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沒有佔據山下的城鎮,加強防禦工事,而是選擇將大部人馬駐紮在一座高山上

馬謖認為那山高而且險,山上樹木茂盛,軍隊從山上向下面眺望,可一目了然。軍隊從高處往低處進攻,可以達到很好的衝擊效果,是天賜的紮營之地,於是自作主張決定在山上紮營。

副將王平勸道:「參軍錯了,如果我們將部隊駐紮在大道,築起城垣,魏兵就算有十萬也不容易過去。現在捨棄要道,屯兵在山上,要是魏兵突然來到,將山包圍起來,切斷了山下的水源該怎麼辦」

馬謖笑道:「你真是婦人之見,兵法雲 靠著佔領高處的優勢來攻擊低處的敵人勢如破竹。要是魏兵來了,保證叫他片甲不留!」要是他切斷水源,你不知道置死地於後生嗎?將士們到了生死關頭一定會奮力死戰,一個打十個都不成問題,你就別多心了。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選擇在山上紮營

第二天天亮,魏將張郃到達街亭。張郃見馬謖屯兵在山上,立即下令封鎖山下水源,並在山下立下營寨,將山包圍了起來。

山上的蜀軍見漫山遍野全是魏兵,隊伍嚴整,旗幟鮮明,嚇得是亡魂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命將士下山迎敵,眾將士你推我我推你,沒一個人敢去。馬謖大怒,親手斬了二名士兵,眾軍恐懼,只得下山迎敵。由於山高路陡,前行速度極是緩慢。山下的魏軍萬箭齊發,蜀軍死傷無數,被迫退回山上。

由於水源被截斷,士兵沒有飯食,時間一長,寨中大亂。山南的蜀軍打開寨門投降魏軍,馬謖攔也攔不住。張郃在這時放起火來,火勢向山頂蔓延,蜀軍將士拋戈棄甲,四處奔逃。馬謖知道街亭已失,只得統領殘兵逃走。


馬謖在街亭打敗戰的原因:

第一,軍事才能方面不足。

項羽破釜沉舟激勵士氣,面對秦將章邯、王離四十萬大軍,項羽的數萬楚軍抱著必死之心,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項羽的雖喜歡剛愎自用,但其軍事才能是不可否認的。

韓信更是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將領的代表,他領兵作戰通常都可以做到以少勝多,以弱攻強,項羽的大軍曾多次敗於韓信之手。

而馬謖並沒有驚世的軍事才能,和項羽、韓信相比更是不及,又怎麼能創造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奇蹟。

第二,作戰攻守不同。

項羽、韓信把軍隊置之死地作戰都是進攻作戰中運用,在士氣上壓倒對方,在戰略上獲得了主導。

而馬謖在長街亭的戰鬥是防禦方,也就是守城方,在士氣上不如對方,戰爭主導權也在對方手裡,雖抱著置之死的信念作戰,但始終處於挨打的局勢。

第三,士兵作戰水平有限。

馬謖的軍隊善於打優勢戰爭,不善於扭轉劣勢局面,作戰能力有限,更不可能以少勝多。


在我國,置於死地而後生這句格言,源自《孫子兵法·九地篇》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但問題是孫子兵法里的這個死地是有特指的。「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死地則戰」。這個死地是決生死的地方,而不是絕地。

‖韓信項羽----背水一戰

在我國,秦朝末年,由於秦二世統治暴虐,大澤鄉起義後,各地紛紛反抗,出身楚國貴族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投入轟轟烈烈的起義浪潮里。公元前207年,項羽帶兵北上支援趙軍,面對數倍於自己的秦軍,項羽破釜沉舟,於巨鹿擊敗秦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最終楚軍大敗秦軍,秦國軍隊遭受重大損失。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后,分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佔據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漢中。劉邦面對勢力強於自己的項羽,一方面積極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另一方面派韓信帶兵出擊,兩面夾擊項羽。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張耳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與楚的羽翼趙國戰於井陘口,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20萬趙軍,斬殺趙軍主帥成安君陳余,生擒趙王歇,一舉滅亡趙國。

‖馬謖----志大才疏

《郡國志》記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 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為歷史上重要軍事關隘、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

諸葛亮北伐是諸葛亮一生為數不多的軍事亮點之一,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在當時街亭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為魏蜀兩國所重視。

志大才疏的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又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自作主張,「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軍隊紮營在山上。張郃得知蜀軍憑高紮營,驅大軍一擁而進,四面圍困,斷絕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軍于山。一場街亭爭奪戰與此展開。魏軍乘勢攻山,馬謖料難固守,持續數日之後便帶乏兵突圍而逃。紮營山下的王平欲領兵相救,適逢張郃攔路廝殺,又因勢孤兵寡,只好倉皇而逃,撤退於天水。結果,蜀兵大敗,失了街亭。

項羽韓信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最終取得勝利,而馬謖也是身處險境,為何大敗而歸呢?

首先,韓信人稱兵仙,有強大的軍事指揮能力,項羽是萬人敵,打仗方面也是比較厲害的,而馬謖是一介書生,志大才疏,指揮上又缺乏變通,失敗也是必然。

再次,韓信和項羽雖說是背水一戰,但是士兵士氣高漲,作戰能力強,遇到敵軍歷經數戰取得勝利,反觀馬謖身陷險境,與魏軍作戰也沒有取得勝利,最終失敗也是有其原因的。

最後,韓信和項羽能取得勝利,除了指揮上成功外,他們也有極高的號召力和人格魅力,但是馬謖沒有這樣的優點,他不能服眾,打仗在乎上下一心,將軍指揮方能如臂使指,馬謖失利也不是沒道理的。


置於死地而後生,這句格言,源自《孫子兵法·九地篇》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但問題是孫子兵法里的這個死地是有特指的。「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死地則戰」。

顯然孫子所說的「死地」是決生死之地,而不是必死之地!

只可惜後世文人,真的把這個死地當成了必死之地。這就坑爹了。你地利都沒有了,還想著靠士兵突然士氣爆發翻盤?長平之戰的趙括,已經用自己和四十萬人的生命證明了這招不靠譜。

至於要問項羽韓信為啥把軍隊置之死地最後都打贏了?

先來看看項羽的破釜沉舟。

項羽在殺掉宋義,掌握軍權之後,迅速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兩萬軍隊渡過黃河,截斷王離軍與章邯軍的聯繫。此戰中,楚軍勢如猛虎,銳不可當,秦軍的甬道被楚軍截斷,秦軍多次發起反攻都以失敗告終,王離軍糧草斷絕,軍中乏食。這時,項羽才決定全軍渡河。以英布和蒲將軍作為阻援軍團拖住章邯主力。項羽親自帶兵渡過漳水與王離軍團進行決戰。項羽親自率軍來到漳水,命令全軍戰士持三日糧,然後沉船,破釜甑,燒廬舍。以示必死之心。

顯然,項羽在破釜沉舟之前,通過前期作戰,已經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破釜沉舟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死戰到底的決心。當時楚軍可一點沒陷入必死之地!相反,秦軍正被楚軍逼入必死之地。

所以,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所向披靡,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一日之內與王離軍九戰,楚軍九勝,秦軍連營壘也被楚軍攻破。秦軍大將王離被俘虜,蘇角戰死,涉間被圍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至於韓信的背水一戰,可能最接近那些文人所想像的「置於死地而後生」。

但此戰也有其內在細節!

首先,戰場由韓信選定——在離井陘出口30里處安營駐紮——此處太行孔道為河流切割,寬度較大,山嶺間最寬處可達1公里;內部有比較寬敞的空間以供雙方數萬大軍對戰。而且這裡的地形十分有趣,明面上看對趙軍很有利——在井陘孔道口堵住道路,韓信怎麼樣都無法繞過趙軍營壘,只能硬著頭皮正面作戰,但實際上,由於萆山北部小路的存在,正適合韓信實實行他的奇襲。

萆山位於井陘出口孔道的北部,整個孔道在這裡開闊起來,但是在出口位置,孔道再次縮小為一個隘口,從防禦的角度看,在隘口修築關城可以輕鬆防禦自井陘西來的敵軍。然而隱患也埋伏其中——萆山之後存在一條隱秘的小路。

會戰前一天夜晚,韓信召集騎兵兩千,對其指揮官下令:明日開戰之前率領騎兵從北邊小路繞過萆山,迂迴到趙軍營寨附近待機。當趙軍全軍出動的時候,立刻以最快速度奪取趙軍營寨,並換上漢軍的紅色旗幟——所有騎兵都被要求攜帶一面紅色旗幟。按照唐代名將李靖的奇正之論,這兩千輕騎就是此戰中的「奇兵」,在戰役之中起到一個槓桿的作用——以微小的力量將「正兵」主力的力量成倍放大。

之後,漢軍違背兵法常識,先行出動一萬人列陣在水澤之前,背靠河流,面對趙軍營壘挑戰。之所以這麼布置,不是為了等到自己的軍隊被逼到河裡,再突然士氣爆棚來反殺。

這麼想的都是紙上談兵!

你當初要能士氣如虹還至於被逼到河裡?都被逼到河裡了,還反殺個毛啊!等著餵魚吧!

韓信背水陣是因為漢軍兵少又缺乏戰場機動力,容易被優勢趙軍包圍。背水而營,則不用擔心背後會為趙軍所趁;背水只是為了縮短戰線,讓河水成為自己的後衛,利用地形減短需要用兵力來維持的防線長度。

韓信真正的殺招是那兩千騎兵。如果沒有那兩千騎兵的背刺。韓信的一萬人就算背水列陣,最後也會被推到河裡去。而有了兩千騎兵的背刺,配合那一萬人背水陣的扛線,趙軍才會被前後夾擊,逼入必死之地。

至於馬謖為啥在街亭卻敗了?因為這個坑貨真把軍隊放到逼死之地上了。

街亭之戰其實並非是一場預備的防禦戰,而是一場雙方得到預警之後的遭遇戰。

史書記載,「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這應該是張郃先於馬謖趕到了街亭附近,並擋住馬謖前往城寨的腳步。馬謖只能依阻南山——馬謖自從南向北前進,而街亭城寨就在眼前,但是張郃的騎兵也在眼前——馬謖只好就地展開部隊準備禦敵。但是馬謖的這時卻生搬硬套兵書上的內容,上山布陣。上山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引誘張郃來攻,以地利擊破之。但蜀軍輕裝而來,必須要在街亭補充飲水才能繼續行動,而上山導致部隊很快便斷水,失去的戰鬥力。而汲水的道路又為魏國騎兵截斷,在饑渴和和魏國精騎的雙重打擊下,蜀漢先鋒速敗於街亭。

但其實,從地理上說,街亭不是諸葛亮預先所設定的阻截魏軍援軍的位置,只是前去最佳位置——隴山山口的道路之中的一點。

所以本質上馬謖根本沒必要在街亭打這一仗,他需要的是後退據守,等待諸葛丞相的支援,而不是衝上去浪,想靠什麼「置於死地而後生」去擊敗張頜。結果他作死的結果就真的死了,可惜的是被他坑死的那些蜀軍士兵。

簡單歸納一下,之所以項羽是西楚霸王、韓信是兵仙,是人家真把不利變成有利,然後把敵人逼入必死之地。而像馬謖這樣的坑貨,只會從字面上理解「死地」,真把部隊帶入必死之地,其結果自然坑死了部下和自己。


主要有4個原因:

1.對戰背景不同

背景:韓信攻打趙國背水一站,敵將是陳余。馬謖守街亭嚴防魏國,敵將是曹真和張頜。

馬謖是守,兵力比敵方多;韓信是攻,韓信兵力幾千人,敵方陳餘20萬人,懸殊很大。

馬謖是在自己地盤的山頂守,將士們都是抱著守住後回家吃飯的想法;而韓信大軍是在大河邊,要麼贏,要麼死。所以韓信士兵只能殊死一搏,這時候他們會用盡全力。所以韓信的士兵戰鬥力肯定強於馬謖。

2. 對敵策略不同

馬謖是紙上談兵,駐守山頂以逸待勞,並且沒有其他準備;

而韓信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化被動為主動,並且派樊噲抄了敵方的後路,從而使得敵人沒有退路,後方大亂,前後夾擊取勝。

所以從對敵策略來看,韓信更勝一籌。

3. 知己知彼不同,敵將能力不同

韓信的敵人陳余,擁兵很多,但是特別輕狂自大,聽不進別人意見,過於輕敵冒進。而韓信對敵方這些弱點了解得很清楚,能夠沉著應對。

馬謖的敵人曹真,兵力和士氣都不如馬謖,所以馬謖是自己輕狂自大,聽不見別人的意見,低估了敵人的能力,而馬謖的敵人曹真深諳用兵之道,懂得把握時機,雷厲風行,並進行了周密部署。

所以在知己知彼方面,馬謖不如韓信。

4.實戰經驗不同

馬謖一直都只是諸葛亮的小跟班,從來沒有自己帶兵打過仗。自懂一些書面理論知識,對實際帶兵打仗毫無實踐經驗可言,也不懂得靈活變通。跟副將的關係也不好。在軍中的威望也不足。

韓信則不同,他在攻打趙國之前,已經跟了劉邦好些年,在底層干過,當了大將軍,並且憑實力讓樊噲這些人都對他佩服有加,在實踐經驗上主導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軍事行動,打敗了駐守西安的章邯大軍。實踐經驗豐富,軍中威信足。

毛爺爺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從這點來看,馬謖失敗,韓信成功也是必然的。


主要是人不一樣,項羽跟韓信兩個都是戰將,身經百戰的那種;馬謖是文書出身,從來沒經過大戰。打仗的時候,項羽跟韓信自己都是自己擔當前鋒敢於沖陣的那種,在巨鹿之戰的時候,項羽本身帶領部隊突擊九次,基本上是哪裡秦軍強他就突擊哪裡,讓敵方部隊無法聚集成軍,無法結隊打仗。馬謖本來也是這麼打算,只是當看到魏軍打前陣的是張郃的時候就怯戰不敢去了,倒是王平多次帶領部隊衝殺,但是王平的戰鬥力有限沒法突出重圍。

其次,項羽本身有點狙擊手的味道,項羽打仗的時候由於本身勇猛,他經常扮演前鋒主將帶領突擊隊突擊,他會對敵軍主帥發動斬首行動,即便不能打殺敵軍主帥也能夠迫使敵軍主帥轉移指揮部,這將直接造成敵軍指揮的混亂。比如在巨鹿之戰的時候秦軍竟然不知道自己的主帥在哪了。而馬謖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假如將馬謖換成長坂坡的趙雲或者張飛,那麼很難說街亭大戰會戰敗。


我一直都說一件事情軍事是一個很神奇的領域,這個領域裡面,沒有什麼所謂的什麼神聖戒規,這裡面只要能夠戰勝眼前的敵人,那你就是勝利者,所以說,一個軍事學家必須要從戰場的實際情況入手,正確分析眼前的局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說因為錯誤的估計了戰場的某一個形式,而最後導致大敗的話,沒有任何理由戰敗就是戰敗,你必須要為上千上萬的孤魂野鬼,孤兒寡母負責。

背水一戰,當然很多人都是用這四個字來激勵自己,尤其是在困境之下的人,但是歷史上面在大型戰役裡面真正能夠做到背水而戰的人只有兩個,一個韓信,一個項羽,對於一個軍事學家來講,最頭疼的問題不是說武器裝備的代差,也不是現場環境的變化,而是回歸到最本質的一點。人本身。

在戰場上面每一個士兵不是棋子,沒有自己的思想,隨你擺布,每一個士兵都有自己的思想,你如何讓每一個士兵發揮自己百分之百的戰鬥能力,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在士兵面臨著困境或者是疑惑的時候,你能夠帶領士兵走出疑惑,率領自己的士兵跟敵人進行作戰,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比如說著名的淝水之戰,前秦90萬大軍面對東晉8萬大軍,為什麼一觸即潰,就是因為前面的演員演的太專業了,告訴他們哦,(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們要被打敗了,我們趕緊撤退,不然的話就要被敵人給殺了。事實上就是前秦的前方統帥要求軍隊向後面退一步,空出一個戰場來結果被人折騰成這種樣子。

所以說,每一個士兵,尤其是在背水之戰的情況之下,你不能夠說你的軍隊裡面出現雜毛或者是嘈雜的聲音,大家想想這種情況項羽破釜沉舟了結果手底下有2000多士兵,不想打仗,直接逃了,那對於其他士兵來講,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尷尬局面?韓信想要背水一戰,結果自己手底下也有士兵逃跑了,其他士兵跟著一起逃跑啦?那又是什麼情況?

對於項羽來講,破釜沉舟之戰之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軍隊裡面那些不聽指揮的,或者是老弱病殘,全部給裁剪掉了。項羽本來手裡頭是有20萬人選的,最後選來選去只有5萬多人,至於說韓信這兩萬多軍隊,從關中地區一路打到趙國,韓信帶領他們屢戰屢勝,可以說韓信就是整治軍隊的軍魂,只要韓信在所有的將軍,所有的士兵都相信韓信能夠帶他們走出困境,這也就是為什麼兩位大佬有底氣,率領軍隊跟當時數倍於己的敵人進行作戰。項羽5萬楚軍擊敗30萬秦國長城兵團,而韓信率領兩萬的漢軍擊敗了20萬趙軍。

馬謖有什麼?馬謖之前帶領軍隊作戰過嗎?沒有,他跟這些士兵有感情嗎?沒有,他和這些士兵熟悉嗎?也不知道,跟士兵之間的溝通,這是第一步。

第二點,你的士兵是否接受過真正的這種實戰下的訓練,而且是那種面臨危難局面,臨危不凍的那種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有什麼樣的表現?歷史上面只有一個描寫當項羽打敗秦國的軍隊,接見諸侯的其他軍隊的時候,諸侯的其他軍隊臉朝著地,膝蓋跪在地上,用膝蓋走路!當時楚國的軍隊是以一種什麼樣的表現征服了天下?沒有任何描述,因為沒有任何語言能夠來描述這件事情。韓信背水一戰,他的軍隊也是可以說是百戰之士,拿下關中拿下魏國都是自己的軍隊,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

當時的蜀國由於經歷了夷陵的慘敗,國力大減,包括之前在漢中之戰裡面歷練出來的有經驗的士兵,事實上,在之前的作戰行動裡面已經損失殆盡。納粹德國為什麼後期一潰千里,就是因為前期作戰的時候,德國人在蘇德戰場上面損失了太多有經驗的士兵。

當然,第三點就是因為馬謖這個人實在是沒有掌握現場的情況,馬謖是南方人,這個地方當然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這個事情是成立的,但那個地方是北方街亭,這個地方都是石頭山呢,水怎麼可能接的上來。

綜上所述,馬謖在這個方面,尤其是對戰場的形勢了解方面,比不過項羽和韓信。對待士兵的方面比不過項羽和韓信,他憑什麼去打背水一戰?


兵法中的確有"致之死地而後生"的說法,但實際執行中必須分情況看。如果自己一方軍心動搖了,致之死地,只會導致潰散。如果自己士氣正旺,敵方士氣衰落,這樣做可以以一當十。比如項羽破釜沉舟,如果遇到統一六國時的秦軍,只會自尋死路。

回到馬謖守街亭的討論。馬謖之前是干參謀的,幾乎沒有帶過兵,他了解他的兵,他的兵了解他嗎?肯定不了解。自己一方提振士氣很成問題。敵方的將領則是名將張郃,他身經百戰,士兵很旺。馬謖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張郃率軍包圍,並用木頭組成柵欄,防止馬謖軍隊憑高而下硬拼。又斷了馬謖軍隊飲水。很快馬謖軍隊大亂,想突圍又不成。幸好王平用疑兵計,馬謖才突圍出來,但他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總是拿不是一個時期的人物和事件來對比,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叫我們發揮想像力?還是漫無邊際胡扯?。你的手指頭伸出來看看等哪天一般長了,在來討論關公戰秦瓊的故事。

韓信和馬謖都能聯想到一塊去,歷史上像類似的戰役有很多。求求大師兄了,很多重複的問題和一些無聊的問題能不能屏蔽一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換種方式問法,問的都是莫名其妙。讓我們回答的也是一臉懵逼。

至少事件的背背景還有主要將領的能力,差不多可以討論一下,這樣問題乾脆就直接點,韓信強還是馬謖強不得了。幹嘛饒那麼大一圈,我們還要找資料,仔細閱讀一下,在來寫,作業做好了不符合你的要求,讓我們白忙活半天,


這就好像李嘉誠生意賺了我做生意賠了,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