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文學家在文學史的大致座次,還是能夠排出來的。一位作家文學史地位如何,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創作成就,影響力,文學史史家的偏好,時代風習。下文將具體分析關漢卿與蘇軾等人文學史地位差別的原因。

在此之前,需要對題主此題作一簡單審視,如果說關漢卿文學史地位不如蘇軾高,估計大家都沒有疑問。認為柳永、李清照和辛棄疾在後世的影響力,特別對今天普通讀者的影響,都大於關漢卿,大家也不會反對。然而,若說關漢卿的文學史地位低於柳李辛等人,恐怕有人就要反對了。竊以為,題主的問題應該是,為何宋詞的文學史地位,要比元曲高?

此外,所謂「領軍人物」「領軍地位」等詞,不適合文學家,文藝很「文」,一點兒都不「武」,何來領「軍」,又何嘗屑於「領軍」。真正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應該是單打獨鬥的猛虎、獵豹或者雄鷹,而非集體行動的群狼、獵狗或者禿鷲。文學家藝術家的地位和影響力,往往是在其身後才被逐漸確立起來的,這與政治家、軍事家有著顯著區別。後者的力量,主要在生前,死亡之後,影響力銳減。因此,題主的描述,可能有欠準確。

下面直接回到題主的問題。


關漢卿文學史地位低於蘇軾的原因:

首先,蘇軾是歷史上罕見的大才全才,詩詞文、書法、繪畫和學術等多方面,都達到一流的水準。而關漢卿,僅在雜劇方面創造出一流的作品。從整體上看,關漢卿的文學成就,顯然無法與蘇軾相提並論。

其次,蘇軾文學作品更為雅緻,關漢卿的雜劇相對俚俗,而中國文學史上,雅文學的地位往往高於俗文學。

第三,後世特別是今天的人們,對宋代文學特別是宋詞的興趣,遠大於對包括雜劇在內的元代文學的興趣。人們對不了解不喜歡的東西,很難給予較高的評價。

答主本人不認為關漢卿的文學史地位一定比辛棄疾等三人低,而認為題主實際的問題是:為何宋詞的文學史地位,要比元曲高?故而就此問題,作一解答。


文學史上,宋詞地位高於元曲的原因:

首先,宋詞更為精巧,藝術成就總體更高。元曲相對粗放,藝術成就相對遜色。這是其地位差距的根本原因。

其次,宋詞雅緻,元曲俚俗。在古代,文學創作的主體是文人士大夫,他們往往同時兼具學者和官員的身份,對雅文學有著天然的愛好,不喜歡俚俗的下里巴人。這種審美偏好,逐漸沉澱,成為文學史上的潛在規則。元曲不如宋詞,便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元曲俚俗,多北方方言俗語,時過境遷,後世讀者閱讀和理解起來,頗有困難。宋詞雖然偶有口語俗話摻入,但總體上使用的是雅緻的文言,而文言相對穩定,較少受時代變遷影響,故而後世讀者接受起來,較為容易。進而更容易體驗宋詞之美,給出較高的評價了。

第四,元曲主要是舞台藝術,是更為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後世所說的「元曲」,不過是劇作家編寫的「劇本」,閱讀劇本,與觀看錶演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元曲之美,難以充分展露。宋詞雖然也是音樂文學,用來演唱,但對表演性、舞台性和戲劇性要求低,直接閱讀歌詞(即詞作),損失掉的藝術性和美感,不會太多。兩相對照,人們更容易喜愛宋詞了。

第五,宋詞篇幅和句式,均較短小,容易朗誦和記憶,更容易傳播開來。而元曲篇幅較長,又多是散文句子,不便記誦,難以廣泛傳播,這就限制了它的影響力。

第六,宋詞的題材以情感特別是愛情為主,而元曲題材缺少突出的類型,有愛情題材如《西廂記》《倩女幽魂》等,就是這些題材的作品,其中仍有其他題材的因子,顯得不夠純粹。而愛情作為永恆的話題,最容易讓人產生共鳴,而以言情為特色的宋詞。因此在世人中的影響力超過元曲,也超過同時的宋詩和宋文。

《西廂記》劇照(圖自網路,侵刪)

第七,宋詞作者的社會地位,整體較高,生平履歷較為清楚。元代不重視文化,文人地位較低,元曲作者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總體無法與宋詞作者媲美,生平往往不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元曲的傳播,其影響力自然難與宋詞抗衡了。

最後,中國自《詩三百》以來,便形成了偏重抒情文體的傳統,敘事文學相對不發達,缺乏讀者基礎。中國人對詩歌的興趣,遠大於對戲曲小說的興趣(現代的情況有變,小說和影視作品的受眾,遠大於詩歌了),元曲不如宋詞地位高,也受此影響。


須強調的是,這只是從整體上來看的,具體到作家作品,就得具體分析了。比如,把元曲中的《西廂記》作為「參賽作品」,與任何一首宋詞相比,恐怕都不會遜色吧。當然,不能因為有《西廂記》這樣的特例存在,便覺得宋詞很弱,《西廂記》本身很詩化詞化,文辭接近於唐詩宋詞,與典型的元曲又有不同。

對不同時代、不同文體成績和影響力的簡單比較,不是為分優劣,優勝劣汰,而是便於大家了解文學和歷史,希望大家能夠直接面對優秀的傳統,多讀多感受,而不是僅僅看包括本文在內的粗淺的文章了。

碼字不易,如覺文章不錯,還請點贊鼓勵。

更多文史現象的精彩分析,敬請關註:風雅人文觀察。



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似乎已成為大家所公認的每個時代的代表。但是我們細細究來,詩是最先成為文人士大夫所認可的文學創作,《詩經》一直是我國燦爛的文化代表之一,唐代詩發展到了頂峰。並且把詩一直作為大道。即使是到了宋朝,雖然詞比較流行,但很多人依舊認為此只是小道。經過柳永大量創作慢詞,蘇軾「詞自是一家。」李清照「詞別是一家」的發展。詞的地位才慢慢提升起來,甚至與詩相抗。

但是我們說起元曲,他的地位就要比詩和詞在我國古代要矮上一截。元代為什麼有那麼多有名的戲曲代表呢。因為啊元代取消了科舉考試,很多讀書人沒有了進取的道路,只能流連於樂坊柳巷進行創作,再加上宋雜劇,金院本的影響和市民階層在宋代的崛起。所以到了元代的時候,讀書人和樂坊的戲劇演員相結合,甚至有的讀書人親自登台演出,成為戲劇演員。

元朝出現了大量的戲曲。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戲曲他的出身就是小道,後來也沒有得到大官的推崇,自然也不會像詩詞一樣受到讀書人的重視。像詩詞這兩種都是受到了當時社會上就受到已經很有名的,地位很高大文豪的推崇,李白更是得到唐玄宗的高級待遇,蘇軾也在朝為官,多有建樹。關漢卿顯然就沒有這樣的機會。

到了明清時期,讀書人進取的道路又恢復了,而且很多在朝的和社會上的大學士都是詩人比如劉伯溫,高啟,前後七子,甚至清朝的乾隆皇帝都寫了四萬首詩句。他們寫詩詞文章很多人提倡復古學習秦漢文章,唐宋詩詞,沒有聽說朝廷大員說提倡學習元雜劇的。

唐朝傳奇很有名到了明朝的時候傳奇大興也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有名望人士提倡比如王世貞,湯顯祖,梁辰魚,而且他們很多門生。但是唐傳奇,明傳奇都被打入冷宮很少人能知道。只有《牡丹亭》等少數經典為重人所知。提到詩詞,相信很多人如數家珍。

文/紅雨說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權,請聯繫作者,馬上刪除。


中國人喜歡文化大家,關漢卿只是一個職業劇作家。文化大家的主要作品還是以詩和文為主,有時還要文以載道。這些要求,關漢卿都比較欠缺。詞的地位也沒有達到詩和文的地位,曲和劇更是低,王實甫,孔尚任等,地位和詩文大家都不能比。寫小說的就更不入流了。這是古人的評價標準。現在要反過來了。


說實話,蘇軾和關漢卿在歷史上的被接受程度的差異,也是中國文學至今存在的審美趣味的差異,亦及士人的文學趣味和大眾的文學趣味。之所以蘇軾的文學影響力高於關漢卿,是因為蘇軾的文學作品更符合正統的儒家思想,更注重知識分子入世的積極心態和出世的自我完善。而作為知識人地位更為低下的元代作家,關漢卿被迫進入了民間,以創作反應世俗生活的劇作為謀生手段,進一步強化了作為一個文學家的自覺,使得中國文學的目光下移,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明清小說,在這一點上功不可沒。但是,中國的歷史發展太過緩慢了,人們的文學趣味不易轉變,時至今日,高雅與庸俗之爭偶爾白熱化,其實,唯有多元並存,各自開拓,彼此寬容,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既放射蘇軾的光輝,亦不掩關卿的才華,在作品上下功夫,交給歷史去評判選擇,方是正途。


總體來講,中國文學的走向是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從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越來越普及化、俚俗化。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元曲的語言遠不如宋詞精緻,優雅。甚至有些曲子是將土得掉渣作為特色來追求的。看看關漢卿的套曲《不伏老》就明白了。


這是我們後來人的選擇。

一是作品的流傳廣度和深度,元曲不如宋詞。

二是領軍人物的知名度,元曲不如宋詞。

三是藝術性。好的作品藝術性強,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流浮街市。宋詞在這一點上,大眾化更強一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