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也在網上看到了一個街采視頻。視頻中,有很多朋友反應,希望運營商不要再出合約機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運營商合約機補貼跟不上

國資委要求國內三大運營商減少營銷費用20%,而且是三年內連續降低,總計減少費用高達400多億元,其中很大部分就是減少對手機廠商的補貼,一擊擊中合約機的核心競爭力。而且由於以前習慣了運營商補貼帶來的低價,廠商們對於合約機的體驗不但不重視,還會預裝非常多無法卸載的運營商服務或應用,嚴重拖累了本就配置不高的手機,所以在人群中口碑一直不佳。

原因二:合約機捆綁條款太多,用戶被束縛感強

  1. 必須要和移動聯通電信簽訂兩年的合約,承諾在這兩年里每個月必須要有一個最低消費,手機越好,每月最低消費就越高。

  2. 在合約期內,您用來辦理合約機的手機卡不能銷戶、停機,就算您不用,也會每月扣取最低消費。

  3. 合約機一般都需要定製很多沒有必要的軟體,而且這些軟體如果沒有root過手機的話是不能刪除的。

原因三:通信資費越降越便宜,合約機套餐資費卻雷打不動

以中國聯通iPhone7的32GB合約機為例:

如果套餐月費選擇196元,可以使用國內語音500分鐘,流量3G。每月返還話費91元,24個月累積返還2200元。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

5399元(合約機價格)+ 196元(最低月費)x 24(月數)- 2200元(總返還話費)=7903元

這意味著用戶購買這台合約機,24個月總計消費7903元。那如果相似的套餐內容,用戶選擇了購買「一台裸機+市面上資費划算的手機卡」又需要多少錢呢?

這裡以蝸牛移動推出30元3個G全國流量的「牛王卡」為例。

5388元(手機價格)+ (30元(套餐費)+ 75元(500分鐘話費)) x 24(月數)=7908元

這樣算下來,合約機僅僅比「裸機+套餐」便宜了5塊錢!為了節省這五塊錢,意味著用戶將被合約機的條條框框舒服兩年時間。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機卡資費只會越來越便宜。這或許是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購買合約機的原因了吧。

以上。


對於買慣裸機的用戶來說,有必要在開篇就介紹什麼是合約機。合約機指通訊運營商與手機廠商合夥定製的手機類型,用戶通常只需要以存話費的名義存入一定金額,並與相應運營商簽約,就可低價甚至免費獲得一部手機。但是可選擇性也在變小,以往的上升趨勢也在逐漸拉低,據不完全統計大多數用戶在購買手機時都很少選擇合約機。

那麼合約機到底差在哪呢?

1、機卡不能分離

辦理合約機時,運營商會在系統中登記手機的IMEI碼,每個手機的IMEI碼是唯一的,系統會定時檢查這台手機的數據記錄,如果檢測機卡分離就會停止服務或者停止返還合約內的話費。

2、無法隨意改動套餐

由於合約機會每個月返還話費,所以套餐內容無法隨意更改,只能升級套餐,無法降級。很多合約內送的流量都是省內流量,所以如果離開歸屬地則無法使用,也無法更改,不適合經常去外地的朋友。

3、內置運行APP

運營商為了推廣自己的服務會在合約機內內置自家APP,通常都是系統應用,無法卸載,而這些服務好多都是功能機時代的產物,很多功能都以被替代。

4、合約期過長

運營商推出合約機很多都是為了推廣自家的服務,比如3G網推行時就有一大批3G套餐的合約機出現,可無奈的是通信技術的升級也十分快,好多用戶辦的3G合約機還未到期,4G網路已經普及。而且人們換手機的周期也越來越短,動輒兩年的合約機顯然會限制用戶的選擇,也不利於手機廠商的發展。

5、合約不公平

合約機的條款通常是偏向運營商自己的,在合約期內(一般兩年)手機卡不能銷戶、停機,就算不用也會每月扣取最低消費。而有的用戶還是在使用多年的手機號上綁定合約,這時候為了能繼續使用舊的手機號也只能應允合約機的規定。

另外隨著新一代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的中堅力量,去營業廳購買合約機這種老舊的購機模式已經不再受到歡迎,尤其在電商、互聯網千百元機崛起後,用戶購買合約機的必要性幾乎為零。對於運營商而言,取消對合約機的補貼則影響有限,因為最需要發展抗衡中國移動的中國聯通在3G時代就憑藉合約機,特別是iPhone合約機收穫了不少穩定客戶。事實上用戶無論從哪購買的新手機最終也必須入網,運營商可以把錢轉投在套餐優惠、話費降低上,同樣能吸引客戶選擇。

而還有一個消費趨勢是,手機用戶似乎更願意選擇「裸機」,不想被捆綁。每月286元的套餐,用戶根本不用不到那麼多。在國內,雖然三大運營商的合約方案已經「萎縮」了很多,但仍然有不少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方案。


  

內 因 

  運營商補貼投入減少

  造成合約機市場「萎縮」的直接主因,是去年中開始,三大運營商的營銷費用大幅度減少。根據國資委的要求,三大運營商在三年之內削減20%的營銷費用,並且將三年內逐年降低,預計三年下來總計減少營銷費用400多億元。這直接導致運營商很難再像以前那樣,提供較為豐厚的合約機補貼。

  廣東某運營商內部人士就向記者感慨:「很多合約機項目不是我們不想做,按照市場需求,像以前那樣只要一推,肯定有市場,但是的確現在沒有這個(預算)額度,根本沒法做。」最典型的就是iPhone 6的合約機套餐,如果拿出以前iPhone 5或5S的合約機套餐一對比,便不難發現,三大運營商的合約機方案,消費者要自掏腰包的比例已經比以前高了很多。

  外 因

  消費者更願意選擇裸機

  而還有一個消費趨勢是,手機用戶似乎更願意選擇「裸機」,不想被捆綁。手機用戶黃先生在2012年的時候辦了一台iPhone 5的三年套餐,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合約到期,而市場上各款新機走馬燈似的換了一茬又一茬,iPhone 6都已經不新鮮了。這令黃先生非常感慨:「套餐捆綁太辛苦了,而且實際上每月286元的套餐,我根本不用不到那麼多。」


最近看了很多篇文章,關於移動要發布反人類的閹割版雙卡智能機,品牌我就不說了,其實也就沒什麼大事,但不順應市場的發展了,因為人家電信聯通都聯合推廣支持大力生產全網通雙卡雙待智能機,讓用戶有自主選擇權,但移動不樂意了,非要截胡!一家獨大推廣反人類的打著所謂的全網通旗號的閹割版手機,而且手機制式介紹里含糊其辭,愣是讓消費者半天摸不著頭腦,就是要讓消費者入坑,既然移動你都知道要打全網通的旗號才能賣得出設備為什麼還要推定製版?你是什麼居心?旁人一想心裡明白,而合約機跟定製機稍不一樣,合約機在以前的市場還是比較認可和大的,但在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社會,智能機儼然成為快消產品,合約機漫長的捆綁設備使用時間已經不能適應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再加上現在4G套餐類型遍地開花,總有一款適合消費者,信用系統也順應現在手機的發展興旺起來,什麼信用卡,芝麻分花唄或者類似分期信用機構都能支持分期購機,借款。消費者只要看到喜歡的手機,那麼舊的自然可以順手扔了沒後顧之憂,但合約機不行,得捆綁使用,還不能欠費,還設最低消費。麻煩!所以一旦合約到期,用戶不再喜歡再買合約機了,哪怕看起來再便宜!因為用戶都知道合約機不太適合這個互聯網快消時代了。


合約機越來越少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外因,也就是用戶體驗,另一方面是內因,也就是運營商。

從用戶角度來講,合約機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合約機具有很多限制,比如套餐,只能選擇運營商全國4G套餐且有最低消費,資費不靈活。用戶完全可以選擇自己買手機,選擇廉價套餐,費用有時候會比合約機還要便宜。用戶購買合約機,運營商也會要求必須在網2年或以上,時間上不靈活。

如果在合約期內,手機丟失去營業廳辦理解除合約,需要在公安機關報案並提供公安機關出具的丟失證明。要是手機需要維修換機,也要帶著制定維修點出具的證明去營業廳更改新手機的IMEI,否則運營商可能會認為你違約,會出現限制手機號的正常使用、不返還預存款的情況。

另外,合約機一般是定製機,會預裝很多運營商的app且不能卸載,在移動購買的合約機一般不是全網通手機。這些情況對用戶來講都是很不友好的體驗,所以排斥合約機。

從運營商角度來講,合約機屬於運營商先行購買手機,再出售給用戶。但是購買合約機的人越來越少,就會給運營商帶來庫存壓力,並具有一定風險。而且合約機對於運營商來講,回報周期長,收益少。中國聯通已經取消了存費送機的合約機,統一變為購機送費,一來減少了賦稅,二來減少了補貼成本,變相減輕了運營風險。

另外,工信部也一直要求運營商縮減對合約機的補貼成本,運營商也就逐漸把重心從合約機上移開了。

綜合以上兩方面,合約機減少是必然趨勢。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合約機是作為一種捆綁式銷售模式,他將服務跟硬體捆綁在一起售賣給客戶,限制了一個時間內消費者的某些消費行為,而且其中某些軟硬體功能是經過閹割的,消費者無法體驗所有的功能,;而直接購買裸機的話就不存在這種現象,消費者可以自主決定使用多長時間,以及自己的使用習慣,不存在諸多限制。這是二者一個顯著的區別,那問題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


合約機是指購買手機時要跟通訊運營商簽訂合同才能買的手機,合同要求一般是用戶每月承諾話費最少是XXX元才行,其實就是簽訂了一個低消合約,然後再交少量的購機費就可以了。有的月話費低消金額比較高的,甚至可以免費獲得一台手機。這種合約機一般適合每月話費本身就很多的人用,要不然根本不划算。

但是現在因為網路越來越發達了,人們打電話發簡訊的次數越來越少,一般都是改用網路通訊工具聯絡,主要走流量就可以了,而流量套餐方面這幾年也降了不少錢,所以大部分人的話費遠達不到合約機要求的水平。而且合約機一般一簽起碼是一年,大多數都是兩年,兩年時間使用運營商要求的話費套餐不能更改其實算下來並不划算。加上現在電商渠道買手機也能便宜不少錢了,所以現在用合約機的人才越來越少了。


美國主流運營商全部取消合約機。之前T-Mobile是第一家停售兩年合約的美國大型運營商,該公司早在3年前就採取了這一措施;AT&T去年初效仿了T-Mobile的做法,限制了兩年合約的銷售渠道;Verizon也在8月取消了合約計劃;近日,美國移動運營商Sprint證實,該公司將停止銷售兩年合約機。至此,美國四大運營商將全部以全價和分期付款的方式銷售手機。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合約機銷售模式就是從美國引入的,當年甚至有不少人預測,合約銷售模式將會對中國的手機銷售渠道產生重大變革,運營商渠道將會完全替代公開渠道。幾年過去了,美國市場的手機銷售還是以運營商銷售渠道為主的狀態沒有改變,而國內的市場結構也沒有反轉,隨著美國運營商全部取消合約機銷售,反觀國內市場會有什麼趨勢?看清國內合約機的趨勢,就要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 什麼是合約機銷售模式?

合約機是指通訊運營商與手機生產商合夥定製的手機類型,用戶使用該手機必須和指定運營商簽約,而且要一次性付清租機款(大多以存話費的名義交清)。

一般來說合約機不能換卡,換卡後輕則鎖機不返話費,重則還需交違約金。儘管有這樣那樣的限制,但是合約機比裸機有很多好處:市面上裸機的貨源不好保證,而合約機一定是行貨,而且簽約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國內聯通一般為兩年)不用交或很少交話費,其實摺合下來,用戶花在手機本身上的錢就比較少了。

| 為什麼美國主流運營商逐步取消合約機?

弄明白了合約機的銷售模式就知道有三個關鍵因素:一個是手機終端,一個是套餐,一個是合約利益推力。這三個因素決定了合約機的出生和消亡。

而這三個因素恰恰就是決定手機市場特徵的關鍵。簡單點說就是,一是用戶不喜歡了,二是運營商也貼不起了。

我們先看看看美國手機市場的特徵和變化。

原先美國手機市場三大特徵,一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價超過500美元的智能手機市場;二是美國90%以上的手機都是通過運營商渠道來銷售的;三是換機速度低於全球平均。

美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手機利潤最高的市場,被視為很多企業海外擴展的最高地——全球最大規模、覆蓋最廣的4G LTE網路,智能手機的兩大平台iOS和Android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在全球都具有影響力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美國的手機生態系統站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所以,基於高價的合約機銷售為主流,運營商的補貼額額度也是比較大的。這不同於中國以千元智能機為主的特徵。

美國手機市場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90%以上的手機都是通過運營商渠道來銷售的。

Verizon、AT&T、Sprint和T-Mobile四大運營商佔據了90%的市場份額,用戶即使是通過其他渠道購買手機,最終也會和運營商的資費套餐進行捆綁。反觀國內的手機市場特徵是公開渠道、運營商渠道、手機廠商渠道並駕齊驅的特徵,這也造成,美國合約機在運營商銷售渠道佔比非常大。

之前美國的手機用戶消費習慣特徵,可以用一句大白話來解釋:美國人喜愛住大房子、開大汽車、用大手機。除了對手機屏幕大比較偏好外,美國人對手機的更新換代並沒有亞洲市場快,平均的換機周期在12-18個月。

隨著全球智能手機迭代更新加速,4G網路的升級,高端市場品牌的頻繁易主新品迭出,原先的這三個手機市場的特徵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用戶更換手機的願望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覺得2年的合約捆綁限制了更換性能更好、屏幕更大、更新智能手機的需求,越來越覺得合約是累贅。在2015年下半年,美國媒體也多次刊登報道,美國再次感慨:我們是真的羨慕中國智能手機換代更快。

從美國運營商的利潤來看,合約機也成了美運營商的滑鐵盧。

美國電信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主要的四家運營商都不惜一切代價的方式來提高用戶數量,一是通過升級提速4G網路,二是合約機終端補貼。其中合約機模式中的購機補貼給運營商們帶來巨大成本。排名第一的AT&T在兩年前曾因過於依賴iPhone手機,導致利潤率下滑了10個百分點。據Gartner的統計,2014財年,全球電信運營商總和的折舊與攤銷前利潤率由2013年的34.5%下降到2014年的32.7%,總和的收入增長率由2.8%下降到2.4%,利潤與收入均呈現增長乏力的趨勢。

反過來看,美國取消終端補貼的運營商通過改變營銷策略,並將精力放在更多強調網路質量、手機套餐的設計和內容服務方面,從而走出了泥潭。美國在去年對網路的重視和對手機套餐的設計理念的改變已經為運營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美國市場,全國幾家大型電信運營商都採取了激進的4G部署策略,很快網路升級的拉動效應就顯現了出來。兩年時間內里,美國前兩大運營商AT&T和Verizon雙雙超過連續幾屆的霸主NTT,分別佔據了行業第一名和第二名位置。這背後是兩家公司利潤的大幅增長,其中AT&T利潤率增長151.2%,Verizon更是達到1213.9%。

| 我國運營商推出合約機目的是什麼?三大運營商都有什麼獲利?

中國的「合約機」應該是3G開網後才出現的事情(以前叫套餐簽約),先是聯通(大家印象最深的合約應該就是蘋果合約,中國的合約機也是隨著蘋果進入中國後開始風行的),接著電信,後來最先上TD的移動也開始言必「合約」。

中國運營商選擇合約機,也是因為國內3G時代網路制式分割造成的——中國移動:TD-SCDMA 中國聯通:WCDMA 中國電信:CDMA2000,而三家相互惡鬥競爭的結果就是,相互閹割對方的制式和頻段,都想通過閹割終端實現逼死對手的目的。

相互閹割的結果也就是各自定製各自的手機,就需要給予手機產業鏈補貼和給用戶合約手機進行補貼,而且三個火槍手更狠,同時在公開渠道、運營商渠道和廠家渠道全部試圖壟斷以此逼死對手,所以合約機的推廣傭金、補貼非常高,動輒過百億上千億。

自3G正式商用之日起,中國聯通就敲定向用戶補貼政策,主要是向入網選套餐用戶進行補貼,採取存話費送WCDMA手機的方式。隨後2010年,中國聯通終端補貼政策也越發清晰,為首批千元3G手機提供的終端補貼高達40%,具體分為「預存話費送手機」和「購手機入網送話費」兩種模式,不管選用哪種方式,用戶獲得的補貼都是一樣的。

隨後電信也大力度跟進,方式大同小異,後期電信也引入了蘋果合約,電信、聯通推行的3G補貼政策,把實惠真正給到消費者手中,讓消費者買得起3G手機,用得起3G資費,同時靠著合約機政策也幫助聯通和電信率先引進國行版iPhone又幫助兩家在爭取高端客戶上更進一步,也使得合約機政策成了業內當時紛紛效仿的典範,也成就了聯通、電信在3G時代的輝煌。當時沃、天翼品牌知名度大增,迅速擊敗了G3品牌。

不管怎樣,合約機曾為運營商在3G時代拉攏用戶立下汗馬功勞。回顧下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2013年業績:中國聯通營業收入2950億元,同比增長18.5%;凈利104億元,增長46.7%。中國電信營收3215.8億元,增長13.6%;凈利175億元,同比增長17.4%。中國移動凈利1217億元人民幣(平均3億元/天),因3G和微信的影響,同比下降5.9%。

中國移動由於在3G時代採用的TD技術,產業鏈幾乎是從頭起步,TD終端瓶頸一直是中移動3G市場拓展處處受限的一大重要因素。無論是高端明星級的終端,還是千元級別的中級終端,與電信CDMA、聯通WCDMA產業鏈相比,TD終端產業鏈顯然無法同日而語。所以,移動每年的終端補貼也都超過百億,但是與電信聯通補貼高端不同,移動補貼的是千元3G智能手機。當然,移動一直致力於補貼低端策略也導致一些品牌的低價形象已建立,當品牌再想建立自己中高端形象,則不太容易。

合約機補貼是把雙刃劍,它有助於運營商渠道的崛起,助力了國產手機品牌迅速嶄露頭角。經過四年的高額補貼,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手機生產國,三大運營商的上萬家渠道從之前的只是提供充值服務變成了主力的手機銷售渠道之一。中國擁有最多的手機品牌,擁有最大的手機市場,全世界70%以上的手機是在中國生產。反觀,當全世界很多曾經知名的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NEC、LG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候,我們聽到了華為、OPPO、VIVIO、小米、中興、華為、聯想、酷派等中國廠商的聲音。

為什麼合約機必定消亡?

不管怎樣,合約機在中國必定也將減弱直至走向消亡。原因如下:

首先,中國當前的手機市場特徵決定

中國通信市場的特徵是個不平衡的市場,看似壟斷,實則是三個火槍手火拚的狀態,而且手機市場已經演變成換機市場。中國三家運營商實際上實力懸殊,移動一家仍然是絕對控盤。控盤是什麼意思?就是能夠左右政策走勢。合約起自存話費送手機,這個就是處於弱勢地位的運營商被迫選擇的道路,不停的送,還要做廣告,貼終端補貼,貼廣告費,把人工成本也就貼進去了。合約機的風行使得運營商的用戶獲取成本激增,快速消耗了運營商積累的利潤。

現在的新增手機市場完全轉化為換機市場,而且已經證明是3G向4G的換機市場,比第一波2G向3G換機市場明顯變小,變弱,變緩!人口紅利結束後,換卡市場會比換機市場加倍縮小,運營商寒冬來臨會加速!什麼意思?就是說,2G時代買了手機要去買張卡才能用,3G時代辦了手機合約就能用,4G時代人人都有卡了只要換個手機就行了,這就是最明顯的4G時代換機的市場特徵。再補貼手機,已是徒勞,手機入口之爭,已經演變成卡槽之爭。

而且,換機的需求頻次比美國更頻繁。國人換手機的速度,似乎有點快。最新資料顯示,中國人更換手機的頻率實際上為12—24個月,平均每18個月會換一部手機,每年有近5000萬—2億部舊手機被淘汰,而國際上平均更換手機的頻率為36個月。運營商動輒兩年的合約也開始成為拖累,不被用戶所接受。

其次,制式減少

制式的減少使得以閹割為目的的補貼失去意義。4G時代技術制式逐步走向統一,3G時代的三種制式已經減少為TDD和FDD兩種制式,需要相互閹割並需要補貼的種類減少了。

再次,三大運營商無力支撐合約補貼。

2015年1-9月,全國電信業務總量增長了25.3%,而運營商的營收增長不到3%,利潤水平下降預計全年降3%左右,運營商收的錢增長很少,利潤還減少,尤其是4G時代,通信市場已重回移動一家獨大局面,電信和聯通只有5%左右的利潤率在市場競爭和「提速降費」的壓力下恐怕也很難保住,距虧損一步之遙,三大運營商必然抱團取暖,自殺式的合約補貼政策必然收斂。受營改增和成本壓降影響,連財大氣粗的中國移動已經表示今後終端銷售以裸機為主。聯通更是在其4G銷售系統上關閉了存費送機的業務模塊。

也就是說,三大運營商面臨增量不增收的巨大壓力,已經無力支撐合約補貼。

最後,公開渠道和手機廠家渠道的崛起需要擺脫合約機補貼的約束。

中國的手機渠道獲取資源經歷過三個階段:

一是手機廠家資源補貼階段,以2G時代的山寨機時代為代表,眾多山寨機廠家當時是渠道盈利資源的主要力量;

二是運營商補貼階段,以3G時代合約機補貼加渠道補貼為代表,當時為爭搶渠道和整合產業鏈吐血補貼的三大運營商是當時渠道盈利資源的主要力量;

即將到來的第三個階段是內容提供商補貼渠道階段,類似BAT逐步會藉助領先於運營商的數據經營能力,成為補貼渠道資源的主要力量。

當前正處在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過渡當中。

在這個過渡階段,除了合約補貼,其實運營商還有很多玩法,既可以量力而行的繼續使用第二階段尾聲的補貼政策,也可以使用過渡階段的補貼政策。比如話費補貼、流量補貼、固移業務補貼、家庭賬戶補貼等等,多說一句當前流量補貼可能最受歡迎;更可以嘗試提前布局利用第三階段的手段,比如與內容商相結合推出定向流量補貼等創新手段,可用的招數多著呢。

不管運營商在不同的階段用什麼補貼政策,運營商最終將越來越回歸通信本質,從營銷拉動為主回到提供物美價廉的網路服務上來,回到國家要求的」提速降費「上來才是正道!

作者 @中國好4G :資深分析師|特約撰稿人|新媒體專欄作者|手機評測專家


曾經買過蘋果合約機,三年付話費合約,先付全額,再每月返還加上補話費,核算下來一台蘋果全部用下來過萬了,真是瘋了。什麼鬼,騙死人。


合約機的開始,是正式能有優惠並且拿到免費手機的,或者是手機話費兩者中免費其一!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小學生都用手機了,我國手機銷量也進入了寒冬時期,除非又有手機技術上的革新,帶來全民換機潮流!而作為運營商,在今天已經少有真正交話費送手機的活動了,多數營業點都是各種坑蒙拐騙,本人曾親自在青島市城陽的中國聯通辦理送繳納話費送手機的業務,本人一直用108套餐,但是直接辦理聯通的優惠業務,每月實際約交70元左右,一年840元,兩年1680元!但是當時的送手機活動是,如果用這個套餐,只能送一個市場價1000左右的手機,而且每月還需自費38元,兩年912元!手機還是你限定的款式型號,只能綁定用你運營商的電話卡,給老人用都不一定合適!而且手機自己去買可能還不要900元,如此算來哪有活動優惠可言?無非就是借著合約機的借口,推套餐,賣手機!遇到年齡大的不懂行情的甚至魚目混珠,1000的手機賣2000!現在誰還那麼傻,各類手機價格網路對比,套餐資費標準也可以網路查詢!這個就跟牽網線必須綁定手機號消費一樣!虛頭巴腦的東西弄太多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