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大戰,趙孝成王派趙括替換老將廉頗,結果被秦軍大敗,四十萬趙軍全被坑殺。趙國的國防力量受到毀滅性打擊。

趙孝成王又羞又愧,只好再次起用廉頗,封廉頗為相國,食邑尉文郡,賜號信平君。

燕王派相國栗腹出使趙國,以五百金為趙王上壽,與趙國結好。

栗腹回來後,對燕王說,經過長平大戰,趙國的丁壯都死光了,剩下的男人除了老的就是小的,根本沒有戰鬥力了,現在正是消滅趙國的好機會。

燕王問昌國君樂間,這事靠譜不?

樂間說,趙國曆來是四戰之國,他們常年接受戰爭的洗禮,人自為戰,全民皆兵,根本不怕打仗,戰鬥力也不可小覷。我們千萬不要輕舉妄動,不著狐狸惹一身騒。

燕王說,我們以多擊少,用兩倍於他的兵力行嗎?

樂間說,不行。

燕王急了,那用五倍兵力行不?

樂間說,不行。

燕王大怒,你小子這不是跟我故意搗亂嗎?

燕王又徵求群臣意見。

群臣這些年都被訓練好了,明白誰說真話誰倒霉,都學乖了,見燕王一心要攻伐趙國,於是全都躬下身子高舉雙手激昂地說,大王英明,在您領導下分分鐘就能把趙國給滅嘍。

燕王大喜,當即派栗腹和卿秦為大將,分兵攻打趙國的鄗和代地。

趙王命廉頗為將,趙軍同仇敵愾,大敗燕軍,擊斃栗腹,生俘卿秦、樂間。

樂間勸燕王不要做蠢事,但燕王這樣的蠢人不聽,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結果捉雞不著反蝕一把米。

栗腹給燕王出了個餿主意,滿朝文武看著燕王的眼色說話,結果兩個傢伙一個被殺一個被俘,成了天下人的笑料。

最冤的是樂間,跟燕王直言利害,不被採納後又隨軍行動,最後也做了趙軍的俘虜。一個國家的戰略錯了,忠臣良將再有本事也是白搭。

當然,廉頗這個戰勝國的元帥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

因為,憑趙王的智商,他和燕王不過是半斤八兩。

趙軍大破燕軍後,乘勝追擊,圍攻燕國都。

就這樣,燕趙之間來來往往打了好幾年,正打得熱鬧時,秦國又乘機打趙國和燕國的主意,趙國與燕國被迫罷兵求和,聯合抗秦。

這麼多年趙國能夠在強國夾縫裡掙扎生存,全靠廉頗這個「趙之良將」苦撐危局。

但,趙孝成王並不信任他,也不喜歡他。主要還是覺得他說話太直、太臭,不會來事兒,不會揀領導喜歡的話說。也就是在軍事業務上還有點用處,所以一直還將就用著他。

二十一年,趙孝成王卒。

廉頗率軍攻破秦國繁陽,戰事正節節勝利的時候,卻突然被解除兵權,換了個沒有多大本事、只會拍馬逢迎的樂乘。

廉頗一時激憤,打跑了來接收兵權的樂乘,然後單騎出逃魏國。

論理你可以說廉頗是個叛國者,也可以說他不忠誠,但像趙孝成王這樣愚蠢、自用的國君保他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不出走,等著挨刀,那不是標準的大傻子嗎?

你可以說君為臣綱、國為民綱,為臣、為民的必須絕對忠誠,但別忘了後面還有兩句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不正,民起攻之。

這是為臣的為民的天賦權利,如果沒有了這個權利,與地下的螞蟻、山上的牛羊還有什麼區別?


這話放在大一統王朝才有市場,戰國是個什麼時代?大爭之世,對於人纔則是合則留、不合則去,哪有那麼多條條框框!諸侯國都是各顯神通招攬人才,如果都靠人身屬性來誅心,那這個國家基本就完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戰國的歷史,戰國時代哪國出的人才最多?答案應該是魏國,但是為魏國效力的卻屈指可數,所以魏國除在戰國初期一時崛起,之後便一蹶不振,人才的流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去了秦國,衛鞅、張儀、范雎皆是如此,而這三位分別又都是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位明君在位時的主政人物,對於秦國的崛起以及最終的一統天下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像吳起這樣先為魏國所用後來又遭到排出而去他國效力。之所以如此,與魏國武侯後期開始,特別是昭王停滯變革、不重用人才直接相關。人才自己出於出身終於本國,那是他自己的個人執念,可以去褒揚,但是從諸侯國的角度或者國君的角度,更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良禽擇木而棲。


如果日後李牧也能這樣,至少看這段歷史的時候也算是蠻開心的吧


好鳥擇良木而棲,去那裡更適合廉頗的發展,那個時代牛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再遇上伯樂一樣的主子,對良臣將相來說是毫無抵抗力的。再來個近代的比方,黃埔2期的學員和老蔣征戰沙場,出生入死,最後投靠了共產黨,那他是不是就是道德敗壞了呢?


戰國時期對於國家概念沒那麼強的,比如魏國人才輩出,但卻都服務於別國。廉頗雖是趙國人,服務於別國也沒什麼,至於審判沒必要,


春秋戰國時代,是後人方便理解歷史而標註的,當時還是周朝,各國之間就像現在的省。當時的人尚未被儒家思想所影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概念還沒深入人心,展現自我價值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因此一言不合就投奔他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常見。


在戰國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什麼信義可言,君臣之間相互猜忌,所以廉頗寒了心,看透了一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