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高房價,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羣體。

正解局出品

香港房價,貴絕全球。

為了平抑房價,港府提議「填海蓋樓」,竟然遭到了強烈反對。劉德華表態支持,也被罵得狗血淋頭。

「填海蓋樓」之爭,揭開了香港高房價的祕密。

1. 房價上天,被逼下海

香港是全球房價泡沫最嚴重的城市。

瑞銀集團發布的全球房價泡沫指數排名,香港前兩年還是在六七名徘徊,今年已經飆升至第一了。

(全球房價泡沫指數排名)

美國城市規劃諮詢機構Demographia發布的《全球房價負擔能力調查2018》顯示,在全球92座城市中,香港連續第八次成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

(2017年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10個城市。來源:《全球房價負擔能力調查2018》)

儘管各個機構的統計口徑不同,但是,全球最貴房價或者最難負擔房價等榜單的冠軍頭銜,幾乎無一例外都給了香港。

香港的多次民意調查也表明,房屋問題是港人最關心的問題。

40 多平方米的兩居室,曾是香港三口之家的基本配置。隨著房價越來越高,這個「基本配置」開始縮水。

統計數據顯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僅為 170 平方尺( 15.8 平方米),比新加坡小100 尺,比深圳小130 尺。

(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

為了將房子賣出去,也為了讓消費者買得起,開發商不斷縮小住宅面積。近兩年,香港就出現了面積僅為11.52 平方米的極小戶型。

(香港住宅樓)

香港特區政府也想調控房價。比如,採取「對非港居民額外徵收買家印花稅」、「提高二套房印花稅」等措施,遏制外來資本對香港樓市的投資和炒賣需求。

但是,高房價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這不,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近公佈了「明日大嶼願景」計劃,計劃在大嶼山東邊一代水域及屯門龍鼓灘填海,建造人工島嶼。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

這樣,香港就能凈增1700 公頃的土地,拿來建設 26-40萬住宅單位,可以容納70-110萬人口居住。

2. 慘遭反對,填海難於上青天

經濟常識告訴我們,導致房價高的重要原因,就是供求失衡。

填海蓋樓,增加供給,不一定能降房價,但至少為望樓興嘆的香港市民提供了新的選擇。

然而,就是這麼一件利民的好事,竟然遭到了強烈反對。

被圍攻最慘的是劉德華。團結香港基金製作了填海宣傳短片《讓下一代看見》。劉德華受邀擔任旁白,表態支持人工填海,招致了眾多反對。

(劉德華被罵,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為其打抱不平)

反對之聲,五花八門。

有人站在環保立場,指責填海損害自然環境;有人敲起了算盤,質疑填海耗資太大;有人從交通入手,認為交通連接是個大難題……

那麼,這些反對,有沒有道理呢?

從歷史看,填海造地,香港早已有之。早在1842年,香港就展開了第一次非正式填海工程。迄今為止,香港填海土地大約7000公頃,佔已開發土地面積的26%,容納了70%的寫字樓面積和27%的人口,如今繁榮的西環、中環、灣仔至銅鑼灣等地區都是填出來的。

(香港歷年填海面積)

可以說,沒有填海,就沒有今天的香港。百年前都能填海,對現在的香港來說,資金、交通更不是問題。

從現實看,雖說環保很重要,但香港人現在連住的地方都沒有,談環保實在是一種奢望。

可見,這些反對聲音,都站不住腳。

3. 土地供給,高房價的大祕密

在反對聲中,有一個觀點,值得注意。

有人提出,填海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想要增加土地,不如回收、開發像高爾夫球場這樣的閑置土地。

甚至有議員疾聲斥責填海計劃是「舍易取難」——

高爾夫球場170公頃,你不做;私人發展商農地1 000公頃,你不做;預留予丁屋的900公頃,你不做;棕地發展超過700公頃,你不做;還有前發展局局長說2000公頃的閑置土地,你都不做。你便選了一個最貴、等於倒錢落海的做法。

這位議員從側面揭開了香港高房價的一大祕密,就是土地供給。

香港的土地可謂是寸土寸金,總面積僅1100平方公里,只相當於北京的1/15、上海的1/6。

即使如此,香港2/3的土地,竟然都是林地、草地、荒地、濕地和灌叢,剩下的採用於城市建設。其中,用於興建住宅,更是少之又少,只佔總面積的7%。

(香港土地利用情況)

因此,香港每年增加的住宅用地極少。有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3年,香港住宅用地僅增加了900公頃,比2013年上海一年的住房用地供應還要少100公頃。

住房需求大,住宅用地少,房價不高才怪。要想降房價,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供給,根源又在於增加住宅土地。

方法無外乎兩種:

第一種是盤活存量,將舊有的土地用來建設住宅,比如拆遷廠廈、舊區,開發棕地,開墾郊野。

第二種是創造增量,開發新的土地,比如填海造地。

港府的填海計劃,就是第二種。上文的議員則認為,第一種更容易,填海是「舍易取難」。

然而,這位議員,卻是找對了病症,開錯了藥方:填海恰恰是「舍難求易」。

這是因為,香港絕大部分土地屬於郊野地區,法律明確禁止開發。拆掉舊廠區建住宅?拆遷成本又高到承受不起。

(香港綠地)

所以說,填海雖有爭議,卻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

4. 「填海計劃」與「八萬五」計劃

在反對聲中,最奇特的是,有人認為填海蓋樓,蓋的太多了。

比如香港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質疑稱,根據估算,香港未來只增加37萬人口,而填海計劃可容納70萬人以上,大大超過了新增人口數量。

(媒體報道)

房子建的多,房價就能下降,老百姓買得起,不是好事嗎?

當然是好事。

但對某些人來說,就未必了。

1997 年,香港回歸前夕,房價瘋狂上漲。回歸後,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興建公屋,提出每年興建不少於 8.5 萬個公屋(「八萬五」計劃)。

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隨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香港樓市崩盤。房價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許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階級。

香港人將房價下跌歸罪於「八萬五」建屋計劃,上街抗議,迫使港府不得不撤銷「八萬五」計劃。

歷史何其相似。

今天的「填海計劃」,與當年的「八萬五」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據計劃,填海建造的房屋數量,大大超過了香港未來增加人口的需求,勢必將衝擊原來的樓市,引發房價下跌。

以史為鑒。圍繞高房價,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羣體。他們是香港的財團和地產商、擁有住房的中產階層、免費獲得土地的新界原住民……

他們可能不盼著房價漲,但肯定不希望房價跌。

這就是香港高房價的另一大祕密。

5. 人心難滿,慾海難填

香港房價之高,不僅影響了港人的生活品質,也損害了香港的城市競爭力,已然到了忍無可忍、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然而,解決,何其難哉。

面對無法開發的大片土地,港府沒有破除舊有利益格局的魄力和勇氣,只好想出了填海的方法,卻又遭遇人心的考驗。

殊不知,人心比海更難填。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正解局(ID:zhengjieclub)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