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ra上一位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作爲一個CS專業的本科生,十分好奇大神們博士階段都在幹什麼。做研究到底指的是什麼?除了做實驗,看文章,還有什麼?research的大致流程是什麼?雖然知道很多事情還是要自己經歷才能明白的,但讀博士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經歷的。希望讀過博士或正在讀博士的大神們能夠談一談自己的想法、經歷以及得失。”

Jean Yang

CS專業助教,獲得UCI CS專業的PhD學位

對我來說,讀PhD期間最典型的日常一般是這樣的:

白天工作6-10個小時。中午跟朋友吃個飯聊個天,每天開一到兩個小會,然後做點鍛鍊。晚上跟朋友一起吃晚飯或者再來點其他活動。我喜歡早點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樣到晚上的時候我就有更多時間做專業之外的其他事情。

幾年博士讀下來,我發現,讀博最有趣的部分是你可以完全自由掌握自己的時間,你可以在幾種不同的日常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我自己就有好幾種典型的日常模式,如下:

模式1: 上課模式

通常讀博的第一學期會有很多理論課需要上,還會有茫茫多的作業要忙活,而且上課和考試的時間相對也比較固定,所以在這種模式下我通常會每天固定時間段起牀,去lab或圖書館或自習室開始看paper、碼代碼、寫作業,然後有課上課,沒課參加點活動或者實習。這個學期我都會過的像白領一樣,每天工作8小時,週末來個雙休。

模式2:系統構建模式

上完理論課後,多數CS博士狗都得開始學習System-building。具體要花多長時間取決於你的項目和能力。

對我來說,我通常要花費很長時間來完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段時間就比較痛苦了,一般每天工作12小時甚至15小時,其他的課外活動也會相應的減少。

模式3:思考模式

當你開始做一個項目的時候,可能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去思考,比如思考項目的方向,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怎麼解決……

這段時間我通常都是一早帶着電腦和筆記本去咖啡館或者圖書館,然後苦思冥想幾個小時,想到什麼了就趕緊記下來再查資料什麼的,想累了就放鬆下或者跟其他同學交流交流,有時候其他人也會給你很多靈感。

模式4:寫作或準備演講模式

無論什麼專業的博士都免不了要把自己的想法或研究內容表達出來。通過論文的形式或者presentation的形式都是對自己表達能力的一種考驗,通常每當這個時候我都需要至少閉關以便集中精力完成。

模式5:學術交流模式

大多數PhD學生博士期間都會參加很多學術會議。每當外出參加學術交流會議的時候,我總是把這視之爲跟更新領域前沿知識和結識他人的好機會。

通常我會很早起,吃早飯的時候跟其他參加會議的人交談一下,午飯和晚飯也儘量和其他人一起。就是如果你想充分利用這樣的學術會議的話,在所有的集體休息和聚餐活動中出現是很重要的,一次好的學術交流會議就像一個巨大的學術寶庫,你總能夠發現對你有幫助或讓你感興趣的項目和學者,這是絕佳的認識大牛的機會。

模式6: 會議模式

大多數博士生不會有太多會議要開,可能一週或一個月跟導師交流一下研究進展或者彙報下結果。

嗯,博士狗的日常大概就是在這幾種模式之間切換吧,每個人安排或側重點不同。

Barry Rountree

亞利桑那大學CS專業PhD

說實話,讀博和其他學生階段的日常並沒有什麼太大不同。你仍然可以睡到中午才起,吃完午飯溜達到實驗室,瀏覽下今天的新聞、跟同學聊聊天,上個課看會文獻做會項目,然後吃個晚飯結束這一天。生活的內容其實是一樣的。

讀博的不同之處在於你對所研究項目的深入程度。你所感興趣的課題或項目可能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研究,你的導師或領域裏的大牛或許可以幫你指點方向,或許不能,想要做出結果完全看個人的投入。

你可以連續一個月都在思考或假裝思考同一個問題,然而並沒有想出什麼有效的、專業的解決方法,如果再過一個月你仍然沒有絲毫進展,導師可能會讓你放棄這個問題進行下一個問題。但是問題是,你不可能一直這樣失敗——換項目——再失敗——再換項目……

所以你開始拿出草稿紙、拿起你最喜歡的筆開始試圖認真對待你的問題。有時候你會研究到晚上9點,有時候你要研究到凌晨3點……

當問題的解決方法似乎有點眉目的時候,你感覺自己的心臟漏跳了幾拍,你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經驗告訴你過於簡單的解決方法通常都不是什麼好方法,經過再三檢查後確定沒問題你告訴你的導師你的研究有進展了,如果一切順利,你會保持這種亢奮狀態一段時間直到遇到下一個問題……如果不順,你會覺得,完了,整個項目完了,你的人生也完了……直到想出下一個解決辦法。

這樣循環往復幾次,到你處理你的第20幾個問題的時候,你的心態就比較淡定了,可以前1秒說着,我這項目整個就是坨shit,完全做不下去,下一秒就在討論晚飯吃什麼……

這樣的生活持續幾年後,慢慢地你開始掌握所有科研所需要的技能,你能夠越來越高效淡定地處理所有的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法的時間越來越短,那些令人不安的恐慌和質疑自己也逐漸消失。

跟本科和碩士相比,你不需要再考前突擊幾個通宵完成考試或者寫完論文,過去你掌握的所有應對考試的技能都是無用的,讀博是一個更長期更需要自我規劃的過程,風險很大,但是收穫的成功更令人有成就感!

最後,想說讀博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沒有之一。

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享受孤獨並從中尋找快樂,嗯!

PhD 的學習工作強度有多大?

哪怕累成狗,讀完了戴帽子的那一刻都值了。。。

不同研究方向和學科差異挺大,得身體力行去做實驗的學科強度都很大,CS(計算機科學)方向會大概好一些。

我日常作息一般是早10點晚7點在辦公室,晚上把實驗跑上了一般就去做gym,攀巖,看閒書(最近在看Machiel Lewis的新書Undoing Project),或者練琴去了。

晚上1點之前睡覺,8點半起。

週末從來不去實驗室,週六下午攀巖,週日下午樂隊排練,上午嘛睡到自然醒,晚上跟朋友吃吃飯啥的。

之前三年每年暑假IT公司實習三個月(被公司包養的感覺,三餐+corporate housing,大家懂的),每年寒假回國探親大概一個月。感恩節或者聖誕節會有一次長距離的揹包旅行(去年是roadtrip去keywest,今年去的是祕魯)。但是,deadline前每週工作100個小時是經常的=,=(恩,我們的樂隊名字就叫Deadlines)。

讀PhD畢竟是智力密集型行業,靠勞動密集去堆積竊以爲不可行。

我很多時候是在跑步機上或者看閒書的時候一下來了研究靈感。

讀PhD本身是個長跑,合理安排和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想想看20多歲裏最燦爛的5,6年時光來攻讀PhD學位,路上的風景往往會比結尾更值得欣賞和體會。

最後轉一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的段落,以此與在PhD戰線上奮鬥的各位共勉(其實裏面的一個關鍵道理是勸各位要鍛鍊好身體):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BY 周博磊

我來大概說說純數學博士在我們這邊的感覺吧。

事實上要做純數學並不是要讀多少東西,要學多少知識才能開始做。數學注重的是理解。有可能在精讀完兩三篇文章,你就可以開始動手做問題了。

再者數學並不要做實驗,所以每天你有大量的時間。一般而言就想問題,讀論文,聽講座,然後刷刷人人微信嗶哩嗶哩什麼的 2333333……

【補充:最近覺得數學方面最花時間的其實是寫論文。主要是你在論文中要表述清楚,讓評審人看的時候能夠看懂。各種註解各種語法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都要掌握好。因爲這個導師大人已經批過我好幾次了。說真的,這個實在是太耗費時間了,但是又沒辦法。總比被評審員無情地打回來重新改好吧……】

數學最重要的是想法,而想法往往是需要靈感的。用功固然好,但是在某個時間內太過於專研某個問題往往會走入死衚衕。欲速則不達。

另外,學數學的人往往是因爲興趣使然,因此很有可能在你回家的路上你無聊都在想問題(我經常這麼幹,反正又不要做實驗,並且好幾次我就是在回家路上得到靈感的),甚至於打遊戲看動漫洗澡的時候都有可能花那麼一兩分鐘的時間去琢磨一下(笑)。

所以很難說數學工作者每週或者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多少,不過興趣會促使你不斷地前進。

曾經有段時間我做不出問題很苦悶,導師教育我時說了一段話:

What is important? Having progress? But if you do not have any progress, sun still rises. Maybe garde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but it may not be that important.

所以現在感覺比較工作時間刻苦努力程度什麼的都是很可笑的事情。

工作到自己覺得能夠承受的程度那就是合適的。事實上,自律的人永遠不需要人催促;而不願意工作的人,無論你多少皮鞭都是無用的。

觀點放在前面:我對於過分片面強調工作時間對於PhD重要性感到十分反感

先說身份,中西部某公立大學在讀PhD,之前在物理系就讀,現在正在策劃轉組。

再說原來的情況,之前的實驗室大概週一到週五都是起碼朝九晚七,經常會九點多才能回家,週末也會去工作,所以算一算還是可能湊夠60-70小時一週的,實驗室另一位同學更是做到了幾乎七天至少10小時在實驗室和辦公室。

現在的情況,現在打算加入的實驗室是做生物信息,沒有實驗要做,都是跑程序處理數據,大概一天在學校8小時,週末也比較自在。

再來詳細回答題主,看題主的意思是想對自己嚴格要求,督促自己讀博期間取得好成績。

不過我有幾點看法:

談完這幾點負能量的看法,我想總結下我的感觸:

讀phd最重要的是興趣,很多時候讀phd相比於其他選擇,犧牲了個人時間金錢以及很多其他的東西,如果只是爲了逼自己,再把開心犧牲掉,感覺就沒什麼意義了。

而如果你在讀的過程中真正覺得開心了,恐怕時間也不是什麼問題了。

施一公那個文章裏也提到,他最後有段時間每天都只睡三四小時,其他時間都主要來實驗,但是因爲一直有進展,所以內心一點也不覺得苦。反過來,有國外網友說蒲慕明組其實沒有培養出多少科學家(具體情況我不清楚,如果有人能統計下最好了)

it is noteworthy that given the number of high-profile publications out of Poo's labbe,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scientists it has spawned is extremely low. This can be contrasted, for example, with Richard Axel or Eve Marder.

可以想見的是,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恐怕是對科研的極度反感的情緒,自然也不會再畢業後再想繼續科研了。

所以還是希望能找到自己興趣所在並且樂在其中!但是如果找不到這樣的狀態,也不必過於強求自己,每天做做實驗,課餘時間上上網搞搞自己的個人愛好,生活不也很美好麼?

BY CS阿杜

文章綜合整理自:美國博士(USAPhD),打滾留學(dagun2abroad)

來聽聽轉學的奧祕吧!

4月初,睿騰美國轉學專家聯合創始人Michelle Jin博士將爲大家帶來講座!

主講人 Michelle Jin博士

睿騰教育 聯合創始人

美本轉學顧問第一人

多年積累豐富轉學申請經驗

著有《美國大學轉學寶典》一書

引領美國轉學新徵途

Jin博士主要爲同學們解答以下兩個疑問:

-END-

你可能還想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