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殺關羽卻斬了馬謖?

哼哼!這個問題正說明諸葛亮的陰險之處。

諸葛亮同關羽立軍令狀時已經決定不殺關羽了,更不願意滅了曹操。如果那時諸葛亮想滅曹操只需將關羽和張飛的差使調換一下便可。這是因為當時劉備在諸侯中的地位和勢力還不穩定,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也不穩定。如果滅了曹操,則劉備集團無力與江東抗衡,既無力與江東抗衡,則隆中之對將成為信口開河的牛逼大話,日後也必將成為關羽張飛等人的笑柄。派關羽守華容道也是諸葛亮的用心良苦,之前關張就對諸葛亮不服,正好借軍令狀殺一殺關張等人的威風,從而樹立他個人的威信,同時也能在劉備講情時賣個順水人情。諸葛亮此舉可謂一箭多鵰。更是《三國演義》的精彩之處,至此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生花妙筆!!

至於馬謖之死則是馬謖自己找死。因為馬謖言過其實也就罷了,在明知自己一沒靠山、二沒背景、三沒人脈、四沒能力、再加諸葛亮居心叵測,你說你立哪門子的軍令狀?成功了是他軍師指揮有方,失敗了他可以借軍令狀舍車保帥推脫責任。所以啊!做人還是低調一點好。


這個問題可算問到點子上了,儘管華容道義釋曹操是虛擬的,要不然關羽義從何來,羅先生的下一回無法寫下去了,但有一點關鍵問題,劉備,諸葛亮的治國律法是人情化的,導制蜀漢不但無大發展而逐漸痿縮,最後只能呆在益州,華容道立軍令狀是虛擬的咱不去說,那關羽全軍覆滅後投降曹操,還幫曹操斬了顏良,差點劉備一夥被袁紹滅了種,多虧劉備跑得快免去一死,古城會也沒見劉備怎樣責罸關羽,以後照樣授關羽假節鉞,關羽我行我素,私自發起襄樊戰爭,天氣幫了他的忙取得曲部勝利,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劉備,孔明任其關羽如何折騰,四個月左右由關羽隨便玩,試問若是馬超這樣做,劉備,孔明不出半個月就要採取措施了,這樣用感情來統治一個大的團隊,沒有鐵的紀律那是非完蛋不可的。結果呢事實證明是劉備的放縱,不但送掉關羽及三萬多將士的命,也送掉半個蜀漢。

再說張飛,喝酒丟了徐州,劉備的家眷也沒責罰,因為是兄弟呀,結果呢鞭打部下,還是因喝酒被部下割了腦袋,這也是劉備管教不嚴導了張飛的滅亡。那時的諸葛亮為什麼不建議劉備立法呢?身為丞相這是他應該做的事。

劉備死後諸葛亮當然要治馬謖的罪了,再沒有紀律益州也難保,諸葛雖管不了關羽,張飛,管其它人還是可以的,拿馬謖開刀,還得擠出幾滴淚來,殺一敬百,以敬效尤,但是己晚了,關羽失去荊州之後由他本人設計的隆中對早己破滅,任其他再努力也無濟於事,五丈原是他的終點站,這都是劉備,諸葛治國的最大失誤的地方,邢不上兄弟,怎可服眾。

看一下曹魏五子良將的于禁投降後,雖沒被殺頭,最終也沒被啟用,曹丕更是看不起最後憂鬱有亡。

蜀漢的衰弱就是(一國兩制)結果所造成的。


這個問題在《三國演義》中交代的很清楚,歸根結底就在於兩份軍令狀緣由與分量完全不同。關羽放走曹操早在諸葛意料之中,諸葛亮也需要關羽放走曹操。而馬謖失街亭,卻是其自以為是所致,帶來了極其惡劣的軍事後果,所以馬謖必死!

關羽為何可以不死?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激關羽,讓其立軍令狀而守華容道。關羽領命外出之時,劉備就曾問諸葛亮道:「二弟重義,昔日曹操對其有恩,如今讓其駐守要道,唯恐有失!」劉備這句話是問到點子上了,關羽忠義是出了名的,兵敗曹操後,曹操對他掏心掏肺,又是赤兔寶馬,又是榮華富貴,得知關羽要去找劉備,曹操苦勸未果卻也不再強迫,放其出走,真可謂情深義重。如今讓關羽把手華容道,若遇曹操,肯定會以義為先,放其一條生路。

諸葛亮料事如神,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自然之道主攻會有此顧慮。他回答道:「我之所以讓雲長駐守華容道,是斷定曹操一定會從此地北上,也只有雲長可以網開一面,將其放走,若是換成其他將領,估計會把曹操大卸八塊!」劉備表示疑惑,復問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放走曹操。諸葛亮回答道:

「當今天下,堪稱雄主者不多,曹操就是其中之一,倘若其死在華容道上,北方局勢便會由穩而亂,緊接著又時群雄並起,生靈塗炭,這是第一害處。倘若曹操有失,北方必亂,而東吳孫權則會稱霸天下而無人制約,而主公並無半寸長久之地,必遭孫權迫害,這是第二害。雲長忠義,心中對曹操不免有愧意,華容道之後,雲長對關羽也是仁至義盡,從此便可專心事主,別無他想,此一利也。有此一利二害,曹操必不能殺,且必須由雲長去放!"

關羽的軍令狀歸根結底就是諸葛亮的一石二鳥之計,既使的關羽了結私恩,專心事主,有能提升自己在大將心中之地位,恩威並施。關羽會私放曹操早在意料之中,正是因為他會放,才會讓他去,這張軍令狀說白了就是一面「人情書」,是斷然不會生效的。

馬謖為什麼一定要死?

馬謖之罪與關羽之「罪」完全不同,馬謖丟失街亭是正兒八經犯了重大軍事錯誤,街亭一失,導致蜀國北伐大軍損失慘重,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只得撤兵。馬謖以全家性命擔保,守不住街亭,全家赴死。諸葛亮還在其臨行前屢屢叮囑當道紮營,可馬謖自視讀過幾天兵書,拒絕依此而行,將大軍布置在山上。副將王平制止不下,只得帶一小隊人馬,按照丞相吩咐當道紮營。魏將張郃攻來,斷其用水,合而攻之,最終馬謖大敗,虧得王平捨命相救,才逃回營中。回來之後,諸葛亮以拿出軍令狀,但是免其家人死罪,妻兒皆有丞相養之,只讓馬謖一人領死。與此同時,諸葛亮也上表劉禪,請求貶職處罰。行刑之時,諸葛亮黯然神傷,悄然落淚。

受《三國演義》影響,馬謖大致給人的印象為書獃子一個,但事實並非如此。馬謖與姜維相同,都是諸葛亮認可的人才,並且有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的意願,姜維因是將領出生,多外出統兵,此時留在諸葛亮身邊的,也就只有馬謖。諸葛亮對馬謖期望是非常之高的,時常與他徹夜研究戰術謀略。既然馬謖如此受諸葛亮賞識,那麼,馬謖出事之後,諸葛亮為什麼不力保呢?答案只有一個:諸葛亮救不了他!

劉備死後,蜀國內政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蜀國大致可以分為三股勢力:益州派、荊州派、劉氏集團。益州派就是益州劉璋原有的官僚,投降劉備後仍舊出任官職的;荊州派就是劉備在荊州地區流蕩之時收入麾下的荊州人士;劉氏集團則是一直跟著劉備白手起家的小夥伴。三股勢力一同撐起蜀國朝政且缺一不可。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劉備集團之人多為一起摸爬滾打出來的將軍,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他們是蜀國戰鬥力的體現,絕不可缺;荊州集團作為其發家之後的第一筆政治資源,沒有他們就沒有劉備的政治合法性,斷然不能丟失;對於益州派而言,你劉備入川,沒有益州集團的支持你就坐不穩這片江山。三者共存局面就是以此為依據。

蛋糕只有那麼大,吃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有分匹問題出現,那矛盾也會出現。自諸葛亮任丞相以來,三股勢力之間的矛盾就越發尖銳,尤其是諸葛亮為了軍事便利而罷黜了同為託孤大臣的益州派李嚴,這在當時激起了不小的波浪。而諸葛亮的說辭便是:「令行禁止、軍法無情!」

諸葛亮試圖用法律條文的形式來緩和三派系之間的矛盾,卻並非謀私,而是此刻的蜀國經不起內亂的折騰。諸葛亮極力的塑造一個摒棄君臣特殊關係、而用法律來約束內部人員的架構,可謂用心良苦。與君王關係最深的無非就是劉氏集團的人,他們是一同跟著劉備刀口舔血過來的,此時要摒棄君臣特殊關係,也就等於諸葛亮為首的劉氏集團向著益州集團低頭,以換取朝政內部之穩固,益州集團勉強接受了這個條件,這也就是馬謖必須死的根本原因!

馬謖立下軍令狀要守街亭,結果丟失,作為主要負責將領,必須要為此次軍事失利負責。諸葛亮想包庇,但益州集團那麼多雙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如果你諸葛亮不秉公辦事,那就說明你惦念私情,不顧律法,其結果就是諸葛亮威信掃地,再也駕馭不了益州集團,從而使得朝政動亂,這是諸葛亮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馬謖必須得死,他的死不僅僅是履行軍令狀、承擔街亭失守責任,更重要的維持三集團之平衡,緩和其內在矛盾,這麼看來,馬謖死的真值!

只是可憐諸葛亮,一身為劉氏鞠躬盡瘁,為了蜀國穩定,痛下如此決心,痛哉哀哉!

(歡迎看官姥爺贊同、評論~通俗易懂的解答簡單有趣的歷史,歡迎關注~)


華容道義釋曹操

其實,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其實是諸葛亮有意為之。

首先,諸葛亮明白曹操雖然唾手可得,但他此時命不該絕,不是像書上提到的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該絕的,而是從大的戰略意圖來看,曹操此時是死不得的。因為劉備此時根基還沒立穩,兵力匱乏,而且還是寄人籬下,處處受人掣肘,如果此時殺了曹操,北方勢必大亂,那麼東吳勢必在此時將劉備除之而後快,就算北方不亂,那曹操的接班人還不生吃了積貧積弱的劉備。如果此時殺了曹操,勢必會打亂諸葛亮隆中對時候提出的三國鼎立之大勢。只有北方有一個曹操在,東吳勢力才不會立即鯨吞了劉備,轉而和他結盟來抗曹。

其次,諸葛亮深知關羽是一個極講義氣的人,如果讓他一直懷揣著對諸葛亮的感激的話,那對劉備政權興復漢室是及其不利的,所以,藉此機會讓關羽還曹操一個人情,從此兩不相欠,讓關羽可以沒有顧慮的全心全意為興復漢室出力,杜絕下次還會對曹操手下留情的可能性。

所以,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其實是諸葛亮在背後操縱的一箭雙鵰的戰術運用和以後興復漢室的戰略考量,蘊含著諸葛孔明的大智慧。

揮淚斬馬謖

歷史上關於馬謖是否該殺早就有過爭論,晉朝習鑿齒就批評過諸葛亮殺馬謖,是自毀長城。而如果有不殺馬謖的理由,諸葛亮為又下達了死刑的命令呢?首先談一點,馬謖是否該殺呢?可殺可不殺。

從殺的角度考慮,街亭戰役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時候,這一次也是極可能成功的一次,曹魏方面並沒有很多的防備,有幾個郡縣都反水了的,所以說形勢是一片大好,而而馬謖壞了事,街亭一失,將所有的沒問題變成了有問題,所有的勝利成果都化為烏有,幾年的辛苦毀於一旦,全都是因為主將的無能與失策,所以身為守街亭最高統帥的馬謖,應該擔負起責任,也應該殺。

但馬謖又可以不殺!如果單純追究馬謖打了敗仗,就處與極刑,似乎過重,這世上是沒有常勝將軍的,整個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也從來不是戰無不勝的,他們手下的戰將,也有很多的敗跡,但卻少有被殺戮的,完全可以將馬謖撤職處分,或軍前戴罪立功等方式處理,而且蜀國本身人才稀少,馬謖又是人才,本可以給予「留黨察看,以觀後效」」的處分,蔣琬就曾為此事向諸葛亮進言過。此外,就憑私人關係,諸葛亮也不願馬謖死,因為馬謖是他老朋友馬良的弟弟,如同兄弟,而且馬謖的才華,也一向為諸葛亮器重,在諸葛亮心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有這麼多理由,諸葛亮為什麼還是下達了死刑的命令呢?

第一,平息眾怒。首先諸葛亮北伐,在蜀國朝廷內部支持的人不多,反對的到不少,這次他越級提拔馬謖,不用魏延、吳懿等人導致蜀軍大敗,損兵折將,第一次北伐成果化為虛有,自然人怨沸騰,不殺馬謖不足平眾憤,為了安撫人心,諸葛亮不得不下了殺令。

第二,依法治國。諸葛亮一向主張依法治國,這次馬謖在關鍵時候打了敗仗,如果不處罰,難以服眾,以後再推行法治就有困難了。為了更好推行法治的理念,保證法律的嚴格執行,諸葛亮也必須處理馬謖。正如諸葛亮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顯示了法治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政治平衡。蜀國內部本就有荊州、東州、蜀地等三股勢力較量,馬謖本身屬於領導層的荊州勢力。他的失敗,自然會讓其他勢力集團就此向朝廷發難,為調和蜀國內部矛盾,起到平衡各處的因素,達到安定團結的局面,諸葛亮也必須殺馬謖。

第四,劉備遺言。劉備臨終時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了,是不能大用的,諸葛亮沒有重視才導致現在局面的發生,諸葛亮如果不處理馬謖,就會有人拿先帝遺言說事,所以,諸葛亮必須處理馬謖,表示對劉備的尊重。所以,殺馬謖是從現實局面出發的,唯一選擇了。

馬謖死後,諸葛亮在處理街亭失利的問題上,十分得當,顯示了其高超的領導藝術,殺馬謖、貶趙雲、賞王平,又上表朝廷自貶三級,表現其敢於承擔責任,嚴於律己,賞罰分明的高貴品質和領導水平。這也將馬謖失街亭,導致蜀國第一次北伐失利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低,蜀國內部基本上保持安定的局面,反對北伐的聲音也不強烈了。就在當年冬天,在距第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一年,諸葛亮能再次出兵,第二次北伐曹魏,這和諸葛亮合理處置馬謖事件,有很著大的關聯。


諸葛亮殺的動馬謖,卻殺不動關羽,軍令狀這東西就不用太當真了,關羽的地位還不至於給諸葛亮立軍令狀,蜀漢政權劉備第一,關羽第二,雷打不動的排位,除了劉備,誰敢言斬關雲長?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三國志.馬良傳》

關於馬謖其人,本身就是諸葛亮破格提拔,根據《襄陽記》的記載,馬謖的亮點就在於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時,建議諸葛亮攻心,諸葛亮也是採納馬謖之言,得以安撫了南中少數民族。但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可用之人很多,魏延,吳壹這種大將都沒任用先鋒,而是力排眾議任用了馬謖,這可能也是諸葛亮此生最大的用人失誤。因此,諸葛亮不斬馬謖難以服眾,自己也是降官三級以明軍法。與馬謖一同被斬的還有將軍張休、李盛,同往的黃襲被削兵權,唯有妥善收拾殘局的王平加拜參軍,這也體現了諸葛亮的賞罰分明。

而諸葛亮入劉備陣營時沒有官職,但關羽因白馬之功被曹操請封為偏將軍,還是個漢壽亭侯,諸葛亮斬不動關羽;劉備攻佔荊州南部四郡時,關羽被任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諸葛亮被封軍師中郎將,總領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稅收工作,還是斬不動關羽;當諸葛亮隨劉備入蜀以後,關羽督荊州,屬於州牧、刺史級別,諸葛亮任軍師將軍這一雜號將軍,還是斬不動關羽。

其實放眼蜀漢集團,諸葛亮前期根本就沒有掌握軍權,又談何斬關羽呢?兩人一起共事也只是劉備入川支援劉璋之時,諸葛亮輔佐關羽鎮守荊州,諸葛亮也只是個輔佐,關羽能斬的動他,他斬不動關羽。

而劉備入蜀以後,關羽與諸葛亮就更沒有交集了,即使有交集,關羽在劉備稱漢中王時被拜為前將軍,假節鉞,在外就代表劉備,行王命的人物,除了劉備,沒人斬的動。

馬謖與關羽就不屬於一個級別的人物,馬謖的哥哥馬良還只是關羽帳下一謀士,二人放在一起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在三國歷史中,劉備陣營中,曾有兩件事十分撼動人心。兩件事的主人公分別是關羽與馬謖,二人都曾在關鍵節點立下軍令狀,可同樣沒有完成任務,關羽卻毫髮無損,馬謖卻遭斬殺。這件事放在當時還是如今都會讓旁觀者議論不已,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很多人不知曉的。關羽立狀未完成任務背後有著劉備的老謀深算,馬謖立狀未完成卻讓諸葛亮顏面盡失甚至將蜀國處境擱置極度危險之地。旁觀者如果只從事件本身去評論兩人待遇不公就大錯特錯了,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的三國謀士背後很多決定都是鋌而走險的選擇。

所以說,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卻只斬殺了未完成任務的馬謖,兩件事的軍令狀本身就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當年,劉備與孫權的聯合抗曹,理智的劉備陣營所有謀士都清楚這場大敗曹軍的戲碼上演,東吳水軍才是主角,劉備陣營的全體將領也只是配角而已。而大敗曹軍之後,蜀國也就有了喘息的機會,劉備有著對於自己的政權深深的考量。因為,他並非如同孫權一般想要曹操徹底落馬,因為,曹操的滅亡才真正是劉備滅亡的開始。曹操如果真的死了,孫權會立即放棄與蜀國的聯盟也開始全力攻打蜀國,失去了曹操的牽制,以孫權當時的實力消滅蜀國簡直是易如反掌的。

所以,真戲需要戲精們完美地「假唱」,看似蜀國將領都是為了剿滅曹操余寇,暗地裡,劉備派出的關羽才是蜀國給曹操最後的照顧也是對於自己留下的活口。諸葛亮當時派出的趙雲、張飛等將領圍追堵截曹操的余寇,一個個都是去「撿便宜」的,而且都會撿個盆滿缽滿、高高興興地回來。唯獨尾追曹操這一路將領是關羽帶隊,因為關羽才是配合著劉備在東吳面前上演這出好戲的最佳人選,而出行前,關羽的這紙軍令狀也無非是糊弄孫權一干人等而已。

曹操與關羽有著深厚地也有些尷尬的舊情,甚至是關羽的心病。所以,看似對於曹操咬牙切齒的關羽其實心中有一萬個理由可以保曹操不死,可這份舊情其實在劉備和諸葛亮看來早就是應該解決的,正好堵截曹操一事完美地做到了一箭雙鵰。

關羽放走了曹操,算是了斷了舊恩也徹底歸屬了劉備更保全了蜀國。至於關羽出兵前立下的軍令狀本身就是哄騙孫權一黨的戲碼而已,諸葛亮與劉備早就預謀於此又怎麼會因此而遷怒與關羽呢。

而後來的馬謖一事就斷然不是這麼回事了。守街亭本來就是馬謖自告奮勇的結果,自食惡果也是馬謖的命運安排如此罷了。而對於守街亭這一事實,軍令狀可真真不是一個擺設,諸葛亮在當時的確是傾蜀國所有北出祁山伐魏,多少有著些許背水一戰的意味。可此時的馬謖令人失望的表現,諸葛亮不誅殺他的確難以平定軍心。這一點,馬謖與關羽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街亭一戰,背後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真正爭奪的重點,二人對此毫不相讓,一個讓兩位領軍人物置若己命的地方怎麼能任由派出的將領胡來呢?所以,當時,蜀國的謀士們都不看好馬謖前去擔此重任,正是出於對馬謖的信任與馬謖自己的胸有成竹才導致諸葛亮做出這樣的選擇。與其說諸葛亮是將權力交給馬謖不如說他是把自己的立命根本也交給了馬謖,可立下了軍令狀的馬謖依舊沒有領會事件的嚴重性最終因為自己的「不世之材」而錯失街亭,諸葛亮也只能軍法處置了。

所以說,同是立下軍令狀,沒有完成任務的關羽與馬謖受到的待遇如此不同背後的原因更多的是蜀國出於政權穩定做出的不同考量,與軍令狀本身並無太大聯繫而已,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你是如何看待二人的軍令狀呢!

歡迎關注,談笑風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同樣是立軍令狀,但是和關羽立軍令狀和與馬謖立軍令狀的性質和出發點完全不同。

劉備聯合孫權抗曹,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軍,此次戰役,孫劉聯盟方面主要的參戰方是東吳水軍,總指揮官是「羽扇綸巾」的東吳周郎。劉備的隊伍,說的好聽點叫打配合,說的不好聽一點叫「撿便宜」。

關羽在此時立下軍令狀去華容道堵截曹操,最多算是「錦上添花」,甚至是「走走過場」。

諸葛亮派出去的趙雲,張飛等等等都是去「打掃戰場」撿便宜的。

儘管如此,有一個便宜劉備不敢撿也不想撿,這個便宜就是曹操的首級。諸葛亮神機妙算,其實就是不算他也知道在水上的大戰失敗之後,曹操的敗逃是不可避免的,他派出去的幾路人馬,戰場外打秋風,能撿多大便宜都不嫌多,唯獨曹操這一路的便宜不能撿。

別看諸葛亮忽悠東吳的時候,對「曹賊」恨不得「千刀萬剮」,但是,在骨子裡,劉備和諸葛亮都知道,曹操的勢力不好惹,最理想的局面就是赤壁大戰的鍋東吳來背,赤壁大戰的成果劉備來收。

所以,曹操最好別死,假如非死不可也不能死在劉備的手中。諸葛亮知道,就是曹操死了,孫劉聯盟也就完了,劉備自己也不是曹魏的對手,並且馬上會成為包括孫權在內的諸侯們的眾矢之的。

所以,如何保證曹操不死,才是這個事情的真正實質。於是派關羽去華容道堵曹操就是最佳選擇。因為只有關羽有足夠的理由保曹操不死。

曹操對關羽是有恩的,並且是「不殺之恩」。關羽「降漢不降曹」之後,曹操對關羽的關照大概就是「上馬金下馬銀」,「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就是曹操視為眼珠子的赤兔馬也是很豪爽的送給了關羽,關羽一生當中最看重的「漢壽亭侯」,也是曹操給操辦的。

就算是關羽不領情,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哪怕是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始終是不動殺心——一個單槍匹馬的關羽,連闖五關基本上就是在開玩笑。

這種恩情,對於關羽來講,是一件非常沉重的心理包袱,就算是「斬顏良誅文丑」,也不能讓關羽稍顯輕鬆,關羽「義」字當先,對曹操的這種愧疚感,應該是劉備和諸葛亮都無法容忍的。

讓關羽去華容道,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就是解決關羽在曹操面前的負罪感問題,而且這種解決要很徹底,徹底到名義上關羽是用命來報答曹操的地步。

在這個背景下,那個軍令狀其實也就是一個激將法,同時,也算是一紙報答說明書,關羽的命已經實實在在的交給了曹操,曹操拿他換來了自己的自由。

那麼關羽的這條命,其實就完全屬於劉備了。

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所以,關羽這一紙軍令狀,更像是一紙「賣身契」(也許不太準確)。

但是,到了馬謖那裡,軍令狀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和關羽去華容道的背景和諸葛亮的心情都是天上地下。

馬謖是被寄予極大希望,並承擔不容有誤的決定全局的重大使命的前提下籤下這一紙軍令狀的。

在諸葛亮具傾國之力北出岐山伐魏的時候,雖然不能說是背水一戰,但也是容不得有致命的閃失的。諸葛亮和司馬懿爭奪的重點、也是關鍵點就是「街亭」。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就是:街亭雖小,事關重大。

馬謖的軍令狀其實是諸葛亮把自己的「命」也交給了馬謖,這相當於「以命賭命」。諸葛亮把這個「契約」看得非常重。

但是,馬謖卻是不以為然的。他非常自負,所以,儘管有這個軍令狀,但是馬謖其實並未因為這個軍令狀而感到「責任重大」而「謹小慎微」。

馬謖把拿命換來的守街亭的機會,用來展現他的「不世之才」!其實他是把街亭當成了他的「試驗場」,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如何「獨出心栽」和有獨到見解。

這樣的心態,馬謖出事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當諸葛亮看到了王平送來的街亭守軍的防禦圖的時候,諸葛亮覺得自己的胸中有一口老血就要噴出來,但是他不敢。

馬謖是他諸葛亮自己選的,並且是在很多人不看好的情況下選的。其實,最不看好馬謖的是已經歸天的劉備——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恰恰就「大用」了馬謖。

馬謖的這一紙軍令狀,儘管馬謖沒在意,但是諸葛亮卻非常在意,馬謖的「得瑟」讓他丟了街亭,諸葛亮一下子就遭到了「滅頂之災」,逼的諸葛亮不得不做了他一輩子僅干過一次的冒險動作:空城計。

用錯了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直接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人力物力財力全白費,這個責任必須有要負,諸葛亮不負,就必須由馬謖來負。

其實,馬謖被斬,他的命至少百分之三十是為諸葛亮。也就是說,馬謖替諸葛亮擔了至少百分之三十的責任。儘管後來諸葛亮「自罰三杯」,但是如果沒有馬謖的命墊底,諸葛亮自罰三杯肯定不夠。

別看都是拿命賭的軍令狀,但是賣命和買命完全是兩回事。


這提問涉及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歷史真實,一個是虛構;一個事關重大,自告奮勇;一個似乎無足輕重,可有可無。馬謖不聽諸葛亮安排,自作主張丟失街亭,儘管對於這件事,在史料中有多種說法,但大的基本事實,應該是真實的。而華容道關羽放曹操,卻把關羽曾經投誠曹操,受到曹操優厚待遇,不忘舊情返回劉備這些真實,與一個虛構橋段聯結起來,刻畫了精彩絕倫,義薄雲天的關羽人物形象,是一個虛實結合,有假有真,真假難辨的產物,這就是提問的根本答案。因為真實歷史是不能違背的,而虛構則可按情節,邏輯,理性來演繹。

從當時的情節看,安排街亭守衛時,馬謖首先搶功請戰,諸葛亮叮囑重要性,馬謖答覆說:若有差失,祈斬全家!這種決心,這種表態,幾乎把臨場決策領導逼到絕境,難有再選擇。說明馬謖對街亭重要性很清楚,搶功心太強烈,也太輕率,把這件事看的太簡單。後世不少吐槽諸葛亮為啥不用魏延,不用趙雲?說實話,作為磨磨牙,耍耍嘴皮子的事後諸葛亮,是可以的,但要臨場決斷,本文沒有這魄力氣派,估計多數吐槽也難免落入俗套。

再看華容道關羽放曹操,同輩的趙雲,張飛都領到重要任務,興沖沖帶兵殺敵去了,就連糜竺,糜芳,後輩的劉琦,劉封都派上用場,唯獨第一上將關羽,卻被冷在一邊,這種滋味只有真將軍才能體會。雖然關羽諸葛亮表面上,正兒八經立軍令狀,但倘若把劉備後面擔心的問:「吾弟義氣深重,若真把曹操放了,咋辦「?諸葛亮則打哈哈說:「亮夜觀天象,曹賊未合身死,留這人情叫雲長作了,亦是美事「!劉備趕緊送頂高帽:「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明白了吧?這本來就是局,是個套,主要作用是熱鬧,吸引眼球,和空城計是一個道理。不說關羽在蜀漢地位,在大老闆劉備心中的分量,就三國演義而言,關羽還有不少大事(比如著名的大意失荊州)八字沒一撇呢,羅貫中先生怎能輕易讓諸葛亮殺掉,白費口舌筆墨,自找麻煩?


諸葛亮是不敢殺關羽的,要殺了關羽他自己也活不了。而馬稷雖然是諸葛亮非常喜歡的手下,到了關鍵時刻,他犯了錯,諸葛亮也是保不了他的。

在劉備心中,關羽可是手足兄弟,他們當年在桃園結義的時候,就說過這樣的話。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關羽要是死了的話,劉備也是沒有好下場的,古人是信奉者鬼神,對於這些誓言還是非常看重的。更何況對於劉備來講,諸葛亮不過是他手下而已。說得好聽一點,他們兩個關係就是最佳楷模的君臣,但是說的不好聽一點,諸葛亮就是劉備手底下的一條狗,怎麼可能和他兄弟相比。

就算關羽犯了什麼大的錯誤,劉備也一定是要保住他的,絕對不可能將他殺死,對於這一點諸葛亮肯定是心知肚明。他能夠在劉備這裡得到重用,完全是劉備看中自己的才華,而關羽是他生死的兄弟,要是敢動他這個兄弟,劉備說不定就拿起自己的兩把劍砍死他。

關羽雖然立下了軍令狀沒有完成,但是也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諸葛亮就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重要的是關於在軍中的威信比諸葛亮大。很多將軍都是跟著關羽出生入死,而諸葛亮雖然都在為軍中的將士出謀劃策,可是在裡面過的非常的悠閑,和關羽的遭遇是不一樣的。就算諸葛亮要去殺關羽的話,有很多人都是要為他求情,諸葛亮也是無可奈何,索性就不用管這些事情了。

而且關羽對諸葛亮也是沒有好感,當年如被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讓劉備他們三兄弟等了這麼久,關羽在心裡早就是有怨氣。要不是看中諸葛亮的才華,而且劉備也特別的喜歡他,肯定是不會讓諸葛亮有好果子著吃。這倆個人最好就是這樣誰也不管誰,相處無事就可行了。而馬謖是諸葛亮的替罪羔羊,諸葛亮就是想要殺掉他,從而突出諸葛亮的治軍嚴格,為諸葛亮留下一個好名聲。

其實馬謖有多厲害,諸葛亮早就是心知肚明。諸葛亮看人是非常準確的,他知道馬謖就是像那個只想談兵的趙括。他曾經和馬謖徹夜的談論一番,發現他的軍中計策還是非常厲害的,但是對於他的領兵才能,諸葛亮肯定是不敢恭維。

更何況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就曾經叮囑過諸葛亮,一定不要重用馬謖,對於他的計策還是可以聽的,但是這個人行軍打仗還是不行,一定要讓諸葛亮記住。對於劉備臨死的話,諸葛亮怎麼可能會忘記,他所做的這一切都只是為了鞏固一下自己的勢力。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說是要去北伐,但是其實是為了自己的權力。本來劉備死後,諸葛亮還是有野心想要奪得天下,但是因為劉備留下了後手,有很多人都在監督他,對於諸葛亮打仗還是不怎麼信。要是當時諸葛亮是答應劉備想要當皇帝的話,說不定劉備就立刻讓手底下的人把諸葛亮殺死,這一點諸葛亮可是明白。在真正的帝王面前,再怎麼厲害的人,也只能被玩弄於股掌之間。

要是真正能夠北伐勝利的話,諸葛亮離死期也不遠了。但是要是北伐失敗了,畢竟打了這麼多次仗,總是要找一個替罪羔羊,馬謖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正好撞到了諸葛亮的槍口上,諸葛亮就於世人假裝了一番,說自己多麼看重馬謖,但是馬謖犯了這麼大錯誤,自己一定是要殺他,不管手底下有多少人求情。

其實這一切眾人也是看在眼裡,但是大家都沒有說破。畢竟現在的領導者是諸葛亮,這一切都是諸葛亮說了算。然後在馬謖回來之後,諸葛亮就當機立斷,立刻將馬謖殺死。在馬謖被殺死之後,諸葛亮還跑到他的墳前哭了很多次,還不斷的安慰他的家人,自己一定會好好對待他們的。這個就是諸葛亮心裡有鬼,怕馬謖時候要報復自己,讓自己的良心安定一點。

諸葛亮真的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要不然怎麼能夠在亂世之中生存下來呢?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做傻事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好一個諸葛孔明!


關羽、馬謖身份不同,任務不同,造成的後果也不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第一,兩人身份不同。

十個馬謖,也頂不上一個關羽。

在劉備集團,劉關張這三位是合伙人,都是老闆。關羽是二將軍,是二把手。諸葛亮在牛,荊州時期,也只是個打工的。相當於職業經理人。

以他的權力和地位,根本殺不了關羽。他也不敢殺。

馬謖的地位與關羽沒法比,他只是諸葛亮的參謀和幕僚。在蜀漢沒有什麼根基,殺不殺,就是諸葛亮一句話。

第二,兩件事後果不同。

關羽放走曹操,是諸葛亮和劉備的本意。實際上最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所以,是好事,並不是壞事。劉備對比心知肚明。

馬謖失街亭,那就罪不可恕了。好端端的北伐大業,直接被他毀了。殺他十次都不算多!

換了誰都會斬馬謖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