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絕代芳華代表的是大唐盛世,她的死,代表著盛唐不復,她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對大唐興衰的隱喻。

玉環為妃

楊玉環原本是壽王李瑁的妃子,李隆基的兒媳。壽王本有望太子之位,但李隆基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因此改立李亨為太子,納了兒媳楊玉環為妃,而此時,原本李隆基最寵愛的壽王之母武惠妃剛剛身死。雖說李唐有納兄弟之妻的習慣,但老子搶兒子的女人這還是投一遭,看似簡單的一件事情,隱喻的是李隆基摒棄大唐傳統政策,隨心所欲的處理國事。開元後期,李隆基罷黜打造開元盛世的老臣張昌齡,在重臣的反對之下,選無才無德的陰險小人李林甫為宰相。開元前期,李隆基每隔一兩年必然換相,而李林甫卻能擔任宰相19年。楊玉環的受寵,隱喻著大唐奸臣當道,朝政敗壞。

貴妃之美

作為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到底有多美,我們不知道,雖然有無數文人墨客以詩畫形容過她美貌,但流傳下來的是一個臉蛋圓潤、身材豐滿形象,我們現代人很難理解,這樣的形象為何會成為古代四大美女,據我個人推測,這並不是原本楊玉環的樣子。所謂的豐滿和圓潤,隱喻的是大唐的盛世、富貴,而這樣的美中,帶著一股奢華,且缺少了大唐的尚武之風,隱喻的是盛世之下的腐敗以及兵制危機。天寶年間的李隆基是奢華無度的,天寶年間的官場是腐敗的。安史之亂是節度使造反,而節度使之所以有實力造反,在於府兵制的瓦解以及募兵制的實行,以至於大唐失去了對節度使的掌控。而李隆基對楊家隨意的恩賞,代表著無數失去土地的百姓以及朝制的崩潰。

貴妃之危

野史對楊貴妃與安祿山有一段香艷的記載,雖不可信,但貴妃確實對安祿山另眼相看。安祿山相貌醜陋,粗鄙不堪,無甚學識,然貴妃卻是喜愛非常,與李隆基一起收安祿山為義子,還上演了一場溫馨的貴妃餵奶的母愛大戲。這不但隱喻的是大唐的昏聵荒唐,還隱射著大唐為胡將所亂,也必將為武夫統治。在安史之亂後,大唐的江山始終被沒有文化的純武夫節度使統治著,直至滅國。

貴妃之死

李隆基本無意殺楊貴妃,但卻在太子李亨和龍武大將軍以及宦官李輔國的逼迫下,處死了楊貴妃。貴妃死了,大唐的盛世也結束了,而將過錯歸咎於一個女人身上,預示著大唐失去了擔當,失去了風骨,失去了大國該有的國格,而唐後期的皇帝的廢立皆在宦官的一念之間,任其誅殺,以武將為代表的節度使,更是將大唐帶入了無底的深淵。

總結:之所以楊貴妃的死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她代表著大唐,她的雍容華貴之美,代表著大唐盛世的一幕又一幕,訴說不盡;她的死,代表著大唐盛世一去不回。無數的文人墨客傾盡所學,從來不只是為了懷念楊貴妃,而是懷念那令人訴之不盡的榮耀大唐。

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楊貴妃與山口百惠有什麼關係?

楊玉環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因為後來她被冊封為貴妃,人們通常也稱其為楊貴妃,對於她死於自殺的說法,歷來就有人加以懷疑,那麼,楊貴妃真的沒有死於馬嵬驛嗎?

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但是不久軍隊就發生了嘩變,當嘩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麼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聽後,最初不肯割愛,「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經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

楊貴妃自殺於馬嵬驛的說法,不僅有正史的記載一些詩詞歌賦、官野史和戲劇傳奇也認可和採用這種說法。

如:唐人李肇在其《唐國史補》中說:

「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

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前梨樹下,在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藉此大發其財。對於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與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

雖然正史對楊貴妃的死記載確之鑿鑿,但是早在唐代就有傳聞說楊貴妃沒有自殺,死的只是她的替身,她被調包計所救後逃跑了。至於楊貴妃逃脫後的去向,有些人認為楊貴妃流落於民間,當了女道士。

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後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捨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屍骨。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裡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時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寓。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逃脫後,輾轉到了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眾軍士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之時,軍中主帥陳玄禮愛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於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據說,平定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尋找。在久津找到楊貴妃後,方士還將唐玄宗所贈的二尊佛像交給了她,楊貴妃則贈玉作為答禮。這二尊佛像現在還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內,楊貴妃最終死於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內。至今當地還保存著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一座五輪塔。五輪塔是建在楊貴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楊貴妃墓前有二塊木板,一塊是關於五輪塔的說明,一塊是關於楊貴妃的說明,上面寫著:「充滿謎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關於唐六代玄宗皇帝愛妾楊貴妃的傳說。」以上兩種說法雖然傳說已久,但是都沒有確切的根據。實際上,楊貴妃極有可能死於馬嵬驛。

《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士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而且從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難交待的。楊貴妃自縊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迹》等也是如此記述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楊貴妃縊殺於馬驛,歷史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流落民間和流落海外只不過是善良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已。


安史之亂毀了大唐,但是那是李家的大唐。

安史之亂死了多少人,但是歲月都會沖淡了仇恨。

安史之亂害了無數的良民,但是人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安史之亂讓一個女人永恆。

人類歷史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愛情總能打動每個人。

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和其他愛情故事一樣,都是人類最關心的事情。

男人通過能力征服世界,女人通過男人征服世界。

女人為愛而生,人無法永存,但是愛永不變。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安史之亂的爆發印證著盛唐王朝的沒落,而之後唐王朝也確實一病不起,奄奄一息。

楊玉環之死讓後人印象深刻,則是因為在這一場權力的遊戲中,男權統治者們又一次傳承了先輩們的優良傳統,將此一弱女子推上了權力角逐的斷頭台,讓她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王權的替罪羊。

從古到今,遠至夏商周,近至元明清,五千年中國史,無一不是男人所寫,五千年封建,五千年男權,到處都上演著等級尊卑,三六九等,女權幾近不佔一席之地。楊玉環的死,與妲己誤商,褒姒亂周一樣,都是男權統治者給自身所犯錯誤找的一借口。王權神聖不可侵犯,王權無錯,男權不肯承認錯誤,那錯誤自然有人來承擔。以一國之罪,加於一女子,實在是荒唐至極,令人不齒。


xxe@zibodianshitaishenghuopindao


第一:是男人的劣根性作怪,喜歡看美麗的調亡,必經楊貴妃還頂著大美人的名頭。差距太遠上不了你看你死也不錯,得記住。

第二:是女人的嫉妒心作怪,每每想起李隆基的無奈,你是美人不假,你遇個有權有錢還愛你的好老公也不假,照樣救不了你。這是該高興的事,應該記住。

第三:是故事太美,有詩和遠方,有天長久的誓言,有有關愛情和希望嚮往一切美好。留個念想不能忘。

大概就這樣子吧!使大部分人忘了金戈鐵馬的征戰,更忘了唐明皇楊貴妃不過是喪家犬的現實。至於更低的存在比如老百姓的苦難什麼的更是不想知道的事。別扯犢子。


打仗天天打,軍人的天責就是打仗,生死由命。

女人不一樣,特別是漂亮女人。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麗的東西摧毀給人看。唐明皇親手摧毀了這個美麗的最愛的女人,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劇嗎。

所以人們只記得死了楊貴妃,而不記得死了多少軍人。


那麼多暴動叛亂,這個作為標本而已,戲劇小說全部說,而且李隆基是戲劇祖師地位特殊


國之瑰寶,她的生死存亡意味著國家的興衰榮辱。以此為點可窺見唐玄宗時期唐朝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


男權社會,女性成為替罪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