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渡烏江完全是司馬遷的藝術塑造。為的就是美化項羽。如果從現實主義出發去看,司馬遷寫項羽不渡烏江的情節是不可信的。除非神劇看多了。

史記上說「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羽逃到東城的時候只有28騎,他卻指揮28騎與數千漢騎交戰,殺數十百人,只亡兩騎,可信嗎?並且項羽始終處於漢軍的包圍之中,是如何到烏江的?「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項羽指揮28騎殺潰漢軍幾千人,然後在三處集合,漢軍不知項羽在哪一處,於是分軍為三,分別包圍三處。也就是說項羽已經被包圍了,是怎麼到的烏江邊的,史記上沒說。莫名其妙的就到了烏江邊。在漢軍圍困的情況下到了烏江邊,一到就遇上了烏江亭長,這太巧了吧?然後就是項羽與烏江亭長的對話「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看到了吧,既然不肯渡烏江,當初未什麼拋棄大軍逃跑?最後項羽步戰殺了幾百騎兵,這吹的也是太過了吧。最後項羽不可能是自刎的,是被灌嬰手下的五個營團長給殺死的。如果項羽是自刎,五個營團長就不會因殺項羽的功勞而封侯了。

總之項羽在漢軍數千騎兵的圍攻下是不可能逃出重圍的,也到不了烏江邊,就算到了也不會那麼巧就碰上烏江亭長。所以項羽不肯渡烏江的情節是司馬遷為了美化項羽而藝術虛構的。


是寧死不過烏江吧

項羽敗給了劉邦,是逃到了烏江邊。

攻人先攻心,此時項羽戰敗,後有追兵。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大軍也只余百人,虞姬自殺。有人勸項羽逃回江東,以後再東山再起。項羽此時面對多重打擊,已無心再戰,再說回到江東也有大軍在後追殺只會給江東父老帶去災禍。

項羽已無堅持的信念,所以選擇自刎。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因為王者的尊嚴,還要對戰爭的厭倦,如果過江,戰爭還得繼續,王者也是人,終究也有倒下的一天


我想要是項羽要是寧死也要過吳江,那一定是為了給虞姬報仇。大家都知道項羽和虞姬的關係。就拿京劇霸王別姬來說,我就認為這就是他寧死要過烏江的原因。我覺得項羽一定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霸王。你們說是嗎?


哀莫大於心死,一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已道盡了其中玄機。虞姬自刎,三千江東子弟陣亡,霸王縱有萬夫不當之勇,能奈天何?縱然苟活,又有何可趣可言?


我覺得性格決定還是對的!項羽,貴族出身,性剛烈,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且八千子弟無一生還,見江東父老,小臉無處藏,故而不過烏江也吧!


因為你想叫他過去。


烏江太寬,渡不過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