身份、地位、榮耀和尊嚴看做比生命還要貴重,這是貴族們與平民區分開的最大的特質。

安迪入獄的第一天,穿著得體的制服,蒼白瘦弱,一臉富貴相,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他太特別了,而身在監獄的囚犯們如何能容忍一個貴族存在。囚犯們打賭,瑞德賭安迪晚上一定會哭的稀里嘩啦,與其說是瑞德不看好他,不如說瑞德渴望他和他們一樣,被嚇的哭泣,出醜。

但瑞德失望了,安迪沒有哭。

過了一段時間,監獄裡有人認為安迪臭屁,他總是悶聲不響的,步伐和談吐都是異類,就像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

即使身處泥淖,也要保持體面,是貴族的自矜。

「三姐妹」是監獄裡有名的雞姦三人組,他們組合起來欺負任何好欺負的人,很多人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三姐妹」找上了安迪,瑞德提醒他嚴加防範。三姐妹時刻都在騷然安迪,甚至有時都快要得手了,但安迪總是奮力抵抗,因此總渾身是傷。

可以被打死,不能被侮辱,是貴族的自矜。

車牌廠的屋頂需要休整,在監獄裡抽籤選12名志願者工作一週,瑞德耍手段讓他的夥伴都被選中,包括安迪。

屋頂上,監獄裡最狠的獄警海利在談論繳稅的問題,安迪冒著被推下屋頂的風險,自薦幫他逃稅,條件是海利請他的同事一人三瓶啤酒。他認為,做黑手的有酒喝,纔有尊嚴。

身在下賤,事為下賤,但心不可下賤,這是貴族的自矜。

自我

保持自我,是安迪沒有被同化的重要原因。

在肖申克監獄,最令人心碎的是老布魯斯。老布在監獄度過了50年,已經太老了,假釋後被安排了一份在麵包店打包的工作。

50年的監獄生活,他遵循著凡事打報告,按時回牢房的規定,出獄之後,一切都是新鮮的,他蹣跚著,連過馬路都害怕。

老布死後,瑞德和安迪談到老布死亡的原因,瑞德說,「他只是被體制化了」。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肖申克監獄裡,除了安迪,基本上都快被體制化了。

安迪沒有被體制化的原因,除了他對自由的熱切渴望,對自己的傲然自負,更難得是他十幾年裡,他依然有著清醒的自我意識。

自由是保持自矜和自我的一大前提,然而,即使是在監獄之外的自由世界,也鮮少有人能同時保持這三種特質。

人們進入公司,進入體制,融入集體,渴望合羣,這些集體活動,都是以犧牲自由、自矜和自我為前提的。

剛開始人們還會反抗,慢慢的發現,別人代替你思考,生活更簡單更快樂,於是放棄自矜自我也沒關係。

在監獄中和在監獄外,對這種人沒什麼區別。

所以安迪能不被同化,能不忘自由,自矜自持,最終越獄成功。

而老布和許多「自由人」,比如那個36歲卻只會收過路費的年輕女人,都被體制化了,對這些人來說,監獄纔是自由。

我是OYAMOVIE,會經常推薦電影和電視,覺得好就給我點個讚唄~


《肖申克的救贖》長期成為評分第一,或多或少有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所在。先說說天時地利也可以說是運氣,2008年諾神一部《蝙蝠俠——黑暗騎士》橫空出世,它深厚的內涵以及對人性的剝析,徹底奠定了DC漫畫甚至是蝙蝠俠系列的巔峯。在那個時間段之前,漫威的英雄電影一直是比不過DC的,也正是這部電影,讓他的粉絲瘋狂著迷,為了讓這部電影的評分超前,很多粉絲自發組織,給佔據榜首的《教父》打低分,企圖拉低《教父》的評分,沒想到這引起部分《教父》迷的不滿,雙方相互拆臺。河蚌相爭,漁翁得利,兩方的僵持反而讓《肖申克的救贖》逆轉佔據榜首,從此便牢牢的鎖定了這個位置。可以說,未來很長的時間段裏,它的位置依舊很牢固。

說完天時地利,在談談人和。不可否認《肖申克的救贖》影片本身質量過硬,它所傳達的富有黑暗氣息的希望主義,就像一壺好酒,時間越久,沉澱越香。本片原名為《刺激1995》,如果,不是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遇到了《阿甘正傳》等一系列經典片子,它得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恰好遺憾,在那個經歷過越戰後,反戰情緒高漲,一部能完美呈現美國精神的主旋律片子,得獎便成了必然。奧斯卡的失敗,票房的不如人意,都給這部片子添加了額外的同情分。讓後來的影迷們更能沉靜下來欣賞他。

可以毫不負責的說,每一個喜歡這個片子人,最少看了三遍以上。我也不例外。這部片子,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當你的人生經歷愈加豐富之後。關於它的影后感太多,我只是闡述兩點我的看法。那就是在滿含黑暗氣息中,給人以無限未來的希望,和給人以無限絕望的體制化。

首先談談,讓人絕望的體制化,這個代表就是老布。長達幾十年的監獄生活他已經習慣了這裡的一切,不願意離開,不願意接觸外面的世界。他一度以為自己可能會老死在這裡,可是沒想到,服刑的時間到了。他不想走,甚至在監獄裡要殺人,為的就是不想離開這裡。剛進來的想出去,到真的要出去了,所有人卻都迷茫,害怕了。他在監獄太久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已經被時代淘汰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不也一樣嗎?人到中年,在企事業單位裏做著一份穩定的工作,過著一種穩定的生活。不願意去見識更多的事物,我們以為這是平凡?不,這就是體制化,這就是枷鎖!我們親手把自己關死了!現實比理想殘酷,為什麼你會看見好多單位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力,就是因為環境和自我給打造了個肖申克。

在說過絕望以後,談談希望。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是瑞德形容安迪的話。安迪自己也說,希望是一個美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是啊,到中年階段,每個人經歷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嗎?還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嗎?所以啊,安迪這種人是不可多得,益者有三友,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遇到安迪一樣充滿正能量的人,感染我們,讓我們有真正的勇氣離開體制,離開牢籠,去尋找內心的安寧之地。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一部好電影的標準。

每個人都有評判一部作品好壞的標準,影視作品是好是壞,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一部好電影往往都具備了生活性、情感性和思想性這三個標準!

首先,作為一種藝術,電影本身來源於生活,沒有了生活性,電影就沒有了靈魂。一部好的作品,總是離不開生活的影子。它可能在某個環節,某個畫面,或是某個情節轉折點,不經意間地,很自然地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讓我們在觀影的同時,會去思考,會去感悟,會去模仿。

再說電影的情感性。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總會表達出自己的某種情感,某種內涵,譬如愛情、親情、友情,亦或是對自由的嚮往、對生活的追求、對努力奮鬥的倡導等等。這樣的電影,才會觸發觀影人的情感,打動觀影人的內心,喚醒觀影人的回憶。從而,得到觀影人的認可與贊同。

最後一點,電影的思想性。好的電影不僅僅只體現出生活,引發了觀影人的情感共鳴,它還要在藝術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藝術來源於生活,同樣藝術也高於生活。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總能給觀影人帶來思考,留下啟迪,讓觀影人在娛樂休閑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精神養分,為以後的人生道路,多一分準備,多一分底牌,多一分把握!

回過頭來,再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

一個銀行家,被誤判為殺人犯,進了監獄,這裡,生活充滿了體制化,人生,毫無希望。如果你是安迪,你會怎麼辦?

影片從一開始就設置了懸念,埋下了伏筆,很能吸引人看下去。你會去想,怎樣的人,要怎樣的頭腦,要怎樣的毅力,才能堅持活下去,甚至到後面還越獄成功!

看到最後才發現,希望,纔是最重要的東西!人,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只要有希望,就一定有出路!

「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它很生活化,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畫面,讓人感覺很真實;同樣,它具有情感性,當安迪在監獄裡放歌的時候,當安迪和朋友們在房頂上喝酒的時候,陽光灑街頭,彷彿自由人。這是影片帶給我們的共鳴。最後,當安迪爬出下水道,對著空曠的天空吶喊時,我們若有所思,我們替他高興,我們把「希望是好東西」奉為經典!


如果比較的是一部電影的質量跟藝術成就的話,《教父》《公民凱恩》等很多影片纔是名列前茅的。但是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能長期佔據榜單之首呢,因為這部電影擊中了所有人的痛點--對自由的渴望。

與《教父》《公民凱恩》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這種類型的人物就生活在你我之間。而影片中人物失去自由的起因,現在來說也是十分常見,老婆出軌。而教父呢,人物是黑幫老大,故事講述一個男人的的成長。但是首先人物設定已經拉遠了幾乎全部觀眾的投射同理心。《公民凱恩》同樣如此,人物是商業大亨,人設與觀眾距離同樣遙遠。所以,《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倒黴男主更加的親民。

然後就是故事。男主含冤入獄,出獄似乎遙遙無期。從黑髮熬成了白髮。然而就在這漫長的似乎永遠沒有盡頭的刑期內,男主在獄內受盡屈辱折磨,受盡等待的煎熬,但卻是矢志不渝,每當夜幕降臨,囚犯紛紛倒頭睡去之時,黑暗中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手持一把小小的鐵鎚,悄無聲息的從牆壁上扣下一片一片的牆壁,開鑿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自由之路。

這種堅持,這份執著。令人動容。觀眾看了之後不僅陷入沉思。如此艱難的人生,竟然沒有放棄,你我面前這點困難算得了什麼呢?所以說,人物與其故事,相當的勵志,非常的正能量,給人很大的啟示,即使面臨生活的不公與命運的磨難,只要堅持,只要不放棄,總會有實現自由的那一天。儘管這一天可能等待的時間很長,但總會到來。

所以,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能夠長期佔據榜單之首,是因為這部電影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個燈塔,在生活的海洋中為人們指明方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