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根據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按宗教立國」的「印巴分治法」,印度被分為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構成,但東巴基斯坦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僅佔全國總面積約16%,中央政權一直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裡,因而引起東巴基斯坦人的極度不滿。印度看到了東西巴基斯坦的這道「裂痕」,於是採取各種方式在東西巴基斯坦之間打入「楔子」,離間兩者關係。

1958年之前,巴基斯坦的政體屬「議會民主制」,總統權力受到議會掣肘。1958年巴基斯坦軍人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元帥奪得政權後,以「總統制」取代了「議會民主制」,集權傾向趨於明顯,議會權力被明顯削弱。1970年,穆罕默德·葉海亞汗擔任總統後,進一步強化集權並實行軍管,引起社會各界和普通民眾強烈不滿。在東巴基斯坦「人民聯盟」領導和鼓動下,東巴基斯坦國家分裂主義勢力急劇抬頭並得到印度或明或暗的支持。

1971年3月,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 汗對孟加拉人拉赫曼領導的人民聯盟進行了壓制和取締,致使大批人民聯盟成員逃亡印度,為印度進一步插手東巴基斯坦事務提供了良機。4月,東巴基斯坦反政府人士在印度加爾各答成立了 「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政府 」。之後,東巴基斯坦各地掀起了反政府浪潮和軍隊嘩變。印度認為,分裂巴基斯坦的有利時機已經來臨。

事實上,印度一直在等待這一時機。1971年10月,印軍部署在東巴基斯坦一線的兵力從3個旅增加到7個師;另外還部署了有約211架軍用飛機的12個空軍中隊;海軍在鄰近地區也有26艘艦艇和33架艦載機,總兵力達到16至17萬人。1971年11月21日,印度軍隊打著「孟加拉人民解放軍」的旗號突然大舉入侵東巴基斯坦。12月3日,印軍又越過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向西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進攻,引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12月16日,印度軍隊攻佔了東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達卡,「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政府」隨之從加爾各答遷往達卡。1972年1月,在印度支持下,孟加拉國正式宣告成立,迅速得到印度承認。葉海亞·汗宣布辭職,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繼任總統。1974年2月,巴基斯坦宣布承認孟加拉國。


話說印度地區被英國征服後,實現了空前絕後的統一,當然上面還有個英國主子,這段歷史恐怕像司馬昭的心一樣,路人皆知。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英屬印度的正式名稱是「印度帝國」,好傢夥,聽著真霸氣,但是不好意思,也只是聽著霸氣,其實帝國皇帝是英王。話說這個印度帝國版圖可不得了,涵蓋了當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極盛時期一度將緬甸和阿拉伯亞丁地區也收入囊中,後來緬甸和亞丁脫離印度帝國,成為了英王直轄殖民地。

印度帝國這麼霸氣,臣民們當然也不甘於接受英國人的統治,一直鬧事,初期還舉行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打殘,後來一看,硬的不行,那就來軟的。你不是槍杆子厲害嗎?我不跟你打,我就坐著,你還好意思打?於是有了後來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尼赫魯和真納等人也是爭取印度獨立的活躍分子。當然,慢慢的,又產生了矛盾,尼赫魯為代表的印度教徒自以為實力大,時常忽略穆斯林的訴求,真納這邊就有不爽了,共同奮鬥的戰友之間有了嫌隙。最終,不可調和,真納在1940年提出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兩個民族的主張,也提出了要建立獨立於印度之外的巴基斯坦國的主張。

再看英國這邊,一向喜歡分而治之,自然樂得看著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不和,然後自己在上面居中而治。然後經歷了二戰的打擊,英國人自己問題一大堆,實在沒力量強抱著印度了,只好放手。放手是肯定的,但是問題是怎麼放?真讓整個印度帝國獨立?我天,那以後英國肯定一點影響力都沒有,有一個超級大國誕生了。咦,不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不和嗎?不是穆斯林想獨立建國嗎?好嘞,那就把印度一分為二,印度教徒的印度,穆斯林的印度,不對,這麼有點重名,那就叫穆斯林的巴基斯坦。於是,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由此誕生。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帝國分解為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分為兩塊,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這個時刻,一邊是真納的歡呼,一邊確是甘地和尼赫魯等人的哀嚎,他們心痛,心中的大印度怎麼就成了兩個國家?他們根本就否認穆斯林是個單獨的民族,這些人就是印度人,只是信仰不同而已,進而,他們根本就從內心否認巴基斯坦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統一巴基斯坦的心自分治開始就有。

滅亡巴基斯坦的打算,印度一直就沒打消過,於是有了幾次印巴戰爭,所謂克什米爾只是直接原因,將巴基斯坦統一進印度才是終極目的。可惜,印度雖大,確沒有能力將巴基斯坦完全吃了。幾次印巴戰爭下來,印度雖然佔優勢,但是也沒有佔到太多便宜。消滅不了咋辦,突然就想起了前主子英國人的「妙招」,分而治之,得嘞,打不死你我就分裂你。你巴基斯坦不是分兩塊嗎?你政治中心在西邊,東邊遲早不滿,到時候我就支持東邊獨立,順便派個兵扶植一下子。

巴基斯坦自己也是不爭氣,外面面臨印度的生死威脅,內部還亂做一團,本來是為了避免印度教徒的欺負,穆斯林才建國。結果建立了國家後,確也忘了建國初衷,玩起了自己人搞自己的好戲。整個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佔優勢,政治、經濟都是西巴說了算,官員大都是西巴的,而東巴,基本處於被無視狀態。國家剛剛建立,本來認同感就不強,東巴被西巴這麼一欺負,十分不爽,又玩起了尋求獨立的老戲碼。你巴基斯坦不是從印度分出來的嗎?不是覺得是個獨立民族嗎?那好,我東巴都是孟加拉人,與你西巴也不是一個民族,我也要獨立。這事兒最終在1971年鬧得不可收拾,巴基斯坦面臨著分治的危機。

印度一看,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架上大喇叭扯嗓子喊:我們大印度堅決支持孟加拉人民,堅決支持孟加拉人建國。印度人夠狠,不僅動口,還動手,派出大軍直接侵入東巴,將巴基斯坦軍隊干趴下,於是孟加拉國誕生了。而在西巴,印度軍隊也與巴基斯坦軍隊大打出手,不過,這次的戰略重點是支持孟加拉獨立,主攻方向也是孟加拉這邊,完成了這一目標,就等於嚴重削弱了巴基斯坦。孟加拉獨立建國,見好就收,印度軍隊也沒在西部與巴基斯坦過多糾纏。就這樣,在印度的幫助下,東巴不再叫東巴啦,而是改名換姓叫了孟加拉。

而巴基斯坦,基本失去了半個身子,陷入半殘廢境地,再也無力與印度一較高下。

我是北玄武,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當年的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如今的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本身就矛盾重重,印度只是擔任了催化劑的角色。即便是沒有印度的摻和,孟加拉也不會留在巴基斯坦。

先天不足,矛盾重重的東西巴基斯坦

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行帝國的元氣,英國被迫放棄了在世界上各個殖民地,其中就包括印度。根據「蒙巴頓方案」,英屬印度分成兩個部分——巴基斯坦與印度,而剩下各個土邦王國可以自行決定加入哪一方。最終,恆河三角洲地區的東孟加拉(西孟加拉加入了印度)改名「東巴基斯坦省,加入了巴基斯坦。

雖然東西巴基斯坦擁有相同的宗教信仰,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是東巴始終是個飛地,遠離巴基斯坦本土,中間被巨大的印度給隔開。同時,東巴基斯坦與巴基斯坦之間,民族不同、語言不通、文化迥異,雙方之間的經濟交流也非常少,但東巴的經濟大權還是被巴基斯坦掌握,久而久之引起了東巴的不滿。

印度雄心勃勃,從中作梗

與西方的「古希臘」一樣,所謂的「印度」在幾千年歲月中都只是個地域概念而不是一個完整國家,因為英國殖民者的原因誕生之後的印度,卻始終都野心勃勃,一直希望稱霸整個南亞次大陸乃至整個印度洋地區。

雖然無論是面積、人口、經濟等各方面來說,巴基斯坦都不足以與印度相比,然而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等原因,印度將巴基斯坦視作死敵。

印度為了對付巴基斯坦稱霸整個南亞,不斷激化東巴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鼓動東巴獨立。甚至發動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攻打東巴,最終以武力方式逼迫巴基斯坦放棄了東巴基斯坦,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孟加拉獨立了出來。


自從印巴分治,並且把現在的孟加拉作為東巴基斯坦劃分給巴基斯坦的那一天起,其實就已經埋下了印巴兩國爭搶東巴基斯坦的伏筆。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之間隔著整個印度,兩者又沒有辦法從陸上有直接的溝通,獨立的思潮很快就會在東巴基斯坦出現。印度人利用這種獨立思潮去運作巴基斯坦分裂的問題,當然也是情理之中的。巴基斯坦自己對東巴的策略也有點作死。已經和巴基斯坦本土離開這麼遠,人口又眾多的東巴基斯坦,最好的安撫策略當然是懷柔並且增加他們對本國的認同感。但是貪戀權欲的巴基斯坦人偏不,就是想讓巴基斯坦人在這個國家佔據更高的話語權。這就造成了人口占多數的孟加拉人對現行政策的極度不滿。為了解決孟加拉人的這種反抗情緒,巴基斯坦政府採用了更為嚴苛的文化同化手段,讓使用人數不夠多的烏爾都語成為這個國家唯一的官方語言。這更加加劇了東巴基斯坦的反抗情緒,因為凡是涉及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總是最能激起人同仇敵愾的心思。終於,1971年,在蘇聯的強力支持下,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之間的這種矛盾,悍然發動了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國力更強,在國際社會不能給予巴基斯坦足夠支持的情況下,很快就擊敗了巴基斯坦的東巴基斯坦的少量守軍。甚至伊斯蘭堡方向的西線軍,也很快地擊穿了巴基斯坦防線,幾乎就要兵臨對方首都城下了。這樣的戰爭態勢,當然讓巴基斯坦無法接受,只能選擇議和。這種議和,不僅是城下之盟,更是徹底丟失了東巴基斯坦之後的求和,下場當然很悲慘。孟加拉國獨立後,在政治經濟上完全依附印度,但是蜜月期很快就結束了。直到1975 年孟加拉發生政變,新上台的軍政府採取反印立場,與巴基斯坦、中國等周邊大國建交,平衡印度影響。巴基斯坦而言失去東巴,國力和人口大減,只能在周邊找到一個可以依賴的中國對抗印度。蘇聯削弱了巴基斯坦後,終於在南下的關口上失去了對手,可以順利地入侵阿富汗。但是終究深陷阿富汗泥潭,功虧一簣。唯一的贏家是印度,它終於實現了稱霸南亞的夢想。此整個南亞,除了巴基斯坦,甚至已經沒有一個國家敢對它的強盛發出質疑的聲音了。

南亞除了印度外,還有兩個人口過億的國家,一個是巴基斯坦,一個是孟加拉國,這兩個國家從1947年開始屬於同一個國家,孟加拉國被稱為東巴基斯坦,直到1971年脫離了巴基斯坦獨立,改名孟加拉國。

印巴兩國曾爆發了三次戰爭:1947年第一次、1965年第二次、1971年第三次。圖為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炮兵在查看繳獲的印度野戰炮。

二戰後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而當時英國治理下的印度和中國不一樣,它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是由各大小邦組合成的,所以大多數印度人來說而沒有大印度統一的認同,他們只認同自己的邦和宗教信仰,這裡的宗教就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而這兩派信仰和生活習慣嚴重不同,誰也看不慣誰,幾百年來兩派的衝突一直沒斷過。

印巴對峙天天都在上演。

比如印度教來說牛是他們的神物,不吃牛肉,而伊斯蘭教呢,他們主要吃牛肉,所以經常殺牛,所以巴基斯坦獨立運動的領袖就說過:印度只是個畫著的國家,我要吃牛肉,而印度教的人跟我握手後都要去洗手。於是在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教形成一個國家叫印度,伊斯蘭教形成的地區屬於西巴基斯坦,信仰穆斯林的孟加拉歸屬巴基斯坦,稱東巴基斯坦。

穆吉布·拉赫曼,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理,可4年後軍事政變,他成為了這個新生政權的殉難者。

獨立以後的巴基斯坦也不穩定,因為政治軍事中心全在西巴,而處處劣勢的東巴民眾滿,於是掀起了自治的旗號,以新興資產階級為代表人物的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為領袖,這其中和印度的關係也暗流涌動,到了1971年3月開始掀起了獨立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起義軍遭到了西巴的軍隊鎮壓,打敗後的西巴逃往印度,而後再捲土重來,敗了再次逃亡印度,而且印度處處提供援助,於是在同年12月西巴空襲了印度,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如今的孟加拉國有三多,人多、蚊子多、雨水多。圖為孟加拉一個火車站站台。

悲劇的是這次印巴戰爭由於印度提前準備,西巴戰敗投降,印度也見好就收,無力再支配東巴起義事宜的西巴只能眼看著孟加拉國獨立。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深遠影響南亞乃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印巴分治」就此形成。當初設計這個分治方案的英屬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伯爵」。

設計是這樣的: 印度被分為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構成,但東巴基斯坦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僅佔全國總面積約16%,中央政權一直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裡,因而引起東巴基斯坦人的極度不滿。印度看到了東西巴基斯坦的這道「裂痕」,於是採取各種方式在東西巴基斯坦之間打入「楔子」,離間兩者關係。

尤其是:在1947年和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因為克什米爾進行了兩次戰爭,由於東巴基斯坦的存在,巴基斯坦其實是可以左右開弓的,印度對此也是如坐針氈,所以見縫插針挑撥離間,終於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建立了孟加拉國並成立了臨時政府,印度則以戰爭手段支持孟加拉國的獨立,同年11月,印巴第三次戰爭爆發,印度軍隊大舉進攻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同年12月,達卡(孟加拉國首都)被攻陷,巴基斯坦在東巴基斯坦的駐軍投降,1972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對於孟加拉國的獨立,印度可謂「勞苦功高」!


70年前的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深遠影響南亞乃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印巴分治」就此形成。

當初設計這個分治方案的英屬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伯爵」應該也沒有想到,他為南亞次大陸設計的建國方案,直到今天還讓印巴兩國厘不清邊境問題,以至於關於印巴邊境衝突的新聞,仍然不時的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這種以宗教信仰來劃分國家的做法,更是使得整個南亞國家間的博弈,猶如諸神的戰場一般。

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

1947年10月,由於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存在爭議,引發了持續時間達15個月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其後兩國又分別在1965-1966年、1971年,分別進行了兩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促成了「東巴基斯坦」地區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按照過往的認知來看,印巴分治這筆帳顯然是要算在帝國主義英國身上的。正是這個居心叵測的老大帝國,不甘心失去在這顆「英國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上的影響力,才會造成今日印、巴對峙的局面。

不過,如果就此認為印巴分治的局面的形成,完全是英國人陰謀操縱的結果,多少也有點「冤枉」他們了。2014年,那場險些成功的「蘇格蘭獨立公投」,讓很多人有一種「英國發起狠來連自己都打」的感覺。

英國人為印巴設定以宗教信仰為識別標準的分治方案,與其一直以來所秉持的政治價值觀有關。分治方案主要源自歐洲一個地緣政治理論一一"天然疆界",山脈分水嶺和河流是最好的「天然疆界」,也容易充當國家安全的天然保衛者。其中分水嶺對族群的劃分要更準確些,畢竟在沒有政治干預的情況下,同一河谷地區生活的社群,容易基於同樣的環境而形成共識。

正因為如此,英國在統治南亞時,才會把「英屬印度」的西部邊界,推進到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的山脈之上。而在歷史上,弱勢的印度統治者,其實從未真正統治有效過這片山地上的民族。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巴基斯坦今天仍在為西部山地區的普什普人(阿富汗主體民族)、俾路支人分離主義者而頭疼不已。尤其是經常以「基地組織巴基斯坦分支」、「巴基斯坦塔利班」形象,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區製造恐怖事件的前者。

另一個原因便是西方推行的"民族自決"式的民主,很顯然,英國人是非常了解「印度」的潛力的,一個強大而又地理邊界完美的印度,並不符合英國日後希望保留影響力的需求。因此雖然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或者說佔據人口多數的印度教政治精英(包括聖雄甘地),並不願意看到印度被肢解,甚至還向英國人提出了,能否將之前英國王室直轄(沒有納入英屬印度範圍)的斯里蘭卡,納入獨立後的印度聯邦的想法,但英國人還是異常「公正」的決定,支持希望脫離印度的伊斯蘭教信仰者,走上獨立建國的道路。,

當然"印巴分治"印度國內問題也是原因之一,但相比英國殖民帝國的操控與干預並非根本原國,這個世界並非沒有解決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方案。只是印度已經積重難返!

而印度這個國家,國內問題成堆,對外卻充滿霸權主義野心。在東巴獨立問題上如英國一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夥同蘇聯一起成功支解巴基斯坦。


詳解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國關係,以及孟加拉是如何脫離巴基斯坦的秘史。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信仰的是伊斯蘭教。

根據宗教信仰劃分,孟加拉被分解為:西孟加拉歸印度,東孟加拉歸巴基斯坦(亦即東巴基斯坦)。

1971年,印度於介入巴基斯坦西部與東部的紛爭,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造成巴基斯坦分裂,東巴基斯坦取得獨立,建立孟加拉國。

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後,同年11月,印巴又一次爆發戰爭。

12月初,戰火蔓延到西巴基斯坦,局部衝突發展成全面戰爭。

12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巴雙方儘快停火和撤軍。不過印軍仍持續大舉進攻。

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巴基斯坦守軍全線停火,意味著戰爭結束,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


1971年12月17日 (農曆十月三十),印度和東巴 基斯坦之間的戰爭結束。

1971年12月,印度和東巴基斯坦之間的戰爭結束。12月16日,印度軍隊佔領了達卡。12月17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在這場戰爭中,印度佔領了巴基斯坦大約2240平方公里的領土。東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印度原為一個國家。1858年,整個南亞次大陸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按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巴基斯坦獨立後,政局動蕩不定。1971年3月,穆吉布·拉赫曼在東巴基斯坦發動不合作運動。隨後宣布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立即對東巴進行軍事鎮壓。同年12月,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對巴基斯坦發動武裝進攻,肢解了巴基斯坦。


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以準備充分的20萬兵力多路出擊,迅速擊敗東巴軍隊,在一個月內成功攻佔整個東巴14萬平方公里河網縱橫的土地,迫使近十萬巴軍投降,在美軍航母進入孟加拉灣之前肢解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誕生。在這場戰爭中,印度充分發揮海空優勢,以航母為主的海上編隊對東巴進行封鎖作戰,並以艦載機對東巴戰略目標多次空中打擊,成功切斷東西巴基斯坦聯繫,孤立東巴。為最後損失不大一路潰退入達卡的巴軍投降創造條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