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这部片以前,先来说说这部片的关键字”庞克”。庞克为整个摇滚体系里最鲜明的曲风之一,从精神态度、服装穿著、美学意识、到整个其衍伸的各种思想主义…都具备完整系统架构。欧美、日本拍虽过很多电影在讨论玩团态度、摇滚精神、摇滚哲学…等,但其实仔细剖析它们的核心主轴,几乎都是在”庞克态度”上著墨。
我会这样说,是因为庞克虽然自身具备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但当你看过无数个庞克团、研究过无数个大团历史、读过论述的、杂述的各种书籍,你还是形容不出庞克到底是什么”屁”…不过每当你看完那些摇滚电影,就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的接近我们,像黑洞般吸引著每个年轻观众。

庞克作为次文化里最贴近年轻人的物种之一,就是因为它发生的很”自然”,很”简单”,它从来不是音乐学院会剖析的曲风之一,甚至端不上台面,有无数首庞克曲是3个和弦就可以弹完的,那种”烂”音乐,上2堂吉他课,就可以弹得一模一样。
有多自然?多简单?就像电影里的第一首创作,「我讨厌运动」,无的就开始干谯运动,不需要「忧国忧民」,不需要「思乡愁里」,不需要「市场导向」,不需要「人文内涵」,更不需要现在最流行的「政治正确XD」。光用言语干谯不够爽,一定要拿著乐器比较潮,比较酷!不会弹,没关系,只会3个音?就用这3个音,只会一种节奏?那就用一种节奏敲到底,这就是庞克。
所以在整个摇滚史里,讲到音乐,庞克是冷板凳,但不谈音乐,庞克是最精采的「音乐曲风」,因为所有激情、梦想、青春、酸甜苦辣,庞克都是那么的直-拳-命-中。


这篇心得文我特别用了500字连结了导演想表达的「青少年议题」跟「庞克概念」,很多人懂青少年议题,但不懂庞克,很多人听庞克,但不懂青少年的成长与矛盾(或说忘了),编剧深知这两件事情是硬币的正反,导演想提醒大家,每个青少年是如此的纯真,如此的特别,如此的可爱,又如此的徬徨矛盾。


故事主角有三人,波波、卡拉、海薇。波波与卡拉是好麻吉,出生在一般索然无味的家庭,大事没有,鸟事不断(标准初等庞克族温床XD),每天无所事事聚在一起讨论著自以为是的庞克精神/摇滚态度,一起耍白烂、一起剃头、一起建立自我的小天地,当然一起组了庞克乐团,起因就是”运动很讨厌”。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是海薇的加入,一个标准正常传统家庭长大的海威有著忠实的基督信仰,甜美可人的长金发,还有才华洋溢的古典吉他技巧,海薇虽不懂庞克,也不知道为何要干谯运动,但就觉得这是一群很「酷」的人,能跟著一群很酷的人玩耍,其实就没什么道理了,「你们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就是典型的青少年成长
片里有一段颇有趣的剧情,就是波波把海薇的头发弄得跟他们一样,海薇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自己的父母很丢脸。「身分认同符码」在这年纪是很重要的探索,编剧用了很巧妙的段落埋在故事里。

第二个转折是”爱情与友情”。爱上同样的人的每个玩团人会心一笑的事,因为同样的文化兴趣喜好,很自然会看上同一种人,这时候看是要大打出手,还是同进同退,依片里的年纪设定,11~15岁间,后者可以想见,而且好的选择,因为爱情需要累积与成长才能体会(初阶的爱情很容易与激情搞混),而友谊则不需废话,耍白烂就是增温同时成长


(姊妹们的争风吃醋)

第三个转折是”外力抵抗与自我认同”。当她们以为自己音乐是最屌的时候,全世界都觉得烂透了,可是又如何呢?庞克(少年的成长也是)从来不需要任何人来定义,友谊更不容许别人来拆散,白烂只会继续,这就是青少年与庞克,就像这部电影说的,We Are The Best。


(摇滚乐本来就是从垃圾开始,不然哩?)


在探讨庞克议题的电影里,这片算是我看过最棒的,无压力的剧本串联青少年与庞克的连结,没有太多矫揉造作的庞克符码灌输给观众,镜头所到之处就是三位女孩的生活,聊天打屁,酸甜苦辣…轻松的开始,轻松的结束。在大人眼里那些无谓的屁孩鸟事,在她们眼里却是天崩地裂,若你把庞克元素抽离,这片依然是一部优秀的「认识叛逆青少年」电影,所有忘记以前自己多屁的大人都应该好好看一看,唤醒一下自己的庞克魂!!。





[本日Metal语录]
友谊、庞克、白烂、成长,是同一件事,只是名词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