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最新公佈的2019年中央基本建設支出預算表顯示,重點地區天然氣應急儲氣設施2018年執行10億元,2019年預算爲20億元,預算數爲上年執行數的200%。

  天然氣生產和消費具有明顯的同步性和季節性特點,因此,儲氣調峯是天然氣安全有效供應不可或缺的環節,調峯能力也是天然氣產業發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標誌。

  北京化工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張明森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天然氣消費是有季節性的,要保持天然氣的穩定供應,就必須有充足的儲備設施和強大的調峯能力。我國天然氣起步較晚,且國內資源儲量相對不足,天然氣儲氣庫建設與歐美天然氣消費大國相比要追上差距。

  中石化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已建儲氣庫26座,有效工作氣量80億立方米左右,僅佔國內天然氣消費量3%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而西方成熟的天然氣市場,該比例都在20%以上。

  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國建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較高的對外依存度以及較爲單一的進口來源使得我國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較爲依賴中亞管道的平穩運行;此外,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度大,天然氣消費南北地域差異大,北方等供暖地區季節峯谷差較大。目前國內天然氣管輸系統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增加資源調配能力。

  2018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約3.86萬億方,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接近四分之一,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一佔比還將進一步提升。多家研究機構預測,2020-2035年間,全球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6%-2%之間,成爲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品類,到2030年天然氣將超越煤炭成爲全球第二大能源。

  2018年也是中國儲氣設施發展的重要一年。

  去年4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峯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明確儲氣設施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供氣企業10%、城燃企業5%、地方政府3天。具體來講,到2020年,供氣企業要擁有不低於其合同年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城鎮燃氣企業要形成不低於其年用氣量5%的儲氣能力;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至少形成不低於保障本行政區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儲氣能力。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指出,2018年,我國把保障國家油氣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全面加強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着力確保油氣安全穩定供應,保障人民羣衆用氣需求。

  章建華表示,2019年,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3%左右。同時,要堅持補短板、防風險,着力夯實能源安全發展基礎。要加快推進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深入挖掘氣田增產和管網互聯互通潛力,科學有序推進煤制油、煤制氣等示範項目,積極推動管道儲氣設施建設和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