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越多,真的越好嗎?

面對潛在投資標的,包含股票或任何生意機會,我們通常會問自己,對這個東西,有多少瞭解?資訊不足,帶來的通常是不安。我們總直覺的認為,擁有夠多、夠好的資訊,就能做出高品質的決策。對股票以外的東西,需要的資訊是否越多越好,我並不在行。但我隱約覺得,在面對股票時,太多的資訊並不能為你帶來太多的幸運。當我們看多時,我們可以找出夠多支持的看法、訊息。相反的,看空亦然。在不知不覺中,你尋找、篩選資訊的標準,會被你的預設立場所影響。
 
若把股市比喻成一場戰爭,「理性」上來說,我們會依據擁有的優勢、工具等,去選擇參與什麼戰場。若我們認為,擁有夠多、夠快的訊息(例如:營收、獲利、行業趨勢、大戶持股變化......)是致勝的關鍵。那就等於,我們認定這是場「資訊戰」。持平而論,以散戶來說,打資訊戰,我們有多少勝算能贏過「擁有內線消息的大股東」或「公司奉為上賓的法人」?至少,我識相的退出資訊戰這個場域。
  
在「黑天鵝效應」一書中,作者一再提醒大家,一些事情,例如「市場」,這種影響因素千萬種的場域,你必須承認:「你就是不知道。」
 
影響股價的因素有多少?我們可舉出很多很多,甚至有些人認為星象也應該被包含進來。但從這些「很多」裡,有哪些是我們可掌握的?更精確的說,哪些是我們可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平起平坐的?在此,我們先設下一些前提:「我們是散戶,且我的工作型態適合從事短線操作。」身為一個散戶,如果我們先問自己知道什麼?相對於被公司奉為上賓的法人,那無疑是條辛苦且充滿挫折的道路。但若我們先承認「面對市場,大部分的事情,你就是不知道。」也許是條可以嘗試的思考方向。
 
(1) 因為不知道,我們不會在趨勢不明確,抑或股價未自行表態前,貿然介入。
(2) 因為不知道,我們不會在套牢時,強行找一些資訊支持自己不停損的作為。
(3) 因為不知道,我們不會對行情或個股有過度的想像,進而扭曲心中理性的那一面。
(4) 因為不知道,我們會學著對市場謙虛,不與行情爭辯。該進即進,應退即退。
 
後記:若主觀的把「散戶」+「短線」,這兩個前提組合起來,我們最能掌握的兩個變數可能只剩下「價與量」。在此,所有的答案都指向「技術分析」。基本上,大部分的技術分析,都是從「價與量」出發的。哪一套比較好?只要自己用的順都好。但最忌同一時間採用多種標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