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能被稱為「XX之父」,肯定得有一堆「兒子」,並且能把自己基因遺傳給兒子們纔行。

也就是說,兒子必須像父親,否則就不是爸爸而是隔壁老王了。

那麼卓別林有什麼基因遺傳下來呢?

個人認為,是由他定義了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縱觀那些比較成功的、影響範圍大的喜劇電影,無一不是以悲劇為內核。比如金凱瑞的《變相怪傑》《楚門的世界》等。

而國內前幾年票房上10億的幾個喜劇電影也不例外,比如《夏洛特煩惱》《煎餅俠》《泰囧》。

我的主業是周星馳,從周星馳的電影中就更能看到這點了。

星爺早期的作品不作數,因為他只是個小角色,製作方面他還沒什麼發言權。

而後期,只要是他可以參與製作過程的電影,無一不是以悲劇為內核的,比如《大話西遊》《喜劇之王》《長江七號》以及《美人魚》。

如果喜劇不以悲劇為內核,一味的以單純搞笑那就不是喜劇而是小品。

所以趙本山可以稱作是小品之父或者小品之王,但永遠上升不到喜劇之XX上來。

卓別林用他的電影,特別是後期作品,為後輩喜劇人打下了「悲劇是喜劇的內核」這一基石。

麥克斯·林戴的禮帽、手杖、小鬍子,瘦小的上裝、肥長的褲子再加上一雙過大的鞋子,構成了一個可笑又可悲的「紳士流浪漢」的形象。

無論是在《馬戲團》中失戀,還是《城市之光》中贏得了復明姑娘的感恩之情;無論是《尋子遇仙記》中不畏艱辛努力追求幸福,還是《摩登時代》中作為機器的奴隸而精神失常,卓別林飾演的小人物都包含著心酸和憂鬱。

在小人物笑容中所感染給觀眾的酸楚,是比淚水更沉痛得多的微笑,而他從小人物的憂鬱中所傳達給觀眾的深思,又是比生存本身更艱辛得多的悲哀。

卓別林在定義「悲劇」內核的同時更極其善於把握和處理喜劇和悲劇的辯證關係,這點至今都是後來喜劇人所一直在探求以及平衡的重要內容!

所以別說卓別林是「喜劇之父」,就是再高的讚譽和褒獎也不為過,因為他——當之無愧!

——頭條號【I服了You】文/於色


1977年12月25日,聖誕節,查理卓別林去世。其子說,卓別林生前最討厭的就是聖誕節,他認為這個節日過於「商業化」。全家人興緻勃勃地裝飾聖誕樹、準備禮物時,兒時生活窘迫的卓別林鬱鬱地說過:「我小時候過聖誕節,能有一隻橘子就很幸運了。」

出身貧困,但擁有非凡的才華,卓別林由一名默默無聞的喜劇丑角而登上了喜劇之王的寶座。滑稽的小鬍子、鴨子般的走路方式、頭上的圓頂禮帽、身上的小禮服和手中的文明棍……

卓別林畢生的創作曾使通俗娛樂上升至藝術境界,起到了世界性的影響,至今無人超越分寸。30年後的昨天,又是聖誕節,卓別林還活在人們的笑聲中。雖然卓別林的喜劇天賦已是盡人皆知,但是他那傳奇般的九段情史更讓讀者充滿了好奇。


卓別林是創造電影藝術的偉大先輩之一,他常常描寫受苦受難的窮人。當然,卓別林這個不朽的人物既不是受剝削的工廠工人也不是勞動的農民,而是一個流浪的無產者,為了免遭商人的殘害,他採用各種可愛的狡猾手段,並用一些可憐的辦法來進行復仇。從整個來看,不管怎樣,這些都是傾向民主的,我個人理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資產階級藝術,是一種精神。

卓別林。全球最偉大的喜劇大師。他的作品不僅好笑,而且很有內涵,深處往往隱藏者一種悲涼,開啟了默片新時代!最偉大的喜劇都是悲劇,卓別林近一個世紀一直影響著無數喜劇創作者。 1914年,卓別林的處女電影《謀生》上映。之後又拍攝了《20分鐘的愛》(Twenty Minutes of Love)和《美寶的婚姻》(Mabel"s Married Life)等多部電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