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一家機構在網絡上公佈了一批由日本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拍攝的北京城經營煤業的老照片,這些老照片詳細記錄了當時北京城裏生產煤的情況。

  從圖片上看,老北京城門尤其是安定門附近,有大量的煤棧,煤棧將來自北京周邊的煤,通過加工後賣給城裏的居民。這些圖片還記錄了煤棧里加工煤的細節。對於如今的讀者來說,這些圖片是瞭解當年生活的鮮活資料。

  日本公佈的這些照片,上面註明拍攝時間是1938年底。當時北京城正是日僞統治時期,市井蕭條,不過,因爲煤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加上從業門檻較低,賣煤成爲不少北京人的營生。

  安定門內正在加工煤的工人

  對於北京城而言,煤一直是重要的生活物資。西邊阜成門一帶早在元代就有煤廠,當時,煤鋪煤市也已出現。清代,駱駝從京西將煤運至北京城後,在煤市街集散。直到清末民初,駱駝還是運煤不可或缺的生力軍。當時,北京城裏最有名的兩家煤鋪是位於內城的洪順以及位於外城的德生,兩家共有駱駝七百餘頭。

  清末修了京西到城內的鐵路,運煤就主要靠火車了,民國五年(1916)環城鐵路通後,各城廂附近多有煤棧,白牆上寫有各種大字,類似現在的廣告語。據1937年統計,北京有八百多家煤鋪煤棧,老闆多北京人,技工多是河北定興人。煤除了傳統的京西煤,還有山西煤、開灤和井陘煤、焦作煤等。清代皇家選用的是寧夏太西煤,好燒不髒手,且無煙無味。

  在公佈的這批圖片中,就有很多煤棧以及煤廠的圖片,比如當時有萬順和煤廠以及興隆東棧,興隆東棧旁邊的牆上寫着大大的“煤”字。在一張照片中,在一座城牆下,一排民居的牆上寫着“高末元煤、大小爐塊、山西紅煤、須炸砂末”的廣告語(見左圖),這表示這家煤棧所經營的煤的品種。如今,“須炸”這詞兒基本消失了,它是指京西禪房村一帶產的小塊煤,京城老百姓多在小火爐上用。

  在這張照片上,有一個非常顯眼的標誌建築:北京城樓。可惜當時的照片上,並沒有註明是哪座城樓。那麼,這到底是哪座城樓呢?

  經考證,圖片上是安定門城廂。老照片收藏界有一個判斷北京各大城樓的“民間經驗”,根據圖中甕城爲弧形、甕城同箭樓結合處在第一和第二箭窗之間等特徵,可以得知安定門最爲符合,而且從這張圖中也能看到晾曬的糞餅(舊時安定門主要走糞車,左上圖中前面一堆物體正是糞餅)。可見,這批圖片大部分拍攝的是安定門內的情況。由此也可以得知,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安定門城樓內,有很多煤棧。

  當然,不止安定門一座城樓內遍佈煤棧,那個時候,城門及車站附近大多有經營煤的煤棧。在這批圖片中,有一張崇文門東側站臺卸煤的照片,可作爲佐證。

  安定門內成堆的糞餅以及煤棧廣告語

  煤棧(煤廠)作爲一個古老行業,並不好經營,除了需要有一定資本和一定場地,還要足夠的技工以及齊備的工具。尤爲難得的是,這批圖片中,就有關於搖煤球工藝的記錄。查閱文字資料可知,搖煤球大有講究。煤粉與黃土首先要按比例和爲煤泥,再撒煤末,攤成三釐米厚的大煤餅,晾一晾便用煤鏟切成小方塊,做成煤繭兒,然後再撒上煤末,放筐裏篩,筐底拴一個瓦盆,像搖元宵一樣搖。在搖煤球的過程中,要用到鐵杴、板兒鍬、釘耙、剁鏟、搖筐、轉盆等工具。

  在這些圖片中,能看到當時詳細的制煤工藝。比如,有一張圖片顯示煤末備好了,在和煤前,要將煤末攏成圈,還要準備添黃土和添水,旁邊則放着搖煤球的必備工具:小盆。

  另一幅是添黃土的情形,肌肉健碩的兩人擡着一筐黃土,倒入煤堆中。黃土要用深黃色的亞黏土和黏土,黃土還要講究比例,少了不成形,多了火力弱。

  一切準備就緒,就開始搖煤球了。在一張圖片上,只見一人拿着煤筐,正在用力地搖着。那人的腳上,還綁着護襪。搖煤球的人和遠處正在擡煤的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煤棧工人正在搖煤球

  在當時,手工搖煤球還是太累,尤其煤棧(煤廠),量大活多,後來制煤技術也有突破。根據記載,一些煤棧(煤廠)用吊筐搖煤球,即用鐵環拴三根繩兒,固定在門框或架子上,這樣能省不少力,但需要專門的場地。

  除了專門的煤棧加工煤球,當時還有人上門搖煤球的服務。這些上門搖煤球的大多是河北定興人,他們在北京分兩撥,一撥是搖煤球的,又稱鐵道西的或“幹黑活兒”,鐵道是指京漢鐵道,他們常在鐵道西邊幹活。鐵道東邊則是另一撥,以在澡堂子幹活爲主,又稱“乾白活兒”。

  上門搖煤球的人,揹着傢伙什兒,帶着一個大圓篩子,一個花盆和一根棍子,或一個釘耙,一把平杴,不停地吆喝:“有要梅秋兒(煤球)地麼。”

  一到深秋寒冬,街面上還經常能遇到送煤的,他們用木輪車推着煤,兩側裝有雙耳煤筐,能裝百十斤煤。他們到門口後,喊一聲“送煤來啦”,主人應了之後他們再進去,講究規矩禮貌。那時也興到煤鋪叫煤,比如,到煤鋪吩咐,“給某某衚衕某某號送兩筐煤”,煤鋪就能送煤過來,而且是貨到付款。

  有煤就得有爐子,一般是鐵皮煤爐子。當時,鐵皮爐子不那麼容易操作,煤鋪還負責培訓,告訴人們如何引火點爐子。這可是門技術活,把握不好,不僅容易被嗆着,關鍵是還點不着。

  說到燒煤球兒,還有段齊白石老先生的軼事,他的高徒白鐵錚先生在《老北平的故古典兒》裏有記述。“有一回我聽人說老師家裏燒煤球兒,怕傭人浪費,控制得很厲害,他老人家把煤球兒一堆一堆地擺放在煤屋子的地上,每堆上標明某一天燒的,經我一看,果真如此,而牆角處還堆着一大堆至少有兩千斤呢!”

  來源:北京晚報 李哲

  流程編輯:RB0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