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媽媽吵架了,我是個壞孩子嗎?女生一定比男生強嗎?男生之間也會嫉妒嗎?真的能從血型判斷性格嗎?成績不好,將來一定會成為失敗者嗎?「哭是丟人的事情嗎?」「碰到壞脾氣的同學該怎麼辦?」……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孩子在成長階段常會遇到的困惑或問題。隨著成長,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學會說「不」,開始表達自己的觀念。我們會發現孩子不聽話了,我們也會意識到這就是孩子的成長。而隨著孩子進入學校,體驗到越來越多的事情,孩子的想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讓父母無法理解。

泰戈爾曾說「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作為父母,我們的愛,要從理解小孩,懂小孩的天性開始,引導他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理解小孩的天性和能力尤為重要。

《媽媽,謝謝你懂我》,作者以四年級學生賢浩的視角,以講故事的形式向讀者慢慢講述出來。小學生賢浩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煩惱和困惑,很多問題爸爸媽媽也無法解答,但他們一家始終保持著一種自由、開放的氛圍,可以良好的進行溝通和解決問題。在這種良性互動的過程中,感情變得越來越深,孩子也一天天健康成長。從他們身上,也讓我們明白,接納孩子的感受是親子溝通的第一步,只有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分別是文字作者--盧慶實,是一位筆下能完美展現,當今時代的兒童和青少年內心世界的很好作家。創作了多部長篇童話以及多本原創童話。而書中插畫的作者,是南首爾大學插圖講師金英坤,畢業於弘益大學的美術系,曾為《周刊朝鮮》《科學東亞》等雜誌提供過插圖。

全書分享了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所出現的許多問題和困惑。這些困惑,有的在賢浩父母的幫助下,得到解決;有的,連賢浩父母都不知道怎麼解決的,就暫時擱置不管。不論能不能解決困惑,賢浩父母始終與孩子保持自由、開放的談話氛圍,陪孩子一起面對成長中的各種難題。這種包容理解的態度,已經給賢浩提供了很堅定的心理支持,那些困惑有沒有解決,反而不再重要。

這本書就像一扇門,你悄悄的打開它,它會為你呈現。你看著這個孩子的故事,就會明白,孩子也和成人一樣,有那些他從來都沒有跟你交流過的細膩心思。

一、經常和媽媽爭吵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壞孩子。

四年級的小男神賢浩覺得一年365天中,最起碼有一般以上的天數都和媽媽吵過架。前天,他和朋友們打了一場棒球比賽,就受到媽媽的責怪,因為媽媽覺得他是為了玩;昨天也過的不安寧,因為在做繪畫作業的時候,媽媽總是湊過來試圖修正他的顏色,結果心煩意亂的賢浩匆匆畫了幾筆就結束了;今天早上,又因為吃早餐的時候要不要吃糙米爭論不休……

賢浩的問題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孩子們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和父母發生爭執。「爭吵」的導火索大到學習、小到吃飯。「爭吵」有時也會演變成「冷戰」,嚴重的還導致了「家庭暴力」和「離家出走」……

孩子們對此滿心的委屈,覺得家不是家,是一個牢籠;父母對此滿腹傷心,覺得孩子不是孩子,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狼」。到底「爭吵」好不好?「爭吵」會不會就傷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呢?

那首先我們就要定義什麼是「爭吵」了。爭吵,在《新華字典》中指,進行的口頭上的爭辯,是人類交往過程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情況。因意見不合大聲爭辯,互不相讓。其實這種「爭吵」就是意見上的衝突,主要採用語言進行爭辯。

英國的青春期研究專家塔比薩.福爾摩斯,發表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子女與父母之間爭吵次數越頻繁,關係越牢靠。塔比薩博士表示,雖然在爭吵時孩子的心靈會受到傷害,但是在此過程中,父母與子女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展現給對方,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然而如果在爭吵的過程中不顧及各自錯誤,用傷害性預言攻擊對方,那就不是爭吵,而是吵架了。

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里,孩子是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同父母用合理的方式去爭論和探討。而不是父母一言堂,「我的想法就是對的,你的是錯的」,「我不接受你的意見,不用討論了」,「想都不用想,你的是錯的」這些狹隘的教育思想。

我們要學會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而建立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作為合格的父母,必須尊重和信任孩子,必須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

我們從小就要告知孩子:你就是家裡的普通一員,家裡人彼此之間的愛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有任何想法和意見可以相互溝通、交流。

二、天才贏不了努力的人,而努力的人則贏不了樂在其中的人。

賢浩每次考試都能考到第一名,但他卻總是擔心早晚有一天會被別的同學超越。在他家隔壁住著一位六年級的大哥哥。這位大哥哥原本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家長從一年級開始,就給他報了學費昂貴的補習班,確保每次考試都能保持在前十名。可是現在學習成績卻一路下滑,已經滑到二十名以外了。

於是,大哥哥的媽媽便撤走了電視,扔掉了電腦,把手機和遊戲機都砸了。前幾天,大哥哥在陽台學著遊行示威的樣子,畫了示威圖,還高喊示威。大概的內容是說:要是一個人學習成績不好,人生就一定是失敗的嗎?面對這樣的大哥哥,賢浩很是憂慮。一方面他覺得大哥哥說的話也沒錯,一方面又覺得好好學習真的很重要的。

現在孩子的學習壓力都特別大,成績已成為判斷個人好與壞的重要標準。很多家長逼著孩子去上補習班,去上孩子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只為孩子在升學的時候能有更好的成績。孩子們從小被戴上了高分的緊箍咒,他們為了一紙分數拼搏著。於是一句調侃的俗語流傳在校園裡: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

湖南邵陽某中學一名女生在期中考試中因作弊受到監考老師批評,留下遺言後從五樓教室窗戶跳下死亡;山東省濟南市某中學高三學生小薇被同班男生毆打至休克;廣東省某中心小學的老師經常罰學生抄課文,少則一兩遍,多則六七遍,有時候甚至抄到晚上十點也沒抄完;某私立學校直接在電子屏上「溫馨提示」: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學生……

一直以來,關於學習的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學習要刻苦」。不少家長從上學前就嘮叨,要用功學習,孩子上學後就不斷教導孩子在學習上要「刻苦努力」,以期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

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則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轅北轍的事。把「學習」這件事和一種令人不舒適的「苦」的感覺聯繫到一起,它會使孩子在想到學習時,就有微微的不快。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樂,孩子更如此,感覺「甜」的東西他就喜歡,感覺「苦」的東西他就討厭,我們原本想要孩子喜歡學習,卻把學習過程做成苦饃饃,只把結果設想成遙遠縹緲的甜餡餅。一個人為了某個目標而「吃苦」,必須基於他有足夠的理性和毅力。這種理性和毅力,連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它來要求孩子,就更不適合了。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學習也可以在快樂中進行,而且在快樂中進行的學習會讓孩子學的更好。

如果一定要與孩子談學習與未來的關係,那就從孩子了解的、有興趣的東西出發。只要孩子有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家長可以完全好好支持鼓勵他。他未來在感興趣的事業上,取得偉大成就的可能性是很高的,遠遠高於被逼無奈而選擇的事業。就如同那句俗語所說,孩子再聰明再勤奮,也比不上真正樂在其中。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業,不僅更容易成功,也更有幸福感。許多孩子都會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上一門課。教的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能不能讓孩子信服,得到孩子的喜愛。

朱自清的《兒女》中有這樣一句話「近來與平伯談起教子,他卻答得妙,總不希望比自己壞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壞」就行。教育不是禁錮,而是放手。我們無權將孩子塑造成另一個我們,而是引導他們做最好的自己。

三、讓孩子學會感恩與分享,孩子的幸福感會特別高

賢浩的媽媽整理出賢浩的幾雙嶄新漂亮的鞋子,要捐給貧困地區的兒童,賢浩看到都是他穿不下的但是非常漂亮乾淨的名牌鞋子,就很不情願。媽媽告訴他:誰說捐助別人就一定要給他們舊的不好的東西啊?每個人都希望收到像禮物一樣的物品啊。這些鞋子你也穿不下了,正好可以送給需要的小朋友。媽媽把鞋子包裝的非常漂亮,寄了出去。

孩子,其實什麼都懂,不知不覺就會模仿家長的所作所為,家長沒有感恩和分享的心態,孩子也難以學會感恩與分享。感恩對於孩子而言,最初是表現在對於自己父母的感恩之心上,能夠從內心對於父母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謝意,願意對對方回報自己的愛和力所能及的幫助。一個懂得回饋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有些時候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不要埋怨孩子,因為孩子不知道感恩是怎麼回事。他們認為父母幫他們做好一切是應該的,也就不會去想感恩,更何況孩子連感恩是怎麼回事都沒理解到,也就不能責怪孩子不懂得感恩了。

要想讓年幼的孩子學會感恩,父母自身也就要做好帶頭作用,在家裡孝敬老人,愛護妻兒,勤勞上進,珍惜糧食。比如孩子把飯粒撒在桌子上,父母要把飯粒撿起來,告訴給孩子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故事,告訴孩子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要有感恩的心。就是在這樣子言傳身教之中,孩子懂得了感恩,也學會了感恩。

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當孩子得到了比他們需要多得多的愛,家長則喪失了教育的功能。有些家庭由於種種原因,從小對孩子百依百順,沒有任何約束,已經沒有能力改變現狀了,家長在這些孩子眼中毫無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些孩子對父母的付出無止境的索取,一旦小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便不依不饒。還有一些大學生,上幾年大學,要花掉家裡十多萬元,家長們省吃儉用,有的家長不惜舉債。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很多人就是懷著所有人都欠他這樣的心態走向極端,走向犯罪,最終走向毀滅的。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課題,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課題。懂得感恩的孩子能從自我的世界裡脫離出來,他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理心,人際關係更好。如果我們愛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和分享的孩子,將會更加快樂和幸福!

《媽媽,謝謝你懂我》就是一本給孩子寫的自我成長詞典,適合小學生看,也非常適合父母看,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或許,會解開一些你久久想不通的困惑,收穫更為和諧的親子關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