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做期貨的朋友頓悟了,忽然間意識到了自己天天毫無章法的瞎做是在扯皮…然後轉身去悶頭苦練後,終於找到了一種進出場的交易模式。他很興奮,他以為他已經大成,結果在交易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看起來是一個資金管理的問題對吧?

可實際上,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看,這裡面其實是認知中關於取捨的理解問題。重倉怕止損,輕倉怕浪費行情,那麼有沒有一個更好的標準?

1、沒有最好的處理標準

對於一些新入交易領域的人而言,他們最喜歡的問題是:XX品種怎麼看?未來行情你覺得會怎麼走?XX品種可以買,可以空嗎?

這很容易理解,可能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這個環節,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對不確定性的理解還不到位,總以為所謂的交易就是能夠掌控未來走勢而獲得收益。

然而,過了這個階段之後,明白了未來走勢的混沌之後,人們最喜歡問的問題變了。變成:止損多大比較好?10個點還是20個點?資金使用比例是多大比較好?20%?還是30%?

來到這個階段的交易者,顯然理解了走勢的不確定性。然而,他們需要洞察到另一個問題:處理不確定性,沒有最好的標準。

他們必須理解:在投機交易中,並不存在所謂的最完美的交易方式,必須做出取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取,是一種領悟。而舍,是一種智慧。

2、接受不完美

期貨交易者C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年後,終於利用演算法建立了一套期貨交易系統。邏輯完整,他經過了大量的復盤和請教其他高手之後,確認自己的交易模式是擁有正向收益預期的。

於是,他準備加大資金量,然後就涉及到了品種的資金分配問題。

他明白未來一切皆有可能發生,他知道原油眼前的流暢並不代表未來會更流暢,他也知道螺紋鋼現在的震蕩並不代表未來沒有大波動,他準備採用的方式是:盡量的均衡的分配資金到每一個品種上。

那麼,怎麼分配呢?

1、保證金

C的第一個選擇是根據保證金來計算。比如,他100萬的資金分成了20份,每一份5萬元,然後這5萬元能夠開幾手就開幾手,比如螺紋鋼的保證金是4500,那麼他就50000/4500=11手。

但是,在交易了一段時間之後C發現,利用保證金來計算的話有一個問題,首先保證金每一個品種的比例都不一樣,有的高有的低,其次是保證金經常會有一些調整。C覺得這個問題讓他有點難受,於是他做了一些改變。

2、合約價值

他開始用合約價值來設計倉位。比如,一手焦炭的報價是2000的話,那麼一手焦炭的真實價值就是價格*合約單位=2000*100=200000。而一手玉米的報價是2000的話,那麼一手玉米的實際價值就是2萬。所以,他的配置方案就是開1手焦炭對應著10手的玉米期貨。

這樣,就解決了保證金總變化的問題…

然而,又交易了一段時間之後,C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玉米的波動太小了,而焦炭的波動又太大了。

雖然玉米和焦炭的合約價值都是20萬,然後一手焦炭的波動完全的秒殺了玉米,這導致的情況就是,玉米10手盈利一次賺的錢根本就不夠焦炭止損一次虧的…這樣的話,豈不是自己的資金曲線過分的依賴了焦炭?

3、利用ATR

C總結了一下問題所在:波動小的開的多了,而波動大的開的少了。於是,他又做出了更改,他參考了海龜交易法則的倉位處理方式:利用ATR來計算倉位。

ATR就是品種最近走勢的平均波幅。C採用的具體計算方法就是:資金基準數值/ATR/品種單位。這樣,可以在某品種波動大的時候少開一點倉位,而在一個品種波動小的時候,多開一些倉位…

這樣就可以解決波動不一致的問題。

C以為這就是終點了,但是很快,C又發現了更多問題:首先,波動大的品種可能會繼續出波動,而想要盈利靠的就是波動。比如最近的鐵礦石,波動特別大,但是波動背後的機會也同樣大。其次,一個品種的波動很小的時候,這個模式會開出較多的倉位,但是有一些品種是目前的波動很小,忽然有一天,這個品種的波動就突然變大了,而且是反向的變大。

比如,白銀的波動長期很小,根據C的演算法,它開的倉位就比較多。結果忽然某一天出現了一個黑天鵝來了一個反向跳空,讓C以較大的倉位被止損掉了,C的曲線直接出現了一個大回撤…

C快瘋了,這特麼到底該如何是好?

其實道理很簡單。他選擇的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優點,也有各自的缺點。他需要停止尋找最優的模式,做出一個選擇。選擇一個他偏好的方式,擁抱它的優點,接受它的缺點。

蕭伯納曾說過的:「科學每解決一個問題,都要引發十個新問題.」

當你把交易當成了一門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期貨品種的根本不同,未來的波動不可預知,那麼你就永遠找不到一個完美分配風險敞口的方法。

不存在完美,你就需要接受不完美。否則,這將是一條永遠停不下來的路。

3、確定的規則,就是最好的處理標準

曾經有位朋友,為了尋求最完美的方式,不停的往自己的交易方法裏添加細節。本來簡簡單單一個入場,被他添加了成交量,波動率,MACD等各種各樣的參考條件。

後來他發現,無論如何優化,都會不停的冒出更多的新問題,而且系統臃腫並且效率低下。於是,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他將那些花裏胡哨的細節全部砍掉,留下了最本質的核心。然後他就發現,交易忽然簡單了起來。

只有當一個交易者明白:沒有最完美的處理標準時。他才會去選擇眾多處理標準中的一個,將其變成他的規則。

10個點止損好?還是50個點止損好?沒有最好,10個點止損的話很容易就被觸發,但是10個點單次止損的金額較少。50個點較難被晃出去,但是止損一次頂前面5次。行情走勢是不確定的,我們不知道未來的走勢是什麼形態,所以,我們就不知道止損10個點更好,還是止損50個點更好。

但是,如果統計的週期足夠長,交易的次數最夠多的話,相信兩者的結果會無限趨同。既然如此,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擇其一,形成規則。

你想要取單次的止損更小,還是取更強的抗震蕩能力?做出取捨,定下規則即可。

確定的規則,就是最好的處理標準。而由一個交易者自己確定的規則構成的交易系統,就是最好的交易系統。

4、尋找完美的處理方式,等同於尋找聖杯

海龜交易法則的作者柯蒂斯費思說:對於交易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交易系統,而交易者貫徹交易系統的能力。

為什麼貫徹一套交易系統那麼困難?就是因為某些交易者在交易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發現了更好的處理標準。所以,他們會不停的修改自己的規則,不停的優化自己的交易模式。

然而在投機交易中,尋找最好的處理標準,等於尋找完美,等於尋找聖杯,永遠沒有盡頭。而想要擁有這種貫徹執行能力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明白沒有最好的處理標準,最值得依靠的叫規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