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別不承認了,你對他的認識無非語文課本上那兩篇,還是帶著要背誦的憤恨,或者行將睡去的睏意。究其原因,一個是因為新白話文比較拗口,再加上小時候不知道人性的真正面目,所以一直對魯迅的文章無感。

小時候,課本上但凡先生的文章,必逐字分析,都是重點,還要進行背誦,至今還記得《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幾句話:「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當時只是為這豪言壯志所感嘆,最多不過一句「哇」來總結,最後還是歸結於背誦的冰冷陳詞。只能說,當時年紀小,見識的也少,不懂先生筆下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現在重讀,才感受到這些文字的重量。

他們說先生的文字不適合小孩子讀,讀不懂,最後都是食之無味,如同嚼蠟。高中、初中、甚至小學課本很多魯迅的文章,經過自己實踐驗證,兒時確實似懂非懂,直到前面提到的《記念劉和珍君》那一段纔有所頓悟,可終歸歸於形式。再到現在,閑來無聊,讀一篇魯迅的文章,才發覺其中的大氣與凌然。

只怪當時年紀小,無知錯過好多年。

我就突然想到,《倚天屠龍記》裏,張無忌離開冰火島前,謝遜曾逼迫他背下許多武功要訣,還說「雖然你現在不懂,但先記著,將來總會懂的」。我覺得對魯迅先生的文字也如是。小時候不懂,只是愣看,也許還不喜歡;長大了才會覺出其中好來的。

其實,初高中讀不懂的文章有很多,就說《背影》,其實沒有幾個學生能夠大徹大悟其中的道理。我覺得教育不一定是在當時就真的把所有你能明白的教給你,或者說,教給你的你都能明白。有時候,只是在孩子們心中留個種子,這就夠了。

他的才學、對語言的把握、萌度、幽默感、體能、語感都足夠了得。遺憾的是,許多課本上的文本,其實是把他當作一個教化工具使的。他本來是那麼美妙的一個寫作者,活生生被弄成條幅了。

要有多大的氣魄,纔能夠說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樣的句子。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你看,他在發光,那是他的勇氣。未曾屈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