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獨自看效果不一樣嗎?


先來看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這本書中分享了一則年輕母親所講的故事:

吃過晚餐以後,五歲的瑪麗都會熱心地幫我收拾餐桌,清洗餐具,因為她希望早一點聽我講故事。可是,對我這個母親來說,每天晚上為她講有趣的故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運的是,電視上正在播放一部相當有趣的連續劇——《童話天國》。這讓我鬆了一口氣,因為這下子我就不必每天費心準備故事了,但是我的輕鬆日子沒有維持多久。

才過了三四天,瑪麗就自己關掉電視,對我說:「媽咪,講故事給我聽。」   

「電視里的叔叔講的故事,不是比媽咪講的故事還好聽嗎?而且還有美麗的圖畫。」   「可是電視里的叔叔不會抱我。」   五歲的小瑪麗一語道出了聽電視機里的叔叔講故事和聽媽媽講故事的巨大區別。

  電視機里的故事雖然好聽,但是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不能和電視機里的叔叔進行交流,更沒有溫暖的懷抱。而當孩子偎依在媽媽的懷裡,認真地聽媽媽講故事時,小腦瓜也在認真思索著,不時地提出他的問題,表達他的觀點,媽媽則耐心地、認真地回答他,與他溝通。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繪本閱讀的樂趣。

這種感受,是孩子自己聽電視機里的故事無法體驗的。讓孩子自己看繪本則和讓孩子自己聽電視機里的故事感受非常類似。

而且不止這些,松居直還告訴我們,把孩子抱在膝上,念繪本給他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時,父母與孩子有著肌膚的接觸、語言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孩子全身、全心地感受著牢牢擁抱自己的那個人帶給他的幸福的滋味。

  我是個性子比較急躁的人,一遍一遍地重複讀同樣的繪本對我來說曾經也是一種煎熬。但每次當我對雪球說我們去看書吧,她就非常歡快得跑過來的時候,我的內心也變得快樂起來。

  而我從一開始耐著性子一遍一遍地給雪球讀繪本,竟然慢慢地開始享受這個過程。

  當我讀《從頭到腳》,一邊讀一邊模仿書里動物的動作,逗得雪球哈哈大笑的時候,那一刻,我也感覺很快樂;

  當我讀《親愛的小魚》,讀到「每一天我都會親親你」,雪球在我的臉上親一下的時候,那一刻我感覺很甜蜜;

  當我讀《我媽媽》,讀到最後一頁「她也愛我,永遠愛我」,雪球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的時候,那一刻,我感覺很幸福;

  ……

所以,現在每天晚上雪球坐在我懷裡,和我一起看繪本,也成了我一天中最期待的美好時光。

---------------------------------------------------------------------------------------------------

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

我是3歲小女孩雪球的媽媽,當媽3年來,積攢了一肚子的育兒經驗和教訓,無人分享。

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__^*)


小小寶,如果你不讀她不愛看啊。

寶貝養成閱讀習慣,父母是要付出的。

家長讀就是為了慢慢過渡到寶貝能自主去看。

圖片的美,文字的藝術,圖文的關係,這些都要靠陪伴來完成,讓孩子覺得書很好看!

最重要的是親子共讀時光的美好會給孩子對閱讀注入濃厚的興趣。


享有「日本繪本之父」美譽的松居直認為,要使孩子喜歡書,不是靠文字,也不是靠圖畫,而是靠耳朵。語言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父母親自給孩子講故事,能給孩子帶來的獨特體驗。因為語言是有感情和溫度的,在家庭中最重要、最寶貴的就是夫妻、親子之間豐富的語言交流!

學齡前的寶寶,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大腦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穩定腦的結構。 0 ~3歲是大腦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所以一些圖像和聲音的連結,對寶寶來說有極大的魅力,在傾聽故事時,會獲得一種滿足的愉悅感,並且可以幫助大腦獲得更多的學習。

早期閱讀,讓寶寶從書中得到各種生命經驗,而這些豐富的經驗刺激了大腦的連結,使大腦連結的情形越來越綿密,思考力也因此跟著變好!

而給孩子讀繪本,可以產生一種親子間的良性互動,既增加親密關係又鍛煉了寶寶的大腦,有利於幼兒的情緒與社會性的發展,促進孩子的健全成長。

(一)為孩子「讀」繪本,培養享受閱讀的大腦

有的人以忙碌為借口,甚少為孩子讀書;有的人則認為科技的發展令親自為孩子讀故事變得不那麼必要。現在有很多手機APP都具有講故事的功能,打開電腦上網,講故事的網站也很多。再不然還有海量動畫片,隨時想看都可以看到。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很多,「讀」繪本真的還有那麼重要嗎?

前不久,有一項JohnHutton博士主持的研究值得注意(Shared Reading Quality and BrainActivation During Story Listening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Journal ofPediatrics. 2017 Dec),這個小範圍研究,比較了孩子們在純粹聽故事(沒有圖文輔助),和聽讀有圖文的繪本,以及觀看動畫片這三種情況下腦部發生的變化。

Hutton是一位兒科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學者,他的團隊用MRI掃描觀測參與實驗的那些4歲孩子的腦部變化。他說,在孩子接受一個故事的時候,大腦會活躍的部分主要是語言功能網路(language)、視覺感知(visualperception)、視覺意象(visual imagery)和默認網路模式(the default mode network)。(其他都容易理解,最後這個「默認網路模式」,我們也可以簡單通俗地理解為,在人處於休息狀態的時候,大腦仍然保持活躍的部分——關於這個,我曾在《停頓,你能否接受》一文中介紹過,按藍色標題即可見。)這項研究發現,在孩子單純接受聲音輸入故事的時候,大腦中的語言功能被激活,但與大腦其他部分的連接性較差,孩子需要比較費力地去理解故事內容。

但是當孩子看著繪本並聽讀的時候,研究人員看到他們大腦中所有網路(包括視覺感知、圖像、默認模式和語言)之間的連接性明顯增加。因為有圖的指引,孩子很容易建立語言和圖像的聯繫,從而最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我們通常以為,動畫片既有圖像,又有聲音,還有情節的演繹等等,資訊是全面豐富的,會令孩子更容易理解故事內容。但是這項研究發現,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聲音和視覺感知部分雖然十分活躍,但大腦網路之間的連接不多,而語言功能網路也不甚活躍。Hutton博士認為,這是因為動畫片幾乎為孩子做了所有的事,孩子看動畫片時,花費的大量精力,主要是為了弄清楚它的意思。在上述三種情況下,看動畫片的孩子,反而對故事的理解是最為糟糕的。如果在孩子3-5歲的時候,經常給孩子讀繪本,孩子大腦功能的各部分連接就能得到鍛煉,從而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這時期看了太多的動畫片,而很少經過這樣聽讀繪本的練習,人在讀書的時候就不容易在大腦中產生想像,也無法最大程度地享受讀書的好處。

這便是閱讀習慣和愛好形成的科學解釋。如果我們都知道,在為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孩子大腦里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可能就會多多「讀」給孩子聽了,因為這事關你是否在培養一個真正的閱讀愛好者。

(二)讀出來,繪本便成為親膚育兒工具

父母為孩子「讀」繪本除了能夠增強孩子的大腦發育之外,還有一項被許多繪本作家和研究者認為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增進親子關係。

在日本從事繪本編輯三十年的土井章史在《少兒繪本教程》一書里說,繪本首先就是「以讀給人聽為前提」的。

他把需要別人讀給他聽的繪本讀者的年齡設定為4-6歲,他說,這個階段的孩子,「要問他們如何享受繪本帶來的快樂,那就是請父母、幼兒園或保育院的老師、爺爺或奶奶讀給他們聽。雖然有些孩子也能自己讀,但是原則上要請旁人來讀」。

日本福音館書店的松居直,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也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類似的話,

「讀給他們聽,擴展到孩子們中去的世界便是繪本。」

他們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他們認為繪本是「重要的親膚育兒工具」,土井章史甚至認為這是繪本最為重要的功能。

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為孩子「讀」繪本正像過去長輩講故事一樣,有著一種增進感情和親密關係的功能。當家長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其實主要就是在傳遞一種感情。希望孩子長大,每當回憶起父母給自己讀繪本的時候,每當回憶起那些燈下溫暖的瞬間,每當回憶起長輩溫柔說著故事的聲音,都能有無以言表的幸福感。

(三)讀繪本,遇見童年,再與孩子相遇

大人給孩子讀繪本,其實也是一個與孩子互動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常常問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中斷我們的朗讀,還因為我們自己也常常想要停下來,告訴孩子一些關於我們自己的事情,那些是我們本來早已遺忘的童年。

更多的時候,不單純是繪本的情節或某個場景將成人帶回自己的童年,而是繪本中流露出來的那種兒童的思路、感受和感情,令成人可以輕易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感受,而更能夠理解眼前的孩子。

我們給孩子讀繪本,也是一個我們回望自己的童年,重溫自己童年感受的過程。父母不妨都試試,讀繪本,遇見童年,然後再與孩子相遇。相信共讀繪本的那段時光,會成為將來最值得珍視的一段回憶。

部分內容來源於FT,侵刪


親子閱讀的好處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給孩子講好繪本卻是很多家長的難題。

繪本的文字淺顯精簡,朗讀時帶有節奏感,像詩一般優美。抱著孩子,跟孩子一起看著圖,你的聲音輕輕在他耳邊響起,這是多麼美好的親子時光。圖畫、聲音、溫暖的懷抱。再好的故事音頻都不如媽媽、爸爸的聲音更能感染孩子。

堅持給孩子朗讀繪本,讓孩子在自己最熟悉、最親切的聲音里感受語言的美。不但能增強他語言表達能力,豐富他的辭彙量,也會為他打下很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讓孩子終生受益的習慣。


如果您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給孩子講繪本,滿熊給您支招,點擊視頻會有專業的繪本老師為您指導如何給孩子講繪本。

滿熊講故事|《我媽媽》繪本閱讀

同時,您也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滿熊閱讀館 ,更多繪本閱讀指導視頻等你來看!

滿熊閱讀|專註0~6歲兒童繪本租賃

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聽也是一種閱讀,甚至是在孩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閱讀方式之一。這種被動的閱讀可以感知聲音,從紛雜的聲音中選擇,並獲得關鍵的信息。一個會聽的孩子,在社會情感世界中表現得更加優秀。

對孩子來說,用聽的方式進行閱讀,要先於用眼睛閱讀。畢竟,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好奇而調皮的他們便開始探索外部世界,用胎動的方式向父母傳遞信息。

這個時候,是開始跟寶寶溝通的最佳時期,溝通的方式最好是閱讀,富有感情地朗誦,選擇具有旋律感的散文、詩或者溫情的故事。在固定的一個時間,充滿溫情的朗誦,如果丈夫能夠坐在妻子旁邊富有愛意地朗誦,對妻子來說,一天的疲倦不僅煙消雲散,此刻只有愛與溫情,或許,這一瞬間的浪漫立刻成為永恆,成為一生當中最幸福的回憶。

這算不算額外的收穫,美好的收穫?甚至,讓夫妻感情變得更加親密。

閱讀,讓夫妻感情變得甜蜜,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天天跟妻子讀植物大戰殭屍或者弟子規,會製造出怎樣的氛圍?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優雅的文章或故事,關鍵在於如何選擇,這就取決於父母的文化底蘊。

即使普通話不夠優美,但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聲音永遠最美。因此,盡量不要藉助音頻。為孩子閱讀,必須親歷親為,直到孩子出生,直到孩子能夠獨立閱讀,這期間需要五年、八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你能堅持多久?

有些父母在孕期容易堅持,孩子出生之後,閱讀的時間與耐心反而被洗尿布、餵奶、收拾家務等必須的事物取代。

朗誦、講故事不再成為必須的事務,或許因為它的效果不夠明顯,孕期十個月到出生後,孩子一天一個變化,而閱讀始終沒有帶來任何改變,這種不成比例的付出,最容易扼殺堅持下去的動力。

其實,孩子並非沒有變化,而是這種變化沒有直接表現出來。

帕特里夏·庫爾(PatriciaKuhl),是華盛頓大學大腦與學習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她在早期語言和大腦發展上的研究造詣極深,她第一次利用了腦磁圖顯示機器,以一種科學的方式證明了,7歲以前的寶寶都是令人驚嘆的語言天才。

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尤其是爸爸媽媽們)起了怎樣的作用呢?

Patricia Kuhl實驗室讓兩組嬰兒在8-10個月里學習了普通話——但一組嬰兒是在電視機前上課,另一組嬰兒則通過音頻。令人驚訝的實驗結果表明:音頻和視頻都沒有任何學習效果,只有人,才能幫助嬰兒統計他們的聲音數據!

因為人的感情具有感染力,而電視、音頻只是機械性地將言語傳遞出來,而不是富有感染力地溝通。

大腦發育、心靈成長是隱性的,相比顯性的身體成長與外貌變化,它一直在變化著,只是我們覺察不到。功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對自己的孩子必須真誠,身體健康是根基,大腦發育與心靈成長是靈魂,讓一個人充實著幸福一生。

如今,物質生活異常豐富,每個家庭在物質生活上絕對不會虧待孩子,但對精神生活的關注、對心靈成長的呵護遠遠不夠,或許,跟家庭氛圍與理念有關。

對精神生活的關注與對心靈成長的呵護,從閱讀開始,從孕期開始,出生後的那段時間,更應該堅持,即使孩子無動於衷,但這並不是讓你灰心、讓你放棄的理由。孩子表面無動於衷或在忙其它事情,其實他在豎著耳朵聆聽,甚至非常用心,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做出反應,給你一個肯定的信號。

當你堅持一年之後,突然發現孩子會說話了,第一句話可能是爸爸或者媽媽,也可能是閱讀期間的一個高頻詞或擬聲詞,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語言突然爆發,更讓你驚艷得是,會時不時地從他嘴裡蹦出一些熟悉的辭彙,這些辭彙當然跟平時的閱讀有關。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神奇,繼續堅持,他總會給你驚喜。

當孩子會說話之後,對故事的需求由隱性變為顯性,語言進入極速爆發期的同時,對世界的認知、對情感的體驗開始變得迫切並渴望,單純地講故事或者瀏覽式閱讀已不能滿足他對故事的渴望。

故事有魔力,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觀察式閱讀最好的工具就是書籍,而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就是繪本,圖畫與故事相結合,父母讀文字故事,孩子觀察圖片故事,兩者融為一體,這是最密切的親子關係。


陪孩子閱讀…陪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子共讀很重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和孩子一起閱讀的過程、高質量的陪伴是和培養早期閱讀習慣同等最重要的ps:個人簡介可參考…內有大量繪本分享及親子共讀內容

那不要上學好了,給他教材自己看效果不是一樣嗎哈哈哈哈


感覺給小孩讀繪本,無論有字無字的,讀是挺重要的一個過程,也是為以後放手他自己讀的一種過渡,從小開始,指的是幾個月,看一些關於顏色形狀物體的書,小孩視覺看到紅色,家長要讀紅色,他才能視覺感知到語言輸出,慢慢到後來有故事情節的書,讀就更重要了,對畫面去詳細的描述,小孩才會對各種形容有感知,例如暖洋洋,輕輕的,慢慢累積自己的辭彙,到四五歲開始識字了,可以指讀一些有簡單辭彙的繪本,但讀還是需要的,讀不是簡單的讀文字,還有很多的延展,可以插進一些要教育小孩的知識,小孩也有很多的為什麼,可以一起探討,同時這是非常美好的親子時光。


不讀出來怎麼叫繪本

繪本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和父母一起看 一起增進情感

不然小屁孩一個ta看過的圖書能學到很多大道理嗎?

自己看叫閱讀

一起看叫增進情感

自己吃飯叫填報肚子

一起吃飯叫飯局


當然不一樣啦,首先,孩子是需要陪伴的,孩子對家長天生就有很多的依賴。其次我認為,家長在讀的時候,他的語氣,抑揚頓挫都會成為孩子的模仿,會給孩子的內心和行為產生很多的影響。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