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就小編現在的年紀而言,談身後事還太早了,不過對於喪葬形式這個話題還是會聊到,同學之間有時候都會說到這個話題,那麼小編就在這裡和大家說一說自己對於喪葬的一些想法。

中國人是很注重喪葬形式的,所謂事死如事生,因為很多人都相信靈魂的存在,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所以很多人都想將生前的東西帶到墓葬之中,也就是隨葬品。當然不光是中國,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這個習俗,而在考古學研究中,墓葬的葬式、葬俗、隨葬品都是研究的重要部分。不同文化的人羣在死後的埋葬方式上有著不同的習俗,考古可以通過這些不同之處,將兩個不同的族羣區分開來。在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地區,墓葬的形式基本是從土坑墓到磚石墓的發展,從居葬合一到居葬分離的轉變,而到了現在,身後事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等等。土葬是最常見的一種,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老人死後基本會要求土葬。土葬不僅僅是挖個坑八人埋了了事,還有一大套的程序要走,要看風水、請先生、守靈等等。以前覺得這樣特別繁瑣,直到爺爺過世之後,親身經歷了一次農村的葬禮,才改變了這種看法。在家鄉老人之後(就是有人過世),整個村的人都會過來看望,自覺幫忙,讓人感覺到鄰裏直接的溫情和睦,葬禮有很多儀式和忌諱,這些都反映了大家對於故人的尊重和追思。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改變陳規陋習,推行火葬。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火葬,在農村地區的墓葬通常是很零散的,而且沒有過分的硬化(平原地區多土封,山區用石頭),這樣的墓葬頂多百年就會慢慢廢棄毀壞,最後消失在田間山林,而相反集中的火葬墓地全部是水泥硬化的,這個廢棄過程將會長得多,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好了似乎聊跑題了,不同的喪葬形式表達了人們對於死亡的不同理解,小編看來人死如燈滅,什麼都不存在了,應該歸返大自然,回答整個生態循環中去。所以小編想了一下,人死後可以套個袋子(馬革裹屍的那種吧)埋在地下,然後在上面種上一棵樹(根據自己的愛好挑選),在樹上掛上一個牌子,上面有身前的照片和生平介紹,這樣既環保,又有紀念意義。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竊以為海葬要優勝於墓葬。歷觀載籍,古往今來墓葬最為奢侈豪華的應為帝王墓葬。窮數十年之功,盡舉國之財力,物力,人力,竭能工巧匠之鬼斧神工,最後永埋於地宮,不見天日。然而縱觀歷史,除卻如秦始皇陵等個別帝陵倖免被盜外,其他帝陵都無一倖免遇難。漢武帝雄才大略,在位五十餘年,修建黃陵達半個世紀,陵內極盡奢華,然而最後還是無辜被盜;康熙、乾隆、慈禧可謂大清帝國風雲人物,生前奢靡排場,死後更是風光大葬,然而還是被軍閥孫殿英洗劫一空,身前何其風光,死後身死受受辱。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所以說再好的墓葬也會難免被盜,人最忌諱的莫過於死後還身首異處,被活人打擾,所以倒不如隨海漂流。


人都死了哪裡還知道……那是兒孫們的的事了


最好叫科學家創造和研究燒烤,人死後統統的喫掉最好,又環保又節約,骨頭研製成鈣粉賣給外國還賺錢。


不要墓地!選擇樹葬


都死了還有那閑心??隨便葬


我一百年後 我會在活一百年


想法不錯 就是小編文字功底有點差 錯別字


不論什麼葬,只要響應政府號召,政府就應該免費提供條件


墓葬單人的就得萬元左右。死不起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