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下面的雖然說得對,但並不贊同

首先,你說35 2.8你覺得坑,我只能說這個鏡頭是夠用的,你覺得2.8不夠用那大三元都不夠用了

索尼的鏡頭確實是貴,這個我承認,但我不承認的是55 1.8ZA只有銳度可以說一說

50端,我覺得尼康的新頭不差,但也就是同級別水平線,索尼蔡司這個頭也不例外

光圈不代表一切!!!!!!!!!!

還有要拿小痰盂說事。。。小痰盂最大光圈畫質那個肉。。。好意思說?他只有性價比可言,你說畫質,也就是值那個錢而已。

話說回來

你問相機值不值,我覺得確實M3有點不值得了,R3還是值得的,值那個錢 ,M3漲價有點厲害,不太值那個價格了。

其實不能說尼康相機都值那個價,也不能說索尼相機都坑爹

如果我選,高像素我選R3,低像素我選Z6,性價比都是不錯的

尼康最低價的時候,很多人沒趕上。。。。那時候贈卡 才10300.。。。。簡直賺死

其實Z6和M3沒差太多東西的。。。。。用著的差距並不大,很多人上來就談畫質我也是醉了

要是能達到裸眼有差距,那是真的畫質有差距,否則,都是全副,畫質哪有那麼多的差距啊,都是畫質差距,那就不用賣了


買相機不能光考慮機身,機身和鏡頭是一個系統,要整體考慮進去。

機身兩家可謂各有所長,但是普通用戶更推薦尼康z系列(尤其z 6),因為尼康的優勢在於屏幕、evf、操控、握持感這些每個人都能切實感受到的地方,只要你拿起相機,這些優勢都會增加你的拍攝體驗。而索尼的優勢主要在於更加快的追焦,但問題在於普通場景,z系列的追焦完全足夠用,除非你專門拍攝體育。所以一定程度上,索尼的優勢可能一個普通用戶用很久也體驗不到。

鏡頭羣來說,索尼原生鏡頭已經相當完備,除了gm大三元外各種定焦1.4也基本都有,反觀尼康,目前能買到的z口原生鏡頭只有兩隻1.8定焦,一隻f4的標變,不轉接的話連普通的攝影愛好者都需求也難以滿足。但這也很正常,畢竟尼康z系統纔出於起步階段,目前一年發6-8支鏡頭的速度其實已經很勤快了。根據尼康z卡口鏡頭路線圖來看,在今年會有大三元中的兩隻(24-70 70-200)發布,其中24-70已經發布。而另一隻14-24則會在明年發布。如果願意等,相信z卡口的新鏡頭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如果不願意等,索尼是當下更好的選擇。

就尼康發布的鏡頭來看,素質是要高於同等級索尼已發布的鏡頭的(畢竟新),但價格卻還比索尼便宜(尼康價格不要看首發價,不要看首發價,不要看首發價),我覺得這一點比索尼厚道一點。

總的來說,對尼康的z系列,如果你覺得目前發布的鏡頭已經能滿足你,那便可以不猶豫地去買,如果還不能滿足,那麼你可以持觀望姿態,看以後鏡頭補足後的情況,但我的預感會是不錯的,相信19-20年z口鏡頭補足的這關鍵兩年過了之後,尼康的z系統會步入成熟並被更多人接受的時期。屆時尼康的z系列第二代機身,纔是更加值得期待的。

三月初入的z6,沒有令人失望。


謝邀

20190322

這個真不太好比,我覺得Z6和M3五五開吧,R3和Z7相對來說R3更有優勢。

先說Z6和M3。

Z6的優勢:單機身的話Z6明顯佔優勢,兩個星期之前甚至跌到1W以內,現在也就1W出頭,但是算上XQD,其實價格上差的就不是很多了。原生Z卡口351.8,索尼用戶哭暈在廁所,我們也要小巧的351.8AF定焦。以及更好的EVF和背屏(印象裏Z7Z6除了視頻,像素,對焦點意外用的東西都是一樣的)索尼這邊為了區分產品線閹割了不少。相對更好的操控性。

Z6的劣勢:原生鏡頭羣匱乏。Z卡口在售的就3鏡頭。

A73的優勢:強悍的對焦連拍,雙卡,目前全畫幅無反中最完善的鏡頭羣。以及相對最好的參數。

A73的劣勢:翔一樣的觸摸屏,我用過的所有有觸摸屏的相機中,最爛的,沒有之一,比十年前的智能手機還辣雞,閹割的EVF和背屏(又不是不能用)

Z7和R3相比,我更推薦R3,除了操控性Z7有點優勢,其他的相對來說都是R3優勢大。

總結:

如果你是尼康用戶,手上有尼康的鏡頭,建議Z6(性價比高)。

如果你是佳能用戶,或者A卡口用戶(我們不會放棄A卡口的),手上有鏡頭,建議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優先R3(現在1.6W不到)畢竟更好的機身屏幕EVF,還有一大堆原生卡口鏡頭選擇。退一步M3來說,也是夠用。


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不想吵架就不再別人的裡面回復了)

被一個評論吸引過來的,這年頭還有抨擊 Sony 鏡頭羣的,也是無敵了。

1、可以轉接鏡頭是一種優勢,但是廠家沒讓你這麼玩,這種玩法都是膠片時代攢著鏡頭的攝影師玩樂的。當然也有很多好的成熟方面,在某一領域,發展出了一種方式。

2、鏡頭也好,相機也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但不保證突然不知道發什麼神經的定價和漲價除外,市面上的大部分沒問題。總以為自己是高手,其實都是被廠家玩弄於股掌之間。每一個老法師都能跟你講出一個血淚史,不是玩過一兩個鏡頭就開始在那意淫的東西。

3、數碼相機其實現在來說應該是2400左右、3600左右、然後5000-8000這個位置。這是數碼發展的一個狀態。5000-8000說不好會穩定到哪個位置,後續發展不是我們決定的。但是就今天而言,你說貴也好,罵其不厚道也好。Sony GM 系列的鏡頭一定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後悔的選擇。所謂的不後悔就是不折騰,一時半會也不會比這個好多少。絕對的第一梯隊。以前跟一些廠家的人聊過,這個設計之初就是奔著8000以上走的。(記不清具體了,大概三年前的事情了。)還有就是那幾個定焦1.8系列的也算是良心的了。(至今搞不懂為什麼那麼在意1.4和1.8的,說一堆廢話,爺爺有錢不知道買貴的嗎?)

行吧,以上是 Sony 的一些現狀。既然進來了,說點中肯的。

品牌的選擇優先於使用習慣,同級別相機差距不大(雖然有,但不至於崩盤的樣子),基於自己的使用習慣買,省心!但是如果你是玩了相機好多年的人,各個品牌都玩過,就沒所有那點習慣了

如果你是一個新手,更不需要在意,很多東西就是一個適應過程。適應了,就簡單了(有些人一輩子也適應不了的事太多,不再討論範疇)。

這東西的選擇是一套的選擇,很難單獨存在,自動對焦是趨勢,手動在於特殊拍攝和特殊人羣,不主流。所以要參考不看看是相機是一套。也就是說,鏡頭羣配件等等,不要忽視 Sony 這麼長時間無反的發展,意味著鏡頭羣相對完整,配件市場相對完善。

另外,最好吧喜歡用鏡頭和焦段放上。這樣推薦更完整。

碎碎念

canon、Nikon、Sony 都玩過,先也是這樣順序滅門的。不玩單反的時候是因為不去拍攝公關現在類了。最後走到無反是因為小巧,我覺得是趨勢。我也有些鏡頭,可以玩玩。Sony 現在來說,甚至未來2年在無反這塊不是想超越就超越的。不敢說3-5年是因為徠卡松下和適馬的那個組合,不知道會怎麼樣。

Sony A7R這個系列誕生出就出現兩個組合 + leica 35 或者 + canon 17mm,算是經典的第三方搭配了吧。這算是當年鏡頭羣少遺留下來的經典組合了。到今天也有不少這麼玩的,沒毛病。新手的嘗試想好在出手,不要輕易的滅門,太浪費錢。去大點的賣場摸摸機器在說。別急!


有錢就買大法,以後的新機身在目前看來一段時間內都會踩在時代前列腺上,首發買來爽比撿別人玩膩的可爽多了。。。鏡頭羣基本齊了,要素質要常用焦段有gayman,要性價比有art,要騷要便攜有loxia,再加上騰龍福倫達老蛤什麼什麼的一堆鬼東西,怎麼說也夠玩了。。。至於說大法哪哪哪都垃圾的,現在一堆工作室換a7。。。

要是沒錢就買。。。買殘幅。。。一萬多玩得美滋滋了。。。

z6z7目前主要的作用還是穩住想換微單的老用戶,既不用放棄鏡頭羣又可以享受到最新的功能。。不過說實話這代z其實挺雞肋的,既沒有e口那麼多原生鏡頭拿來就能爽,也沒有感動rf那倆變態頭獨享,買來也是湊合著等新鏡頭,新鏡頭出差不多了新機身也來了。。所以除非手握一堆鏡頭,立刻馬上忍不了了現在就要換機身,倒不如等等。。一是等鏡頭羣基本出來,二是等二代機身或者等一代降到足夠低,三是看看三家基本對等以後機身鏡頭的價格還能不能維持現在價格戰狀態的水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