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說馬謖不可重用,為啥諸葛亮還派馬謖去守街亭?

這提問問的不錯,可劉備死後,諸葛亮南征孟獲時,馬謖提出很好建議,使蜀國南方以後幾十年保持了穩定。北伐前,馬謖獻計諸葛亮,派間諜秘密潛往魏國,在繁華熱鬧處,張貼偽造的司馬懿公告,引起魏明帝曹睿心中疑慮,撤換了司馬懿軍職,掃除掉北伐一大攔路虎,不能說不是一個高招。

安排街亭守衛戰的大帳里,馬謖最先請戰,並一口把話說死,願立軍令狀,如果有失,甘願以死謝罪,並用全家性命擔保。在此種情況下,其他將領個個噤聲,無人接茬,這讓諸葛亮咋選擇?難不成諸葛亮親自去守街亭?

為防備萬一有事,諸葛亮又派比較謹慎的王平為副將,協助馬謖。讓高翔帶兵一萬,駐紮街亭不遠的列柳城,魏延帶領本部人馬,紮營街亭之後,隨時策應馬謖。這樣的安排已經超出常規,可世事無常,不僅魏將張郃表現出色,馬謖的表演則更「精彩」,不但一改在諸葛亮面前的恭順,而且在王平明確提醒下,還嘲笑王平不懂兵法,執意紮營南山之上,魏軍放火燒山,截斷取水道路,長時間缺水缺食,軍隊自亂,無法控制,這些不說馬謖,諸葛亮也是沒想到的。

回到漢中後,諸葛亮後悔不已,多次提及沒聽先帝遺言,誤用馬謖造成大錯。上表劉禪請求自貶三級,但並沒有因此撂挑子,而是戴罪立功、再作努力,繼續北伐大業,以完成劉備遺願。而後面的實際,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錯之後,有此等情操,難能可貴,就包容些吧!(327)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被東吳孫權所殺,劉備為報奪荊州殺義弟之仇,出兵討伐孫權。由於料敵不足大意,被吳將陸遜用計火燒連營,敗回白帝城。劉備白帝城病危時,曾經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能夠打下江山,自有他的權謀術和識人術,劉備看透了馬謖是一個只會讀書不懂實踐的空頭理論家。他雖然能夠把兵書倒背如流,卻根本不懂得應用。一到實際的戰爭中,就只能照搬照抄,胡亂決策。所以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就連奸雄曹操也佩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有使君與操耳。既然劉備交待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重用馬謖呢?原因如下: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跟著先主劉備南征北戰的那一批人死的死,老的老,蜀國的江山需要一些有作為的新人來輔佐。儘管諸葛亮面對這種情形,也不得不留意接班人的問題,這個時候的優秀將領中,趙雲屬於老一輩的,魏延則被認為有反相,諸葛亮用他時總要留一手,新降蜀的姜維還處於考察階段,被特別重用是後來的事。諸葛亮此時似乎有意扶植馬謖。憑才識,馬謖有眼光,有頭腦;憑私交,他與諸葛亮義同兄弟。儘管馬謖作戰經驗不足,諸葛亮還是有意讓馬謖鍛煉一番,正好這時他主動請戰,表示願立軍令狀,諸葛亮便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綜上所述,以上就是諸葛亮重用馬謖的原因。


有很多人看劇以為是馬謖的原因,可事實呢?如「長平之戰」趙括,有些歷史經不起推敲,最後才知道趙括只是執行命令的軍人,岳飛慘死以為是奸臣當道,其實奸臣也只是棋子。

事情請聽足下道來,諸葛亮228年春大軍首次伐魏,和平多年,魏國無任何軍事戒備,初期諸葛亮北伐進展很順利。軍隊打到祁山腳下,魏國突聞戰報舉國震驚,魏明主曹睿立刻啟用司馬懿抗敵,前鋒張郃。因戰勢發展,諸葛亮要攻下祁山,再帶兵北上,已知司馬懿來,便分兵三路,一路派馬謖守街亭狙擊司馬懿大軍,一路自己帶大軍攻打祁山。一路趙雲圍困另一路魏軍。其中諸葛亮和趙雲戰場易戰。街亭卻不容易,而街亭又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假如司馬懿大軍拿下街亭就能在蜀軍側面突襲,直接就能威脅到諸葛亮大軍全局,諸葛亮到時就講「街亭乃我軍咽喉,丟失,我軍則進不能用兵,退無處可退」。所以在升帳點將的時候對馬謖的主動請求猶豫不決,但還是派馬謖去守街亭,軍令下,諸葛亮千叮囑萬囑咐當開闊地下寨,拖住司馬懿軍隊幾日而已(三國演義沒有說明)待大軍拿下祁山再對付司馬懿軍,萬萬沒想到馬謖抗旨不尊,上山圈起地來玩起山大王。司馬三天內絕水火攻一個回合幹掉馬謖大軍,所謂兵敗如山倒,太快了,(諸葛亮以為可以守一星期,因為當時祁山已經被圍困一段時日,所以拿下不會很長時間,到時司馬懿就算過來都沒啥招可使的)諸葛亮立刻下令全軍撤回到漢中,最後「一切都在怪我不聽先帝臨終之言所託之事」完結了馬謖。事情經過就是如此。

馬謖失街亭,這段故事被歷屆朝代和民間組織當成壞的一面來教導後人,其中有京劇「揮淚斬馬謖」等等……但最後研究歷史的人調查過戰爭雙方所在的地勢,得出結論,街亭位置派誰都守不住街亭,何況當時蜀國兵力匱乏,街亭屬於開闊地帶,馬謖帶的兵不夠十米一個坑,兵員不足,之後想到孫子兵法「置於死地而後生」。來個大翻盤,只是戰爭的形勢不同,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去計劃,最後慘敗。自己逃回大營。

優秀的將才會利用地勢,排兵布陣。那馬謖符合將才的要求嗎?不,他只是個謀士,沒有實際指揮過打仗,說不好聽~一切理論都得通過實踐才能得出結果。而他一路輔助諸葛亮都是理論,沒有實踐,沒有戰爭指揮經驗。那諸葛亮為什麼把這麼重要的軍事行動交給一個沒經驗的謀士。我個人以為有三個;

第一謀略,在諸葛亮當政的時候,軍事行動不管大小事情都邀馬謖來參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軍事路線,幫助諸葛亮平定蜀國南方。所以馬謖是有一定謀略能力,深得諸葛亮信任。

第二培養將才,蜀國將才匱乏,急需後濟人才,這一仗想培養馬謖的軍事指揮能力,能成為下一個蜀國重臣。因為馬謖臨終前說「丞相待謖如子」,表明諸葛亮像爹一樣的待他,諸葛亮最終也希望馬謖能成為他的獨當一面的將才,成為他的左膀右臂。

最後一個原因我認為存在僥倖心裡,當時的軍事行動主要做祁山,對司馬懿是守,守一些時日而已,正真也打不退司馬懿,只是起到拖延作用,以助諸葛亮順利攻打祁山,大軍再對付司馬懿,再蠢的人也不會打,按命令行事也能達到一定效果,只是這次諸葛亮押錯寶了,忘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的重要提示。最後導致不能實現軍事目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已作古,今日之言笑談也……如有妄言還請見諒。。。


劉備能從一個織屐小兒到能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並且黃袍加身面南背北,我們不得不嘆服他看人之准,用人之辣,識人之深。

劉備在白帝託孤時肯定跟諸葛亮談到了蜀漢大部分元老重臣,並且對諸葛亮分析了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可以委任的職位。當中就談到了馬謖,指出了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要重用馬謖並且安排他去守街亭,導致北伐功虧一簣。是諸葛亮故意不聽劉備的告誡嗎?

其實劉備託孤時已經是病入膏肓,見到諸葛亮後恨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股腦的說給諸葛亮聽。首先談的肯定是大事,慢慢談到一些具體的小事。並且馬謖在當時的地位並不突出,也許劉備並不是刻意的談起他,只是在談到其他人和事的時候順帶評價了一下,諸葛亮也沒有刻意的記在心上。如果沒有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也許都想不起劉備對馬謖曾經作過這樣的評價。

諸葛亮跟馬謖的私交甚厚。馬謖年輕,在諸葛亮面前也虛心好學,對諸葛亮如師如父,很對諸葛亮的脾胃。應該說諸葛亮也很欣賞馬謖,否則就也不會跟馬謖秉燭夜談孜孜不倦。馬謖也能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諸葛亮也有意提拔他,把他當作自己接班人培養。要培養他就得給他鍛煉的機會。可惜代價太大弄巧成拙了。

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連皇帝都呼之為「相父」。蜀漢朝廷已經失去了對他有效的牽制。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準則,並且對這套準則相當自負。重用馬謖也成了他輝煌一生的敗筆,留給後人唏噓嗟嘆不已。


諸葛亮使用馬謖時己經明知滅魏不可能了。一是蜀國力有限,二是人才貧乏。國力短時無法強大,他只得將目光轉向求才。他自已在南陽時飽讀經書中的易兵陰陽等書。馬謖接近他時同樣讀了不少兵書。在諸葛亮身邊耳濡目柒也提高了不少兵法知識。同諸葛亮交流侃侃而談,引起急於求才的丞相關注。對於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的諸葛亮來說,身心交瘁,沒有時間詳細了解他的全部。忽略了他的狂傲自大缺乏實戰經驗問題。倒是注重大方向的劉備有時間觀察馬這個人。當劉備病重時注意到諸馬關係,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只是沒有引起他的重視。

當諸葛亮找不到合適人守衛街亭時想到了馬。任命他獨當一方大帥率兵守衛街亭。為謹慎計又派王平做副手。可惜馬狂妄自大將兵安排在不恰當地方,又不聽王平勸阻,終於失去街亭,對不起諸葛亮的重用,不僅兵敗也失去性命。也說明請葛亮識人不準用人不當。


他不去我去,我去了也守不住。說笑了。

那時候蜀中能上戰場擔大任的將領已經屈指可數了,當時為了安全起見,孔明先生還委派了王平做副將跟隨馬謖,隨時幫幫出主意別出亂子。這需要分幾步來講。

一,劉備為了給關羽出口氣,帶兵攻打東吳,結果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臨時工陸遜一把火差點燒死,臨終在白帝城向孔明交代兩件事兒,其一就是託孤,扶持劉嬋上位,其二就是告訴孔明馬謖腦瓜子不靈光,切不可重用。

二,安排完劉備後事,劉嬋繼位。孔明鞠躬盡瘁,正如《出師表》上面寫的那樣。老領導交代的第一件事兒做了。

三,為何不聽臨終遺言反而重用馬謖呢?分幾個小段來說。

1,第一次北伐,街亭處於秦嶺之西,對於蜀魏兩國來說,都非常重要,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能征慣戰的魏延,孔明一直認為他後腦勺長有反毛,指不定哪天就反了,所以這次就沒有派他去。

2,馬謖在出道之前,在荊州就享有才名,與兄長等人被稱為「馬氏五常」,而他追隨諸葛亮出山之後,就經常與諸葛亮不分白天黑夜的討論兵法謀略,可以說是十分對諸葛亮的胃口。在討伐雍闓的時候,諸葛亮就採取了馬謖「攻心為上」的策略,從而「七擒孟獲」,將其收服。

3,因為馬謖和自孔明關係好,又有點小才能,所以這次他想賭一把,大膽的重用馬謖,如果成了就讓他當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這個時候的姜維是沒有出現的,所以諸葛亮無人可用才能出此下策。諸葛亮智謀通天可是這次卻是算錯了,馬謖只是個「紙上談兵」的主。

4,在當時蜀漢內部主要分為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三股勢力。中央軍孔明一班老人出自荊州,而當時的荊州集團卻面臨了一個困境,那就是後繼乏人,老一輩的能人死的死,老的老,年經一代青黃不接。諸葛亮為了在自己死後能夠讓蜀國繼續姓劉,他必須讓荊州集團的年輕一輩中有人脫穎而出,建立威望。揮淚斬馬謖之後,後來又選了投誠過來的姜維作為接班人,還算選對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啊!

5,馬謖在街亭對仗的是魏國超級大將張郃,那可是跟關羽稱兄道弟的人物,啥級別啊,別說馬謖碰上,就是魏延碰上一樣落敗,但魏老將軍不至於毀了大軍糧草,令第一次北伐直接流產。

四,由此看出,孔明用馬謖實乃無奈之舉。不是說「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嗎?孔明這次真的看走眼了。再者,北伐本身就有異議,當時蜀國還不具備北伐的國力,孔明要在他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北伐,統一國家,也是在硬撐!

好了,我也只能談這麼多,還要感謝百度百科。


個人一直覺得劉備是否真說過這樣的活,沒真的考證過。不合情理呀。劉備當時已經病的不行了,說話都費勁,還有多少正事交待不完呢,會特意叮囑馬謖的事。何況,劉備諸葛亮收了馬良昆仲,並沒有多少事和他們商決,即使有,也應該和馬良,誠實,老成,穩重,有句話馬氏兄弟,馬良最優。馬謖排不上號感覺,平常分辯不出是否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嗎。託孤時還有李嚴,不說他,後面居功,壞祁山出兵,而說一個不起眼的小參軍。個人覺得是為了藝術效果生加的。如果正史也有,也覺得加工的。為了前後呼應,埋下伏筆,突出諸葛亮悲壯或劉備識人之能乎?


諸葛亮起用馬書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小馬同志飽讀詩書,紙上談兵很有一套。常自豪:臣相諸事嘗問於我。

第二,小馬同志同諸葛臣相皆為文人雅士,有惺惺相惜之親切感。

第三,朝中可用之人很少。

第四,給小馬同志煅煉的機會,為朝庭培養人才,分擔自已的重仼。

第五,已經囑咐當道下寨,不會有失。

第六,分兵王平,上最後保險。

只可惜,馬同志得意忘形,把贏棋下成險棋,最後成輸棋。辜負了臣相的喜歡,不但丟了前程,還丟了性命。


謝謝邀請。

劉備確實評價過馬謖,而且不建議諸葛亮重用馬謖。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劉備

但是蜀漢後期人才極其匱乏,蜀漢政權中沒有比馬謖更有培養價值的年輕人才。

1.馬謖是有才能的,馬謖在諸葛亮平定南蠻時建議諸葛亮「攻心」,幫助諸葛亮通過收服孟獲穩定西南蠻族展現了很高的政治素養。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馬謖柬西南蠻族平亂

在當時馬謖的政治才能對於蜀漢的發展十分的重要,因此諸葛亮有將馬謖作為自己繼承人的打算(馬謖死後提拔了姜維,但姜維政治分過低最後黃皓弄權姜維不敢回成都)

2.馬謖是荊州系人才,劉備丟失荊州之後只擁有益州一個地盤但卻有三個集團的政治勢力,劉備帶來的荊州勢力,劉璋投降的外來勢力以及益州本地的政治勢力。劉備一直採用強化荊州勢力壓制劉璋外來勢力弱化本地益州勢力的政治方針。

馬謖首先屬於荊州勢力,其次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且馬謖的其他兄長都具備一定的政治影響力。從政治上將馬謖是最有希望成為諸葛亮繼承人的蜀漢後起之秀,加入馬謖以後上位有利於荊州勢力的發展與制衡其它勢力。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3.馬謖頗有軍事謀略,馬謖任職諸葛亮北伐軍的參軍,放到現在也就是軍事參謀。歷史有記載,諸葛亮經常與馬謖討論軍事經常談至深夜,這一點可以看出馬謖怎麼說也是書本型軍事人才(這不是諷刺,除非天賦否則軍事人才都是先有書本基礎再在實戰中檢驗提升)。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4.街亭之戰諸葛亮有自己的防禦性打法,並且在理論上是可以阻擋張郃大軍的。

有人說,張郃大軍五萬而馬謖只有一兩萬人就算蜀軍在諸葛亮的訓練下戰鬥力強也不可能以一敵五。

但是諸葛亮的策略是據營而守,雖然營寨沒有辦法與城池的防禦力相比但在山林中急行軍的魏軍也缺乏攻城器械,再加上「屯兵當道」限制了魏軍的展開,即使士兵總數再多但是一次性投入戰場的士兵數量也是有限的。(這與《亮劍》中攻打狗日的山崎大隊兵力展不開是一個道理)

按照諸葛亮的防禦策略想要在街亭阻擋張郃的五萬不均還是有希望的,即便不能按照要求堅守兩個月也不會出現被衛軍包圍全軍覆沒的危險。

諸葛亮在街亭之戰用馬謖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對蜀漢政權的未來發展所作出的正確選擇,幫助馬謖更快的獲得成長以獨當一面的能力,可惜馬謖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執行被張郃大敗。


蜀國對於人才的儲備遠不如魏國,前期諸葛亮大包大攬,事無巨細,後輩無機會歷練,諸葛亮後期這問題特別明顯,蜀國基本沒什麼人才,諸葛也是無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