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和地方軍閥的區別在於,北洋軍閥打歸打,但是在根源上都是一個派系,相互之間也都有個照應,所謂樹大好乘涼;而地方派系則不一樣,像川系之間的內戰,滇軍、桂軍和粵軍之間必然要你死我活。

以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之間關係來說,段祺瑞是皖系,曹錕、吳佩孚是直系,張作霖是奉系。

袁世凱死後,皖系的段祺瑞把持政權,1920年在直皖大戰中失敗,宣布下野,段祺瑞哪都不去,就去直系大佬曹錕的大本營天津去待著,這是因為段祺瑞本身就是北洋中的老人,雖然投降了,但是威望還在,你今天殺了段祺瑞,那麼皖系的人肯定要和你拚命。除此之外,在皖系執政期間,他們雖然有矛盾,但是相互之間也都處的不錯,沒必要斬草除根。

直皖大戰後,又爆發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直系再次獲得勝利,從而主導了北洋政府,其中又派生出了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系,後來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奉系經過整軍經武,實力大增,再加上馮玉祥陣前倒戈,奉系獲得大勝,張作霖主導了北洋政府,在這期間,既有皖系的段祺瑞,又有直系的吳佩孚參與。

由於奉系的擴張威脅到了孫傳芳,孫傳芳一度和奉系刀兵相見,但是隨著南方國民政府的北伐軍不斷勝利,吳佩孚和孫傳芳都遭到了打擊,於是又都投靠張作霖,要說張作霖本身就是土匪出身,對於收編這件事,一直很熱衷,於是收留了曾經打得火熱的吳佩孚和孫傳芳。

在張作霖早年的時,他的拜把子兄弟馮德麟和湯玉麟都反過張作霖,後來被張作霖打敗後都沒有被張作霖殺了,而且馮德麟後來支持張勳復辟犯了事,還是張作霖從中周旋,才得以活命。

這也和民國時期的背景有關係,大家都是一個系統出來的,也沒有核心的利益矛盾,就是為了獲得主導權,說到底就是要當大哥,只要你服了,而且把地盤給我,以後見面叫聲大哥就完事了。那些小弟也相互倒戈,比如馮玉祥前後倒戈九次成為倒戈將軍。可以說,在北洋時期不殺下野之人成了規矩,就連一度支持溥儀復辟的張勳通電下野後也得到了善終。

當然,這裡面也有壞了規矩的人,比如皖系的徐樹錚(曾經收復外蒙被稱為民族英雄)殺了陸建章,後來徐樹錚要孫傳芳和張作霖罷兵,共同對付馮玉祥,遭到馮玉祥的殺害(另外陸建章是馮玉祥的舅父),殺了徐樹錚的馮玉祥在1948年的輪船上遇難。(有他殺的嫌疑,但是馮玉祥得罪的人太多,張學良認為是俄國人殺人,有人認為是蔣介石殺的,反正現在也沒有破案)。

還有孫傳芳當時殺了張宗昌手下施從濱,後來在1935年的時候被施從濱的女兒施劍翹槍殺於佛堂;而張宗昌殺了國民將領鄭金聲,後被鄭金聲的兒子鄭繼成槍殺在車站。在當時的社會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做人留一面,日後好相見。

北洋軍閥之間的「寬容」其實源自一個傳承已久的思維——刑不上大夫。雖然北洋的一群職業老粗們並不是士大夫,但其內在邏輯是一樣的。

在隋唐以前,中國的政治鬥爭極其慘烈,各個政治人物之間的鬥爭毫無底線可言,動輒滅人滿門。在南北朝時期,政治鬥爭的失敗者結局幾乎是一定的——株連九族,滿門抄斬。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南北朝的戰爭進行的極其慘烈,很少有投降的情況發生,因為彼此都明白,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還能搏一搏。

到了唐朝以後,人們漸漸意識到了這種鬥爭方式不太正確,於是從唐朝開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不會被滿門抄斬,而是代之以流放。雖然也是打擊,但比滿門抄斬是強太多了,至少不用死了,而且去邊境當官,也不失體面,將來還有機會回朝。既然不會丟掉性命,大家也沒必要玩命,有力的緩解了統治階級內部的衝突。到了宋朝,這種習慣成為了法律。所以唐宋之後的政治鬥爭,要體面、文明許多,這跟「刑不上大夫」的原則是分不開的。

而到北洋軍這裡,原理也是一樣。大家都是袁世凱手下的袍澤兄弟,我們都知道,戰友之間的友誼是要勝於一般朋友的,尤其是一起打過仗的兄弟。所以北洋派系中的人物之間雖然在戰場上你死我活,但個人關係並不壞,這種情況在第一代北洋人物中尤其明顯(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

在沒有私仇的情況下,自然也沒必要趕盡殺絕,對方交出權力,退出政治,也就可以了。尤其在北洋那個亂時節,你方唱罷我登場,今天得意,沒準明天就要被趕下台。所以今天為對手保留一些體面,明天也會有人給自己留一絲體面,這個規矩成為了北洋軍的做事原則,也讓殘酷的軍閥作戰中有了一絲人情味。


北洋軍閥時代是指從辛亥革命開始到北伐軍打敗北洋軍閥的最後一任統治者張作霖為止,從1912到1928年間,軍閥之間戰爭不斷,有人、有槍、有地盤後,就惦記著號令天下。打贏了就上台組閣,打不贏通電下野,在租界里做著寓公,思謀著重出江湖的時機,算是那個特殊年代的奇景。

北洋軍閥出自相同的體系,有著相同的追求,崇尚武力才是硬道理,爭奪的是地盤、是權勢,完全沒有因為主義和信仰的不同而造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號稱「北洋之虎」的段祺瑞(1865~1936),不僅有「三造共和」之舉(第一次致電迫使清帝退位,第二次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第三次是討伐張勳復辟),而且幾次下野幾次出山,62歲時才真正離開政治漩渦。

1916年,袁世凱的去世沒有把段祺瑞推上總統的寶座,而由第一副總統黎元洪(1864~1928)繼任。1917年,擔任總理的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總統府開始第一次府院之爭,段祺瑞因私自向日本借款被揭露,離京去津。6月14日,張勳借調停之名率5000「辮子兵」進京,7月1日宣布復辟,7月12日即被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攻破京城。黎元洪旋即通電引咎辭職,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請在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赴京代行大總統職務。

(段祺瑞)

馮國璋(1859~1919)號稱「北洋之犬」,因和段祺瑞政見不一致,1917年年底,段祺瑞和馮國璋發生第二次府院之爭,幾番起伏,1918年9月,二人同時下野,徐世昌(1855~1939)出任大總統。北洋軍閥分化為馮國璋直系和段祺瑞皖系。1919年,馮國璋帶著未見和平統一的遺憾因病在北京去世後,曹錕被擁為直系軍閥首領。

1920年7月14日直奉兩繫結成聯盟,攻打段系,7月18日,段系的定國軍東西兩路就全線崩潰,段祺瑞遂向徐世昌請求下令停戰,徐世昌頒布停戰令後,段祺瑞月7月19日通電下野,解散定國軍。直奉兩系控制北京政權。直皖戰爭是北洋軍閥內部首場大規模戰爭。僅僅同直奉軍閥交戰,皖系5天之內就落敗,說明當時段祺瑞力主的武力統一全國真是有些妄自尊大。

(馮國璋)

共同的敵人皖系瓦解後,直奉之間又開始權力之爭,1922年發生第一次直奉大戰,以直系曹錕、吳佩孚獨佔中央政權,奉系張作霖退出關外而結束。時任大總統的徐世昌被曹錕逼宮退位,結束40年的從政生涯,退居天津做起寓公。黎元洪被請出山複位擔任有職無權大總統。1923年,曹錕(1862~1938)賄選成功,黎元洪辭職。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因馮玉祥(1882~1948)臨陣倒戈,發動北京政變,軟禁曹錕,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再把段祺瑞請出山,任臨時執政。第二次直奉戰爭歷時五十多天,以奉系的勝利宣告結束。1925年,馮玉祥積極支持參與國民革命,受張作霖和段祺瑞排擠轉任西北邊防督辦,原部被整編為「西北軍」。1926年,馮玉祥與直奉聯軍開戰,被迫通電下野,赴蘇聯考察。

1926年因槍擊要求北京政府駁斥八國通牒的遊行隊伍,製造「三一八」慘案。段祺瑞被迫最後一次下野,避居天津。1927年,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1928年6月初,因不敵北伐軍的進攻,通電下野,北洋統治時期結束。

(曹錕)

縱觀段祺瑞的起起落落,不僅反映出北洋時期的亂象,也反映出帝制推翻後,掌權者不能理清國家的發展方向,只有軍力發展後帶來的權勢之爭,而軍閥們相互之間關係盤根錯節,有人說情,有人力保,信奉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再加上多年來建立的影響力不會輕易動殺機。但在對待革命黨人方面,軍閥們從來沒有心慈手軟,如「辛亥三武」之一張振武,1912年被黎元洪和袁世凱合謀誘殺;年僅28歲的蔣翊武於1913年被親袁的廣西都督陸榮廷殺害;有中國「憲政之父」之稱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時年31歲。


北洋政府時期這種對敵手段在中國歷史上大概都算得上是比較少見的了,北洋以前,北洋以後都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不殺敵人,留下活口。中國歷史上兩強相爭,絕大多數失敗的那方都會被斬草除根,畢竟「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留下敵人後患無窮,那麼為什麼到了北洋時代會出現這樣一個狀況呢?

第一,那些互斗的人說到底都是一家的。無論是曹錕,吳佩孚,還是段祺瑞,他們這些人都是在袁世凱手下長起來的,當年一起在小站練兵,後來又一起四處打仗,說到底他們還是戰友,相互之間有過命的交情。

所以北洋軍閥之間相互爭權奪利,不管斗的有多凶,對手都會給對方留好後路,畢竟大家以前都是好兄弟,過命的交情不能丟在自己人手裡了,這個方面是他們不斬草除根很重要的一條。

第二,每個人後面都代表著一方勢力。北洋政府時期稱得上是四百年來最混亂的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期,大家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每個人後面都代表著一股地方勢力,比如說段祺瑞的皖系,曹錕的直系,張作霖的奉系,在這種多方勢力混存的情況下你很難真正的消滅另一方,你打倒了段祺瑞,徐樹錚,但你消滅不了皖系的存在,你進不了安徽,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三,各方達成的共識。不殺敗將似乎成為北洋政府裡面各方勢力的共識了,所以大家都不願意破壞這個規矩。你比如說皖系的徐樹錚殺了陸建章,搞得段祺瑞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好做人,徐樹錚自己後來也被馮玉祥給幹了,還有孫傳芳殺了敗將施從濱,最後被有名的孝女施劍翹給刺殺了。

我個人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這三個方面的原因了,大家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你們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北洋軍閥是以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的新軍為核心,經由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而串聯起的民國軍閥群體。

袁世凱當時在訓練新兵時,參考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練兵的精要,又結合了西方軍事訓練的特點,因此這支軍隊除了戰鬥力強外,還有極強的袁氏風格和特點,也就是彼此之間要團結合作,對內要效忠於袁世凱。這支軍隊內部的文化特質就是以親情友情為核心的依附而產生的紐帶關係。

袁死後,這些舊部紛紛利用幕僚、門客、同鄉、同學、師生、姻親和結義拜盟等宗親關係,結合在一起,相互依附,進行種種爭權奪勢的活動。

因為北洋軍閥雖然內部鬥爭,但對外卻都有一個共同的對手,就是南方革命黨,因此內部爭鬥時一般都是點到為止。

再加上北洋軍閥內部各支軍隊的軍官,基本上都是小站練兵時的同事同學,甚至親戚同鄉。在民國時,形勢多變,今天是皖系的部下,明天又可能是直系的部下。戰爭時不趕盡殺絕,以後好見面。在兩軍對打時,往往也不會盡全力,都是象徵性的打一下,分出勝負就各回各家。

最有代表性的是張勳復辟時,段祺瑞組織了討逆軍。雙方消耗了幾百萬子彈和大量炮彈,卻基本上全是向天開槍,打死的路人比士兵多,加上一起共傷亡十幾個人。戰後張勳辭職下野,退入天津租界,當起了寓公。

不管是皖系真系和奉系之間,是如何勾心鬥角,但只要一方戰敗,另一方一般都會給對方極大的方便,允許退出軍政,找個地方當太公寓公。

甚至當國民黨發起北伐戰爭時,北洋系僅存的奉系接納大量的北洋舊人,或在天津租界,或往東北任職,而絲毫不追究當年拚命搏殺的舊事。

並且1920年以前的北洋內戰往往規模都比較小,戰爭也不激烈。而1920年後的北洋內戰因大佬們退出太多,小輩之間爭勝之心正盛,戰爭也就慢慢血腥了許多。

但整體上傷亡都不是很大,投降或逃亡的人數較多。真正斬盡絕的是有理想信仰的人發起的戰爭,比如國民黨發起的北伐戰爭,後來的國共內戰,往往傷亡都是幾十萬,上百萬。


第一,北洋系同根同源,皆出自袁世凱的新軍,軍閥之間本身就是舊相識,同學同僚,師長,親友,只是由於政治主張理想的不同才成為敵人,許多人戰場上是敵人,戰場下是朋友,互相惺惺相惜,當然反目成仇的也不在少數。

第二:袁世凱死後,北洋系分裂,造成山頭林立,派系之間誰也不服誰,但是又都沒有完全碾壓的實力搞定對方,直奉,直皖數次大戰,勝負各半。你今天打贏了,清算了對方大佬,可能明天對方的親戚,朋友,同學,師長,等等就要為他報仇,等你下台你也要被清算的(徐樹錚將軍殺了陸建章,馮玉祥就劫殺了徐樹錚)。做事留一面,往日好想見。

第三,由於派系之間的制衡,民國的政治環境和氛圍相對寬鬆,社會相對自由,大家之間都遵循這政治遊戲潛規則。通電下野,放棄職權,意味著離開政治舞台,你再去刺殺他,會為天下輿論所不齒。其次,玩遊戲的人大多都是早年有留學生背景,不是留日,就是留美,深受西方民主熏陶,大家都懂規矩。

第四,租界的存在,能讓列強為政治鬥爭失敗後的大佬提供一定的政治庇護,但是租界並不是萬能的,陳其美孫傳芳(被仇殺)就是在租界被刺殺的。

其實不單是1912-1928的北洋軍閥時期,整個民國都是如此,北洋派系互相攻伐只是為了北京政府的權力,並不針對某人及其家人,包括國民革命軍北伐始,土崩瓦解的直系奉系皖系領導人段祺瑞吳佩孚等都能善終(吳可惜後來被鬼子刺殺)。蔣也多次下野。中原大戰後汪精衛,閻錫山,馮玉祥等人也下野,都沒被清算。後來大家照樣再一起工作,在一起奮鬥,看重你的能力,而請你出山,不計前嫌,這點我認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背叛祖國的例外)

感嘆句民國有風骨啊~

躺在椅子上,用手機編輯的,寫的不好,多包涵

本文系編者大狗雜談創作,剽竊黨請自重。


從1912年到1928年,正是北洋軍閥們最強盛的時候,當時主要分做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家,對外時他們就以北洋軍的名義合為一家,一致對外,外部無事時互相之間也會時不時的打幾仗。但北洋軍不同派系間打仗有個特點,都是朝天放槍,誰先打完子彈誰就算打敗了。

1917年7月,「辮帥」張勳復辟後,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殺入北京,他麾下的三個師都是按照普魯士標準訓練的北洋精銳,但在圍攻張勳公館的時候,從半夜一直打到第二天下午三點,雙方子彈打出去數十萬發,張勳家連一片瓦都沒掉。當時的情景熱鬧極了,街頭這邊打著仗,街頭那邊都是來看熱鬧的北京市民。結果被打死的士兵還沒有中流彈死的圍觀群眾多。

打到下午三點,張勳的士兵們子彈全打光了,然後乾乾脆脆的開門認輸,張勳則宣告下野去天津當寓公,段祺瑞一點為難他的意思都沒有。

當時都是這規矩,只要你認輸,把地盤和手下的兵都給我,我也不為難你,不僅派人送你去天津,就連你的家當我都不帶貪一點的。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歸根結底他們都出自北洋軍,當年在袁世凱手下都是一個桌子上吃飯的袍澤弟兄,而且他們還保留有舊社會的那種「義氣」。

馮玉祥(左)、張作霖(中)、段祺瑞(右)

等到1927年北伐時,北洋軍皖系和直系覆滅,只留下了張作霖的奉系一根獨苗,張作霖此時絲毫不追究當年拚命搏殺的舊事,接收了皖系、直系大量的北洋軍舊人,讓他們或在天津租界安居,或往東北軍中任職。

當然也有人破壞過這種規矩,但這些人後來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比如徐樹錚殺了陸建章,後來就被陸建章的外甥馮玉祥給從火車上拉了下來,直接槍斃了;孫傳芳在直奉戰爭中殺了施從濱,結果施從濱的女兒施劍翹潛伏十年,終於將他刺殺在了天津居士林。

用一句話形容這些北洋軍閥們,就是「有道義,沒主義」,等後來都有了「主義」,互相之間就是你死我活、趕盡殺絕了,而且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死傷。


看完所謂歷史達人的回答,我真的快笑死了!

很多人說北洋軍閥講規矩,講仁義,是為了爭所謂的控制權!哈哈,我只想說,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北洋軍閥所謂的仁義,所謂的規矩,只是針對所謂的軍閥頭目!只能算是小義,甚至不能稱之為義,為什麼如此說?

1,北洋軍閥大多數出自一個派系,相互之間有香火情,所以戰敗之後通常通電下野就沒事了!而且為他們之後重新崛起留下了後路!但是我想問的是,這樣真的好嗎?北洋時期中國之所以不能統一,就是因為這些所謂的香火情造成的,因為戰勝者沒有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決心,沒有如曹操那種胸懷!所以北洋軍閥都是一群只顧自己名聲,惜命,不論何時都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的偽君子!這些人眼中沒有為國家犧牲自己名聲的勇氣,所以失敗是必然!

2,我想問,軍閥通電下野了,他們有沒有考慮自己手下的士兵?他們講仁義,只是軍閥頭腦之間講仁義,那些為了理想犧牲的士兵算什麼?他們對這些士兵講仁義了嗎,答案是沒有!那他們之間的仁義就是假仁義!

3,他們考慮過老百姓嗎?老百姓只想過太平的生活,軍閥之間為了他們之間所謂的仁義,為了他們所謂的名聲,這個今天通電下野,明天又復起,我只想問,老百姓在這些人眼中是什麼?所以說他們只是一群顧惜名聲的偽君子!

4,有人說北洋軍閥有骨氣,哈哈,他們是有骨氣,但是正是這些人,讓中國的士兵沒有了信仰,因為跟著他們的士兵,眼中就沒有國家,在這些士兵眼中,當兵的就是拿餉賣命的,打敗了反正跟著勝利的一方就行了,所以,當日本侵華時,才會有這麼多的偽軍!

5,最後我要說一句話,不要動不動就說歷史是勝利一方寫的,這個鍋勝利者是背不起的,中國的歷史是掌握在文人的手中,因為這些人掌握著輿論,不然朱元璋,雍正就不會在民間惡名昭著了!原因就是因為一個殺文人殺得太狠,另一個動了文人的根基,士紳階層的乳酪,才被黑的如此之慘!而同樣一些人,雖然也很有本事,但是他們的成就遠遠達不到他們的在歷史上的地位!比如趙匡胤,一個至始至終沒有統一中國的皇帝,只因為他消弱了武人的權利,讓文人的權勢達到了巔峰,不斷地被文人美化,成為了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比肩的高度!實際可以說就是他的杯酒釋兵權,讓漢人失去了血性,註定了漢人有亡國的一天!

為啥我要說最後一段話,其實我是要告訴某些人,現在社會已經不一樣了!民智已開!尤其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你們這些人雖然還有發言權,但是已經不能完全掌握輿論了,洗洗睡吧!


殺身之禍也是有的

直皖戰爭前期,馮國璋任代理大總統,陸建章(馮玉祥的舅舅)投靠了他,因為策劃馮玉祥反抗段祺瑞,被徐樹錚以邀請陸到家參加趴體為名,在家中將其槍殺。

後來徐樹錚還想殺死張作霖,靳雲鵬泄密給了張作霖。

要說這個靳雲鵬,算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段祺瑞的「四大金剛」之一

張作霖的兒女親家

曹錕的結拜兄弟

曹錕和張作霖又是兒女親家

所以在直皖戰爭皖系失敗之後,各方一致同意由靳雲鵬做總理,因為它可以在各方之間斡旋!

北洋軍閥大部分人物關係如上,沾親帶故,派系複雜,而且同一派系之中也有矛盾,靳雲鵬就因為曾經在吳佩孚衡陽撤防問題上偏袒吳,遭到段祺瑞和徐樹錚聯合排擠,利用安福國會,免掉了他的總理。

直皖戰爭之後,徐樹錚作為皖系被通緝逃到了日本,後來回國,被馮玉祥捕殺!

沾親帶故再加上矛盾重重,對大人物趕走不殺人,然後有用的時候再提出來是最好的選擇。

張勳復辟失敗逃到天津,但是直皖戰爭後,直奉入主北京,張作霖曾多次要求北京政府讓張勳復出。

先是保舉張勳做蘇皖贛巡閱使去討伐孫中山,後有舉薦他做安徽督軍!

而因為直皖戰爭失利的段祺瑞,後來又在直奉之後被馮玉祥拉上台做了什麼總理。

因為這些大軍閥頭目敗了,還是會保留一定兵力

張作霖保薦張勳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在安徽和江蘇還有2萬人的新安武軍

皖系軍閥還有盧永祥這個浙江督軍,直皖戰爭皖系失敗後,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還聯合張作霖,孫中山組成了「「三角反直同盟」。

江浙戰爭時他被齊燮元打敗,然而馮玉祥和張作霖把持北京後,齊燮元不服從馮,被段祺瑞免職,於是盧永祥在段祺瑞的指示下又搶回了地盤。

所以他們也沒什麼君子之風,只不過都是利益關係

就像段祺瑞跟馮國璋說的「咱們兄弟都是小站練兵舊人,不要給非小站中舊人所利用」,不殺你就是因為你還有用處,是咱們的小站兄弟!


受網上一些段子影響,很多人對北洋軍閥和後來的新軍閥都是有誤解的,比如說韓復榘,就因為逃跑了,他在山東的政績全都沒。還有人捏造打油詩、笑話嘲笑韓復榘大老粗沒文化,其實人家爺爺和父親都是河北的秀才,私塾先生,韓復榘在西北軍也是靠有文化爬上去的。

總的來說北洋軍閥是「有道德、沒主義,有地盤意識,沒有國家概念」。北洋軍閥做人這方面一般都比較仗義,比如刮地皮,他們從來不在自己家鄉刮,掙了錢就使勁往家鄉捐,在北京開會館資助大學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辮帥」張勳。

因為講義氣,而且北洋都是袍澤,所以早期軍閥混戰時家都不是真打,部隊都往天上放槍,誰的子彈先耗完了,誰就投降。

段祺瑞討伐張勳時,他麾下的三個師是按照普魯士標準訓練的北洋精銳。他們圍攻張勳公館,從凌晨一直打到第二天下午三點,子彈打出去十萬發,張勳家連一片瓦都沒掉。

這根本不能用訓練不到位,作戰觀念落後來解釋了,完全就是雙方在演戲。這也不是個例,各地軍閥都是這樣,能死一百人的戰鬥都是大戰了。

打完仗了,兩方軍閥坐一起敘敘舊,戰勝一方問:哥們,你準備去哪?對方回:天津。戰勝方:好,部隊交接完,我立刻安排人員護送你去天津。

當軍閥們都有了「主義」有了「政治理想」後,再打起仗來就真的是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有了政治抱負,有了家國理想,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道德標準就得往後排了,為了革命獻出自己生命都心甘情願,誰還在乎咱們當年一起扛過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