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從兩歲開始慢慢接觸更多的繪本,我發現她對繪本比我關注的細節更多一些。

比如大衛不可以,翻到大衛把花瓶打碎那一頁,我閨女指著大衛說大衛哭了,我才發現原來大衛臉上有淚珠,我並沒注意到。

看情緒管理的書《我不慌張》中,她看到某一頁時往前翻頁,我開始不知怎麼回事後面她跟我說一樣,我才注意到原來桌布一樣的。

她總是發現很多細節,我當時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同學也說她家娃也是這樣的,發現好多大人忽略的細節。

我給我閨女選的是認知書,大師的經典繪本,比如大衛系列,還有自我保護類書籍以及情緒類管理的,以及想像力創造力的如猜猜我是誰,我不是箱子等。

繪本選擇要根據孩子年齡段和性格選擇,還有就是堅持親子閱讀。


一般情況,大人和孩子在讀繪本的時候,大人通常會先看文字然後再看圖。而小朋友通常不識字,他們先是看圖,通過圖去想像的聽到的事故。大人通常會忽視圖的重要性,事實上圖是可以讀的,所有的圖都可以變成語言,作為語言去閱讀。

大人很難將圖文整合,而小朋友可以通過聽故事,很容易將圖文結合在一起,構建一個故事。

小朋友喜歡哪些類型的繪本?同一個小孩在不同年齡階段都會有喜歡不同類型的繪本。之前我家寶寶1-2歲的時候就喜歡一些翻翻書、洞洞書有關遊戲之類的書,兩歲到三歲就比較喜歡冒險類的書籍例如《我的壁櫥里有個大噩夢》《月光男孩》,還有恐龍系列,宮西達也的恐龍系列是最愛,還有汽車類的書籍《開車出發系列》《小卡車系列》等。每個小孩的喜好興趣不一樣,成長的環境不一樣,他對繪本的喜好就有所不同。例如我家住在江邊,經常到兒子到江邊玩沙子和看大船,所以他對有關船的書就情有獨鍾,例如《小船的旅行》《玩具船去航行》等。之前,快兩歲的時候給他《下雪天》,他一點都不敢興趣,因為他根本沒有見過雪,他對雪完全沒有概念,所以他對小男孩做出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完全理解不了。後來,我們這裡下了一場大雪,帶他出去打雪仗,推雪人,他開始知道原來自己走在雪地上正如書上所說的一樣,嘎吱嘎吱嘎吱響,身後會留下很深的腳印。之後每天必讀《下雪天》這本繪本。所以,小孩應該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他們才能記憶深刻。孩子喜歡的繪本肯定說的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符合他們的心理的,往往那些深受小朋友喜歡的繪本是和小朋友感同身受,真實的描繪了小朋友的世界。


小朋友看繪本關注點在看圖上面,基本上都會忽略文字,通過觀察圖,感知繪本的內容。從圖裡面去感受體驗繪本中表達的意境。

而大人,看繪本第一時間會關注文字,會受文字的限制,讓思維有所局限。因此不會像小朋友那樣感知到繪本中更多的內容。

被稱為繪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在《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到要想兒童了解書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從圖畫開始。他說讀書不是讀字的,而是感知書的內容。所以在這裡我也想和大家分享,盡情地讓孩子們去圖吧,不要過早地引導他去讀文字。讓他在圖畫的世界中盡情地發揮他的想像。讓他在無盡的快樂中愛上閱讀。

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喜歡圖多字少的繪本。

至於喜歡什麼繪本的類型,我覺得孩子在不同時期喜歡的繪本也應該不同吧,這個主要還是要看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比如說有的孩子在一段時間會喜歡看知識科普類,過一段又開始熱衷藝術類的,再過一段有開始喜歡其他了……


大多數家長讓孩子讀書,理由是很功利的。他們期待孩子從書本中獲得知識、獲得好習慣、學習某種技能,甚至當孩子一有什麼問題,就趕緊找相關的主題讀物讓孩子讀,還時不時在孩子讀的時候旁敲側擊,「你看人家是怎麼做的,你要學習啊」等等等等。孩子是很反感的。

對於孩子來說,讀書不是為了獲取知識技能,而是為了發現讀書的快樂,是為了經由讀書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產生互動。這才是他們願意讀書的理由。

所以,家長不要對讀書這件事情過於功利。

以下這些做法可以使家長在陪孩子閱讀的過程當中,保證讀書的娛樂性。

(1)允許孩子玩書。

在寶寶很幼小的時候,一兩歲,他喜歡撕書、咬書、拍書、摔書,不是因為他對書有敵對情緒,而是因為孩子對書感興趣。

如果家長覺得孩子把書撕壞了,太可惜,可以買一些布書和硬紙板書。

(2)尊重孩子獨特的閱讀習慣。

反覆閱讀同一本書,或者嘩啦嘩啦的快速翻書,倒著看書,對於孩子來說,是閱讀樂趣的一部分。

在這種可以自由支配的閱讀當中,他們可以獲得快樂。如果大人強行制止,那孩子獨特的快樂體驗就被剝奪了。

(3)不要給孩子制定太多的閱讀規矩。

如果你把閱讀的行為同學習混淆起來,要求孩子規規矩矩地坐在旁邊聽讀,不能亂動,或者一口氣給他講半個小時的書,也不允許開小差。那孩子很容易將讀書視為苦差事。

應該讓孩子在讀書的時候保持一种放松自由的狀態。這樣,孩子才會把讀書和良好的情緒體驗連接在一起,喜歡讀書就會很自然了。

(4)允許孩子重複喜歡的書。

當孩子喜歡重複閱讀某個故事,他只不過是希望重新體驗一次閱讀該書時帶給他的情感體驗。並且,重複閱讀給他一種掌握局面的安全感。孩子的這種內心體驗是值得尊重的。

(5)盡量讓孩子選書。

書是給孩子看的,孩子喜歡才是第一位,讓孩子自己做主。他想讀哪一本,就讀哪一本。

(6)閱讀過程中,跟著孩子的感覺走。

閱讀中,如果孩子指著圖片打斷你說「這是什麼?」那跟著他的節奏來走。因為書是給他讀的,只要他樂在其中,只要他的注意力仍然是在書本當中,打斷家長是沒關係的,請家長不要打斷孩子在這本書當中的感覺和節奏。

(7)讀完不要提過多要求。

如果家長每次讀完書都有問題在等著孩子,就會給孩子帶來思想負擔。同時,提問也是一項非常需要功底的事,如果你提問的很不恰當,也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

如果非要提問,不要說「這本書有什麼教育意義」,「你看別人家的小孩做的多好」。家長應該注重問孩子自身的感受,比如「你喜歡這個故事裡面的誰」,「你為什麼喜歡這個」,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反感。

(8)允許孩子讀無用的書。

童書出版人三川玲女士寫過一篇文章,《無用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讀書當然是有用的,但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有用。如果抱著有用的目的去讀書,最終不會愛上讀書,而會恨讀書。一個東西如果不是享受,沒有人會主動做這件事情,對於小孩更是如此。這是人的天性,對待人的天性,我們只能去順應它,而非挑戰。

如果爸爸媽媽想讓孩子從閱讀中獲得充分的快樂,就要允許孩子跟著自己的偏好,一起讀一些看起來沒有教育意義的書。


第一個就是,大人眼中的爸爸和小孩眼中的爸爸。寶媽小小說:「在我看來,爸爸是非常不靠譜的,帶娃的時候簡直就把孩子當玩具了。可是在我女兒看來,爸爸就是她的超人,時刻保護著她。」在小孩的眼中,其實不會覺得爸爸帶娃很糟糕,只會把爸爸當做自己的超級英雄,在自己心中是很厲害的角色。

第二個就是,孩子眼裡媽媽的壞脾氣和寶媽眼裡自己的壞脾氣。寶媽可可說:「每次我發飆的時候兒子都覺得是火山爆發,可是我自己明明就覺得只是聲音大了一點表情嚴肅了一點啊。」孩子可能並不懂媽媽為什麼會發那麼大的火,或者在他們眼裡這件事不值得生那麼大的氣,但是母親的思維卻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就是,家長眼裡的石頭和孩子眼裡的石頭。寶媽小讀說:「每次兒子玩耍回家的時候總要帶幾顆石頭回家,他覺得像鑽石一樣是寶貝,我只覺得是多餘的垃圾。」小孩子對身邊總是保持新鮮好奇的態度,他們對於這種小東西會有很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家長眼中的「垃圾」到了他們那裡也會變成寶貝。


寶寶最好不要長時間的盯著視頻看,在他1歲半時,因為如果看的時間太久的話,不僅會對她眼睛有有損傷,而且還會對他的智力是發展不太好,有時候會阻礙他自己對外面的認知,我們要帶他到外面進行自然的認識,這對他來說是比較好的促進,這個時候做給他看一些畫本,並且畫本裡面內容是比較豐富的,色彩更多一些的種類,他開始看這種畫本的話,就會經過自己的想像來感知,這能夠啟發他的大腦,相比視頻來說,這種方法更好一些,並且這樣對他來說也沒有什麼傷害。

我們他在看的時候,我們可以陪他一起看,並且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一個物體或者一個畫面,然後告訴他這個是什麼,比如說當你看見一頭牛的時候,你就用手指著這個圖畫,然後就告訴他這是牛,然後你就學牛叫,那他就能夠更好的了解這個是什麼物體,所以這也是我陪他一起共同學習,然後他自己也會學的更加有興趣,這對促進他早期的發展來說很有用,並且對於身心方面都有促進,這也是對他一個比較好的練習。

另外,如果我們想讓他認知發育比較好的話,也可以給她買一些畫筆,讓他自己在紙上畫一些圖,他會把自己看到一些覺得有意思的物體畫下來,有時候可能畫的也不是特別像,他畫一頭牛的時候,有時候看起來像貓,這時我們也不要說他畫的不太像或者是怎麼樣,因為他這個時候是按照自己的想像來畫的,所以我們應該尊重他畫的內容,然後在他畫完以後,我們要給予鼓勵,因為他這個時候在用筆畫心的世界,這是他自己心裏面所想的內容,所以這個時候可以利用繪本來取代電視。


繪本,是一種以兒童為主要閱讀對象的一種特殊的兒童文學樣式,它單純的使用圖畫或以圖畫和文字共同表現內容,是包括了文學和美術的綜合藝術。

先不說二者閱讀的差異,繪本作為一種一生閱讀的文學體裁來說,對於兒童來說,繪本重要的作用就是預言未來生活的圖譜。對成年人來說,繪本就是反思並重建生活的鏡子。所以,在我看來,孩子拿繪本來認識世界,成人拿繪本來反思世界。

把幾個問題綜合起來回答一下,幼兒期的幼兒以具體形象為主,而此時,圖畫的認識,要比一個個文字元號更有吸引力,所以,出現了許多讓孩子喜歡的「無字書」,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字幼兒會去忽視,圖畫*文字=繪本,而非圖畫+文字,所以,文字會讓兒童增加對繪本認識的廣度,幼兒也會對那些未知充滿喜歡。

成人在閱讀時,因為足夠的生活閱歷,會有充分的深度,就像《失落的一角》,每個人都可以給出自己的答案,因為思維方式和作用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先舉個例子,一位媽媽,一直有給孩子講繪本的經歷,不到二歲的時候,一天給孩子講《樓上的外婆與樓下的外婆》,講完之後孩子就不斷的留下無聲的淚,前兩天,這位媽媽的母親也離世了,孩子可以感受到母親的傷感,從而感受到繪本傳達給他的情緒。

不管是有字的,還是無字的,除了讓幼兒自己去讀之外,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孩子,可以從繪本裡面發現許多東西,家長也不需要可以選拔,但有一類打著繪本頭銜,純給幼兒講道理的「連環畫」,幼兒不會喜歡,幼兒不喜歡你直接說教,而好繪本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幼兒,同時,幼兒會關注和自身有聯繫的繪本,有一定生活經驗的繪本,幼兒不理解空中樓閣。

關注作者,為大家推送你和孩子都可以看的繪本,繪本,讓愛灑滿每個人的心田。


小朋友會更多地關注圖畫、顏色、故事情節,而家長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在閱讀中認字,理解其中的道理。

孩子每個時期喜歡的繪本都不同吧,主要還是看興趣和愛好,家長可以挑選一些知識類、科普、藝術類型的給孩子看,等孩子能自己選擇喜歡的繪本時再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孩子多看看這些書呢可以增長知識,也開闊自己的視野。

更多繪本故事可以關注【Amy談早教說育兒】,Amy陪您一起讀繪本。

https://www.toutiao.com/i6647027394299298312/


繪本適合各個年齡段。不同年齡的孩子感興趣的內容也不同。這個你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及年齡去選繪本了。

1歲左右合適些,圖畫大,清晰。沒有什麼故事背景的。單純的認識顏色。物品的

2歲左右,可以選擇圖畫較多一點的繪本。和生活相關的。因為2歲孩子對周圍事情有興趣了。

3歲左右,選擇一些小故事,禮儀,交通安全方面的。

4-5歲,選擇想像力豐富,可以啟發思維的繪本。


成年人讀繪本第一視線是文字,孩子是圖像!分別都能讀出這個故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