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因為雛雞死亡率高而頭痛嗎?

常聽到養殖戶反映, 雛雞難養。此言不虛,因為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 新陳代謝旺盛, 消化能力弱,抗病能力低,飼養不當會引發各種疾病,造成大批死亡,嚴重影響禽業生產和養殖戶的利益。筆者想就雛雞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供養雞戶及同行參考。

一.原因分析

1 沒有把好進雛關

有些種雞羣凈化不徹底, 或者在種蛋的收集、貯存、運輸等環節出現漏洞,導致雛雞發生垂直傳播性疾病,如雞白痢、雞副傷寒、禽腦脊髓炎、雞白血病、雞傳染性貧血等。

由於種蛋、孵出化器,育雛室及其它用具消毒不徹底致使剛出殼的雛雞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導致雛雞發病,引起大批死亡。

2 忽視應激對雛雞產生的危害

接雛後的運輸、高溫、高濕、噪音、驚嚇等應激因素都會使機體代謝紊亂,造成營養吸收不良而生病,應激還會造成密度過大的雛雞羣擠壓死亡,氣候變化及雞舍內有害氣體的濃度,尤其是氨的濃度對雞尤為敏感, 同時還會誘發呼吸道疾病。

3 育雛室溫度、濕度不正常

雛雞對溫度、濕度要求很嚴格。濕度不夠易引起雞隻脫水、濕度過大易導致細菌大量繁殖, 有的育雛室白天溫度高、晚上溫度低,晝夜溫差大,一冷一熱雛雞很難適應容易生病。

4 飼料品質造成營養缺乏症

多數農戶自配飼料配方不合理,缺乏科學性, 不能保證雞羣的充分營養,加上原料市場混亂,偽劣產品多,更不能保證自配料的品質, 長期飼餵這種飼料,雛雞容易造成營養缺乏症,從弱雛開始,並迅速波及全羣。

5 防病、治病不規範

(1)免疫程序不合理

在對母源抗體不清楚的情況下隨意用苗,疫苗用早了,被雛雞機體內的母源抗體中和,不能產生應答反應。用遲了, 機體的免疫應答尚未達到保護水平,雛雞已感染甚至發病。還有些養雞戶圖省事,將多種疫苗同時使用,這樣會使疫苗之間產生相互幹擾。另外,如果疫苗的質量不達標, 運輸和保存不善, 使用方法不當等都會直接導致免疫失敗, 使雛雞得不到很好的抗體保護而感染髮病。

(2)用藥不規範

有些養雞戶發現雞羣有異常就立即用抗生素,一種不行就換另一種,或者乾脆多種藥物同時使用, 不考慮療程和配伍禁忌, 而且只注重用藥不加強護理,結果收效甚微損失很大。

二.對策

保持育雛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 注意通風換氣, 飼養密度不宜過大,給以充足、乾淨的飲水。合理配製全價飼料,提供優質全價的營養日糧,定時、定量飼餵。加強防疫、合理用藥,要針對當地疫病發生的流行特點,結合雛雞的母源抗體水平和各種疫苗本身的特點, 制定出一個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時選用質量好的疫苗,及時做好防疫工作。雞羣無病少用藥,因為長期用藥一方面會使機體內的正常菌羣遭到破壞而使抵抗力降低, 另一方面還會使雞羣產生抗藥性以致一旦發病某些藥物治療無效。

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 保持育雛室內外環境安靜, 防止雛雞受到驚嚇,捉雞時要輕快,要嚴格控制好光照強度和時間。

實行全封閉育雛, 搞好育雛室內外環境衛生, 建立合理的衛生消毒制度, 這是凈化環境切斷病源的良好途徑。同時經常觀察雞羣變化情況,對異常現象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及時採取措施,減少損失。

加強種雞羣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使商品化雞來源於健康的種雞羣,要凈化環境,消滅垂直傳播的病原。抓好種蛋的收集、貯存、運輸等環節,防止污染,入孵前要做燻蒸消毒。孵化前對孵化機徹底消毒, 孵化過程中控制好溫度、濕度。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網路禽病防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