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剛了解到赤道幾內亞的首都不在大陸,而在小島上,感覺很有趣,還有其它這樣的國家嗎?


丹麥

擁有位於歐洲大陸的領土,但是首都哥本哈根在西蘭島上。


謝邀。

看了其他幾個回答的英國、丹麥,我認為都很有道理。

作為偏擅長歷史的學生,我來回答一個歷史上的國家吧。

1232年—1270年的高麗王朝,定都江華島。

江華島大致在漢江出海口的位置。

先來看一下百度百科對江華島的描述:

江華島,英語名為Kanghwa Island。韓語作Kanghwa-Do。島嶼面積約410平方公里,是韓國第5大島。行政上屬於仁川廣域市江華郡。島南的摩尼山(???)是全島最高峰,高468米。 多丘陸,土地肥沃。產稻米等農產品,亦為主要人蔘種植區。有漁業。主要城鎮有江華和東漠。

江華島距韓國首爾約50公里,隔海峽相距約1公里。

高麗王朝本來的首都定在開城。但是在1231年秋天,窩闊台為了迫使高麗臣服,發動了進攻,12月包圍了開城,使高麗國王投降。但是因為蒙古索價太高,1232年夏天,高麗人起而反抗,為了防止蒙古再度入侵,高麗乾脆遷都江華島,利用蒙古鐵騎不會水戰的劣勢(一公里寬的水面,成了蒙古人難以逾越的天塹),避開蒙古軍隊的鋒芒,在保持中央政府的同時還繼續領導大陸上的抗蒙活動。1231—1259年間,蒙古六次入侵高麗,均有戰果,但未能達到讓高麗臣服的目的。

結果蒙古實在是厭倦了這種戰爭,破天荒承認了高麗政權,給高麗半獨立的特殊待遇,高麗對蒙古稱臣納貢,至少保存了國家。當時,能夠當蒙古的保護國而不是直接被屠城,這在亞歐大陸還算例外。

由於沒有徹底亡國,所以元末高麗有機會又一次起兵造反,由此就引發了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的事情了。

關於高麗遷都江華島這段歷史,推薦閱讀: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復旦大學邵毅平教授著作「朝鮮半島三部曲」

紀傳體史書《元史》、《新元史》

當然朝鮮王朝為高麗王朝寫的紀傳體史書《高麗史》有機會也可以讀。


第一次來了幾十個贊,有點開心。

評論區有知友提到了朝鮮王朝時期的事情,也就是皇太極攻打朝鮮。我也來補充一些朝鮮王朝時的江華島的情況。

1270年,高麗還都開城。不過在1290年,元朝乃顏之亂的餘黨哈丹入侵高麗,高麗國王又避居江華島一年。

元末,高麗見元朝大亂,趁機反叛(這個階段有個小插曲,紅巾軍大起義,有一支紅巾軍攻入了高麗,把首都開京(今開城)一把火燒了)。

1388年,高麗將領李成桂奉命攻打遼東半島,但是在鴨綠江口的威化島回軍,之後發動政變掌握了實權,並在1392年建立了朝鮮王朝(「朝鮮」國名由明太祖朱元璋選定)。經過與明朝和北元勢力的反覆,最終在朝鮮太宗李芳遠時正式得到明朝冊封,為朝鮮國王。

朝鮮王朝建國後,定都漢城(今首爾)。1413年,朝鮮太宗在江華島設置了江華都護府。

接下來太平了一百多年,第一輪外來入侵是1592—1598的壬辰倭亂,豐臣秀吉派出的日軍一路北上,而且還擅長水戰,外加朝鮮國王宣祖逃跑,朝鮮腐敗的軍隊一觸即潰,江華島自然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被日軍攻克。

明朝出兵抗日援朝勝利後沒多久,努爾哈赤又在北方興起。

1627年,後金第一次入侵朝鮮,史稱丁卯胡亂。朝鮮國王仁祖避居江華島,並在江華島與後金訂立盟約,相互約為兄弟之國。

1637年,由於朝鮮違背盟約,暗中支持明朝,清朝又一次入侵朝鮮,史稱丙子胡亂。朝鮮王族及大臣家眷避居江華島,正月二十二日,多爾袞指揮清軍攻克江華島,俘虜島上人員。這仗打得我無力吐槽,引用一段別的文章(《被困的四十七天:電影《南漢山城》背後的歷史真實》):

另外,電影只講述了丙子之役時南漢山城裡的情景,卻略過了江華島的情況。實際上,清軍能逼迫仁祖最終投降的一大條件是他們很快佔領了江華島,俘虜了在此避難的仁祖後宮及世子嬪﹑大君﹑宗室百官等眾人。而當時被臨時安排負責防禦的江華檢察使,恰是(時任朝鮮領議政)金鎏之子金慶徵。金慶徵到江華島後,「謂敵兵無飛渡之勢,日以沉醉為事」,甚至還編了歌謠自誇:「父為體察使,兒為檢察使。為國辦事者,非我誰家歟?」而金慶徵為國辦事的情況如何呢?「檢察使金慶徵,聚江頭船隻,先濟其家屬及所切親友,而不令普濟他人。」甚至世子嬪一行也被金慶徵扔在江邊,世子嬪甚至疾呼:「金慶徵,金慶徵!汝忍為此耶?」而金慶徵之子金震標則將家族中的女性逼死。「金鎏一家,皆在江都,慶徵走避之後,慶徵子震標謂其祖母夫人及其母夫人曰:賊已迫城,不死將有辱。兩夫人及其妻及其門族婦人同在者,皆自縊而死,震標獨不死。」看來,金震標所看重的氣節只是把女眷們逼死,自己苟活。

當時朝鮮國王仁祖逃到了南漢山城,被圍困了47天,被迫投降,在三田渡向皇太極三叩九拜,樹立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成為清朝臣屬國。2017年,韓國電影《南漢山城》上映,成為2017豆瓣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這部電影推薦大家一看,因為沒有架空歷史,劇中還使用了滿語。

在此之後,朝鮮王朝升江華都護府為江華留守府,升府使為留守,作為陪都之一。孝宗、肅宗、正祖等國王陸續建立行宮、長寧殿、萬寧殿、鼎足山城史庫、外奎章閣等設施。當時朝鮮王朝修撰的歷史文獻,比如《朝鮮王朝實錄》《承政院日記》《備邊司謄錄》《朝鮮王朝儀軌》等等,都在這裡留了副本。

但是到了19世紀的近代,朝鮮王朝的外來威脅不再是源自北方大陸,倒成了海上。作為陪都的江華島成為了各個列強的攻擊目標。

1866年,丙寅洋擾。法國因為朝鮮嚴酷鎮壓天主教,出兵攻打朝鮮。

2015年的韓國電影《古山子——大東輿地圖》提及過朝鮮對天主教的殘酷鎮壓。另外關於18、19世紀的朝鮮天主教,有空可以去了解一下1801年發生的「黃嗣永帛書」事件(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的著作《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中最後一章詳細介紹了此事件)。

法軍計劃佔領江華島,封鎖漢江口,以阻斷漢城和全羅道等糧食產地的聯繫(朝鮮王朝時期全羅道和平安道等地的糧食和租稅經海上的「漕運」送往漢城),迫使朝鮮屈服。

法軍在戰爭中一度獲勝,攻克了江華島。

《朝鮮王朝實錄》1866年農曆九月九日的記載:

江華留守李寅夔狀啓, 以爲: 『洋寇犯入府城之由, 昨已馳啓。 而今日早朝, 彼船一隻, 先向月串津下碇後, 大放火砲, 以爲遮路示威之計。 一邊遵甲串大路, 直向南門, 蟻附踰城而攔入。 亂放砲礮, 其鋒不可當, 守城軍民, 鳥散鼠竄, 手下只有若而人, 營屬無以抵當。 臣以守土之臣, 死於疆域, 在分當然。 而兩聖御眞, 旣已權奉於白蓮寺, 則馳進陪扈, 亦係分義。 方向該寺之際, 抑又思之, 彼醜見寺剎, 則必放火乃已, 亦是危地。 故不得已更爲移奉於寅火堡鎮舍, 以爲觀勢進退。 臣亦姑留該鎮, 方擬文移於松、喬兩營, 請來援兵, 亦爲招集亡卒, 以圖興復, 而成敗利鈍, 有未可必。 臣處在關防, 備禦沒策, 俄忽之間, 坐失全城, 從此犯京, 事在呼吸。 縱由兵力之單弱, 實因方略之疎忽, 以賊遺君, 臣分墮矣。 惟願遄伏邦憲, 東望痛哭, 無辭可達。』

不過朝鮮態度強硬,不斷出兵反擊,法國未能迫使朝鮮屈服。

1866年11月10日,法軍鑒於朝鮮不斷集結大軍反擊(具體集結多少軍隊應該可以根據《實錄》《承政院日記》等文獻中那幾天的記載加起來算出,當時下令分別派了很多路將領、官員和部隊,另外義軍人數還沒有確切數字),且天氣即將進入惡劣的寒冬,在入侵朝鮮1個月後撤退,臨走前將江華島搶掠一空。法軍在當地放火燒毀了長寧殿和無數官衙民房,並將府庫中的金銀財寶盡數搶走(總計50萬法郎),又從外奎章閣掠奪了包括《朝鮮王朝實錄》、《朝鮮王室儀軌》在內的大量珍貴書籍,給朝鮮造成重大損失。這些書直到2011年才被韓國用外交方式「借」了回來(弱國無外交)。

1871年,辛未洋擾。美國為了追究1866年「舍門將軍號事件」的責任及打開朝鮮國門,發動了進攻。江華島再度被攻陷,朝鮮將領魚在淵戰死。美軍繳獲了朝鮮「帥」字軍旗(下面有百度上找的老照片),這面軍旗一直放在美國的博物館當做勝利象徵,直到2005年韓國政府通過外交努力要了回來。

2018年的韓劇《陽光先生》第1集用了很長篇幅拍了這場戰爭,有興趣可以一看。

《朝鮮王朝實錄》1871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的記載:

當日卯時, 洋醜四五百名, 自德津鎮直犯廣城, 則中軍發遣御營軍及本營別武士, 中路防禦矣。 異船大砲飛如雨注, 陸賊鳥銃亂如雹下。 左右受賊, 我軍不能抵當, 先軍乍潰, 後軍繼北, 則洋醜, 乘勢直上, 圍住將臺, 勢爲鐵桶。 大陣中砲聲仍絶。 此時軍勢, 危在頃刻。

《朝鮮王朝實錄》四月二十七日的一則奏報大致可以看出戰鬥慘烈:

永宗防禦使以"昨日申時量, 我國一帆小船, 爲彼船所捉。 以探知次, 定校卒, 急送彼船近處矣。 戌時量, 校卒所騎船, 載還江華府別武士都領將劉禮俊及武士李道賢·黃萬用·曺一祿·高士達·金東辰、御營軍金大吉·金禹鉉、訓局軍車仁植等九名。 故一竝招入, 則劉禮俊, 右腳被丸, 身雖生還, 命則幾死; 李道賢等七名, 亦被丸於肩腳等處; 曺一祿, 右臂中斷; 車仁植, 雖無中丸, 被打擔舁以來。 故詳問情形, 則劉禮俊所告, 『廣城交戰之時, 中丸顚仆, 而彼等捉去大船, 回示各船後, 始爲放釋。 苟延性命而還來。 別武士李山石, 昨日身死, 彼人等曳埋於富平境。 曺一祿所中丸, 猶在臂中, 彼人等以藥塞鼻, 失魂後以銀針, 割斷其臂, 少頃回甦。 御營別武士文啓安、前哨軍李大吉、江華 金宜道·嚴元哲·崔國吉等五名, 尙囚在船中, 未得同歸』雲矣。 更問彼船事機, 則我國人三四名雜在, 故招之, 則掉頭不來。 但年可十五六歲兒前來, 錄去被虜人姓名以去, 『船中所載軍兵, 似近千名, 中丸彼人三屍, 積置一處。外他船中事, 莫能知達』雲矣。 今此九名, 依其願, 移送於鎮營。" 啓。

然而朝鮮態度繼續保持強硬,當時朝鮮的實際掌權者、朝鮮國王高宗的生父興宣大院君甚至在全國各地城鎮街道樹立了「斥和碑」:

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

美國見未能達成目標,也像法國一樣自行撤軍了。

1875年,江華島事件。這次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發動的進攻,又稱「雲揚號事件」。

《朝鮮王朝實錄》1875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的記載:

京畿監司閔台鎬狀啓以爲: "卽接永宗僉使李敏德謄報, 則『彼船起煙擧碇, 下來前洋, 連放大砲。 全軍顚仆, 火焰滿城, 民家比燒, 燃及公廨, 祗奉殿牌, 退軍土城, 軍卒死傷, 姑未指數, 僉使印信, 入於灰燼。』 俄忽之頃, 遽失全城, 無辭可達。 又以該僉使職在防禦, 不思捍禦, 率其鎮屬, 棄城避居。 爲先罷黜, 其罪狀令攸司稟處"啓。

這次事件,日本大獲全勝,朝鮮傷亡慘重。1876年2月27日,《江華條約》簽訂,朝鮮被打開國門,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勢力大肆進入朝鮮,為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

作為陪都的江華島在近代沒能發揮過去的作用,而此時距離朝鮮完全淪為日本殖民地也就剩34年了。

(本回答部分圖片來源:百度百科、微信公眾號「歷史研習社」)


西西里王國。首府為在西西里島上的巴勒莫。

1112年的南義大利

1010年代諾曼人跑到義大利南部地區冒險。歐特維爾家族的坦克雷德的兒子們到義大利南部搞事,死了好幾個家族換好幾次領袖之後終於出現了兩個厲害人物,羅貝爾和羅傑。

羅貝爾是傑出英勇的將星。他迅速拓展家族領地,並與薩勒諾的倫巴第貴族聯姻(因此最終得到了薩勒諾),獲得教皇認可。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封羅貝爾為阿普利亞、卡拉布利亞和西西里公爵,羅貝爾向教皇效忠。後來又掃清拜占庭據點,和弟弟羅傑一起進攻西西里島,1081年直搗君士坦丁堡擊敗拜占庭,1084年北伐羅馬拯救格里高利教皇,可謂舉世無雙。

而羅傑比起他的兄弟是一個更加出色的統治者。羅貝爾留下的土地雖大,但是他根本沒時間整合自己征服的土地。他身後留下的諾曼貴族們野心勃勃,紛紛叛亂。

羅傑在和哥哥一起奪取西西里島的戰爭中獲得了西西里伯爵的稱號。1091年,羅傑終於統一了整個西西里。他勵精圖治,整合貴族與土著,實行民族和宗教寬容政策。巴勒莫在這段時間裡依舊保持它的商貿地位。

羅貝爾的繼承人,羅傑二世的伯父吉斯卡爾之子羅傑·博爾薩統治軟弱,無法駕馭當地頑固的貴族。博爾薩去世後,繼位的威廉能力更弱。1127年威廉死後無子,西西里的新統治者、羅傑的兒子羅傑二世繼承了歐特維爾家族的所有領地。再加上一直的盟友,封臣登戈特家族的領土,羅傑二世的統治範圍涵蓋了整個南義大利與西西里島。(這個時候的西西里沒有王國地位,但是實際上已經是大陸上有領土,首都在島上的國家了)卡拉布里亞爆發貴族叛亂,教皇也參加干預。羅傑二世迅速鎮壓了在繼承領土上發生的貴族叛亂,穩定了局勢。教皇於是只能作罷。

1128年8月22日晚,教皇與羅傑二世在貝內文托城外的一座橋上會面,在眾人的見證下,教皇加封羅傑二世為阿普利亞、卡拉布里亞和西西里公爵。

這位教皇去世之後,教廷發生分裂。羅馬出現了英諾森——阿納克萊圖斯兩大陣營,互相指責對方的教皇沒有合法性。英諾森二世得到了法蘭西、英格蘭和神羅的支持,阿納克萊圖斯二世於是轉向西西里尋求幫助。

1130年,教皇阿納克萊圖斯二世正式加冕羅傑為西西里國王,領土包括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首都巴勒莫。1139年,羅傑二世打算吞併卡普阿公國這個緩衝國,英諾森二世絕罰羅傑二世,開除他的教籍,並親自募兵向羅傑二世進攻。

1139年7月22日,英諾森教皇的部隊在度過加里利亞諾河時被伏擊,教皇、樞機主教及其所有財物全部落入羅傑二世手中。英諾森堅忍、坦然接受了失敗。英諾森教皇正式確認了羅傑二世為西西里國王、阿普利亞公爵以及卡普阿親王。這時候的西西里王國可謂是真·實至名歸。

除去義大利領土之外,羅傑二世還征服了馬爾他與北非的一些地區(如的黎波里)。

再提一個北義大利的,撒丁王國(1796——1814)。撒丁王國這個時期被拿破崙軍隊入侵,首都遷到撒丁島上的卡利亞里。1814年維也納會議後都靈首都地位恢復正常。

再抖個機靈·威尼斯算不算?畢竟ck2里上威尼斯要坐船嘿嘿


1.甘比亞

甘比亞是非洲最小的國家之一,

其首都班珠爾位於聖瑪麗島(或班珠爾島

班珠爾地圖

甘比亞全境圖

甘比亞地理位置

2.赤道幾內亞

題主提過了

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位於比奧科島北端

馬拉博地圖

赤道幾內亞全境圖

赤道幾內亞地理位置

3.丹麥

上面有人已經提到了,我還是放個圖吧。

丹麥本土圖,紅色部分為哥本哈根

1832年—1865年的阿曼殖民帝國,馬斯喀特的蘇丹賽義德1824年在此建陪都,1832年遷往桑給巴爾島。

1865年—1890年的桑給巴爾蘇丹國,首都也是在此,1963年6月24日獲得自治,同年12月10日宣告獨立,成為蘇丹王統治的君主立憲國家。

1964年,1月12日桑人民推翻蘇丹王統治,成立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改國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定都多多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